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体系正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与之相对应,一系列的分化在资产管理行业中悄然产生,而这种分化,在2016年将尤其突出。
一方面,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正在做出特色各异的配置选择;而另一方面,监管层对于金融机构跨界业务的态度变化,则让不同的机构勾勒出截然不同的愿景。
从2013年正式开启的“混业”和“大資管”之门,使各类机构在资管领域座次重排。2015年,“后起之秀”基金子公司管理总规模逼近10万亿元大关,与发展多年的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体量相当。
但随着规模的积累,一些问题也开始涌现,业务层面的重整提上日程。中国基金业协会一位监管层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透露,2016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将是“落实资产管理业务中新制定的‘底线’。”2015年,由于市场变化,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出现包括场外配资在内的一系列新问题,“监管机构对于新的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新的负面清单,亟待落实。”
此外,2016年,注册制、深港通、战略新兴板等多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即将落地,这些都将带给资产管理行业新的转型升级空间。未来,“大资管”业务将如何发展?对此业内却有截然不同的答复。
在前不久举办的一次内部交流会上,北京一家私募基金高管和深圳一位量化投资机构负责人相互间争论就颇为激烈。
前者正准备登陆新三板和进军公募业务,为做大盘子而紧锣密鼓筹备。后者则意在精品店,与“大而强”的思路截然相反。
双方争执的焦点正是资管行业面临的模式选择问题。过去的几年里,“大资管”规模突飞猛进迈向百万亿大关,同时监管层在“底线监管”原则下不断推行金融领域市场化的改革,推动了混业经营趋势的加速,这都促使资产管理机构走向了分叉路口。
国内主流的公、私募机构,乃至券商、信托和保险资管等,如何做出新的业务选择?究竟要开展财富管理还是资产管理?要全方位混业还是小而精的专业化之路?
对于“全面发展”与“小而精”的提问,上海重阳投资一位负责人透露,“重阳计划筹备公募,同时准备着手海外业务。”与发展思路相似的还有凯石投资陈继武、鹏扬投资杨爱斌等“私募大佬”,也在私募业务之外钟情拓展公募业务。富善投资总经理林成栋则表示:“我们目前更加专注于服务好高净值客户。”
券商资管中也呈现出同样的分化现象。
面对统一监管趋势下竞争加剧和以定向资管计划为主的通道业务即将关闭的双重压力,有实力的大中券商已开始“去通道化”,回归主动管理。而许多小型券商仍旧延续通道为主的战略。最具代表性的是,华福证券前三季度总规模排名第五,主动管理业务占比仅3%。
在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眼中,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正逐步走向融合,在“大资管”行业中,除了上市银行、保险公司拥有大体量优势外,其更看好管理精致的私募或是科技类公司出身的机构。
“大资管”时代下,资管行业上下游间不断融合,行业边界逐步模糊,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对机构自身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杠杆强化推动下的牛市,跌宕起伏,过往的发展思路再一次面临转型阵痛,监管细节也随之做出新的调整,对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来说可谓一次洗礼。
“证监体系积极修订了新一年监管的底线,对于场外配资、杠杆匹配和投资顾问等业务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且明确了合规范畴。”上述基金业协会人士指出。“比如在去年迅猛发展的私募,就出现了违反合同约定、内控制度差、法律意识淡薄等现象,因此证监会及其会管单位在内的多家监管机构联合施力治理。”
目前,工商管理部门和地方监管部门对于私募类机构的工商登记、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均试行了最新的管理办法。目前已叫停“中字头”机构的工商注册,深圳、上海相继宣布暂停互联网金融平台注册,北京开始暂停“投资类”企业注册登记等。
而另一个直观的变化则是,全国股转系统收紧了私募类机构挂牌新三板。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资产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差异化在大波动中显得更为重要。部分机构过于‘散户化’的思维和‘同涨同跌’行为,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
“对公募基金而言,当下首要的是抓住投资能力这一核心,以产品为导向,做好投资。非公募业务则应当逐步改善风险控制、人才流失、治理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景顺长城基金总经理许义明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
2016年,即将落地的注册制、战略新兴板等多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更将深刻影响机构的配置与策略。
北京一家公募基金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注册制带来的不仅是供给侧量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对市场价值理念以及结构的影响。资管机构将更关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市场更加青睐相对安全、相对低风险的资产,行业龙头的价值将逐步凸显。
资产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关注由右侧向左侧转移,即更多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这也意味着,资管行业的投资布局会更注重长端的突破,带来并购、资产证券化、PE、REITS等投向比例的提升。
根据多位业内人士预测,由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带来的新资产证券化路径,或是2016年各类机构下大力追逐的业务领域。
“二级市场投资机构,例如财通基金等公募基金已经逐步形成了有序参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业务模式;一级市场投资类机构,则在布局各类一级市场的产业链条进行资产证券化运作。部分债券类私募基金,除了为资产端提供融资之外,还从事类投行业务,帮助所投资企业进行后续的资产运作。”上述投资经理表示。
