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小语课堂应该是儿童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应该“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教学成果的呈现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脚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
教,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行为,而首先应该让学生产生学的愿望,继而唤醒学生主动学的意识,最终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因此,以学定教,以让促学,立足儿童的立场,让儿童快乐、自觉、主动地学习,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语文,打造儿童的语文课堂,是我所努力践行的。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叙事性作品,讲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下令把自己最喜欢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中要在把脉学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乐学、会学、活学;凭借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描写,以读为主,悟读交汇,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言语训练与交流。
【教学目标】
1.聚焦人物语言,关注提示语的作用,通过朗读、品味,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充分利用自主阅读、讨论对话、角色写话、主题拓展等活动,认识彭德怀爱兵如子、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平民将军”的形象。
3.习得本课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关注语言 学法引导
1.读题。
2.复习:课文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怎样的故事?
3.学法引导:是的,课文就是通过彭德怀命令杀他的大黑骡子这一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孩子们,课文很长,人物形象多,不过我们发现,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一个秘密,那就是——对,写了这些人物的许多语言。(相机板书:语言描写)
聚焦人物语言,感知人物形象,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
【“以学定教”要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有强烈的“学法”意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取新知、掌握学法的过程,教师应通过示范引导使学生自悟学法。课文很长,要在课堂上进行全文通读是不太可能的。如此长的课文,如果我们不关注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不提取出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只一味地把自己解读文本获得的信息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就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灌输。于是我引导学生发现本课语言描写多的特点,选择从人物的语言描写进行突破,展开教学,品读语言,领悟人物特点。本文突出的描写方法便是多层次的对话,可以说矛盾的冲突就是通过对话来推进的,彭德怀的形象当然也是通过对话一步步展现的。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人物的语言上,同时关注提示语,帮助学生找寻情感激发点,并着力抓住彭德怀的三次命令,把研读的时间花在重点处,仔细揣摩、推敲,发现人物的品性。这既是教学的策略,又是学法的渗透,也是引导发现文本的表达“秘密”的一条路径。】
二、聚焦“命令” 自读感悟
出示:(课前发的第一张学程单)
指名读,交流。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把这些命令放回故事的情境中,再次走进课文。
出示:(课前发的第二张学程单)
【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都应是“让学”的。以学生“学”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学”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学”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学”的发展为发展。因此,我紧扣文本的表达方式,抓住故事的矛盾冲突,聚焦人物的语言等细节描写,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悟;关注学习过程,尝试引入导学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本节课上都有所提升。
同时关注课标中对第三学段的默读和阅读理解的要求,进行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三、交流渲染 读写结合
(一)出示第一次命令,情感铺垫
1.第一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是什么?
2.补充背景材料(音画)。
3.此时此刻,作为军团长的彭德怀,看到这样的情况,心情怎样?指导读。
(二)出示第二次命令,读议感悟
1.那么,第二次命令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
他们是怎么劝的呢?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导学,练习表达,认识彭德怀形象。
汇报自读感悟→创设情境劝说→练习分角色读
(三)出示第三次命令,读写训练。
1.六头牲口已经集中在了一起。为什么彭德怀还要下达第三道命令呢?
(因为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开枪。)
2.在这二十分钟里,哪个细节特别让你感动?
