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RI的表现及其应用,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5例典型患者的MRI资料,均进行MRI的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嗜铬细胞瘤均发生在MTC和垂体腺瘤之后,发于肾上腺,MRI图像显示T2WI呈现高信号,T1WI信号与肝脏的信号强度类似甚至比它稍低点,信号不均匀表明其组织有坏死、出血、囊腔等情况;甲状腺肿瘤MRI诊断一分叶状,肿块和正常甲状腺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T1WI上肿块呈稍高稍底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垂体腺瘤MRI显现为鞍内肿块,T2W等高信号。
结论:MRI对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提供更为丰富而明确的证据,方便医生制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
关键词: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MRI 表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5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53-01
人体内分泌器官和组织有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垂体和垂体前叶控制的周围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以及不受垂体前叶控制的内分泌和组织:肾上腺髓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甲状旁腺和胃肠内分泌细胞等。内分泌疾病中,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较为常见,一般由2个或2个以上的内分泌腺同时发生病变,MEN可分为两种:MEN1和MEN2。本文分析了5例MEN患者的临床MRI资料,现做如下报导。
1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病例1:女,31岁,其母曾经患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肿瘤,MRI诊断为甲状腺肿瘤,手术切除,术后被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MTC)。3个月后来院复诊,尿VMA113μmol/d,MRI检测发现其患有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再行手术切除右肾上腺肿瘤,术后血压无变化,术后病理诊断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病例2:女,36岁,其母曾患甲状腺髓样癌(MTC),该患者10年前就诊时发现甲状腺左侧叶有肿块,行手术将其切除,MRI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MTC)。术后症状并未有所改善,半年后CT检测出其有左肾上腺肿块,经MRI检测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行手术切除,术后症状减轻。半年后又发现右肾上腺肿块,经MRI检测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行手术切除。尿VMA161μmol/d,MRI诊断为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右侧为术后复发(图1)。
病例3:男,39岁,因颈部肿块来院就诊,其兄曾患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髓样癌(MTC),MRI诊断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肿瘤,行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1月后行右甲状腺全切除术和左甲状腺全切除术。尿VMA131μmol/d,MRI病理诊断为双侧甲状腺髓样癌(MTC)。
病例4:女,42岁,其母曾患垂体微腺瘤,因局部有隆起感到不适来院就诊,CT、MRI诊断为垂体微腺瘤,行垂体微腺瘤切除术,症状有所改善。半年后来院复诊CT发现右肾上腺肿块,经MRI检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行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尿VMA131μmol/d,MRI病理诊断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病例5:男,35岁,其母曾患垂体大腺瘤,来院就诊时CT、MRI诊断为垂体大腺瘤和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行垂体微腺瘤切除术,2月后行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尿VMA131μmol/d,MRI病理诊断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随诊3年无复发。
2 临床检测
使用GE1.5T Signa CV/MR机进行MRI检测,T1WI SE序列行常规冠状面、横轴面扫描:TR600ms,TE8ms;T2WI FSE序列轴面快速自旋回波扫描:TR6000ms,TE85.5ms;短时间内反转恢复序列,TR6500ms,TE120ms,反转恢复的时间150ms。层间距设5mm,层厚设8mm,激励次数2次[1],视野设320mm*320mm。扫描剂Gd-DTPA,剂量设10ml。
3 结果
嗜铬细胞瘤均发生在肾上腺,平扫的结果显示为肾上腺椭圆形或者圆形,边界很清晰,有较为完整的肿块,信号不均匀或均匀,平均直径均在3-5cm,MR图像显示T2WI呈现高信号,比脂肪的信号度强;T1WI信号与肝脏的信号强度类似甚至比它稍低点。信号不均匀表明其组织有坏死、出血、囊腔等情况,当给患者注射对比剂后咳发现的效果明显而快速的增强,排空的很慢。据统计10%嗜铬细胞瘤为恶性细胞瘤,形态非常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侵向外包膜外和邻近组织,严重的会向远处转移。
