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激“活”语文课堂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inhe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毕业以来一直在农村从事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深感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压力。语文是一门大的基础学科,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很要的,尤其对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见效慢,短期效果不明显,因此与其他学科比起来,语文更容易被学生冷落,成为在各科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科目。再加上高考这根强力指挥棒,使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处理上偏于保守,语文教学直指高考,变成了程式化教学,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到课堂气氛的沉闷。可以说,语文课的创新势在必行。要使语文课”活”起来,必须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的能力,真正成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大语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现代教育来说,教师既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
  (一)道德素质
  人常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和赞赏学生,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冷落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善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尊重你,信任你,才能亲其师。
  (二)业务素质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就是学生的源头活水;俗话又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些话都强调了教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师这一点更为重要。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 ,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密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教好语文知识一方面要”专”,要精通足够的语文专业知识,了解足够的语文教学动态;另一方面还要”广”,广泛了解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的,自然的,其他相关的学科等等。它不但可以使你在知识的教学上掌控自如、游刃有余,还可以树立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认可你是一个知识渊博者,学生自然甘心与你学。同时,有些知识还可以成为课堂的调味品 ,使你的课堂生动有趣,活跃你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转变角色观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现代教育理念,也特别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应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切入点,为学生营造自主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习语文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满兴趣与激情。
  (一)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填鸭式”“强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违背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的课堂需要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而并非单纯的传授知识,因此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所以,课堂上应当有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有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以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严谨而又不失艺术的组织课堂教学。语文课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多,因此组织不好容易使课堂结构松散,从而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简单的组织同样会使语文课平淡乏味,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课的组织应该既严谨,又讲究艺术。严谨除了指内容上的一丝不苟之外,还指教学环节上应该环环相扣,前后连贯,达到统一从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艺术性指语文课的设计既要准确又要有创新,使教学活动中蕴含审美价值,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避免“白开水”式的语文课。
  2.教师言行的幽默风趣化。与幽默风趣的人谈话给人一种轻松愉悦感。同样听一位幽默风趣的老师讲课,对于整天置身于“书海”“题海”的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当然幽默风趣要有度,不是任何搞笑的东西都可以拿到语文课堂中来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的,它只是一种形式, 不能因此而损害了教学本身。
  3.提问要讲究艺术。我们往往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来达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但提问也要讲究艺术。首先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即单纯的“是”“否”的问题。这样提问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要提问一些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其次,提问要面对大多数学生,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问的作用,从而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才能达到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是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进行点评问题,用简单的“对”“错”来评价学生的回答显然是不合适的。我认为原则上应该多鼓励少批评,以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对于本质上的错误我们应该指出来,但应是合理的引导,而非简单的否定。
  三、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学行为上下功夫
  1.注意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生活中的语文与语文中的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诗歌鉴赏时,我常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背景)下,你会有怎样的感想?作者有这种想法吗?其实诗歌本身就是作者在现实中的有感而发,本身反映的就是现实,只不过是诗人善于用语言表达。这样做不过是让诗歌回归了现实,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情景去理解诗歌,把握作品的主题,将难的东西变简单了,学生自然也就减轻了对诗歌鉴赏的畏惧心里。时间长了,积累多了,自己的鉴赏方法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
  2.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语文课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课堂。其实这不但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办法,而且本身就是语文课的一种基本要求。语文课讲究听、说、读、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单靠讲语文是不行的,必须组织各种各样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甚至可以举行一些诗歌接龙啊,故事编写呀等等,这既可以丰富语文课的课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大语文”作用。 其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可能的给他们上台的机会,这既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锻炼他们其他方面的才能,同时也给了他们表现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上进性。
  3.各种教学方式兼用。这不仅是激活课堂的需要,也是创新的需要。难一点的课,老师可以以讲授为主,让学生去理解。简单一点的课,学生可以自己查资料,合作学习为主,然后将问题提交老师的方式进行学习讨论。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用优秀成品课件, 也可以自制课件,当然使用课件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让花哨的形式损害了实质的内容。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创新的方法有很多,但“新”是不变的主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实践。
其他文献
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创新了教学方法,也收获了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大语文教学观让我们知道语文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更是传承思想和文明的途径。2000年开始推广的语文新教材和新课标,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注重了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发展了学生
摘要 类型化是人类识别、应对、管理和控制环境风险的一种必然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环境风险类型化的分析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环境风险之环境标准的差异性分析,发现我国相关环境标准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文章通过运用事实分析、比较分析、价值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在类型化视角下,基于保护对象的不同,应当将环境风险分为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环境风险。并且,在此基础上应将相应的环境标准区分为人体健康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数学的课程体系及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结合使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创设悬念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