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头沟区共有校外教育机构5个,其中少年宫1个,教育基地4个。全区共有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18家,区级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28家,乡镇及社区活动站157个。
健全制度,形成有效的校外教育管理网络
结合门头沟区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大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我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逐步完善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学校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
1.完善校外教育机构
目前已形成以门头沟区校外教育联席会为领导核心的管理网络。门头沟区校外教育联席会下设校外教育办公室,负责全区校外教育日常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各镇街、社区也相应成立未成年人教育领导小组,统筹镇街、社区的校外教育工作;全区各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设有学校课外活动领导小组;2012年我区成立了校外教育教研室,立足内涵发展,提升了校外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2.健全校外教育制度
一是健全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1-2012年分别制定并下发了《调整门头沟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的文件,各成员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每年定期召开校外教育联席会,总结部署校外教育工作,研究解决区域内校外教育发展中重大问题。
二是建立和完善督导考核和表彰奖励制度。2012年,教育督导室将校外教育工作列入对各乡镇、委办局的考核范围,组织全区开展校外教育工作自评。在初中建设工程和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验收过程中,将校外教育工作列入评价指标要素。教育督导室和区教委坚持多年把校外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范围,并对全区进行校外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
合理规划,完善校外教育场所布局
1.合理规划城乡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及校外教育场所
《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区城镇形成“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形成“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加强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以及未成年人活动设施建设,新建门头沟区少年宫。建设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区体育中心,建设综合体育馆。
我区形成“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四个教育基地的校外教育发展格局。斋堂镇对原宛平烈士陵园进行总体规划,拟在“十二五”期间将其建成一个综合性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校外教育场所总量
区政府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生态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建设了四大教育基地,在潭柘寺镇、斋堂镇、王平镇建立乡村少年活动站,在大台街道办事处(山区)建立乡村少年宫。各镇街、村居、社区纷纷挖掘本辖区内的教育资源,为开展校外教育活动提供了类型多样的场所。
改革创新,推动校外教育内涵发展
形成一种模式。即“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学校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
建立两项制度。在原有的校外教育联席会和联合执法两项制度基础上,建立校外教育督导制度和校外教育表彰奖励制度。
组建三支队伍。精心选拔组建校外教育机构专业队伍;整合人力资源,组建校外教育社区队伍;发挥部门优势,组建校外教育志愿者队伍。
打造四个基地。门头沟区斋堂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门头沟区灵溪中小学生态教育、门头沟区雁翅中小学素质教育、门头沟区琉璃渠中小学劳动艺术教育四大基地。
完善五个机制。街校互动,建立社区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活动机制;借势课改,建立课外实践与学科课程有效衔接的学习机制;优势互补,建立校外活动场所与教育行政部门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家校协作,建立新型学校与家庭平等参与的教育机制;部门参与,建立相关部门提供服务的广泛参与机制。■
健全制度,形成有效的校外教育管理网络
结合门头沟区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大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我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逐步完善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学校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
1.完善校外教育机构
目前已形成以门头沟区校外教育联席会为领导核心的管理网络。门头沟区校外教育联席会下设校外教育办公室,负责全区校外教育日常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各镇街、社区也相应成立未成年人教育领导小组,统筹镇街、社区的校外教育工作;全区各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设有学校课外活动领导小组;2012年我区成立了校外教育教研室,立足内涵发展,提升了校外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2.健全校外教育制度
一是健全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1-2012年分别制定并下发了《调整门头沟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的文件,各成员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每年定期召开校外教育联席会,总结部署校外教育工作,研究解决区域内校外教育发展中重大问题。
二是建立和完善督导考核和表彰奖励制度。2012年,教育督导室将校外教育工作列入对各乡镇、委办局的考核范围,组织全区开展校外教育工作自评。在初中建设工程和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验收过程中,将校外教育工作列入评价指标要素。教育督导室和区教委坚持多年把校外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范围,并对全区进行校外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
合理规划,完善校外教育场所布局
1.合理规划城乡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及校外教育场所
《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区城镇形成“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形成“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加强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以及未成年人活动设施建设,新建门头沟区少年宫。建设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区体育中心,建设综合体育馆。
我区形成“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四个教育基地的校外教育发展格局。斋堂镇对原宛平烈士陵园进行总体规划,拟在“十二五”期间将其建成一个综合性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校外教育场所总量
区政府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生态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建设了四大教育基地,在潭柘寺镇、斋堂镇、王平镇建立乡村少年活动站,在大台街道办事处(山区)建立乡村少年宫。各镇街、村居、社区纷纷挖掘本辖区内的教育资源,为开展校外教育活动提供了类型多样的场所。
改革创新,推动校外教育内涵发展
形成一种模式。即“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学校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
建立两项制度。在原有的校外教育联席会和联合执法两项制度基础上,建立校外教育督导制度和校外教育表彰奖励制度。
组建三支队伍。精心选拔组建校外教育机构专业队伍;整合人力资源,组建校外教育社区队伍;发挥部门优势,组建校外教育志愿者队伍。
打造四个基地。门头沟区斋堂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门头沟区灵溪中小学生态教育、门头沟区雁翅中小学素质教育、门头沟区琉璃渠中小学劳动艺术教育四大基地。
完善五个机制。街校互动,建立社区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活动机制;借势课改,建立课外实践与学科课程有效衔接的学习机制;优势互补,建立校外活动场所与教育行政部门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家校协作,建立新型学校与家庭平等参与的教育机制;部门参与,建立相关部门提供服务的广泛参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