甲状腺肿瘤肿大,触之会有凹凸不平的肿块,较大时会有压迫症状,患者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等症状,晚期会向全身转移。MRI诊断一分叶状,肿块和正常甲状腺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T1WI上肿块呈稍高稍底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
垂体腺瘤MRI显现为鞍内肿块,T2W等高信号,肿瘤内部出现坏死囊及出血,信号不均匀,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信号明显增强,侵袭性垂体瘤常向鞍上、鞍下、鞍旁和鞍前后扩展,呈椭圆形或呈“腰身征”[2]。
4 讨论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a型(MENⅡa)是一种较为少见并且呈显现遗传的家族内分泌疾病,国内外影像学(MRI)在MENⅡa方面的应用报导较少,但其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都更为有利。
本组5例病案中,均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MTC多为MENⅡa首先被检测出的肿瘤,临床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多被累及,病变多灶,一般会向邻近的淋巴结转移,产生压迫症状肿块进行转移,本组由于肿瘤切除及时未发现肿块转移现象,肿瘤也未向淋巴结转移。本组5例中有2例为双侧甲状腺多灶性受累,1例为左侧甲状腺多灶性受累。
本组5例嗜铬细胞瘤均发生在MTC和垂体腺瘤之后,直径不超过10cm,多在3-5cm之间,呈圆形和椭圆形,恶性发生率和复发率高。虽然可以限于一侧,但是双侧肾上腺受累者更多。有些患者即使刚开始发生于一侧,但行切除术后出院几年后又检测出肿瘤。本组有2例均是先病发于单侧肾上腺,后又检测出另一侧有肿瘤。
本组5例患者中有2例患有垂体腺瘤,临床出现脑卒中现象,也即是垂体瘤内出血,称为脑垂体卒中,临床上引起严重头痛,视力急剧减退,眼外肌麻痹、昏睡、昏迷、脑刺激症和颅内压增高。
总而言之,MRI对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病症的诊断和鉴别比CT等其他影像能提供更为丰富而明确的证据,方便医生根据肿瘤及其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汉中,黄金国,王惠君等.恶性嗜铬细胞瘤(附12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12):719-720
[2] Reining JW,Doppman JL ,Dwyer AJ ,et al.Adrenal masses differentiated by MR.Radiology,1986,158(1):81-83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5例典型患者的MRI资料,均进行MRI的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嗜铬细胞瘤均发生在MTC和垂体腺瘤之后,发于肾上腺,MRI图像显示T2WI呈现高信号,T1WI信号与肝脏的信号强度类似甚至比它稍低点,信号不均匀表明其组织有坏死、出血、囊腔等情况;甲状腺肿瘤MRI诊断一分叶状,肿块和正常甲状腺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T1WI上肿块呈稍高稍底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垂体腺瘤MRI显现为鞍内肿块,T2W等高信号。
结论:MRI对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提供更为丰富而明确的证据,方便医生制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
关键词: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MRI 表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5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53-01
人体内分泌器官和组织有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垂体和垂体前叶控制的周围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以及不受垂体前叶控制的内分泌和组织:肾上腺髓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甲状旁腺和胃肠内分泌细胞等。内分泌疾病中,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较为常见,一般由2个或2个以上的内分泌腺同时发生病变,MEN可分为两种:MEN1和MEN2。本文分析了5例MEN患者的临床MRI资料,现做如下报导。
1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病例1:女,31岁,其母曾经患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肿瘤,MRI诊断为甲状腺肿瘤,手术切除,术后被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MTC)。3个月后来院复诊,尿VMA113μmol/d,MRI检测发现其患有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再行手术切除右肾上腺肿瘤,术后血压无变化,术后病理诊断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病例2:女,36岁,其母曾患甲状腺髓样癌(MTC),该患者10年前就诊时发现甲状腺左侧叶有肿块,行手术将其切除,MRI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MTC)。术后症状并未有所改善,半年后CT检测出其有左肾上腺肿块,经MRI检测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行手术切除,术后症状减轻。半年后又发现右肾上腺肿块,经MRI检测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行手术切除。尿VMA161μmol/d,MRI诊断为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右侧为术后复发(图1)。
