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跨越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区域,“珠三角”近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知识创新不足和人才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通过对深圳劳务工成人教育的实证分析,探讨建立科学的成人教育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无疑对优化“珠三角”人力资源、增强“珠三角”的创新能力和促进“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珠三角”;深圳;劳务工;成人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5-0084-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劳务工”(即进城务工人员),其中主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目前活跃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工数量大约在1.8亿人左右,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30年中,数量庞大的劳务工群体对中国社会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贡献非常突出。但随着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务工因为自身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而适应不了这种变化,逐渐沦为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当前沿海地区的“劳工荒”即是一种明显的结构性失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大批企业无可用工可雇,另一方面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沿海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知识创新视阈下,加强对劳务工的继续教育,提高劳务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把劳务工从现实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潜在的人力资本,乃是有效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选择以外来劳务工为主体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作为研究背景,以深圳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深圳劳务工成人教育的实证分析,探讨建立科学的成人教育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加强“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的重要前提——知识创新的推进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思想普及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下,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国际上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1883-1950)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本意看,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1]3-4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后即对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革命性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区域创新研究逐渐在西方兴起,并且至今方兴未艾。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服务创新系统组成的互动系统。其中,知识创新系统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基础,一方面它所提供的创新知识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另一方面它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创新人才。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通常是构成一个区域知识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
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来看,无论是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数量,还是人才自身培养能力,“珠三角”与京津、“长三角”地区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其科研和教育水平在全国最多只能算中等。这就在实践中导致了“珠三角”在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相对欠缺。以“珠三角”的深圳和“长三角”的苏州为例,通过两市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的各要素贡献率比较,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的苏州的人力资本的水平增长率和余值贡献率远远超过了“珠三角”的深圳(参见表1),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上升。这其中除了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原因外,深圳人口的总体素质与苏州相比也有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大量农民工涌入深圳大大影响了深圳的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08年,作为“珠三角”的经济龙头,深圳在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综合经济指标虽然还排在前五位,但在出口总额方面与北京、上海和苏州的差距逐渐拉大,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和总收入两项指标上也明显低于南京,甚至连西安这一西部内陆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方面都已超过了深圳(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9》)。在城市创新能力系统中,深圳在技术创新系统、服务创新系统以及创新基础环境、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都较为完善,特色突出。而知识创新系统相对弱小,高等教育基础薄弱,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这也恰恰是珠三角知识创新系统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在经济发展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阶段,①能否通过创新来实现新的跨越已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关键时期,要想继续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在创新能力的培育方面,尤其是知识系统的创新方面加大力度,不断优化人力资本机构,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一个重要途径。就深圳而言,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对人力水平层次上需求高,反映在人力供给的教育水平上,必然要求受过高等教育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相应增加。反映在人力供给的教育培养模式上,必然要求对人力资源提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以深圳为例
(一)劳务工的基本构成状况
深圳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约为4∶1。据统计,全市2008年年末常住人口876.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8.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6.0%;非户籍人口(居住1年以上)648.76万人,占比重74.0%。[2]目前实际管理的人口达到1710万。外来劳动力在深圳就业的有500多万,占全市就业人口总数(670.42万人)约80%。然而,根据一项2008年调查样本的数据表明,深圳地区外来劳务工在学历教育方面的总体状况不尽如人意,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0%。另外,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过低,2008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142万,其中初级技工90万,占63%,高级技工仅占7.6%。[3]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深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一个主要障碍。
