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新课标的落实和新课程的普及都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以良好的学习氛围、多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品质;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29-001
伴随着生物新课标的落实和新课程的普及,生物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知识立意真正转移到了能力培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培养和积累的过程。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应将创新意识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的学习心态是培养个性的基础。创新往往来源于鲜明的个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观,加大与学生的亲近度,缩短与学生身心的距离。并且要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发展的潜能。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像,并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有向权威挑战、向课本挑战、向老师挑战的勇气,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
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问题的提出,则是思维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采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如在学习完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后,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植物在高温炎热的夏天不易被晒死?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植树造林能调节气候?高大树木顶端所需的水分和无机盐是怎么来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什么原因?对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正面回答,而在表扬和肯定的同时,提出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查资料,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其思维的创新,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思维的浪花。
三、实施学科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科学创新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创新、发展了一个个重要的规律,创立了一部部理论学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科学家。无数科学家的发现、创造都源于他们对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的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做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科学人文教育内容,关注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例如,在学习生物的进化历程时,要适时渗透有关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的内容,以他的一生经历去感染学生。再如,我国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他头戴斗笠,肩背药筐,用了27年的时间,踏遍江湖、田野和山村,付出大半生的心血,完成了世界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样的科学家很多,可以通过他们的事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到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创新品质。
四、注重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探究者。”虽然生物科学实验中现象和规律通常是前人所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教师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除此而外,设计探究实验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中,学生在模仿实验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时,让学生自己重新设计这几组实验,将原来只适用于实验室借助实验仪器才能完成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或家中完成。通过师生互相启发,学生设计出的实验是利用了生活中一些废弃材料来充当实验设备完成了这一实验,而且这些实验方法仍然非常可行。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环保意识,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依靠自己去探寻答案的方法,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新课标与新课程的实施,就是为社会培养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新型人才,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从而为塑造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努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品质;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29-001
伴随着生物新课标的落实和新课程的普及,生物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知识立意真正转移到了能力培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培养和积累的过程。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应将创新意识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的学习心态是培养个性的基础。创新往往来源于鲜明的个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观,加大与学生的亲近度,缩短与学生身心的距离。并且要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发展的潜能。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像,并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有向权威挑战、向课本挑战、向老师挑战的勇气,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
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问题的提出,则是思维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采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如在学习完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后,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植物在高温炎热的夏天不易被晒死?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植树造林能调节气候?高大树木顶端所需的水分和无机盐是怎么来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什么原因?对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正面回答,而在表扬和肯定的同时,提出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查资料,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其思维的创新,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思维的浪花。
三、实施学科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科学创新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创新、发展了一个个重要的规律,创立了一部部理论学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科学家。无数科学家的发现、创造都源于他们对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的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做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科学人文教育内容,关注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例如,在学习生物的进化历程时,要适时渗透有关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的内容,以他的一生经历去感染学生。再如,我国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他头戴斗笠,肩背药筐,用了27年的时间,踏遍江湖、田野和山村,付出大半生的心血,完成了世界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样的科学家很多,可以通过他们的事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到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创新品质。
四、注重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探究者。”虽然生物科学实验中现象和规律通常是前人所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教师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除此而外,设计探究实验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中,学生在模仿实验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时,让学生自己重新设计这几组实验,将原来只适用于实验室借助实验仪器才能完成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或家中完成。通过师生互相启发,学生设计出的实验是利用了生活中一些废弃材料来充当实验设备完成了这一实验,而且这些实验方法仍然非常可行。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环保意识,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依靠自己去探寻答案的方法,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新课标与新课程的实施,就是为社会培养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新型人才,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从而为塑造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