一方面,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正在做出特色各异的配置选择;而另一方面,监管层对于金融机构跨界业务的态度变化,则让不同的机构勾勒出截然不同的愿景。
从2013年正式开启的“混业”和“大資管”之门,使各类机构在资管领域座次重排。2015年,“后起之秀”基金子公司管理总规模逼近10万亿元大关,与发展多年的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体量相当。
但随着规模的积累,一些问题也开始涌现,业务层面的重整提上日程。中国基金业协会一位监管层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透露,2016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将是“落实资产管理业务中新制定的‘底线’。”2015年,由于市场变化,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出现包括场外配资在内的一系列新问题,“监管机构对于新的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新的负面清单,亟待落实。”
此外,2016年,注册制、深港通、战略新兴板等多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即将落地,这些都将带给资产管理行业新的转型升级空间。未来,“大资管”业务将如何发展?对此业内却有截然不同的答复。
规模激增下的模式抉择
在前不久举办的一次内部交流会上,北京一家私募基金高管和深圳一位量化投资机构负责人相互间争论就颇为激烈。
前者正准备登陆新三板和进军公募业务,为做大盘子而紧锣密鼓筹备。后者则意在精品店,与“大而强”的思路截然相反。
双方争执的焦点正是资管行业面临的模式选择问题。过去的几年里,“大资管”规模突飞猛进迈向百万亿大关,同时监管层在“底线监管”原则下不断推行金融领域市场化的改革,推动了混业经营趋势的加速,这都促使资产管理机构走向了分叉路口。
国内主流的公、私募机构,乃至券商、信托和保险资管等,如何做出新的业务选择?究竟要开展财富管理还是资产管理?要全方位混业还是小而精的专业化之路?
对于“全面发展”与“小而精”的提问,上海重阳投资一位负责人透露,“重阳计划筹备公募,同时准备着手海外业务。”与发展思路相似的还有凯石投资陈继武、鹏扬投资杨爱斌等“私募大佬”,也在私募业务之外钟情拓展公募业务。富善投资总经理林成栋则表示:“我们目前更加专注于服务好高净值客户。”
券商资管中也呈现出同样的分化现象。
面对统一监管趋势下竞争加剧和以定向资管计划为主的通道业务即将关闭的双重压力,有实力的大中券商已开始“去通道化”,回归主动管理。而许多小型券商仍旧延续通道为主的战略。最具代表性的是,华福证券前三季度总规模排名第五,主动管理业务占比仅3%。
在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眼中,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正逐步走向融合,在“大资管”行业中,除了上市银行、保险公司拥有大体量优势外,其更看好管理精致的私募或是科技类公司出身的机构。
“大资管”时代下,资管行业上下游间不断融合,行业边界逐步模糊,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对机构自身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洗礼”下的反思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杠杆强化推动下的牛市,跌宕起伏,过往的发展思路再一次面临转型阵痛,监管细节也随之做出新的调整,对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来说可谓一次洗礼。
“证监体系积极修订了新一年监管的底线,对于场外配资、杠杆匹配和投资顾问等业务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且明确了合规范畴。”上述基金业协会人士指出。“比如在去年迅猛发展的私募,就出现了违反合同约定、内控制度差、法律意识淡薄等现象,因此证监会及其会管单位在内的多家监管机构联合施力治理。”
目前,工商管理部门和地方监管部门对于私募类机构的工商登记、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均试行了最新的管理办法。目前已叫停“中字头”机构的工商注册,深圳、上海相继宣布暂停互联网金融平台注册,北京开始暂停“投资类”企业注册登记等。
而另一个直观的变化则是,全国股转系统收紧了私募类机构挂牌新三板。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资产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差异化在大波动中显得更为重要。部分机构过于‘散户化’的思维和‘同涨同跌’行为,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
“对公募基金而言,当下首要的是抓住投资能力这一核心,以产品为导向,做好投资。非公募业务则应当逐步改善风险控制、人才流失、治理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景顺长城基金总经理许义明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
逐梦新制度蓝海
2016年,即将落地的注册制、战略新兴板等多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更将深刻影响机构的配置与策略。
北京一家公募基金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注册制带来的不仅是供给侧量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对市场价值理念以及结构的影响。资管机构将更关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市场更加青睐相对安全、相对低风险的资产,行业龙头的价值将逐步凸显。
资产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关注由右侧向左侧转移,即更多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这也意味着,资管行业的投资布局会更注重长端的突破,带来并购、资产证券化、PE、REITS等投向比例的提升。
根据多位业内人士预测,由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带来的新资产证券化路径,或是2016年各类机构下大力追逐的业务领域。
“二级市场投资机构,例如财通基金等公募基金已经逐步形成了有序参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业务模式;一级市场投资类机构,则在布局各类一级市场的产业链条进行资产证券化运作。部分债券类私募基金,除了为资产端提供融资之外,还从事类投行业务,帮助所投资企业进行后续的资产运作。”上述投资经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