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qiuyu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的一天,康百万走出家门,信步来到邙岭上。崖边的迎春花已经泛出了花蕾,杨树的枝条冒出了青青的胡须……岭上紧绷了一个冬天的黄土,仿佛就像洛河里的冰碴子,因为暖阳的照耀,而开心松弛开来,处处洋溢着初春的气息。
  放眼望去,康百万发现,除了自家的农田里有伙计在忙碌外,周遭其他乡亲的田地里没有一点动静,连个人影都没有。常言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该啊!大管家来顺见状,忙说,老掌柜,连年干旱,庄稼绝收,老百姓没有种子是其一,其二,他们都断了念想,一部分人打算外出逃荒,一部分人指望康家救济呢。
  怎么会这样?康百万着实吃了一惊。他倒不是怕救济,他是担心乡亲们没了精神头,忙问来顺:“打春了吗?”康百万记得好像再有两天立春。乡间有句老话,打了春,赤脚奔。虽然没到立春,一辈子以种地为生的乡邻也该开始行动了。自他记事起,哪年不是如此?康家安排农事,不等立春,也是过罢年就开始了。
  来顺掐指一算,说:“老掌柜,后天立春。”
  康百万从邙岭上下来,顾不上回庄园,直奔巩县县衙。
  看到康百万登门拜访,巩县知县凌钺有点意外,一番寒暄之后,他憋不住了:“康掌柜,光临敝府,有何见教?”
  康百万简单把情况说一遍,然后拱手施礼道:“凌大人,一年之计在于春,看到父老乡亲还没行动,老夫着急啊。”
  “这……康掌柜有高见?”凌钺反问了一句。
  康百万说:“凌大人,再有两天就是立春了,依老夫之見,搞个‘鞭打春牛’的仪式,康家愿意承担一应费用,大人意下如何?”
  在过去,每年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这天,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等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然后挥舞鞭子对之抽打,让真牛在旁边看。看到同类正在挨抽,真牛便乖乖地听人指挥下地干活。泥牛肚子里会放上五谷杂粮,鞭牛过后,老百姓便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也被他们“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当然,打春牛也是鞭策老百姓不要懒惰,应早早动手春耕。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耽误不得。
  “鞭打春牛”的风俗凌钺也是知道的。他想了想,说出了心中的困惑:“康掌柜,仅凭‘鞭打春牛’就能把老百姓的春耕积极性调动起来?”
  康百万淡淡一笑,蛮有信心地说:“老夫还有激励措施,今年的种粮亩产状元可获得康家的铜佛。”
  “八丈佛?”凌钺睁大了双眼。外界传言康家供奉一尊八丈高的铜佛,曾有不少高手惦记此物,只因康家防范甚严,一直没有得逞。凌钺没有眼福见过铜佛,也一度怀疑康家到底有没有这玩意儿。
  康百万没有说话,但他的表情已经证明他不是在打诳语。
  消息传出去后,立春这天,巩县县城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人山人海,格外热闹。
  “鞭牛”活动开始了。“牛”是用泥做成的,大且形象。远远一看,倒像一头真牛躺在地上睡懒觉。知县凌钺左手扶犁,右手执鞭犁地开耕。他举着装饰华丽的鞭子抽了第一鞭,同时叫着“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康百万接过犁和鞭子,抽第二鞭,一边说着“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第三鞭由当地族长鞭打,一边打一边说“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的颂词……最终将一头土牛打得稀烂。牛肚子里塞满了一个个绣着“康”字的小布袋,此时都暴露出来。围观者一拥而上,争抢碎土和小布袋。管家来顺对大伙儿说,小布袋里装的是谷物种子;没有捡到小布袋的百姓可以到康家领取当年的种子。
  正瞌睡哩,给个枕头,哪个不乐意?有种子,有奖励,哪个还敢懈怠?他们天不明已经到了地里,天黑了还在地里忙着。说句农村的粗话,放个屁的工夫都没有。耕、耙、耧、耩、除草、浇水……庄稼活就这样,只要你愿意干,一样儿接一样儿,干不完。
  老天有眼,当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当年获得种粮亩产状元的不记得是谁了,但康百万确实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把他家供奉的“巴掌佛”奖励给了人家,没有八丈多高,只有巴掌大小。大伙儿哈哈一笑了之,没有人说三道四的。
  年底述职的时候,谈起此事来顺还有点不舍。康百万说,有什么舍不得的?比起救济,那点谷物种子根本就不是个事;至于“巴掌佛”,康家换来的却是平安,这是多少银子都买不来的。
