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点拨
“论据充实”专就议论文而言,指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即论据)丰富而典型,论证全面而有力。考生要善于观察思考,勤于从生活、阅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要使作文“论据充实”,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到三个“力求”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道理)。考生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要选得典型、充分。
1.力求事例充足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字、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等。考生要注意选作论据的事例,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内在联系。所举的事例不管是名人的,还是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都要真实,经得起推敲,绝不能为了证明观点而任意编造。为了增加事例的丰富性,考生平时要重视积累。高考作文尽管范围宽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包括自我体验以及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几个方面。如果考生在平时阅读中就针对这些方面多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无话可写。
2.力求分析透彻
作文论证过程不能只有事实论据的列举,而没有理论分析。如果只有一连串的例据,没有深刻的分析,那么作文就成了简单的材料叠加。对论据意蕴的深刻揭示,不仅使作文见地高超,不落俗套,更增加了论据的丰富性,使作文论据充实,论证有力。如高考作文《采菊瓦尔登湖》选段:
文化需要对比。中国文化是一种月亮的文化,它没有西方的热烈、浓郁,却有一种含蓄沉寂的忧伤。从古至今,或思乡情深或壮志难酬,我们做的都只是金樽对月,只有月亮才能打开中国人的忍与默,只有月亮才能“同销万古愁”。而在西方,我们会努力去做个伊卡洛斯,即使是消亡也选择一种悲壮的结局。西方文化带有一种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它的来和去都很大声。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下,中国文化的不同才更为彰显,才会更加迷人。
考生用对比的视角,揭示出中国文化的深沉与隐秘,在此基础上明確指出“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下,中国文化的不同才更为彰显,才会更加展现其迷人之处”,从而使作文说理更为深刻,底蕴愈加丰厚。
3.力求引用丰富
为了增强作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除事实论据外,作文的道理论据也要丰富有力。考生可恰当引用名言警句,但要注意所引名言的基本思想要与论点相通,引用后能使作文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如高考作文《文明的韧性》中:
从中国人的思想上看,我们的祖先向来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生逢治世,会积极入世,惠济苍生;一旦生逢乱世或者遭遇不幸,往往是“邦无道则卷而怀之”,等待时机的到来。苏东坡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然而他既能在在任时勇退徐州大水,为民谋福利;也能在离任后盖两间雪堂,“倚杖听江声”“江海度余生”。而范仲淹则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考生积淀丰富,才思敏捷,将古诗文名句熔于一炉。这些佳句的引用,大大增加了作文的厚度。
二、学会恰当地使用材料
1.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论据
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如果为了达到“丰富”的目的而堆砌材料,则会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为避免这个问题,考生就要注意材料的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观点上分正面论据或反面论据……这样组合,会使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观点,材料自然丰富。
2.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列举材料
作文材料既要丰富,又不能一一展开阐述,怎么办呢?“点面结合”是常用的方式。“点”即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即概述次要材料。由“点”到“面”,“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范可感性;“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有效浓缩了作文篇幅。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材料由三个层面组成,第一个是个人层面,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第二个是家庭和社会层面,说明家庭对个人有预期,个人在社会上也会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三个是影响与结果层面,即落差与错位,也就是说个人的坐标与家庭、社会的期许不一致或产生冲突,造成落差或错位,对此,考生要写出自己的体验与思考。
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整体意识,不能只顾一个层面而忽视其他两个层面,而是要把三个层面的内容有机勾连并衔接起来,选好观点,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从自己的心灵出发,立足真实生活,抒写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同时,考生还要善于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挖掘多重层次,写出深度和广度。只要扣住材料,联系实际,言之成理,深入分析,作文就会出彩。
例文示范
理智对待落差
一考生
