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田间学校(Farmer Field School)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和倡导的农民培训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进了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先后经历引进、吸收、发展、推广等阶段。近年来,政府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大力推广农民田间学校模式是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举措,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创建一所田间学校,除了须得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支持外,主要涉及到三大硬件条件,即资金、师资、实训基地。
一、资金
资金是创建田间学校条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资金的支撑,教师的聘用、实训基地的创建、学员的组织等等,都无法正常进行。
(一)资金的来源和使用
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建主体通常都是政府职能部门,包括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因此政府投入是创建农民田间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是企业委托和各种合作社自发组织。能够以最少的资金用量办农民田间学校,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办学资金多数投入到实物上,即能让农民真正使用、受益的物件上,而原本应投入大量资金的教室和实训基地则多以借用、租用、依托、联办等方式省去了大量资金投入。
(二)创办主体与资金分配
创建田间学校主体不同,资金分配上不同,体现出的优势不同。
1. 对于农民培训,政府职能部门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创办田间学校的过程中,来自政府和项目的资金将交与职能部门来支配和管理,由他们代为行使政府职能,在争取资金上有一定的优势。在创办农民田间学校上政府职能部门还将占主体地位。
2. 委托办学,其优势在于企业自身有一些资源可以利用。企业负责出资,提供教学场所实验田等,被委托部门负责提供教师队伍和电教设备。委托办学与其他办学模式相比,由于企业的自身需求,办学的师资力量则相对雄厚些,教学手段也较为超前。
3. 农业合作社自发办学,优势在于可以有的放矢,用最小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农业合作社所办的田间学校因陋就简,利用农舍、房前屋后就可以教学,辅导教师多以本地的技术专家为主。针对生产上某一技术环节临时授课,此时的辅导老师更像是合作社聘请的技术员,实训基地就是合作社的田间地头。
4. 依托项目办校,其优势在于可以兼顾长期效益。依托项目办校,相对来说会更讲求办学效果,因而投资会偏重一些基础设施,可以达到多所学校共用,实现一次投资多次使用、长期使用效果。
5. 政府职能部门与科研院所联合办校,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科研院所拥有地方部门无法相比的教学资源,政府部门有科研院所没有的推广优势,双方合作会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还可以让农民在科研院所的实训基地实现科研、推广、生产的对接。
二、师资
师资力量是创办田间学校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田间学校没有固定教材,但辅导教师的来源、辅导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一)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力量来源
1. 农广校教师队伍是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力量来源的中流砥柱。农广校的教师队伍有着全方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着高水平的教学素质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这些为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农技专家是农民田间学校良好发展的有力保证。农技推广系统的农技人员是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师资主体。他们熟练掌握技术,并对农民十分了解,可以作为农民田间学校长期的外聘教师。
3. 乡镇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员为农民田间学校师资队伍注入新的活力。请来自于农民团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员作为定期授课教师,对农民而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带动力,同时也为农民田间学校的师资增添了新的动力源泉。
4. 聘请农业科研院校的农业专家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农业科研院校的教师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是最具有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支科研队伍。聘请他们不定期授课,有利于田间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有助于农民接受到更高层次的技术指导和疑难问题解答。
(二)农民田间学校教师进修培训形式
1. 脱产培训学习
通过脱产培训学习,能够更系统地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能弥补教师在知识或技能上的不足或落后,为农民田间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源源动力。
2. 短期培训学习
作为专门为农民田间学校授课的教师,不定期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全国各个省、市经常会组织开办一些短期的农技人员培训学习班,选择适合、对口的培训班参与学习,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 实地参观培训学习
农民田间学校全国多地均有建立,且各具风格、各有侧重。通过实地走访办学效果显著的农民田间学校或规模较大的作物种植基地,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农业技术员相互学习、探讨,观摩不同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学模式、互动模式以及种植技巧,来补充、完善自我,开拓教师的知识层面。
三、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农民田间学校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硬件,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培训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农民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发现问题最准确,解决问题最及时,科技服务最紧密,技术推广最到位的效果。