补白:彭德怀背过脸去,你仿佛看到他背过的脸上——
过渡:.在这二十分钟里,战士们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出示:(课前发的第三张学程单)
读写训练:生写话、交流,体会人物情感。
3.音乐渲染,师生有感情读。(枪响了,伴随着彭德怀一路走来的大黑骡子缓缓地倒下了。从此,枪林弹雨中,再也看不到它驮着受伤的战士步履蹒跚的身影;从此,革命的征途中,再也听不到它竭尽全力,驮着物资时的声声嘶鸣;从此,彭德怀再也体会不到它依偎在怀里的温暖……)(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4.师生共读:第20自然段,从“发火”中你读懂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课文通过战士们再三请求,彭德怀再三命令,这样的对比让我们读到了彭德怀情绪的变化——课件出示(平静、不耐烦、怒吼、发火),而不变的是他那深沉而含蓄的大爱呀!课件强调出示(爱)。
【1.音画渲染,突破难点。
长征历程毕竟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学生缺乏学习的必要的认知和激情。如何点燃学生的激情,引导品文乐学,这是我在备课中的思考。于是,在帮助理解“第一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时,我选用视频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和合适的音乐制成课件,让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读懂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在感悟彭德怀下达第二道命令和第三道命令时人物的情感心理时,运用音乐渲染,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进一步体会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为夺取长征全面胜利以大局为重的大爱精神。
2.以让促学,言意兼得。
“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精当传神,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悟、说写训练的范文典例。
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课程,所有的学习最终指向的是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理解和运用语言。如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只是“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那是语文课的失败。语文课的价值应该是让学生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进行语言训练。
怎样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在课堂上留足“二十分钟”给学生充分地写作和交流,变“教课文”为“悟语文”,变“学课文”为“练表达”,同时有效落实了每课“十分钟”的书写训练。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彭德怀如此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连下三道命令枪杀骡子?”引导学生默读课文3-20自然段,把命令放回故事的情境中思考:这几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圈画人物语言提示语中的关键词,默默地品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情感,把感受写在句子旁边,以此来训练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上述片段中,我通过对话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抵达文本的核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活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对彭德怀的认识。
“二十分钟”是文本中聚集情感纠集、情节冲突、步入高潮和耐人寻味的艺术留白点。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既怀有深厚情感又不得不忍痛割爱的矛盾复杂心情,以及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对彭军团长的关心,在这“二十分钟”里精彩呈现。彭德怀的第二次命令和第三次命令之间长达“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不舍啊,是何等的矛盾复杂啊!同样,战士们对大黑骡子又是何等的不舍,对彭德怀是何等的关心啊!而这一切,文本没有具体描写,而要靠读者去想象“补白”。此时进行写话训练,既在学生情感最佳点上激发体验,又可以让学生将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运用,言意兼得。】
四、主题升华 学用链接
(一)品读,升华主题
出示最后一节:
1.指名深情读。“身无御寒衣,肚内饥”呀,可他们为什么还能晕倒了,爬起来?
2.小结。是的,新华社曾这样撰文:“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以大局为重,精诚团结,官兵平等,同甘共苦,共渡难关。这是红军长征夺取全面胜利的基础。”
3.相机理解“铁流”。
(二)总结,阅读链接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关注语言描写,认识了一位爱兵如子,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平民将军——彭德怀,相信这位平民将军一定深深地留在你们心中。其实,要更多了解一个人的特点,只读一个故事是远远不够的。
彭德怀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名列第二位,毛泽东曾经写诗称赞他“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可他却把后面四个字改成了“英雄红军”。从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彭德怀呢?
阅读链接:课后阅读彭德怀的感人故事:《彭德怀改诗》《公私茶叶》《转送鲇鱼》《照相》,透过故事感知人物,写上简短的阅读感悟。
(三)运用,走进生活
为写一个你喜欢或崇拜的人(《习作6》)收集素材。(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教学反思】
一、学用链接勤积累
结合《习作6》学习收集素材,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是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实践过程,是我们想在本节语文课上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
关于彭德怀的资料很多,我精选了四则故事,突出人物的不同特点并让学生简单地写写人物评价、阅读感受,彭德怀的形象将会更立体地浮现在学生的心中。由课内阅读延展至课外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教给了学生阅读的策略,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品格,增加学生文化的积淀,这也是我们想在语文课上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学教相长再思考
“以让促学”,摆脱了繁琐的分析,让成了学生的自主;挣脱了教师的“牵”手,让成了学生的精彩!构建“以学定教”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让学”,激发“乐学”,最终“会学”,这是我们的追求。
“以学定教,以让促学”的实践中,我们还在思考:
1.真真正正还权利。特级教师杨新富指出:“我们应该把阅读、倾听、表达(口头、动笔)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真正还时间于学生,还权利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乐学状态,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实践。今后,我们将在完善学程导学过程、构建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2.实实在在教方法。特级教师王笑梅指出:“我们老师都注重了批注式阅读,但每个孩子的批注效果怎样?这个学段怎样提升?是不是变成了过场?”这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确,我们惯于关注学生针对“意思的理解式批注”,而专家所提及的这个学段还应指导学生进行“针对表达方法的赏析式批注”“针对情感的体悟式批注”等方法,我们研究得很不够。这将为我们继续研究批注式阅读指明了方向。
凝练自己鲜明的教学主张,以“让学”为灯塔,实现真正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我将不断思索、努力践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小学)
小语课堂应该是儿童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应该“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教学成果的呈现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脚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
教,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行为,而首先应该让学生产生学的愿望,继而唤醒学生主动学的意识,最终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因此,以学定教,以让促学,立足儿童的立场,让儿童快乐、自觉、主动地学习,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语文,打造儿童的语文课堂,是我所努力践行的。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叙事性作品,讲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下令把自己最喜欢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中要在把脉学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乐学、会学、活学;凭借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描写,以读为主,悟读交汇,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言语训练与交流。
【教学目标】
1.聚焦人物语言,关注提示语的作用,通过朗读、品味,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充分利用自主阅读、讨论对话、角色写话、主题拓展等活动,认识彭德怀爱兵如子、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平民将军”的形象。
3.习得本课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关注语言 学法引导
1.读题。
2.复习:课文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怎样的故事?
