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对惩罚教育的认识。惩罚是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树立正确的认识,是发挥惩罚手段在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的第一步。
当前,人们对于惩罚的认识存在三个方面的偏颇,必须予以矫正。一是惩罚是否必要。对惩罚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出现过两种偏差。前些年,少数教师用体罚或变相体罚代替有效的惩罚,激起一些社会矛盾;近些年,因种种原因,教师对学生根本就不再惩罚了,犯了错误也不管不问。我们必须明白,体罚或变相体罚不是惩罚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二是什么行为应该受到惩罚。主观上故意违反《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规章制度的失范行为,应该受到必要的惩罚。一些教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业表现作为惩罚学生的主要考量因素,是不可取的。三是构建惩罚教育体系的问题。宜城市实验小学推行学生自主管理新模式,完成了学校的相关要求,学生就可以自己拟定奖励方法和内容,自我奖励;完不成,学生自拟惩罚方案,自我惩罚。让学生认识到惩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
提高惩罚教育的质量。如何灵活地运用惩罚手段,发挥惩罚的作用,关键是要把握好惩罚的度。
一是慎用惩罚,罚必有因。勇者敢于改正错误,智者善于把错误化作成长的财富。惩罚要精准,每一次惩罚都要切中要害,要对学生有触动,能够激起发自心底的悔改。惩罚要慎用,对于学生的错误言行,必须调查清楚,证据确凿,让其对所实施的惩罚心服口服。二是把握规律,顺时应势。惩罚要客观公正,一视同仁;要适时适度,减少伤害;要定向施策,因材施教。从良善的动机出发,方法果断得力,态度严肃认真,让受罚的学生领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三是就事论事,适可而止。当学生违纪时,教师只宜就违纪行为本身说事,不可轻易和人品联系起来,妄下断语。例如,学生如果只是忘记了交作业,就不宜给学生贴上“懒惰”的标签,而应该提醒学生换位思考,引导其认识错误,自我教育。
提高惩罚教育的效能。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要达到教育的效果需要从细节入手,持续关注,防止反弹。因此,实施惩罚教育,对学生要有耐心和毅力,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持续跟踪,不断创新方法。一是对于所有涉及惩罚的问题都要深入调查,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由于不了解而造成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二是因人而异选择惩罚方式。对开朗、坦率的学生应直截了当;对聪明、爱面子的学生,则要通过暗示,使其默默改正错误;对故意作对的学生,教师应言行谨慎。三是做好善后工作。必须承认,不管多么正确的惩罚,都会或多或少给学生带来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善后工作就是要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批评和惩罚不是目的,惩罚之后教师应当主动找学生谈心,纾解学生的情绪,表扬学生勇于认错的态度,充分肯定学生身上的优点。一般来说,经过这种善后处理,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揭示惩罚教育良善的出发点和初衷,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作者单位:宜城市实验小学)
当前,人们对于惩罚的认识存在三个方面的偏颇,必须予以矫正。一是惩罚是否必要。对惩罚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出现过两种偏差。前些年,少数教师用体罚或变相体罚代替有效的惩罚,激起一些社会矛盾;近些年,因种种原因,教师对学生根本就不再惩罚了,犯了错误也不管不问。我们必须明白,体罚或变相体罚不是惩罚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二是什么行为应该受到惩罚。主观上故意违反《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规章制度的失范行为,应该受到必要的惩罚。一些教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业表现作为惩罚学生的主要考量因素,是不可取的。三是构建惩罚教育体系的问题。宜城市实验小学推行学生自主管理新模式,完成了学校的相关要求,学生就可以自己拟定奖励方法和内容,自我奖励;完不成,学生自拟惩罚方案,自我惩罚。让学生认识到惩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
提高惩罚教育的质量。如何灵活地运用惩罚手段,发挥惩罚的作用,关键是要把握好惩罚的度。
一是慎用惩罚,罚必有因。勇者敢于改正错误,智者善于把错误化作成长的财富。惩罚要精准,每一次惩罚都要切中要害,要对学生有触动,能够激起发自心底的悔改。惩罚要慎用,对于学生的错误言行,必须调查清楚,证据确凿,让其对所实施的惩罚心服口服。二是把握规律,顺时应势。惩罚要客观公正,一视同仁;要适时适度,减少伤害;要定向施策,因材施教。从良善的动机出发,方法果断得力,态度严肃认真,让受罚的学生领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三是就事论事,适可而止。当学生违纪时,教师只宜就违纪行为本身说事,不可轻易和人品联系起来,妄下断语。例如,学生如果只是忘记了交作业,就不宜给学生贴上“懒惰”的标签,而应该提醒学生换位思考,引导其认识错误,自我教育。
提高惩罚教育的效能。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要达到教育的效果需要从细节入手,持续关注,防止反弹。因此,实施惩罚教育,对学生要有耐心和毅力,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持续跟踪,不断创新方法。一是对于所有涉及惩罚的问题都要深入调查,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由于不了解而造成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二是因人而异选择惩罚方式。对开朗、坦率的学生应直截了当;对聪明、爱面子的学生,则要通过暗示,使其默默改正错误;对故意作对的学生,教师应言行谨慎。三是做好善后工作。必须承认,不管多么正确的惩罚,都会或多或少给学生带来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善后工作就是要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批评和惩罚不是目的,惩罚之后教师应当主动找学生谈心,纾解学生的情绪,表扬学生勇于认错的态度,充分肯定学生身上的优点。一般来说,经过这种善后处理,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揭示惩罚教育良善的出发点和初衷,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作者单位:宜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