(二)劳务工成人教育需求状况
另一项对深圳地区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劳务工的调查数据显示,其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社会上提供的普通技能培训、单位提供的一般岗位技能培训和自学考试,其中技能培训等非学历培训占据了实际培训总量的80%以上,而接受“夜大”、“电大”函授教育的人数却在已列出的各培训项目中倒数第二,仅占8.2%,甚至低于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的培训模式。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愿意参加学历培训,从培训的期望值来看,愿意接受“夜大”、“电大”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的比值还是相当高的(参见表2)。
为了摸清外来劳务工对成人学历教育的需求状况,课题组于2009年利用7-8月两个月的时间在深圳火车站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完成2000份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女性希望能够得到普通大学提供的成人继续教育,这一要求大大超过了男性的45%;女性在积极寻找学校、学习内容等学习信息方面也以64%超过男性的59%;两项合计平均约为60%。把这个样本和前面提到的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数字相结合,并通过对深圳外来务工人员成人教育市场规模的“总体”进行预测,我们发现,以深圳市18-39岁之间的外来务工人员总人口400万计,以平均每人每年支付教育费用1000元计,深圳每年外来务工人员潜在的成人教育市场年总值即可超过20亿元。但是,这个巨大的潜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市场还没有充分开拓,每年实际参与成人学历教育的人数还不到50万人。
(三)劳务工成人教育载体建设状况
从教育载体上看,深圳成人教育体系比较健全,但由于缺乏重点高校作依托,整体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深圳现有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华职业技术学院、暨南大学中旅学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等普通高校10所、电大1所、高等教育函授站29个、高校远程教育学习点12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所,街道成人文化学校20所,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194家,社区学院3所,社区学院分院、社区学校29所,社区教育站163个;政府组建的公共职业培训机构13家,高级技工学校1所,民办技校3所,社会力量举办的技能培训机构225家。为了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深圳从1998年开始先后引进国内外40多所著名高校在深圳组建了深圳大学城和虚拟大学园。此外,在知识创新背景下,一些著名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把人力资本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相应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训学院。[4]5-6这些机构都是深圳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和各种技能培训的重要载体。
(四)妨碍“珠三角”劳务工参加成人教育的主要因素
1.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有冲突。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往往从事的是超负荷、高强度的劳动,他们平均每天至少要工作8-10个小时,有时还要加班加点,除了法定节假日以外,很少有业余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继续学习。而多数成人教育机构安排的学习时间主要是在周末和寒暑假,这样一来,劳务工如果参加学习和培训,时间和精力都无法得到保证。
2.居住地点与学习地点不一致。劳务工本身的流动性很强,他们一般很少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居住地点,一旦工作有了变动,他们就得迁居他处。这就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许多不便。
3. 学费和支付能力之间有矛盾。在深圳,目前尚无一所政府全额投资的成人教育机构,现有的成人教育机构均采用收取学费的方式补贴办学经费之不足。[5]96 (私营性质的办学机构更是以盈利为目标。)根据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函授、夜大收费标准,一般人均年收费约为4000元,如果再加上其他学习成本,人年均支出至少在8000元。这对收入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的劳务工来说无疑是一项数额庞大的开支。
4.所学与所用之间不对称。除短期技能培训外,多数成人高校的学历教育所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明显脱节,很多劳务工所读专业与他们的工作联系较少,并且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力度加大,成人学历在近年来贬值快,一些单位在招工时往往不予以承认。
5. 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虽然国家和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制订了相关的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给予了关注和鼓励,但政策的涉及人群比例还较低。从整体上来说,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缺少正式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往往被排斥在教育福利体系之外;另一方面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制度性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也基本缺失。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参加教育培训会遇到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帮助,才有可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此外,许多成人学校落后的办学机制和办学理念也是导致劳务工未能充分参与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深圳为例,目前的成人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仍然以发展学历教育为主,无论是招生计划、招生指标的分配,还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案的编排、教材的选用等,都具有浓厚的普高色彩。教育培养模式也一直沿袭以往普通高等教育管理方法,忽视对应用型劳动力和专门应用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知识积淀,忽视成人学员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训练。尽管有些成人高等院校把教学点设置到各个区、镇,与地方教育机构开展联合办学,但本质上讲,依然是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这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广大劳务工来说,则很难适应。
三、改进“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的途径
基于深圳劳务工成人教育发展现状,结合深圳与“珠三角”的区域共性,笔者认为,改革现有的成人教育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机制,既是新时期“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劳务工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校校合作模式
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建立课程模块,采取学分制互认制度,建立课程学习卡,把课程分为全员课程、基础课程、中层课程、高层课程。实行弹性学制,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一定年限内积分达到要求即可获取毕业证书;校校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改变深圳各成人教育机构教学点重复设置现象,有利于教学管理扁平的、无边界,资源共享;在同一个地区,优化课程体系,所有学习相同课程的人在任何院校或教学站拿到学分就得到认可。采取学分制互认制度,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同一地区不同的企业,在开设相同培养课程的时候,资源共享,参与学习。这不仅有利于集中优势师资,也可以让学员自由选择学习不同专业技能科目。
