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抽油机井口漏油问题,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增加工人劳动强度,而且加快抽油机光杆磨损速度,影响油田开发效益。本文对抽油机井口漏油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各种原因,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抽油机井;盘根;漏油
中图分类号:TE9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046-01
在目前油田生产开发过程中,抽油机井的应用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何维护好抽油机井的日常生产工作是我们这一代采油工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抽油机井的日常生产管理中,井口漏油现象一直存在,它不仅造成井口设备污染,同时,漏失的污油易造成光杆腐蚀,进而腐蚀盘根,影响油田正常生产。下文主要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对造成抽油机井口漏油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造成井口漏油的原因
1.正常的盘根损耗造成的漏油现象
由于光杆的上下往复运动,对以胶皮为主制造的盘根不断地进行磨损,而采油工人日常巡检时对盘根盒的紧固就是保证盘根与光杆之间的紧密程度,如果在巡检过程中不及时对盘根进行紧固,会使盘根与光杆二者之间的缝隙持续增大造成漏油的现象。
2.盘根自身质量问题造成的漏油现象
如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质量较差的盘根,加盘根没有几天后井口就会出现漏油现象,多次紧固也没有效果,取出旧盘根后发现,新换没有几天的盘根在紧固作用下碎裂成一些小块,已经起不到密封的作用了,导致产液从碎块的缝隙中渗出。同时,有些加工出来的盘根缺少弹性以及耐磨性较低也会造成盘根易漏油的情况。
3.密封装置密封失效造成的漏油现象
常规式有杆抽油机井口光杆密封装置中密封圈的环数一般为5~8环。在紧盘根时,上部靠近压帽处的密封圈能够很好地被压紧,但随着距压帽距离的增加,底部密封圈不能被充分压紧,因此大多数密封圈起不到密封的作用。
4.光杆自身铸造质量差、光杆变细以及光杆腐蚀造成的漏油现象
抽油机井的光杆由于自身的铸造质量较差,光杆表面可能存在毛刺、凹凸不平等情况,在光杆上下往复运动中,会加剧对盘根的磨损。而光杆变细的情况一般是抽油机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光杆与井下液体和盘根等相互摩擦作用,致使光杆呈现上粗下细的情况,结果在上下往复运动的时候由于光杆与盘根之间的缝隙变大而出现漏油情况。光杆腐蚀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井下液体中所含各种元素如硫等物质对光杆表面发生化学作用而逐渐消耗损坏,另一方面是由于注聚合物驱油工艺技术的发展,油井采出液中随着聚合物含量的增加,使光杆发生损耗而导致漏油现象的发生。
5.回压过高造成的漏油现象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地面管线由于生产时间的增长,内部空间会逐渐被杂质和死油等物质所充填,使管线中可供液体流动的回油空间逐渐缩小。一旦发生回油管线堵塞的情况,会使管线憋压,管线压力就会从最薄弱处也就是盘根与光杆的密封处释放,造成井口漏油,这种现象一般在冬季较容易出现。部分偏远井由于地貌和井距的限制,导致抽油机井的回油管线出现一定的起伏情况并且由于油井的回油管线过长使该井的回压过高也可导致井口出现漏油现象。
6.偏磨造成的漏油现象
抽油机井光杆偏磨问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光杆报废数,同时,光杆偏磨,导致盘根密封性大大下降,盘根磨损速度加快,导致抽油机井口漏油。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抽油机井在安装时产生的误差导致,使光杆与井口不对中,发生前后左右的倾斜现象。偏磨现象导致抽油机井在运行时,盘根受到光杆侧向磨擦力的作用,使盘根磨损加剧,井液很容易从二者缝隙中渗出。
7.盘根盒的扶正装置不合理造成的漏油现象
现在广泛使用的盘根盒没有自主扶正功能,光杆的偏磨使得其在和钢制压盖接触时很容易被划伤,划痕没有得到及时消除,进一步加剧了盘根磨损,从而导致跑油严重。与此同时,盘根盒对热传递的效果较差,偏磨后的光杆,摩擦引起的热量很大,直接引起光杆发烫,有时光杆温度会达到70℃,高温使得光杆的表面防腐层迅速磨损,而且大量热量不能及时传递出去也使得盘根在高温作用下聚结在一起,丧失弹性,从而导致密封效果变差,引发跑油。
8.井下漏失或杆断等造成的漏油现象
抽油机井在正常生产时,光杆与盘根之间的摩擦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井下液体可对光杆起到润滑和降温的作用。当油井发生漏失或杆断等情况导致油井产液下降或无液的情况时,光杆与盘根之间就会发生干磨现象,摩擦作用所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失导致热胀现象加速盘根磨损从而出现漏油现象。
综上所述,抽油机井口漏油的原因有很多,有偶发性的原因所导致的,也有长期难以治理的因素。有单一原因造成的,也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尤其是发生突发性的漏油情况时,一定要冷静对待,认真检查分析,判断并查找原因,及时找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减少抽油机井口漏油措施分析
针对抽油机井口漏油现象发生的原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可以从如下几个途径入手。
1.如果是正常损耗,主要措施是加强岗位员工的责任心、加强巡检、及时紧固盘根盒避免漏油。
2.如果是盘根自身存在的质量问题,应选择质量好的盘根,提高盘根自身的耐磨性和盘根的抗撕裂性,延长盘根的使用寿命,减少井口漏油现象。
