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发主体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新课学习之前的情境更加重要,它是一节课的开端,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八音和鸣》一课,本课主要给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这对学生来说是不感兴趣的。而且有许多民族乐器,学生根本就叫不出乐器的名字。如果单纯、枯燥的讲解对学生来说是乏味的。这时教师可以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我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给学生展示扬琴、二胡、唢呐、堂鼓、碰钟、竹笛、锣、鼓等乐器的实物。没有乐器实物的,可从网上下载乐器的图片和介绍这种乐器的相关资料。这样在讲民乐的各种乐器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同学或拿乐器的实物进行弹弹拉拉、敲敲打打或拿乐器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组内成员把自己了解的信息进行交流,也可以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信息。这样,枯燥的讲解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不仅直观形象地了解了乐器的有关知识,还提高了学习民乐的兴趣和效率。
二、灵活多样的“教”与“学”法,有利于主体参与学习民族音乐
1.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音乐的音乐形式
中国民乐内容丰富,民族音乐教材有限,内容单一,加之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缺乏,所以无法对音乐产生兴趣和注意。丰富教学内容,扩充民族音乐知识,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综合性,是吸引学生的最佳途径。如人教版《神洲大地》一课。首先以“马头琴”的音色导入,学生们在熟悉的马头琴音乐中不知不觉地来到内蒙大草原,一曲“万马奔腾”的马头琴独奏展示出万马奔腾的热烈场面,由此引出北方草原民族和草原民歌。了解到学生在地理课中已学了我国北方四大牧场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相应居住的少数民族等人文基本常识,音乐课上多采用让学生视听这些民族音乐的节奏、旋律特征后展开比较、讨论。学生看了大屏幕中蒙族“那达慕大会”中赛马、摔跤、射箭、歌舞的场面,听腾格尔独唱的“蒙古人”再闭目静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后讨论:《牧歌》给人以空旷一望无垠的情景,如古诗中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学生自己总结出,蒙古歌曲中的长调曲调悠长,舒展开阔,与茫茫的大草原融为一体。
2.从音乐知识入手
音乐知识是音乐课教学的基础性知识,要想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传授好通俗易懂的音乐知识,并且力争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如民歌欣赏一课,教师先给学生范唱几首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然后教师再从民歌的产生、发展、体裁以及具有的基本特征来分析讲解。使学生们了解到我国民歌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韵味各异,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3.通过器乐实物,让学生直观了解民乐的最佳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乐器学习的要求学生能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更好的表现音乐。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才能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如《传统是条河》一课中教师准备的埙、碰钟、石块等不同形状,不同材料,不同音响的乐器。当这些实物摆在学生的面前,他们都有想摸一摸、奏一奏的冲动。那么让学生带着这些好奇去认识乐器,参与演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感悟民族音乐的情境 。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音像一体,形象强,信息量大,资源广等优点。教师只需点点鼠标即可让学生获得单一的、交叉的、重叠的声、像、图、文等信息。通过声像图文的有机结合,大大丰富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更感性,更容易进入到音乐的天地中。可以说用电脑辅助音乐教学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多种情境。
5.发挥音乐特长生的作用使之成为教师的小帮手
《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理念中有一条是注重个性培养充分发挥特长生作用,活跃音乐课堂。音乐课堂应以学生为主角,如果讓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来唱主角,无疑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运用合理思维引导主体探究、学习,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许多事实证明:各类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联系实际的机会,这种联系实际应该是在合理思维引导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满足学生自我实践的需要。如《传统是条河》一课,让学生说一说与音乐有关的成语。课堂中欣赏的音乐,可以表演生活中的哪些情景,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有的表演用音乐作背景友人惜别的场景,有的配着音乐朗诵自己创编的诗词等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心中生根
培养民族情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靠多方面的力量,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从学校来讲,不仅在音乐课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都要进行对学生民族情感的教育,如举办民族音乐知识和作品的讲座,组织民乐学习小组,学习民族音乐演唱演奏比赛等;在家庭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学唱民歌、学习演奏民族乐器,给他们多听民族音乐;在社会方面,广播、电视、电影都要积极宣传民族音乐,引导人们学习、热爱民族音乐。
实践证明:音乐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独立、积极的音乐活动中学习音乐,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将民族音乐教育有效的开展起来,常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了解的过程中更加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