3.学法引导:是的,课文就是通过彭德怀命令杀他的大黑骡子这一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孩子们,课文很长,人物形象多,不过我们发现,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一个秘密,那就是——对,写了这些人物的许多语言。(相机板书:语言描写)
聚焦人物语言,感知人物形象,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
【“以学定教”要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有强烈的“学法”意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取新知、掌握学法的过程,教师应通过示范引导使学生自悟学法。课文很长,要在课堂上进行全文通读是不太可能的。如此长的课文,如果我们不关注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不提取出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只一味地把自己解读文本获得的信息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就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灌输。于是我引导学生发现本课语言描写多的特点,选择从人物的语言描写进行突破,展开教学,品读语言,领悟人物特点。本文突出的描写方法便是多层次的对话,可以说矛盾的冲突就是通过对话来推进的,彭德怀的形象当然也是通过对话一步步展现的。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人物的语言上,同时关注提示语,帮助学生找寻情感激发点,并着力抓住彭德怀的三次命令,把研读的时间花在重点处,仔细揣摩、推敲,发现人物的品性。这既是教学的策略,又是学法的渗透,也是引导发现文本的表达“秘密”的一条路径。】
二、聚焦“命令” 自读感悟
出示:(课前发的第一张学程单)
指名读,交流。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把这些命令放回故事的情境中,再次走进课文。
出示:(课前发的第二张学程单)
【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都应是“让学”的。以学生“学”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学”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学”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学”的发展为发展。因此,我紧扣文本的表达方式,抓住故事的矛盾冲突,聚焦人物的语言等细节描写,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悟;关注学习过程,尝试引入导学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本节课上都有所提升。
同时关注课标中对第三学段的默读和阅读理解的要求,进行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三、交流渲染 读写结合
(一)出示第一次命令,情感铺垫
1.第一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是什么?
2.补充背景材料(音画)。
3.此时此刻,作为军团长的彭德怀,看到这样的情况,心情怎样?指导读。
(二)出示第二次命令,读议感悟
1.那么,第二次命令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
他们是怎么劝的呢?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导学,练习表达,认识彭德怀形象。
汇报自读感悟→创设情境劝说→练习分角色读
(三)出示第三次命令,读写训练。
1.六头牲口已经集中在了一起。为什么彭德怀还要下达第三道命令呢?
(因为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开枪。)
2.在这二十分钟里,哪个细节特别让你感动?