3.积极研制开发适应各种有杆抽油设备的新型井口光杆密封装置,改善密封圈的工作条件,提高装置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4.由于回压过高或回油管线堵塞致使井口发生漏油的情况,应加强对相关油井的检查,及时录取各项压力资料及电流等数据,当发现异常时应当及时对管线进行冲洗或采取其它相应的措施,防止管线堵塞或回压过高的情况发生。通过定时巡井,仔细观察油井压力的变化,掌握油井回压和产液量的波动规律,发现异常,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进行处理,及时解决井口压力过大问题。
5.如果是因为光杆自身的质量问题,或者光杆发生变细以及腐蚀等原因出现的漏油情况,应该及时落实清楚,确定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换新的光杆。
6.光杆不对中问题。抽油机井口发生偏磨主要是由于抽油机整体位移、基础底座下沉或抽油机水平精度达不要求等原因造成的。通过对抽油机井口机械运转系统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运用抽油机整体调整工具,实现抽油机整体前、后、左、右的移动和水平度的调整,达到井口对中精度,同时应做到随时发现随时调整。
7.对于井口偏磨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减少偏磨的措施,如采用光杆扶正器的工艺技术来减少光杆与盘根之间的磨擦。
8.如果是井下出现漏失或杆断等原因所产生的漏油情况,应该根据井口反映的现象,如光杆发热,光杆表面变黑等现象,及时录取压力、电流等生产资料,以及测试示功图落实井下情况,一旦确定问题来自井下,及时上报作业恢复生产。
抽油机井口漏油是目前困扰油井现场原油开采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造成采油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有效解决油井井口漏油是目前函需解决的迫切问题。抽油機井口漏油现象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地区、不同地质环境、不同设备质量、不同操作流程下,抽油机井口漏油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其引发因素中的主因和次因也有所区别。因此,在采取减少抽油机井口漏油的措施时,准确把握引发漏油的具体原因是关键所在。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解决抽油机井口漏油问题,提高抽油机光杆使用寿命,降低综合开采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安全环保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 刘步峰.抽油机井杆管偏磨原因分析[J].内江科技,2006(02):137-138.
[2] 徐加军,任延鹏,于冬梅.抽油杆偏磨断裂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J].内江科技,2007(07):71-80.
[3] 侯中强,尹兆娟,刘秀敏.抽油机井口漏失问题分析及处理[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1(03):48-50.
[关键词]抽油机井;盘根;漏油
中图分类号:TE9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046-01
在目前油田生产开发过程中,抽油机井的应用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何维护好抽油机井的日常生产工作是我们这一代采油工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抽油机井的日常生产管理中,井口漏油现象一直存在,它不仅造成井口设备污染,同时,漏失的污油易造成光杆腐蚀,进而腐蚀盘根,影响油田正常生产。下文主要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对造成抽油机井口漏油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造成井口漏油的原因
1.正常的盘根损耗造成的漏油现象
由于光杆的上下往复运动,对以胶皮为主制造的盘根不断地进行磨损,而采油工人日常巡检时对盘根盒的紧固就是保证盘根与光杆之间的紧密程度,如果在巡检过程中不及时对盘根进行紧固,会使盘根与光杆二者之间的缝隙持续增大造成漏油的现象。
2.盘根自身质量问题造成的漏油现象
如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质量较差的盘根,加盘根没有几天后井口就会出现漏油现象,多次紧固也没有效果,取出旧盘根后发现,新换没有几天的盘根在紧固作用下碎裂成一些小块,已经起不到密封的作用了,导致产液从碎块的缝隙中渗出。同时,有些加工出来的盘根缺少弹性以及耐磨性较低也会造成盘根易漏油的情况。
3.密封装置密封失效造成的漏油现象
常规式有杆抽油机井口光杆密封装置中密封圈的环数一般为5~8环。在紧盘根时,上部靠近压帽处的密封圈能够很好地被压紧,但随着距压帽距离的增加,底部密封圈不能被充分压紧,因此大多数密封圈起不到密封的作用。
4.光杆自身铸造质量差、光杆变细以及光杆腐蚀造成的漏油现象
抽油机井的光杆由于自身的铸造质量较差,光杆表面可能存在毛刺、凹凸不平等情况,在光杆上下往复运动中,会加剧对盘根的磨损。而光杆变细的情况一般是抽油机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光杆与井下液体和盘根等相互摩擦作用,致使光杆呈现上粗下细的情况,结果在上下往复运动的时候由于光杆与盘根之间的缝隙变大而出现漏油情况。光杆腐蚀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井下液体中所含各种元素如硫等物质对光杆表面发生化学作用而逐渐消耗损坏,另一方面是由于注聚合物驱油工艺技术的发展,油井采出液中随着聚合物含量的增加,使光杆发生损耗而导致漏油现象的发生。