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新课学习之前的情境更加重要,它是一节课的开端,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八音和鸣》一课,本课主要给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这对学生来说是不感兴趣的。而且有许多民族乐器,学生根本就叫不出乐器的名字。如果单纯、枯燥的讲解对学生来说是乏味的。这时教师可以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我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给学生展示扬琴、二胡、唢呐、堂鼓、碰钟、竹笛、锣、鼓等乐器的实物。没有乐器实物的,可从网上下载乐器的图片和介绍这种乐器的相关资料。这样在讲民乐的各种乐器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同学或拿乐器的实物进行弹弹拉拉、敲敲打打或拿乐器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组内成员把自己了解的信息进行交流,也可以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信息。这样,枯燥的讲解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不仅直观形象地了解了乐器的有关知识,还提高了学习民乐的兴趣和效率。
二、灵活多样的“教”与“学”法,有利于主体参与学习民族音乐
1.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音乐的音乐形式
中国民乐内容丰富,民族音乐教材有限,内容单一,加之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缺乏,所以无法对音乐产生兴趣和注意。丰富教学内容,扩充民族音乐知识,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综合性,是吸引学生的最佳途径。如人教版《神洲大地》一课。首先以“马头琴”的音色导入,学生们在熟悉的马头琴音乐中不知不觉地来到内蒙大草原,一曲“万马奔腾”的马头琴独奏展示出万马奔腾的热烈场面,由此引出北方草原民族和草原民歌。了解到学生在地理课中已学了我国北方四大牧场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相应居住的少数民族等人文基本常识,音乐课上多采用让学生视听这些民族音乐的节奏、旋律特征后展开比较、讨论。学生看了大屏幕中蒙族“那达慕大会”中赛马、摔跤、射箭、歌舞的场面,听腾格尔独唱的“蒙古人”再闭目静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后讨论:《牧歌》给人以空旷一望无垠的情景,如古诗中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学生自己总结出,蒙古歌曲中的长调曲调悠长,舒展开阔,与茫茫的大草原融为一体。
2.从音乐知识入手
音乐知识是音乐课教学的基础性知识,要想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传授好通俗易懂的音乐知识,并且力争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如民歌欣赏一课,教师先给学生范唱几首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然后教师再从民歌的产生、发展、体裁以及具有的基本特征来分析讲解。使学生们了解到我国民歌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韵味各异,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3.通过器乐实物,让学生直观了解民乐的最佳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乐器学习的要求学生能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更好的表现音乐。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才能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如《传统是条河》一课中教师准备的埙、碰钟、石块等不同形状,不同材料,不同音响的乐器。当这些实物摆在学生的面前,他们都有想摸一摸、奏一奏的冲动。那么让学生带着这些好奇去认识乐器,参与演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感悟民族音乐的情境 。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音像一体,形象强,信息量大,资源广等优点。教师只需点点鼠标即可让学生获得单一的、交叉的、重叠的声、像、图、文等信息。通过声像图文的有机结合,大大丰富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更感性,更容易进入到音乐的天地中。可以说用电脑辅助音乐教学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多种情境。
5.发挥音乐特长生的作用使之成为教师的小帮手
《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理念中有一条是注重个性培养充分发挥特长生作用,活跃音乐课堂。音乐课堂应以学生为主角,如果讓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来唱主角,无疑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运用合理思维引导主体探究、学习,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许多事实证明:各类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联系实际的机会,这种联系实际应该是在合理思维引导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满足学生自我实践的需要。如《传统是条河》一课,让学生说一说与音乐有关的成语。课堂中欣赏的音乐,可以表演生活中的哪些情景,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有的表演用音乐作背景友人惜别的场景,有的配着音乐朗诵自己创编的诗词等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心中生根
培养民族情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靠多方面的力量,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从学校来讲,不仅在音乐课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都要进行对学生民族情感的教育,如举办民族音乐知识和作品的讲座,组织民乐学习小组,学习民族音乐演唱演奏比赛等;在家庭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学唱民歌、学习演奏民族乐器,给他们多听民族音乐;在社会方面,广播、电视、电影都要积极宣传民族音乐,引导人们学习、热爱民族音乐。
实践证明:音乐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独立、积极的音乐活动中学习音乐,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将民族音乐教育有效的开展起来,常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了解的过程中更加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