在这个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定位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然而,家庭和社会可能让我们的定位发生偏移。面对这些错位而导致的落差,我们应该理智对待。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在家庭和社会赋予我们的新定位面前,许多人不屑一顾。正因如此,当他们出于无奈被迫接受时便会感到加倍痛苦。苏东坡曾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定位的变化常有,而生于社会中的我们,学会接受落差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当然,所谓接受不是一味吞咽,而要像吃鱼须吐刺一般,谨慎选择,理智对待。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过:“人活着不是为了拖动锁链,而是为了张开双翼。”生活为我们缠上锁链,带上枷锁,但我们在向着远方前行时,不能像老牛拉车一般拖着枷锁行走,而是要让它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与我们同向共行。鲁迅先生曾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可当时的社会现实却让他改变了志向,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医学,投身于文坛。面对时代和社会赋予他的新定位,他选择正视、接受,并为之不懈奋斗,最终成为文坛大家。
今年春节以来,面对严峻的疫情,多少“逆行者”舍弃安逸的生活,奋不顾身前往疫情一线进行援助。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本可以安心养病,但他在责任面前,果断选择了积极抗疫。在安心养病与艰难抗疫的落差下,他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因为他想要跑得更快,战胜时间,战胜疫情,他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由衷地敬佩。还有许许多多奋战于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同样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有的是刚刚结婚的新人,却松开了挽着爱人的手;有的刚刚做了母亲,却放下了怀里哭啼的婴孩;有的是病榻前的孝子,却告别了病床上的父母……这些无私而又无畏的人,在疫情带来的人生落差中,他们选择理性对待,默默肩负起社会责任。他们是真正的勇士!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面对时代的召唤,面对祖国的期盼,我们身为时代新人,在家庭与社会赋予我们的新定位和错位落差面前,更应理智面对,勇担重责。
点评
文中所举事例非常有概括性,内涵丰赡,简洁凝练。鲁迅和张定宇的事例,寥寥几句,却凸显了人物精神特征,揭示出他们理性对待落差,勇于肩负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考生把叙和议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富有针对性。另外,考生能联系实际,关注当下,充分结合社会现实,阐明理智对待落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又聚焦社会热点,描绘了无数“逆行者”的感人事迹,材料新颖而丰富,使得作文论据充实,论证有力。
“论据充实”专就议论文而言,指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即论据)丰富而典型,论证全面而有力。考生要善于观察思考,勤于从生活、阅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要使作文“论据充实”,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到三个“力求”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道理)。考生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要选得典型、充分。
1.力求事例充足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字、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等。考生要注意选作论据的事例,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内在联系。所举的事例不管是名人的,还是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都要真实,经得起推敲,绝不能为了证明观点而任意编造。为了增加事例的丰富性,考生平时要重视积累。高考作文尽管范围宽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包括自我体验以及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几个方面。如果考生在平时阅读中就针对这些方面多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无话可写。
2.力求分析透彻
作文论证过程不能只有事实论据的列举,而没有理论分析。如果只有一连串的例据,没有深刻的分析,那么作文就成了简单的材料叠加。对论据意蕴的深刻揭示,不仅使作文见地高超,不落俗套,更增加了论据的丰富性,使作文论据充实,论证有力。如高考作文《采菊瓦尔登湖》选段:
文化需要对比。中国文化是一种月亮的文化,它没有西方的热烈、浓郁,却有一种含蓄沉寂的忧伤。从古至今,或思乡情深或壮志难酬,我们做的都只是金樽对月,只有月亮才能打开中国人的忍与默,只有月亮才能“同销万古愁”。而在西方,我们会努力去做个伊卡洛斯,即使是消亡也选择一种悲壮的结局。西方文化带有一种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它的来和去都很大声。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下,中国文化的不同才更为彰显,才会更加迷人。
考生用对比的视角,揭示出中国文化的深沉与隐秘,在此基础上明確指出“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下,中国文化的不同才更为彰显,才会更加展现其迷人之处”,从而使作文说理更为深刻,底蕴愈加丰厚。
3.力求引用丰富
为了增强作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除事实论据外,作文的道理论据也要丰富有力。考生可恰当引用名言警句,但要注意所引名言的基本思想要与论点相通,引用后能使作文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如高考作文《文明的韧性》中:
从中国人的思想上看,我们的祖先向来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生逢治世,会积极入世,惠济苍生;一旦生逢乱世或者遭遇不幸,往往是“邦无道则卷而怀之”,等待时机的到来。苏东坡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然而他既能在在任时勇退徐州大水,为民谋福利;也能在离任后盖两间雪堂,“倚杖听江声”“江海度余生”。而范仲淹则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考生积淀丰富,才思敏捷,将古诗文名句熔于一炉。这些佳句的引用,大大增加了作文的厚度。
二、学会恰当地使用材料
1.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论据
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如果为了达到“丰富”的目的而堆砌材料,则会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为避免这个问题,考生就要注意材料的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观点上分正面论据或反面论据……这样组合,会使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观点,材料自然丰富。
2.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列举材料
作文材料既要丰富,又不能一一展开阐述,怎么办呢?“点面结合”是常用的方式。“点”即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即概述次要材料。由“点”到“面”,“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范可感性;“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有效浓缩了作文篇幅。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材料由三个层面组成,第一个是个人层面,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第二个是家庭和社会层面,说明家庭对个人有预期,个人在社会上也会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三个是影响与结果层面,即落差与错位,也就是说个人的坐标与家庭、社会的期许不一致或产生冲突,造成落差或错位,对此,考生要写出自己的体验与思考。
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整体意识,不能只顾一个层面而忽视其他两个层面,而是要把三个层面的内容有机勾连并衔接起来,选好观点,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从自己的心灵出发,立足真实生活,抒写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同时,考生还要善于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挖掘多重层次,写出深度和广度。只要扣住材料,联系实际,言之成理,深入分析,作文就会出彩。
例文示范
理智对待落差
一考生
在这个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定位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然而,家庭和社会可能让我们的定位发生偏移。面对这些错位而导致的落差,我们应该理智对待。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在家庭和社会赋予我们的新定位面前,许多人不屑一顾。正因如此,当他们出于无奈被迫接受时便会感到加倍痛苦。苏东坡曾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定位的变化常有,而生于社会中的我们,学会接受落差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当然,所谓接受不是一味吞咽,而要像吃鱼须吐刺一般,谨慎选择,理智对待。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过:“人活着不是为了拖动锁链,而是为了张开双翼。”生活为我们缠上锁链,带上枷锁,但我们在向着远方前行时,不能像老牛拉车一般拖着枷锁行走,而是要让它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与我们同向共行。鲁迅先生曾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可当时的社会现实却让他改变了志向,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医学,投身于文坛。面对时代和社会赋予他的新定位,他选择正视、接受,并为之不懈奋斗,最终成为文坛大家。
今年春节以来,面对严峻的疫情,多少“逆行者”舍弃安逸的生活,奋不顾身前往疫情一线进行援助。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本可以安心养病,但他在责任面前,果断选择了积极抗疫。在安心养病与艰难抗疫的落差下,他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因为他想要跑得更快,战胜时间,战胜疫情,他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由衷地敬佩。还有许许多多奋战于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同样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有的是刚刚结婚的新人,却松开了挽着爱人的手;有的刚刚做了母亲,却放下了怀里哭啼的婴孩;有的是病榻前的孝子,却告别了病床上的父母……这些无私而又无畏的人,在疫情带来的人生落差中,他们选择理性对待,默默肩负起社会责任。他们是真正的勇士!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面对时代的召唤,面对祖国的期盼,我们身为时代新人,在家庭与社会赋予我们的新定位和错位落差面前,更应理智面对,勇担重责。
点评
文中所举事例非常有概括性,内涵丰赡,简洁凝练。鲁迅和张定宇的事例,寥寥几句,却凸显了人物精神特征,揭示出他们理性对待落差,勇于肩负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考生把叙和议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富有针对性。另外,考生能联系实际,关注当下,充分结合社会现实,阐明理智对待落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又聚焦社会热点,描绘了无数“逆行者”的感人事迹,材料新颖而丰富,使得作文论据充实,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