(二)校企合作模式
此培养模式可采取委托式、订单式、定向式、定点式等培养方式,学校与企业挂钩实行定向培养培训,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各类学历教育和长短期务工培训。学校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大纲、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技能培养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学校、企业和地方教育机构的之间的合作,更直接地服务于企业和市场。公司参与课程设置,负责专业课的教学,定期组织行业讲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学生毕业时全部到相关行业的各用人单位就业。这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带来的是多赢的局面,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完全采取了“以需订产”的市场化人才培养和输送方式,学校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为企业“量身订造”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紧缺人才,确保供需零距离对接和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此培养模式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采取顶岗、实习、实践、实训或者半工半读,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制订劳务工培养计划时,突破“应试教育”模式,把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在校内基本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模块的教学任务;校外实训计划根据企业需求作动态调整,安排学生到现场顶岗、实习、实践、实训或者半工半读,实现工学结合。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把学生专业学习与顶岗实践交叉进行,逐步由低层次岗位到高层次岗位顶岗实训,学生的顶岗实训成绩与获得学分数量相关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而且使得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加强,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相长。而企业通过接受工学结合学生实习,能够满足经营一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并依此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四)成职渗透培养模式
此培养模式是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渗透职业技能教育,把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合理设置成人学历教育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增加职业技能方面的选修课程,加强相关成人专业技能教育。比如在市场营销或工商业管理专业现行课程设置上,把《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等方面课程按一定学分作为学生的必须选修课程之一,以加强学员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成职渗透培养模式有利于劳务工学员通过学习获得诸如物流师、营销师、企业培训师、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拓展成人学历教育的功能,把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养路径有效对接,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注 释
①世界经济的发展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区域其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基本要素,低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是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投资驱动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经济,生产率是竞争能力的重要来源,企业的产品主要以OEM方式制造,技术大都源自于技术许可、外国直接投资、合资企业和模仿;创新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可以推出创新的、处于全球技术前沿的产品,此时经济中存在强有力的支持创新的制度和激励,产业以集群形式存在。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
关键词:“珠三角”;深圳;劳务工;成人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5-0084-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劳务工”(即进城务工人员),其中主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目前活跃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工数量大约在1.8亿人左右,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30年中,数量庞大的劳务工群体对中国社会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贡献非常突出。但随着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务工因为自身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而适应不了这种变化,逐渐沦为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当前沿海地区的“劳工荒”即是一种明显的结构性失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大批企业无可用工可雇,另一方面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沿海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知识创新视阈下,加强对劳务工的继续教育,提高劳务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把劳务工从现实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潜在的人力资本,乃是有效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选择以外来劳务工为主体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作为研究背景,以深圳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深圳劳务工成人教育的实证分析,探讨建立科学的成人教育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加强“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的重要前提——知识创新的推进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思想普及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下,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国际上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1883-1950)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本意看,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1]3-4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后即对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革命性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区域创新研究逐渐在西方兴起,并且至今方兴未艾。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服务创新系统组成的互动系统。其中,知识创新系统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基础,一方面它所提供的创新知识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另一方面它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创新人才。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通常是构成一个区域知识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