(一)实训基地的创办方式
1. 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实训基地是创办田间学校的首选。创建基地是一项较大的投资,可能会带来资金的浪费和后期管理的问题。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协调、租用、依托、联合办学等方式,降低了创建田间学校的初期投资,使田间学校的创建成本更低。
2. 依托项目按照培训需求来创建实训基地,更有利于田间学校的教学工作。近些年国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农民培训项目,利用好培训资金,根据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实训基地,更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3. 与科研院所联合办学是最能提高田间学校办学档次的方式。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学员可以接触到比较先进、现代化水平更高的耕作模式和耕作理念,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实训基地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现有资源存在设施老化,不能胜任教学的问题;现代化科技园区作为实训基地,有的距离较远,不方便教学;缺乏长期规划等。
四、对于创办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多元化办校
虽然目前政府对创办农民田间学校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但还远远不够。资金不到位,扶持政策,特别是培训后的服务和扶持政策的缺失,造成了创办的农民田间学校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对于有培训需求的农业合作社、粮食企业、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政府应适当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能力,鼓励支持他们多元化办校,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设施投入,建立一批现代化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既然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那么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就必不可少。建立一批现代化高水平的实训基地,让农民参与进来,必然会改变农民原有的种植理念,使其接受现代化科学技术。把农业项目引进来,与休闲农业、现代化科学园区等相结合,给予受训农民一定的扶持,延伸产业链条,既保障了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训需要,又保障了农民收入、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树立了政府形象。
(三)拓宽辅导教师聘用和培训渠道,注重农民土专家的作用
农民田间学校的师资力量多是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以聘请省、市专家为辅。基层农技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存在理论知识老化、脱节的现象,省、市专家又存在停留在基层时间短的问题,种种因素决定了不能形成稳定的上下结合的师资团队。拓宽辅导教师的聘用和培训渠道,让辅导教师能够下得去、蹲得住、讲得好,同时具有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很重要。把农民土专家纳入到辅导教师的队伍,发挥他们根植基层了解农民技术需求的优势,保障在任何时候农民身边都有技术服务。
一、资金
资金是创建田间学校条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资金的支撑,教师的聘用、实训基地的创建、学员的组织等等,都无法正常进行。
(一)资金的来源和使用
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建主体通常都是政府职能部门,包括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因此政府投入是创建农民田间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是企业委托和各种合作社自发组织。能够以最少的资金用量办农民田间学校,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办学资金多数投入到实物上,即能让农民真正使用、受益的物件上,而原本应投入大量资金的教室和实训基地则多以借用、租用、依托、联办等方式省去了大量资金投入。
(二)创办主体与资金分配
创建田间学校主体不同,资金分配上不同,体现出的优势不同。
1. 对于农民培训,政府职能部门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创办田间学校的过程中,来自政府和项目的资金将交与职能部门来支配和管理,由他们代为行使政府职能,在争取资金上有一定的优势。在创办农民田间学校上政府职能部门还将占主体地位。
2. 委托办学,其优势在于企业自身有一些资源可以利用。企业负责出资,提供教学场所实验田等,被委托部门负责提供教师队伍和电教设备。委托办学与其他办学模式相比,由于企业的自身需求,办学的师资力量则相对雄厚些,教学手段也较为超前。
3. 农业合作社自发办学,优势在于可以有的放矢,用最小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农业合作社所办的田间学校因陋就简,利用农舍、房前屋后就可以教学,辅导教师多以本地的技术专家为主。针对生产上某一技术环节临时授课,此时的辅导老师更像是合作社聘请的技术员,实训基地就是合作社的田间地头。
4. 依托项目办校,其优势在于可以兼顾长期效益。依托项目办校,相对来说会更讲求办学效果,因而投资会偏重一些基础设施,可以达到多所学校共用,实现一次投资多次使用、长期使用效果。
5. 政府职能部门与科研院所联合办校,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科研院所拥有地方部门无法相比的教学资源,政府部门有科研院所没有的推广优势,双方合作会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还可以让农民在科研院所的实训基地实现科研、推广、生产的对接。
二、师资
师资力量是创办田间学校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田间学校没有固定教材,但辅导教师的来源、辅导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一)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力量来源
