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风是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外在体现;还是学生的精神风貌、意识形态及思想品格的内在体现。诚信则是一种根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诚信教育与学风建设密不可分,诚信是良好学风的基本保障,当高校里存在着不良学风时,往往说明是诚信出了问题。
一、高校存在的不良学风
高校中存在的不良学风主要表现在抄袭、逃课和作弊。如今的校园内,抄袭无处不在,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无所不抄。还有一些学生抄都懒得抄,随便找人替抄,以至于几次作业或报告的笔体不一样。更有甚者,居然能把写报告人的姓名都抄上,可谓抄得“彻底”。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更是如此,利用发达的网络,一个学生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几篇论文,可谓“高效”。
逃课可以说已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尤其是高年级逃课现象严重。与显性逃课比起来,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不少同学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逃课,上课时听音乐、睡觉、玩手机、不作课堂笔记,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考试作弊现象在高校中也是屡禁不止,甚至大有日益泛滥之势。有的学生认为:“作弊已形成一种习惯,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就像准备笔和纸那样。”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五花八门,方式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先进。有的学生将一些内容事先写在书桌上、手上,有的则把答案缩印成可放在手心中翻阅的小抄,有的利用手机、MP3、电子词典、无线电耳机作弊,还有人找人替考。
二、学生对待不良学风的态度
有调查表明,在一定数量的受访学生中间,从不抄作业的占10.5%,很“少抄”作业的占33.8%,有时抄作业的占42.5%,经常抄作业的占13.2%。不同年级抄袭作业的程度也不一样,低年级要明显好于高年级,三年级最严重。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很坦然地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抄得心安理得。很多同学并不认为抄袭作业有什么不对,还认为浪费那么多时间做题没有意义,抄会了也一样。
如果学生能为自己找一个让自己信服的逃课理由,倒也不失“光明磊落”,可偏偏有些同学逃课的时候心里并不踏实,所以会雇人去替上课,或让别的同学在老师点名时替答,表现出不诚信或欺骗的行为。另外一些学生却并不自知这是一种不诚信,或并不认为这种不诚信很严重,相反如果没有被老师发现,还会有一种成就感。
在传统观念中,严谨的学校教育是不允许作弊现象存在的,一旦被发现,必将为他人所不齿。而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作弊的看法偏向中性化。对于作弊的同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和接受;若遇到有同学正在作弊,大部分同学会不予理会,采取默许态度。大学生对于作弊的心理认同率较之以往有所提高。这使得作弊没有被发现的学生甚至以此为荣,宣扬“不作弊是傻瓜,作弊被抓住更是傻瓜。”在这种不良的学习氛围中,让很多同学会觉得“辛辛苦苦学半年,不如轻松瞟几眼。”由此而导致高校作弊之风的蔓延。
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报以的漠视。连高等学府的学生——我国最优秀的人才对于诚信的缺失都觉得无所谓,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何在?因此,在高校中应加强诚信教育以促进学风及校风的建设。
三、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1.注重德育成效。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来讲,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他律与自律的统一阶段。人的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经过制度规范的强制,才能进入自觉阶段。实践证明,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离不开强制性的规范约束,只有从他律才能走向自律。学校里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机制也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各高校对于考试作弊的处罚过于严格,如勒令退学或取消学位资格等,导致一般的监考老师都不愿上报作弊的学生,尤其是对本院学生更会手下留情。老师的纵容会助长学生的作弊之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摸清监考老师的心理,所以高年级学生作弊之风要盛于低年级。为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处罚力度要合理,既不过重也不过轻。而且制度的执行要有延续性、一惯性。例如对考试作弊的监管通常在期末要比平时抓得严,国家级考试要比校级考试抓得严。而这些信息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觉得有些考试绝对不可以作弊,有些考试是可以作弊的。
要构建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仅有制度上的约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把诚信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加强学生诚信道德的体验和感受。如设置“诚信考场”。在保证不作弊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愿申请在“诚信考场”里考试,“诚信考场”里只设一个考务人员,不设监考人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别人的信任,体会到诚信所带来的光荣和尊重。
2.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在感叹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是否也注意到教师的素质也“一辈不如一辈”了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教师的诚信也出了问题,如何要求学生要诚信呢?育人者先育己。教师必须首先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讲课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用一种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如果教师能够认真、严谨地对待学生的作业、考勤,学生自然也就不敢随便地逃课、抄袭。如果教师能公正、公平、公开地对待学生,学生的不诚信也就少了滋生的环境。
3.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对学生的优劣评价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评三好、评优秀干部、评奖学金,甚至入党、找工作均与考试成绩挂钩。这样的评价机制就使得学生只看重成绩,误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很容易把学生引向误区。社会在呼唤素质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建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是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使高校考试管理更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目的。目前高校中普遍实行的考试办法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甚至潜在地鼓励了种种作弊现象。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对一些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设置免试机制,例如学生如果能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表一篇相关论文,就可以享受免试。我记得上大学时教有机化学的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宣布,如果期中考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以后可以不交作业。结果学生们都为不交作业而努力,反而做得更认真。学生看重的是一种荣誉,而不是不交作业的结果。教师可以试着探讨其他可以激励学生的考核办法,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而对于学生的奖励也不能只凭考试成绩,在鼓励学习优异同时,还可以设置其他特长奖励。如创新奖、社会实践突出奖、文体类奖项、进步奖等。鼓励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会因为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择手段,导致诚信缺失。还有人提出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即在大学生的档案里记录学生在校时的全部失信行为,以供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参考。或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互联网上随时记录一个人的诚信状况,促使他时时用诚信来自我约束,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高校教育应以诚信教育为支撑,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并将这种观念融入日常的学习和学校生活中,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才能逐渐形成学习道德,推动学风建设。
