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5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儿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对鸟儿、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爱鸟护鸟,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
  体会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和归林后的热闹场面。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简介灰椋鸟。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学习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学习第1至3自然段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抓住课文关键的词语,如“大部队、排空而至、浩浩荡荡、百鸟争鸣”等,体会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场面和热闹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对优美句段的品读、赏析,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句子的兴趣。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儿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对鸟儿、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爱鸟护鸟,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课文重点的词语、句子,理解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设计理念:
  《灰椋鸟》是一篇散文,它描写作者刚开始认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不好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同伴到林场看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和归林后的热闹情景。最主要的还是作者融入了感情,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本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内化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适时适度的有效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读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理解,读中想象交流,读中积累内化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受到情感熏陶,启发思维,健全学生个性,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方法:以读代教,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2分钟)
  1.在作者的印象中,她认为灰椋鸟好看吗?
  2.当她和同伴到林场看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和归林后的热闹情景以后,她还是这样想?(设计意图:由复习灰椋鸟的外形入手,感知其外形的普通,为下文的学习重新认识灰椋鸟打下伏笔,起到整体把握全文的效果。)
  二.精读入境,感受场面壮观和热闹。(30分钟)
  (一).交流体会,感受场面壮观
  1.  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有關的词语。2.作者按这个顺序写了灰椋鸟的什么?
  3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的?.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在有关的词语、句子上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
  5.理解词语“排空而至、浩浩荡荡”
  6.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7.课件
  8先回来的鸟在干什么?后到的鸟在干什么?
  9练习说话。
  10导学生对分号的用法。
  11 指导背诵。
  (二)交流体会,感受场面热闹
  过渡:夕阳渐渐西沉,那又是一翻怎样的情景呢?
  1.以刚才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来自学第五自然段,完成两个问题。
  2.出示问题。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学习最后一段,升华情感
  1.  齐读。
  2.  说说人、鸟、林有什么关系。
  3.  区别词语“观赏、观察”,再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重点段落第4、第5、第六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句子,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从而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和归归林后的热闹情景,升华情感)
  三.拓展延伸。(5分钟)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 设计一条爱鸟护鸟的标语。
  四.总结全。(2分钟)
  课文通过描写作者刚开始认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不好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同伴到林场看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和归林后的热闹情景。最主要的还是作者融入了感情,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所以,作者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认为灰椋鸟很美丽,这就教育我们以后要爱鸟护鸟,保持我们地球的生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本文的总结,整体把握文章,巩固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设计(1分钟)
  1.背诵课文第3至第5自然段。
  2.摘抄文中你最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通过背诵和摘抄,巩固课文内容,积累优美句段,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提供资料,升华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列表法进行推理,能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列表法进行推理,能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教学难点: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用表格的形式处理信息。  教
期刊
一、课程标准  1.课程目标  了解椭圆的实际背景,感受椭圆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掌握它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注重使学生体会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2.实施建议  (1)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他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2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P57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 
期刊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建设、规划等工作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当班主任容易,当好班主任、管好班集体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身有所感触,担任了二十几年不同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我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倾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东院小学三年级有9个班,就我三( 5 )班58位学生,25位女生来说,人数不算多,可管理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
期刊
设计意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回族的聚居区,而红寺堡區是隶属于宁夏吴忠市一个开发刚满十年的移民区,在19.3万的移民中,回民却占有66.7%,在我们幼儿园376名幼儿中,就有回族幼儿196人,几乎每班都有将近一半的幼儿是回民,在宁教版大班社会活动《家乡的穆斯林》结束之后,我发现孩子对回族多姿多彩的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此活动是对上一个活动的拓展,在让本班回族幼儿在对自己带来的家人的各种服
期刊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能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紧密,并为以后学习密度和重力做好准备和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
期刊
教材分析 《小鹿的减法》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2011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围绕“做人的道理”来安排的。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鹿造桥,每天坚持从太阳升起忙到月亮出来,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终于成功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坚定的信心,坚持到底,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方便、造桥、浑身、汗淋淋、坚持、成功、减法、退却、
期刊
一、案例描述  案例1:绘本认知生命由来(2014年9月——2015年1月)  《小威向前沖》,当小威正在进行游泳比赛时,所有的孩子都会为小威加油呐喊,当小威赢了得到一颗美丽的卵子时,孩子们又异常兴奋得说“耶”,当小威得到卵子发生一点点的变化时,孩子们好奇极了,阳阳说“老师,小威会变成什么样?”,豪豪说“小威去哪里了?”……  《小蓝和小黄》,当小蓝和小黄拥抱变成小绿,分开又重新变回自己时,孩子们
期刊
设计理念: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學生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教学设计我坚持以生为本,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同时在课堂活动和知识建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以期实现对学生学科德育的渗透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程标准:  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
期刊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七小节知识。本课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联系,延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也是对后面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的一个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变化。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