1. 农广校教师队伍是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力量来源的中流砥柱。农广校的教师队伍有着全方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着高水平的教学素质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这些为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农技专家是农民田间学校良好发展的有力保证。农技推广系统的农技人员是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师资主体。他们熟练掌握技术,并对农民十分了解,可以作为农民田间学校长期的外聘教师。
3. 乡镇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员为农民田间学校师资队伍注入新的活力。请来自于农民团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员作为定期授课教师,对农民而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带动力,同时也为农民田间学校的师资增添了新的动力源泉。
4. 聘请农业科研院校的农业专家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农业科研院校的教师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是最具有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支科研队伍。聘请他们不定期授课,有利于田间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有助于农民接受到更高层次的技术指导和疑难问题解答。
(二)农民田间学校教师进修培训形式
1. 脱产培训学习
通过脱产培训学习,能够更系统地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能弥补教师在知识或技能上的不足或落后,为农民田间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源源动力。
2. 短期培训学习
作为专门为农民田间学校授课的教师,不定期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全国各个省、市经常会组织开办一些短期的农技人员培训学习班,选择适合、对口的培训班参与学习,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 实地参观培训学习
农民田间学校全国多地均有建立,且各具风格、各有侧重。通过实地走访办学效果显著的农民田间学校或规模较大的作物种植基地,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农业技术员相互学习、探讨,观摩不同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学模式、互动模式以及种植技巧,来补充、完善自我,开拓教师的知识层面。
三、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农民田间学校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硬件,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培训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农民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发现问题最准确,解决问题最及时,科技服务最紧密,技术推广最到位的效果。
(一)实训基地的创办方式
1. 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实训基地是创办田间学校的首选。创建基地是一项较大的投资,可能会带来资金的浪费和后期管理的问题。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协调、租用、依托、联合办学等方式,降低了创建田间学校的初期投资,使田间学校的创建成本更低。
2. 依托项目按照培训需求来创建实训基地,更有利于田间学校的教学工作。近些年国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农民培训项目,利用好培训资金,根据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实训基地,更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3. 与科研院所联合办学是最能提高田间学校办学档次的方式。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学员可以接触到比较先进、现代化水平更高的耕作模式和耕作理念,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实训基地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现有资源存在设施老化,不能胜任教学的问题;现代化科技园区作为实训基地,有的距离较远,不方便教学;缺乏长期规划等。
四、对于创办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多元化办校
虽然目前政府对创办农民田间学校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但还远远不够。资金不到位,扶持政策,特别是培训后的服务和扶持政策的缺失,造成了创办的农民田间学校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对于有培训需求的农业合作社、粮食企业、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政府应适当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能力,鼓励支持他们多元化办校,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设施投入,建立一批现代化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既然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那么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就必不可少。建立一批现代化高水平的实训基地,让农民参与进来,必然会改变农民原有的种植理念,使其接受现代化科学技术。把农业项目引进来,与休闲农业、现代化科学园区等相结合,给予受训农民一定的扶持,延伸产业链条,既保障了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训需要,又保障了农民收入、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树立了政府形象。
(三)拓宽辅导教师聘用和培训渠道,注重农民土专家的作用
农民田间学校的师资力量多是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以聘请省、市专家为辅。基层农技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存在理论知识老化、脱节的现象,省、市专家又存在停留在基层时间短的问题,种种因素决定了不能形成稳定的上下结合的师资团队。拓宽辅导教师的聘用和培训渠道,让辅导教师能够下得去、蹲得住、讲得好,同时具有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很重要。把农民土专家纳入到辅导教师的队伍,发挥他们根植基层了解农民技术需求的优势,保障在任何时候农民身边都有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