一、高校存在的不良学风
高校中存在的不良学风主要表现在抄袭、逃课和作弊。如今的校园内,抄袭无处不在,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无所不抄。还有一些学生抄都懒得抄,随便找人替抄,以至于几次作业或报告的笔体不一样。更有甚者,居然能把写报告人的姓名都抄上,可谓抄得“彻底”。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更是如此,利用发达的网络,一个学生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几篇论文,可谓“高效”。
逃课可以说已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尤其是高年级逃课现象严重。与显性逃课比起来,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不少同学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逃课,上课时听音乐、睡觉、玩手机、不作课堂笔记,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考试作弊现象在高校中也是屡禁不止,甚至大有日益泛滥之势。有的学生认为:“作弊已形成一种习惯,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就像准备笔和纸那样。”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五花八门,方式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先进。有的学生将一些内容事先写在书桌上、手上,有的则把答案缩印成可放在手心中翻阅的小抄,有的利用手机、MP3、电子词典、无线电耳机作弊,还有人找人替考。
二、学生对待不良学风的态度
有调查表明,在一定数量的受访学生中间,从不抄作业的占10.5%,很“少抄”作业的占33.8%,有时抄作业的占42.5%,经常抄作业的占13.2%。不同年级抄袭作业的程度也不一样,低年级要明显好于高年级,三年级最严重。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很坦然地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抄得心安理得。很多同学并不认为抄袭作业有什么不对,还认为浪费那么多时间做题没有意义,抄会了也一样。
如果学生能为自己找一个让自己信服的逃课理由,倒也不失“光明磊落”,可偏偏有些同学逃课的时候心里并不踏实,所以会雇人去替上课,或让别的同学在老师点名时替答,表现出不诚信或欺骗的行为。另外一些学生却并不自知这是一种不诚信,或并不认为这种不诚信很严重,相反如果没有被老师发现,还会有一种成就感。
在传统观念中,严谨的学校教育是不允许作弊现象存在的,一旦被发现,必将为他人所不齿。而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作弊的看法偏向中性化。对于作弊的同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和接受;若遇到有同学正在作弊,大部分同学会不予理会,采取默许态度。大学生对于作弊的心理认同率较之以往有所提高。这使得作弊没有被发现的学生甚至以此为荣,宣扬“不作弊是傻瓜,作弊被抓住更是傻瓜。”在这种不良的学习氛围中,让很多同学会觉得“辛辛苦苦学半年,不如轻松瞟几眼。”由此而导致高校作弊之风的蔓延。
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报以的漠视。连高等学府的学生——我国最优秀的人才对于诚信的缺失都觉得无所谓,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何在?因此,在高校中应加强诚信教育以促进学风及校风的建设。
三、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1.注重德育成效。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来讲,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他律与自律的统一阶段。人的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经过制度规范的强制,才能进入自觉阶段。实践证明,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离不开强制性的规范约束,只有从他律才能走向自律。学校里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机制也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各高校对于考试作弊的处罚过于严格,如勒令退学或取消学位资格等,导致一般的监考老师都不愿上报作弊的学生,尤其是对本院学生更会手下留情。老师的纵容会助长学生的作弊之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摸清监考老师的心理,所以高年级学生作弊之风要盛于低年级。为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处罚力度要合理,既不过重也不过轻。而且制度的执行要有延续性、一惯性。例如对考试作弊的监管通常在期末要比平时抓得严,国家级考试要比校级考试抓得严。而这些信息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觉得有些考试绝对不可以作弊,有些考试是可以作弊的。
要构建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仅有制度上的约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把诚信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加强学生诚信道德的体验和感受。如设置“诚信考场”。在保证不作弊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愿申请在“诚信考场”里考试,“诚信考场”里只设一个考务人员,不设监考人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别人的信任,体会到诚信所带来的光荣和尊重。
2.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在感叹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是否也注意到教师的素质也“一辈不如一辈”了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教师的诚信也出了问题,如何要求学生要诚信呢?育人者先育己。教师必须首先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讲课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用一种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如果教师能够认真、严谨地对待学生的作业、考勤,学生自然也就不敢随便地逃课、抄袭。如果教师能公正、公平、公开地对待学生,学生的不诚信也就少了滋生的环境。
3.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对学生的优劣评价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评三好、评优秀干部、评奖学金,甚至入党、找工作均与考试成绩挂钩。这样的评价机制就使得学生只看重成绩,误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很容易把学生引向误区。社会在呼唤素质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建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是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使高校考试管理更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目的。目前高校中普遍实行的考试办法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甚至潜在地鼓励了种种作弊现象。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对一些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设置免试机制,例如学生如果能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表一篇相关论文,就可以享受免试。我记得上大学时教有机化学的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宣布,如果期中考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以后可以不交作业。结果学生们都为不交作业而努力,反而做得更认真。学生看重的是一种荣誉,而不是不交作业的结果。教师可以试着探讨其他可以激励学生的考核办法,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而对于学生的奖励也不能只凭考试成绩,在鼓励学习优异同时,还可以设置其他特长奖励。如创新奖、社会实践突出奖、文体类奖项、进步奖等。鼓励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会因为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择手段,导致诚信缺失。还有人提出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即在大学生的档案里记录学生在校时的全部失信行为,以供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参考。或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互联网上随时记录一个人的诚信状况,促使他时时用诚信来自我约束,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高校教育应以诚信教育为支撑,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并将这种观念融入日常的学习和学校生活中,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才能逐渐形成学习道德,推动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