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年伊始,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青年教师周岩在武汉理工大学教室里,和武汉理工大学其他学生一样认真聆听着管理学院程国平教授的《生产运作管理》这门课程。和他一起来到武汉进行为期一学期研修的还有21名同事。这是洛阳理工学院实施“青年教师提升工程”的一项内容。
10月,洛阳理工学院召开了组建以来的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会议总结和回顾了洛阳理工学院组建以来的人才工作,分析了学院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确立了今后5年学院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今后5年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我们要从学院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措施,推进人才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见实效,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洛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段治乾说。
提高认识 把人才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
洛阳理工学院人才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目标,系统总结学院组建以来的人才工作进展与经验,分析当前人才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对于这次人才工作会议,洛阳理工学院院长杨小林说:“这次会议既是学院组建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又是学院向优质本科院校迈进,实现‘从外延发展转入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当前,学院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强校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高度认识和充分发挥人才在学院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真正把人才工作摆在学院发展的核心地位,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院和各二级单位分别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关于人才工作的领导决策、协调落实、监督约束和咨询评议的管理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积极参与、认真落实,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
组织人事部门从人才资源是学院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度,来认识和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督促的重要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特别是与人才工作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在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强化服务,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
引育结合 打造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新平台
洛阳理工学院在人才工作中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动力,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为中心,正确处理稳定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锻炼教师学术成长和人才培养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设立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经费。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在培养层面和培养重点上确定不同的取向,逐步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符合学院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明确规定,博士享受副教授校内岗位工资待遇,博士后和具有副教授职称的博士享受教授校内岗位工资待遇。对引进的人才提供科研启动金,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和安家费,过渡期内提供临时住房。对特别紧缺的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5年来,学院先后通过开展“知荣明耻师为范”和教师培训年等活动,进一步督促落实青年教师听课制度和下企业锻炼制度、教学观摩制度,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养和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适应本科教学要求,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达标认定。从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学研究、现代化教育手段等方面入手,精心组织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做到了“教师上岗要有证、上课之前先培训”,5年来,岗前培训新教师182人次。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和教育,选派22名骨干教师赴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助教、助研,选拔20名优秀教师赴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启动名师工程,先后评出8位院级教学名师。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先后开展4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共有69名青年教师在比赛中获奖。
——开展与郑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鼓励教师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并为导师提供专项经费保障。建立了“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水泥及混凝土制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与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同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瑞集团等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和协同创新关系。
——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外交流广泛开展,聘请外国专家的质量整体提高。设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成了“建材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首次遴选“材料学”为院级重点学科,刚刚被评审为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区域经济学”4个学科为院级重点培育学科。
——探索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深化校内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和奖励力度。人才激励工作机制的形成,对引进和稳定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凤凰群栖燕归来。正是在一个全新的引人、育人体制机制下,学院打造人才新平台成效显著。目前,学院引进、送培博士127人,291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专任正高级职称88人,副高级职称35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8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等各级各类人才40余人,聘有包括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在内的100余名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与2007年相比,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和比例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和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朝气蓬勃、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 四驱齐动 高校科学发展驶入“快车道”
高校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这些理念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作为一所组建时间不长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院人才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当前急需解决人才数量不足、高端优秀人才缺乏、现有人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次人才工作会议,正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段治乾教授告诉记者。
这次人才工作会议绘就了未来55年学院人才工作的蓝图。学院将通过“1135人才工程”“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博士倍增计划”“人才保障激励工程”等4项工程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实施“1135”人才工程,培养集聚学科领军人才。学院将依托国家和省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学院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合作培养等为平台,培养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启动实施“1135”人才工程:通过5年建设,力争引进10名左右以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高层管理人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负责人为主体的客座教授,形成卓有成效的学术团队,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竞争力;引进、培养10名左右特聘教授,推动部分学科加快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点和省重点学科的突破,引领部分学科达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水平;培养30名左右专业建设首席教授,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带动部分专业尽快达到省级特色专业水平;培养5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带动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形成科学合理、较为完整的人才梯队。
——实施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培养选拔青年学术英才。制定和完善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特殊措施,通过设置特聘岗位、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等方式,重点支持创新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学术英才。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与业务素质培养并重,采用学历(位)提高、博士后研究、国内外研修和工程实践锻炼等形式,努力培养、提升一大批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水平高、双师型、双能型青年骨干教师。每年从各系(部)选派10名左右外语基础较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赴国外参加双语教师培训;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项目和教育部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每年选拔2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访学。力争在5年内,使15%左右的青年教师有国外进修学习经历。
——实施博士倍增计划,引进培养博士骨干人才。学院根据学科专业、人才分布特点,合理制定紧缺专业目录,区分专业、层次,有重点、有区别地引进。围绕学院及系(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充分调动人才引进工作的积极性。博士引进和培养要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情感到位,营造良好的尊重人才、稳定人才、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环境和氛围。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分批次安排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力争实现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人数5年后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00名左右,教师占比由现在的11%提高到20%左右。
——实施人才保障激励工程,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创新理念和作风转变推动素质提升和强化为人才服务,形成一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管理科学的高素质人才工作队伍。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协同合作、重在落实”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院、系两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职责,建立完善“院系联动,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各司其职”的两级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工作责任制,把人才工作成效纳入单位和干部年度和任期考核。建立完善人才服务环境保障工作机制,把组织部人事处真正办成人才之家。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河南省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人才规划(2010-2020年)》的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洛阳理工学院将不断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创建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的征程中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作出新的贡献。