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来看,无论是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数量,还是人才自身培养能力,“珠三角”与京津、“长三角”地区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其科研和教育水平在全国最多只能算中等。这就在实践中导致了“珠三角”在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相对欠缺。以“珠三角”的深圳和“长三角”的苏州为例,通过两市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的各要素贡献率比较,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的苏州的人力资本的水平增长率和余值贡献率远远超过了“珠三角”的深圳(参见表1),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上升。这其中除了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原因外,深圳人口的总体素质与苏州相比也有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大量农民工涌入深圳大大影响了深圳的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08年,作为“珠三角”的经济龙头,深圳在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综合经济指标虽然还排在前五位,但在出口总额方面与北京、上海和苏州的差距逐渐拉大,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和总收入两项指标上也明显低于南京,甚至连西安这一西部内陆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方面都已超过了深圳(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9》)。在城市创新能力系统中,深圳在技术创新系统、服务创新系统以及创新基础环境、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都较为完善,特色突出。而知识创新系统相对弱小,高等教育基础薄弱,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这也恰恰是珠三角知识创新系统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在经济发展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阶段,①能否通过创新来实现新的跨越已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关键时期,要想继续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在创新能力的培育方面,尤其是知识系统的创新方面加大力度,不断优化人力资本机构,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一个重要途径。就深圳而言,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对人力水平层次上需求高,反映在人力供给的教育水平上,必然要求受过高等教育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相应增加。反映在人力供给的教育培养模式上,必然要求对人力资源提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以深圳为例
(一)劳务工的基本构成状况
深圳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约为4∶1。据统计,全市2008年年末常住人口876.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8.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6.0%;非户籍人口(居住1年以上)648.76万人,占比重74.0%。[2]目前实际管理的人口达到1710万。外来劳动力在深圳就业的有500多万,占全市就业人口总数(670.42万人)约80%。然而,根据一项2008年调查样本的数据表明,深圳地区外来劳务工在学历教育方面的总体状况不尽如人意,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0%。另外,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过低,2008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142万,其中初级技工90万,占63%,高级技工仅占7.6%。[3]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深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一个主要障碍。
(二)劳务工成人教育需求状况
另一项对深圳地区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劳务工的调查数据显示,其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社会上提供的普通技能培训、单位提供的一般岗位技能培训和自学考试,其中技能培训等非学历培训占据了实际培训总量的80%以上,而接受“夜大”、“电大”函授教育的人数却在已列出的各培训项目中倒数第二,仅占8.2%,甚至低于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的培训模式。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愿意参加学历培训,从培训的期望值来看,愿意接受“夜大”、“电大”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的比值还是相当高的(参见表2)。
为了摸清外来劳务工对成人学历教育的需求状况,课题组于2009年利用7-8月两个月的时间在深圳火车站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完成2000份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女性希望能够得到普通大学提供的成人继续教育,这一要求大大超过了男性的45%;女性在积极寻找学校、学习内容等学习信息方面也以64%超过男性的59%;两项合计平均约为60%。把这个样本和前面提到的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数字相结合,并通过对深圳外来务工人员成人教育市场规模的“总体”进行预测,我们发现,以深圳市18-39岁之间的外来务工人员总人口400万计,以平均每人每年支付教育费用1000元计,深圳每年外来务工人员潜在的成人教育市场年总值即可超过20亿元。但是,这个巨大的潜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市场还没有充分开拓,每年实际参与成人学历教育的人数还不到50万人。
(三)劳务工成人教育载体建设状况
从教育载体上看,深圳成人教育体系比较健全,但由于缺乏重点高校作依托,整体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深圳现有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华职业技术学院、暨南大学中旅学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等普通高校10所、电大1所、高等教育函授站29个、高校远程教育学习点12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所,街道成人文化学校20所,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194家,社区学院3所,社区学院分院、社区学校29所,社区教育站163个;政府组建的公共职业培训机构13家,高级技工学校1所,民办技校3所,社会力量举办的技能培训机构225家。为了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深圳从1998年开始先后引进国内外40多所著名高校在深圳组建了深圳大学城和虚拟大学园。此外,在知识创新背景下,一些著名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把人力资本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相应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训学院。[4]5-6这些机构都是深圳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和各种技能培训的重要载体。
(四)妨碍“珠三角”劳务工参加成人教育的主要因素
1.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有冲突。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往往从事的是超负荷、高强度的劳动,他们平均每天至少要工作8-10个小时,有时还要加班加点,除了法定节假日以外,很少有业余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继续学习。而多数成人教育机构安排的学习时间主要是在周末和寒暑假,这样一来,劳务工如果参加学习和培训,时间和精力都无法得到保证。
2.居住地点与学习地点不一致。劳务工本身的流动性很强,他们一般很少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居住地点,一旦工作有了变动,他们就得迁居他处。这就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许多不便。
3. 学费和支付能力之间有矛盾。在深圳,目前尚无一所政府全额投资的成人教育机构,现有的成人教育机构均采用收取学费的方式补贴办学经费之不足。[5]96 (私营性质的办学机构更是以盈利为目标。)根据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函授、夜大收费标准,一般人均年收费约为4000元,如果再加上其他学习成本,人年均支出至少在8000元。这对收入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的劳务工来说无疑是一项数额庞大的开支。