病例3:男,39岁,因颈部肿块来院就诊,其兄曾患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髓样癌(MTC),MRI诊断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肿瘤,行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1月后行右甲状腺全切除术和左甲状腺全切除术。尿VMA131μmol/d,MRI病理诊断为双侧甲状腺髓样癌(MTC)。
病例4:女,42岁,其母曾患垂体微腺瘤,因局部有隆起感到不适来院就诊,CT、MRI诊断为垂体微腺瘤,行垂体微腺瘤切除术,症状有所改善。半年后来院复诊CT发现右肾上腺肿块,经MRI检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行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尿VMA131μmol/d,MRI病理诊断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病例5:男,35岁,其母曾患垂体大腺瘤,来院就诊时CT、MRI诊断为垂体大腺瘤和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行垂体微腺瘤切除术,2月后行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尿VMA131μmol/d,MRI病理诊断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随诊3年无复发。
2 临床检测
使用GE1.5T Signa CV/MR机进行MRI检测,T1WI SE序列行常规冠状面、横轴面扫描:TR600ms,TE8ms;T2WI FSE序列轴面快速自旋回波扫描:TR6000ms,TE85.5ms;短时间内反转恢复序列,TR6500ms,TE120ms,反转恢复的时间150ms。层间距设5mm,层厚设8mm,激励次数2次[1],视野设320mm*320mm。扫描剂Gd-DTPA,剂量设10ml。
3 结果
嗜铬细胞瘤均发生在肾上腺,平扫的结果显示为肾上腺椭圆形或者圆形,边界很清晰,有较为完整的肿块,信号不均匀或均匀,平均直径均在3-5cm,MR图像显示T2WI呈现高信号,比脂肪的信号度强;T1WI信号与肝脏的信号强度类似甚至比它稍低点。信号不均匀表明其组织有坏死、出血、囊腔等情况,当给患者注射对比剂后咳发现的效果明显而快速的增强,排空的很慢。据统计10%嗜铬细胞瘤为恶性细胞瘤,形态非常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侵向外包膜外和邻近组织,严重的会向远处转移。
甲状腺肿瘤肿大,触之会有凹凸不平的肿块,较大时会有压迫症状,患者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等症状,晚期会向全身转移。MRI诊断一分叶状,肿块和正常甲状腺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T1WI上肿块呈稍高稍底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
垂体腺瘤MRI显现为鞍内肿块,T2W等高信号,肿瘤内部出现坏死囊及出血,信号不均匀,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信号明显增强,侵袭性垂体瘤常向鞍上、鞍下、鞍旁和鞍前后扩展,呈椭圆形或呈“腰身征”[2]。
4 讨论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a型(MENⅡa)是一种较为少见并且呈显现遗传的家族内分泌疾病,国内外影像学(MRI)在MENⅡa方面的应用报导较少,但其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都更为有利。
本组5例病案中,均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MTC多为MENⅡa首先被检测出的肿瘤,临床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多被累及,病变多灶,一般会向邻近的淋巴结转移,产生压迫症状肿块进行转移,本组由于肿瘤切除及时未发现肿块转移现象,肿瘤也未向淋巴结转移。本组5例中有2例为双侧甲状腺多灶性受累,1例为左侧甲状腺多灶性受累。
本组5例嗜铬细胞瘤均发生在MTC和垂体腺瘤之后,直径不超过10cm,多在3-5cm之间,呈圆形和椭圆形,恶性发生率和复发率高。虽然可以限于一侧,但是双侧肾上腺受累者更多。有些患者即使刚开始发生于一侧,但行切除术后出院几年后又检测出肿瘤。本组有2例均是先病发于单侧肾上腺,后又检测出另一侧有肿瘤。
本组5例患者中有2例患有垂体腺瘤,临床出现脑卒中现象,也即是垂体瘤内出血,称为脑垂体卒中,临床上引起严重头痛,视力急剧减退,眼外肌麻痹、昏睡、昏迷、脑刺激症和颅内压增高。
总而言之,MRI对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病症的诊断和鉴别比CT等其他影像能提供更为丰富而明确的证据,方便医生根据肿瘤及其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汉中,黄金国,王惠君等.恶性嗜铬细胞瘤(附12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12):719-720
[2] Reining JW,Doppman JL ,Dwyer AJ ,et al.Adrenal masses differentiated by MR.Radiology,1986,158(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