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难题,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引领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强化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教育,理性审视择业要求,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点。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相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就业思想偏差,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切实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观念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136-02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高校教育教学的优缺点,所以说,大学生就业与高校的教育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就业选择,同时也是大学生工作态度的启蒙教育,在当前高校教育背景下,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运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是为大学生搭好跨入社会的桥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研究表明,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并不完全吻合市场需求,存在着教育与应用脱节的现象,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较高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用人单位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2,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大环境下,毕业生人数近十年来突飞猛进,加剧了就业难的压力;3,高校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能及时适应,部分学科存在毕业生人数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4,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择业产生影响。
对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方向的研究表明,受长久以来社会发展及家庭影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依然是广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对于就业地域的考虑因素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优先考虑大中型城市。[1]虽然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扎根边远地区,建设地方,但历年来,欠发达地区人才稀缺的现象改观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边远地区,每逢毕业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依然困难。以上现象表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引导,做好大学生扎根基层、投身边远地区发挥所学的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贯彻党和国家发展基层建设等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
二、新时期大学就业价值取向特点
就业价值取向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追求。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今大学生就业意向多元化和自我化的倾向,因此,强化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十分必要。
“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被大学生逐渐接受,就业意向趋于务实,就业目标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就业价值取向渗透在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中,表现出了多元化的价值观特征,这些特征折射出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所面临的复杂现实问题的冲突与融合,同时也是大学生追求个体利益与需求的客观反映。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对于就业目标的选择,也折射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否吻合当前社会价值趋向。[2]对于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意识自我化趋势增强,淡化社会价值,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关注个人利益的实现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实现自我需求,国家需要和社会价值实现并不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标准。
对于基层就业的政策,大部分大学生持支持态度,但真正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项目,或者响应号召,到中小企业就业及创业的毕业生依然只占少数,表明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态度上支持但行动上迟缓的现象,显示出目前大学生存在着社会责任感较为缺乏的情况。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也包含在内,再者从当前“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来说,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工作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领。
近年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高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工作。[3]但在实际工作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引导还存在一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结合不紧密,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停留在简单的信息传递、政策宣传等方面,并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立“投身基层建设”的“德”,对于国家、社会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之间的关联教育不够充分,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政教育内容、方式老化,没有很好地进行工作方式创新,同时,对于就业指导工作,部分高校不能做到全程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需要全程覆盖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四、加强“立德树人”理念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面临求职的巨大压力,同时西部、基层的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量人才,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大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意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求高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鼓励大学生树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要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能力,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创业政策的引导,深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在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新形势下,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4]当前国家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城乡基层、中西部边远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中西部地区及艰苦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切实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科学定位自身发展,树立建设基层、投身基层的“德”;高校需要以“立德树人”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心思想,推动高校人才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生自身就业期望,既可以支援中西部建设,也缓解了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同时实现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体现“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性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的教育环节,提高就业指导教育质量;要以大学生目前的就业意向特点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
(2)加强对国家基层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解读,强化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要将基层就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充分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做好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
(3)树立典型,以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榜样,以“近距离”传递正能量为方法,使大学生在情感上,逐渐消减对基层就业、创业的偏见。
当前,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如何在指导中传递正能量,使大学生树立符合当前国家发展需要的就业观,需要高校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传、就业观念引导等各方面對学生进行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立“奉献社会、投身国家建设”的“德”,真正树“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
参考文献:
[1]马鑫民,高洁,朱家骏.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7(9):55-56.
[2]焦宇.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拓展就业新空间[N].中国民族报,2017-12-12:3.
责任编辑:韩 丹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观念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136-02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高校教育教学的优缺点,所以说,大学生就业与高校的教育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就业选择,同时也是大学生工作态度的启蒙教育,在当前高校教育背景下,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运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是为大学生搭好跨入社会的桥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研究表明,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并不完全吻合市场需求,存在着教育与应用脱节的现象,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较高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用人单位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2,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大环境下,毕业生人数近十年来突飞猛进,加剧了就业难的压力;3,高校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能及时适应,部分学科存在毕业生人数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4,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择业产生影响。
对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方向的研究表明,受长久以来社会发展及家庭影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依然是广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对于就业地域的考虑因素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优先考虑大中型城市。[1]虽然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扎根边远地区,建设地方,但历年来,欠发达地区人才稀缺的现象改观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边远地区,每逢毕业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依然困难。以上现象表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引导,做好大学生扎根基层、投身边远地区发挥所学的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贯彻党和国家发展基层建设等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
二、新时期大学就业价值取向特点
就业价值取向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追求。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今大学生就业意向多元化和自我化的倾向,因此,强化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十分必要。
“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被大学生逐渐接受,就业意向趋于务实,就业目标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就业价值取向渗透在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中,表现出了多元化的价值观特征,这些特征折射出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所面临的复杂现实问题的冲突与融合,同时也是大学生追求个体利益与需求的客观反映。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对于就业目标的选择,也折射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否吻合当前社会价值趋向。[2]对于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意识自我化趋势增强,淡化社会价值,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关注个人利益的实现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实现自我需求,国家需要和社会价值实现并不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标准。
对于基层就业的政策,大部分大学生持支持态度,但真正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项目,或者响应号召,到中小企业就业及创业的毕业生依然只占少数,表明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态度上支持但行动上迟缓的现象,显示出目前大学生存在着社会责任感较为缺乏的情况。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也包含在内,再者从当前“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来说,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工作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领。
近年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高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工作。[3]但在实际工作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引导还存在一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结合不紧密,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停留在简单的信息传递、政策宣传等方面,并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立“投身基层建设”的“德”,对于国家、社会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之间的关联教育不够充分,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政教育内容、方式老化,没有很好地进行工作方式创新,同时,对于就业指导工作,部分高校不能做到全程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需要全程覆盖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四、加强“立德树人”理念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面临求职的巨大压力,同时西部、基层的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量人才,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大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意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求高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鼓励大学生树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要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能力,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创业政策的引导,深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在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新形势下,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4]当前国家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城乡基层、中西部边远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中西部地区及艰苦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切实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科学定位自身发展,树立建设基层、投身基层的“德”;高校需要以“立德树人”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心思想,推动高校人才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生自身就业期望,既可以支援中西部建设,也缓解了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同时实现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体现“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性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的教育环节,提高就业指导教育质量;要以大学生目前的就业意向特点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
(2)加强对国家基层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解读,强化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要将基层就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充分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做好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
(3)树立典型,以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榜样,以“近距离”传递正能量为方法,使大学生在情感上,逐渐消减对基层就业、创业的偏见。
当前,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如何在指导中传递正能量,使大学生树立符合当前国家发展需要的就业观,需要高校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传、就业观念引导等各方面對学生进行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立“奉献社会、投身国家建设”的“德”,真正树“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
参考文献:
[1]马鑫民,高洁,朱家骏.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7(9):55-56.
[2]焦宇.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拓展就业新空间[N].中国民族报,2017-12-12:3.
责任编辑:韩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