5.回压过高造成的漏油现象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地面管线由于生产时间的增长,内部空间会逐渐被杂质和死油等物质所充填,使管线中可供液体流动的回油空间逐渐缩小。一旦发生回油管线堵塞的情况,会使管线憋压,管线压力就会从最薄弱处也就是盘根与光杆的密封处释放,造成井口漏油,这种现象一般在冬季较容易出现。部分偏远井由于地貌和井距的限制,导致抽油机井的回油管线出现一定的起伏情况并且由于油井的回油管线过长使该井的回压过高也可导致井口出现漏油现象。
6.偏磨造成的漏油现象
抽油机井光杆偏磨问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光杆报废数,同时,光杆偏磨,导致盘根密封性大大下降,盘根磨损速度加快,导致抽油机井口漏油。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抽油机井在安装时产生的误差导致,使光杆与井口不对中,发生前后左右的倾斜现象。偏磨现象导致抽油机井在运行时,盘根受到光杆侧向磨擦力的作用,使盘根磨损加剧,井液很容易从二者缝隙中渗出。
7.盘根盒的扶正装置不合理造成的漏油现象
现在广泛使用的盘根盒没有自主扶正功能,光杆的偏磨使得其在和钢制压盖接触时很容易被划伤,划痕没有得到及时消除,进一步加剧了盘根磨损,从而导致跑油严重。与此同时,盘根盒对热传递的效果较差,偏磨后的光杆,摩擦引起的热量很大,直接引起光杆发烫,有时光杆温度会达到70℃,高温使得光杆的表面防腐层迅速磨损,而且大量热量不能及时传递出去也使得盘根在高温作用下聚结在一起,丧失弹性,从而导致密封效果变差,引发跑油。
8.井下漏失或杆断等造成的漏油现象
抽油机井在正常生产时,光杆与盘根之间的摩擦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井下液体可对光杆起到润滑和降温的作用。当油井发生漏失或杆断等情况导致油井产液下降或无液的情况时,光杆与盘根之间就会发生干磨现象,摩擦作用所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失导致热胀现象加速盘根磨损从而出现漏油现象。
综上所述,抽油机井口漏油的原因有很多,有偶发性的原因所导致的,也有长期难以治理的因素。有单一原因造成的,也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尤其是发生突发性的漏油情况时,一定要冷静对待,认真检查分析,判断并查找原因,及时找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减少抽油机井口漏油措施分析
针对抽油机井口漏油现象发生的原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可以从如下几个途径入手。
1.如果是正常损耗,主要措施是加强岗位员工的责任心、加强巡检、及时紧固盘根盒避免漏油。
2.如果是盘根自身存在的质量问题,应选择质量好的盘根,提高盘根自身的耐磨性和盘根的抗撕裂性,延长盘根的使用寿命,减少井口漏油现象。
3.积极研制开发适应各种有杆抽油设备的新型井口光杆密封装置,改善密封圈的工作条件,提高装置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4.由于回压过高或回油管线堵塞致使井口发生漏油的情况,应加强对相关油井的检查,及时录取各项压力资料及电流等数据,当发现异常时应当及时对管线进行冲洗或采取其它相应的措施,防止管线堵塞或回压过高的情况发生。通过定时巡井,仔细观察油井压力的变化,掌握油井回压和产液量的波动规律,发现异常,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进行处理,及时解决井口压力过大问题。
5.如果是因为光杆自身的质量问题,或者光杆发生变细以及腐蚀等原因出现的漏油情况,应该及时落实清楚,确定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换新的光杆。
6.光杆不对中问题。抽油机井口发生偏磨主要是由于抽油机整体位移、基础底座下沉或抽油机水平精度达不要求等原因造成的。通过对抽油机井口机械运转系统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运用抽油机整体调整工具,实现抽油机整体前、后、左、右的移动和水平度的调整,达到井口对中精度,同时应做到随时发现随时调整。
7.对于井口偏磨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减少偏磨的措施,如采用光杆扶正器的工艺技术来减少光杆与盘根之间的磨擦。
8.如果是井下出现漏失或杆断等原因所产生的漏油情况,应该根据井口反映的现象,如光杆发热,光杆表面变黑等现象,及时录取压力、电流等生产资料,以及测试示功图落实井下情况,一旦确定问题来自井下,及时上报作业恢复生产。
抽油机井口漏油是目前困扰油井现场原油开采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造成采油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有效解决油井井口漏油是目前函需解决的迫切问题。抽油機井口漏油现象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地区、不同地质环境、不同设备质量、不同操作流程下,抽油机井口漏油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其引发因素中的主因和次因也有所区别。因此,在采取减少抽油机井口漏油的措施时,准确把握引发漏油的具体原因是关键所在。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解决抽油机井口漏油问题,提高抽油机光杆使用寿命,降低综合开采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安全环保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 刘步峰.抽油机井杆管偏磨原因分析[J].内江科技,2006(02):137-138.
[2] 徐加军,任延鹏,于冬梅.抽油杆偏磨断裂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J].内江科技,2007(07):71-80.
[3] 侯中强,尹兆娟,刘秀敏.抽油机井口漏失问题分析及处理[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1(0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