  选自《金雀坊》
其他文献
老早以前张家庄有一条木鱼——木头雕的鱼,全村就这么一条,梧桐木的。据说是道光年间全村集资请城里当时有名的木匠“孙一刀”雕成的。  张家庄自古以来就有个风俗,叫“无鱼不成席”,无论谁家待客,其他的菜都可以缺,但绝不能少了一条整鱼。可这张家庄离着海十万八千里,即便是村里活得最长的张老太爷也说不明白这个村为啥非跟鱼过不去。一会儿说是因为老张家先祖是从海边避祸迁来的,吃鱼是想家;一会儿又说老张家就是此地的
期刊
“我曾经爱过一个女孩……”  戴文说:“打住。都什么年代了?”  “什么年代都得有爱吧?难道爱也会过时?”我表示不服。  “大数据时代。”戴文斩钉截铁地说,“你在微信上上传的每一张照片,你在‘星爸爸’里用支付宝买的每一杯咖啡,甚至你在某个4A级景区奉献的那一点儿微弱的手机信号,都将成为大数据的原始素材,最终汇成大数据的滚滚洪流。大数据知道你这一刻在想什么,知道你喜欢什么口味的咖啡,知道你爱去哪样的
期刊
一间屋子大的城南邮局,每当筱百灵上班的时候总是人满为患。寄信,发电报,取报纸,打长途,挤挤插插一屋子的人。  挤挤插插一屋子的人里头,有的人并不是为了来寄信发电报取报纸和打长途,他们只是挤在人群里,只为看一眼坐在柜台里的筱百灵。  筱百灵短头发、大眼睛、红嘴唇、长脖子,走起路来一蹦一颠的,就像树上跳来跳去的小百灵,真的就应了她的名字。  筱百灵上学的时候就爱唱歌、爱跳舞,是校园里出了名的校花。参加
期刊
小院不大却精致,一栋二层小楼在正北面,小楼的两侧各植一树:东边梨树,西边桂树,正南面是铺满爬山虎的围墙,围墙的中心是黑漆漆的大门,乌黑里透着亮,大门外的左侧是一棵杏树。  小院里平时安静得很,只有周末才人影晃动,先是成双成对的晃动,后来是一个人的晃动,那是女主人诗雅。  诗雅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离这里不远的小镇教书。她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习惯,没事的时候喜欢翻翻书,看看唐诗宋词和现当代的一些著作。
期刊
严喇叭在公婆潭看见水鬼了。  水鬼从水里浮出来,爬上春牛用竹子搭的鱼掠捡鱼吃,吃饱了它便抖着满身的黑绿绒毛,大腹便便地潜回水中。严喇叭描绘水鬼时,一副神经兮兮的模样,大伙猜测她撞邪了。大伙觉得,她明显有损人的意思,以水鬼说春牛。土围人谈公婆潭色变,只有春牛敢奔公婆潭戏水,更绝的是他潜下水久久不冒头,露出水面手里便会举着尺把长的大鱼,然后游往潭边把鱼送上岸。敢跟水鬼抢食,春牛不是水鬼胜似水鬼。严喇叭
期刊
一个冷得打寒战的深夜,叶子爹爹又回了,还带着两个人,破衣烂衫的,腰间缠着树藤。相同的是,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  回来了。娘说。  嗯,叶子睡着了?爹爹问。  嗯,我给你们做着吃一点,看把你们冻的。  他们低沉的声音,还是吵醒了稻草中睡着的叶子。几年来,爹爹总是深更半夜回家,多半是拿粮食。  娘揭开锅盖,上了几瓢水,在灶下把着了火。再扳开地窖,舀出一碗米。  一个长个子走过去,
期刊
捉 鬼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县的知青点在离县城十几公里的雷劈山下,山那边就是县火葬场。  知青点虽然都是年轻人,对火葬场也有本能的排斥恐惧心理,惟恐避之不及。而长年在这里工作的人见惯了死亡,没遇到过任何超自然现象,自有异于常人的镇静沉着,帮助一个人在这里完成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是他们的职责。  知青点与火葬场,原本两相无事,不想有一天,火葬场闹起鬼来了。  首先发现闹鬼的是守夜老头。深夜,他听
期刊
总想着能有一条小溪,满山滴翠,碧水静流,掬一捧喝了,一切就都忘却了。入夜,长江岸边小城的滨江路,人来人往,茶园小坐,总有一处清静之地。女人刚坐下,喝了一口白开水,随口说了一句。男人吃了一惊。  忘却,为什么要忘却呢?男人入坐,喝了一口茶,看了女人一眼。男人知道,女人一定是有话要说的。不然,怎么会相约至此。  女人看着男人有一丝想倾听的欲望,一切都说开了。倾听,城市的每一个夜晚,灯红酒绿,霓虹满天,
期刊
初冬寒夜,冷风嗖嗖,山野寂静。夜幕下,茹雪岩沿着崎岖的山道,向山坳间哨位走去。  突然,一声怪叫划破夜空,猫头鹰在路边树上憋足劲叫开了。望着黑黢黢的荒野,初来乍到的他,顿觉毛骨悚然,不由加快了步子。冷不防,一只受惊的野兔“嗖”地从脚下窜过,他惊叫着跳起来。随同查哨的战士小廖安慰道:“茹干事,受惊了吧?这是常有的事,慢慢适应就好了。”意识到失态后,他脸上一热。  在团机关任宣传干事的茹雪岩,下连代职
期刊
那一束兰花,一直安静地绽放在文凡的心底,很深很深,宛如古井下的清泉,甘洌清澈。  石鑫送这束绢花给文凡的时候,五颜六色的鲜花还传统保守地植根在泥土里,都市花瓶几乎闻不到时尚的芬芳。那时,石鑫读大一,文凡刚刚中专毕业,在一家公司办公室做文秘。石鑫从海滨大学来文凡居住的小城,专程看她。  当石鑫捧着这束用绢制成的兰花,风尘仆仆地来到文凡面前,她惊诧的目光定格了足足一分钟。二十岁的她第一次收到异性朋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