补白:彭德怀背过脸去,你仿佛看到他背过的脸上——
过渡:.在这二十分钟里,战士们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出示:(课前发的第三张学程单)
读写训练:生写话、交流,体会人物情感。
3.音乐渲染,师生有感情读。(枪响了,伴随着彭德怀一路走来的大黑骡子缓缓地倒下了。从此,枪林弹雨中,再也看不到它驮着受伤的战士步履蹒跚的身影;从此,革命的征途中,再也听不到它竭尽全力,驮着物资时的声声嘶鸣;从此,彭德怀再也体会不到它依偎在怀里的温暖……)(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4.师生共读:第20自然段,从“发火”中你读懂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课文通过战士们再三请求,彭德怀再三命令,这样的对比让我们读到了彭德怀情绪的变化——课件出示(平静、不耐烦、怒吼、发火),而不变的是他那深沉而含蓄的大爱呀!课件强调出示(爱)。
【1.音画渲染,突破难点。
长征历程毕竟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学生缺乏学习的必要的认知和激情。如何点燃学生的激情,引导品文乐学,这是我在备课中的思考。于是,在帮助理解“第一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时,我选用视频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和合适的音乐制成课件,让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读懂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在感悟彭德怀下达第二道命令和第三道命令时人物的情感心理时,运用音乐渲染,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进一步体会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为夺取长征全面胜利以大局为重的大爱精神。
2.以让促学,言意兼得。
“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精当传神,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悟、说写训练的范文典例。
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课程,所有的学习最终指向的是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理解和运用语言。如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只是“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那是语文课的失败。语文课的价值应该是让学生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进行语言训练。
怎样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在课堂上留足“二十分钟”给学生充分地写作和交流,变“教课文”为“悟语文”,变“学课文”为“练表达”,同时有效落实了每课“十分钟”的书写训练。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彭德怀如此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连下三道命令枪杀骡子?”引导学生默读课文3-20自然段,把命令放回故事的情境中思考:这几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圈画人物语言提示语中的关键词,默默地品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情感,把感受写在句子旁边,以此来训练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上述片段中,我通过对话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抵达文本的核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活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对彭德怀的认识。
“二十分钟”是文本中聚集情感纠集、情节冲突、步入高潮和耐人寻味的艺术留白点。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既怀有深厚情感又不得不忍痛割爱的矛盾复杂心情,以及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对彭军团长的关心,在这“二十分钟”里精彩呈现。彭德怀的第二次命令和第三次命令之间长达“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不舍啊,是何等的矛盾复杂啊!同样,战士们对大黑骡子又是何等的不舍,对彭德怀是何等的关心啊!而这一切,文本没有具体描写,而要靠读者去想象“补白”。此时进行写话训练,既在学生情感最佳点上激发体验,又可以让学生将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运用,言意兼得。】
四、主题升华 学用链接
(一)品读,升华主题
出示最后一节:
1.指名深情读。“身无御寒衣,肚内饥”呀,可他们为什么还能晕倒了,爬起来?
2.小结。是的,新华社曾这样撰文:“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以大局为重,精诚团结,官兵平等,同甘共苦,共渡难关。这是红军长征夺取全面胜利的基础。”
3.相机理解“铁流”。
(二)总结,阅读链接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关注语言描写,认识了一位爱兵如子,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平民将军——彭德怀,相信这位平民将军一定深深地留在你们心中。其实,要更多了解一个人的特点,只读一个故事是远远不够的。
彭德怀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名列第二位,毛泽东曾经写诗称赞他“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可他却把后面四个字改成了“英雄红军”。从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彭德怀呢?
阅读链接:课后阅读彭德怀的感人故事:《彭德怀改诗》《公私茶叶》《转送鲇鱼》《照相》,透过故事感知人物,写上简短的阅读感悟。
(三)运用,走进生活
为写一个你喜欢或崇拜的人(《习作6》)收集素材。(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教学反思】
一、学用链接勤积累
结合《习作6》学习收集素材,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是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实践过程,是我们想在本节语文课上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
关于彭德怀的资料很多,我精选了四则故事,突出人物的不同特点并让学生简单地写写人物评价、阅读感受,彭德怀的形象将会更立体地浮现在学生的心中。由课内阅读延展至课外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教给了学生阅读的策略,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品格,增加学生文化的积淀,这也是我们想在语文课上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学教相长再思考
“以让促学”,摆脱了繁琐的分析,让成了学生的自主;挣脱了教师的“牵”手,让成了学生的精彩!构建“以学定教”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让学”,激发“乐学”,最终“会学”,这是我们的追求。
“以学定教,以让促学”的实践中,我们还在思考:
1.真真正正还权利。特级教师杨新富指出:“我们应该把阅读、倾听、表达(口头、动笔)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真正还时间于学生,还权利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乐学状态,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实践。今后,我们将在完善学程导学过程、构建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2.实实在在教方法。特级教师王笑梅指出:“我们老师都注重了批注式阅读,但每个孩子的批注效果怎样?这个学段怎样提升?是不是变成了过场?”这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确,我们惯于关注学生针对“意思的理解式批注”,而专家所提及的这个学段还应指导学生进行“针对表达方法的赏析式批注”“针对情感的体悟式批注”等方法,我们研究得很不够。这将为我们继续研究批注式阅读指明了方向。
凝练自己鲜明的教学主张,以“让学”为灯塔,实现真正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我将不断思索、努力践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