4.所学与所用之间不对称。除短期技能培训外,多数成人高校的学历教育所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明显脱节,很多劳务工所读专业与他们的工作联系较少,并且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力度加大,成人学历在近年来贬值快,一些单位在招工时往往不予以承认。
5. 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虽然国家和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制订了相关的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给予了关注和鼓励,但政策的涉及人群比例还较低。从整体上来说,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缺少正式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往往被排斥在教育福利体系之外;另一方面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制度性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也基本缺失。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参加教育培训会遇到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帮助,才有可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此外,许多成人学校落后的办学机制和办学理念也是导致劳务工未能充分参与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深圳为例,目前的成人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仍然以发展学历教育为主,无论是招生计划、招生指标的分配,还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案的编排、教材的选用等,都具有浓厚的普高色彩。教育培养模式也一直沿袭以往普通高等教育管理方法,忽视对应用型劳动力和专门应用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知识积淀,忽视成人学员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训练。尽管有些成人高等院校把教学点设置到各个区、镇,与地方教育机构开展联合办学,但本质上讲,依然是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这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广大劳务工来说,则很难适应。
三、改进“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的途径
基于深圳劳务工成人教育发展现状,结合深圳与“珠三角”的区域共性,笔者认为,改革现有的成人教育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机制,既是新时期“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劳务工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校校合作模式
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建立课程模块,采取学分制互认制度,建立课程学习卡,把课程分为全员课程、基础课程、中层课程、高层课程。实行弹性学制,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一定年限内积分达到要求即可获取毕业证书;校校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改变深圳各成人教育机构教学点重复设置现象,有利于教学管理扁平的、无边界,资源共享;在同一个地区,优化课程体系,所有学习相同课程的人在任何院校或教学站拿到学分就得到认可。采取学分制互认制度,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同一地区不同的企业,在开设相同培养课程的时候,资源共享,参与学习。这不仅有利于集中优势师资,也可以让学员自由选择学习不同专业技能科目。
(二)校企合作模式
此培养模式可采取委托式、订单式、定向式、定点式等培养方式,学校与企业挂钩实行定向培养培训,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各类学历教育和长短期务工培训。学校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大纲、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技能培养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学校、企业和地方教育机构的之间的合作,更直接地服务于企业和市场。公司参与课程设置,负责专业课的教学,定期组织行业讲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学生毕业时全部到相关行业的各用人单位就业。这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带来的是多赢的局面,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完全采取了“以需订产”的市场化人才培养和输送方式,学校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为企业“量身订造”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紧缺人才,确保供需零距离对接和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此培养模式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采取顶岗、实习、实践、实训或者半工半读,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制订劳务工培养计划时,突破“应试教育”模式,把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在校内基本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模块的教学任务;校外实训计划根据企业需求作动态调整,安排学生到现场顶岗、实习、实践、实训或者半工半读,实现工学结合。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把学生专业学习与顶岗实践交叉进行,逐步由低层次岗位到高层次岗位顶岗实训,学生的顶岗实训成绩与获得学分数量相关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而且使得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加强,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相长。而企业通过接受工学结合学生实习,能够满足经营一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并依此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四)成职渗透培养模式
此培养模式是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渗透职业技能教育,把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合理设置成人学历教育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增加职业技能方面的选修课程,加强相关成人专业技能教育。比如在市场营销或工商业管理专业现行课程设置上,把《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等方面课程按一定学分作为学生的必须选修课程之一,以加强学员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成职渗透培养模式有利于劳务工学员通过学习获得诸如物流师、营销师、企业培训师、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拓展成人学历教育的功能,把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养路径有效对接,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注 释
①世界经济的发展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区域其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基本要素,低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是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投资驱动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经济,生产率是竞争能力的重要来源,企业的产品主要以OEM方式制造,技术大都源自于技术许可、外国直接投资、合资企业和模仿;创新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可以推出创新的、处于全球技术前沿的产品,此时经济中存在强有力的支持创新的制度和激励,产业以集群形式存在。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