责编:赵 东
10月,洛阳理工学院召开了组建以来的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会议总结和回顾了洛阳理工学院组建以来的人才工作,分析了学院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确立了今后5年学院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今后5年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我们要从学院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措施,推进人才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见实效,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洛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段治乾说。
提高认识 把人才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
洛阳理工学院人才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目标,系统总结学院组建以来的人才工作进展与经验,分析当前人才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对于这次人才工作会议,洛阳理工学院院长杨小林说:“这次会议既是学院组建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又是学院向优质本科院校迈进,实现‘从外延发展转入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当前,学院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强校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高度认识和充分发挥人才在学院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真正把人才工作摆在学院发展的核心地位,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院和各二级单位分别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关于人才工作的领导决策、协调落实、监督约束和咨询评议的管理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积极参与、认真落实,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
组织人事部门从人才资源是学院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度,来认识和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督促的重要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特别是与人才工作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在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强化服务,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
引育结合 打造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新平台
洛阳理工学院在人才工作中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动力,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为中心,正确处理稳定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锻炼教师学术成长和人才培养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设立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经费。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在培养层面和培养重点上确定不同的取向,逐步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符合学院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明确规定,博士享受副教授校内岗位工资待遇,博士后和具有副教授职称的博士享受教授校内岗位工资待遇。对引进的人才提供科研启动金,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和安家费,过渡期内提供临时住房。对特别紧缺的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5年来,学院先后通过开展“知荣明耻师为范”和教师培训年等活动,进一步督促落实青年教师听课制度和下企业锻炼制度、教学观摩制度,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养和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适应本科教学要求,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达标认定。从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学研究、现代化教育手段等方面入手,精心组织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做到了“教师上岗要有证、上课之前先培训”,5年来,岗前培训新教师182人次。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和教育,选派22名骨干教师赴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助教、助研,选拔20名优秀教师赴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启动名师工程,先后评出8位院级教学名师。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先后开展4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共有69名青年教师在比赛中获奖。
——开展与郑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鼓励教师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并为导师提供专项经费保障。建立了“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水泥及混凝土制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与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同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瑞集团等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和协同创新关系。
——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外交流广泛开展,聘请外国专家的质量整体提高。设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成了“建材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首次遴选“材料学”为院级重点学科,刚刚被评审为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区域经济学”4个学科为院级重点培育学科。
——探索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深化校内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和奖励力度。人才激励工作机制的形成,对引进和稳定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凤凰群栖燕归来。正是在一个全新的引人、育人体制机制下,学院打造人才新平台成效显著。目前,学院引进、送培博士127人,291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专任正高级职称88人,副高级职称35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8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等各级各类人才40余人,聘有包括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在内的100余名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与2007年相比,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和比例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和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朝气蓬勃、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 四驱齐动 高校科学发展驶入“快车道”
高校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这些理念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作为一所组建时间不长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院人才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当前急需解决人才数量不足、高端优秀人才缺乏、现有人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次人才工作会议,正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段治乾教授告诉记者。
这次人才工作会议绘就了未来55年学院人才工作的蓝图。学院将通过“1135人才工程”“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博士倍增计划”“人才保障激励工程”等4项工程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实施“1135”人才工程,培养集聚学科领军人才。学院将依托国家和省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学院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合作培养等为平台,培养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启动实施“1135”人才工程:通过5年建设,力争引进10名左右以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高层管理人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负责人为主体的客座教授,形成卓有成效的学术团队,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竞争力;引进、培养10名左右特聘教授,推动部分学科加快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点和省重点学科的突破,引领部分学科达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水平;培养30名左右专业建设首席教授,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带动部分专业尽快达到省级特色专业水平;培养5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带动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形成科学合理、较为完整的人才梯队。
——实施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培养选拔青年学术英才。制定和完善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特殊措施,通过设置特聘岗位、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等方式,重点支持创新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学术英才。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与业务素质培养并重,采用学历(位)提高、博士后研究、国内外研修和工程实践锻炼等形式,努力培养、提升一大批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水平高、双师型、双能型青年骨干教师。每年从各系(部)选派10名左右外语基础较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赴国外参加双语教师培训;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项目和教育部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每年选拔2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访学。力争在5年内,使15%左右的青年教师有国外进修学习经历。
——实施博士倍增计划,引进培养博士骨干人才。学院根据学科专业、人才分布特点,合理制定紧缺专业目录,区分专业、层次,有重点、有区别地引进。围绕学院及系(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充分调动人才引进工作的积极性。博士引进和培养要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情感到位,营造良好的尊重人才、稳定人才、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环境和氛围。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分批次安排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力争实现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人数5年后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00名左右,教师占比由现在的11%提高到20%左右。
——实施人才保障激励工程,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创新理念和作风转变推动素质提升和强化为人才服务,形成一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管理科学的高素质人才工作队伍。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协同合作、重在落实”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院、系两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职责,建立完善“院系联动,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各司其职”的两级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工作责任制,把人才工作成效纳入单位和干部年度和任期考核。建立完善人才服务环境保障工作机制,把组织部人事处真正办成人才之家。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河南省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人才规划(2010-2020年)》的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洛阳理工学院将不断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创建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的征程中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作出新的贡献。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