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说难不难,但说简单也不太简单。常听好多人抱怨语文考不好,细问之下,就会发现,抱怨的人大多从来不做或很少做语文试题。作为一个“光荣”上过高四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语文也是需要做题的,而且要会做题。
语言文字运用,也即字音、字形和修改病句,这个除了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高一到高三,我做这类题几乎都是靠蒙的,结果第一年高考就吃了大亏,前三道题全错。高四吸取教训,平时做这一类型的题时,遇到不会的就拿出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然后在小本子上记下来,课间没事就拿出来背背。病句也需要多做题,多练手,做的题多了,基本的病句类型也都见过了,眼力自然就练出来了。还记得《卖油翁》怎样回答陈康肃公的吗?他说:“无他,唯手熟尔。”对付病句题,就要做到,“无他,唯眼熟尔”。达到“眼熟”的境界,你就无敌了,小小的一道高考病句题绝不是你的对手。高四我这样坚持了一整年,果然,高考没有负我,第一大题全部顺利过关。
再说文言文阅读。有人说这个需要多看文言文,也对也不对。看是一定要看的,不看就没有语感,但看也要有针对性地看。高考文言文大多是从二十四史里提取一篇人物列传的片段,所以,看就要看二十四史里的人物传记!但高三时间紧张,看人物传记似乎不现实,那就需要多做题。拿我自己来说,我就没有特意去看,而是拿几本辅导书,把里面的文言文阅读一次性全做完,然后把错的题记下来,挨个背那些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语及用法,遇到的好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看得多了,做得多了,语感自然而然就培养出来了。还是那句,“无他,唯眼熟尔”。我高考时候这类题也是全对。
有些省的文言文阅读还会考“翻译”,这更要靠平时积累。讲个笑话,我亲身经历的。高中有一次学校模拟考试,文言文阅读的文本是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记》,现在读来觉得真简单,当时却怎么都读不懂。一共有三句话要翻译,其中一句是: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酌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考试的时候,这句快把我难死了,特别是“竹肉相发”四个字。我苦思冥想,想到文中写的是夜晚西湖的景况,于是,脑洞大开,天马行空,联想到了烤肉……于是乎,那么富有意境的“竹肉相发”四个字在我的笔下被译成了“竹签插着烤肉的气味散发出来”。
事后,我提心吊胆了好多天,生怕被语文老师当成典型在班里说教。幸好,什么都没发生。卷子发下那天,我跑到班里一位“夫子”那里(他古文功底相当了得),拿他的卷子一看,那位仁兄赫然翻译成“管乐器的声音和歌者歌喉唱出的歌声传来”。当时我只想拿块砖把自己拍死!我告诉他我翻泽成了什么,他就笑喷了……
那是我高中记忆里非常耻辱的一幕,但我也牢牢记住了,古文里,“竹”常常指管乐器,“丝”指弦乐器。所以,积累真的很重要。平时一定要多做题,多看参考答案是如何翻译的,看得多了,就能比葫芦画瓢了。翻译不要求尽善尽美,只要做到准确就足够了。就像那位“夫子”仁兄,他的翻译并不唯美,但十分准确,重要的得分点“竹”、“肉”、“发”他都翻译出来了,这就足够了。翻译题是按要点给分的,关键词语翻译出来,分就拿到手了。最后,最重要的,即使不会也要写,只要写了就可能有分!
另外,还想说一说古诗词鉴赏和默写。诗词鉴赏,仍然要多做题,多细心揣摩参考答案,可以尝试运用那些鉴赏语句,用得多了,就变成自己的话了,就可以熟练运用。于我,如果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写什么,那就编!总之绝对不会空着不写,写了就意味着可能得分。诗文默写完全是靠平时积累背诵的,除此绝无其他办法。但凡课后要求背诵的,必须背诵,而且是高质量的背诵。我背诵有时添字少字,这个习惯要不得,高考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是零分。
至于现代文阅读,通常有一篇是生涩难懂的关于某项技术的说明文,这种题刚开始把我难得只想撞墙,但后来慢慢摸到其中门道了,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高考全做对了。做这种题,必须把选项放同原文来看,错误的选项往往是歪曲或片面地理解原文意思,或者是偷换概念,在判断这些选项的时候一定要回到原文,看原文是否是这个意思。
而文学类的现代文阅读,是我最头疼的。这个题没有好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写。可以看一两道往年的高考题,揣摩一下答案。我平常做练习从没做过这道题,考试的时候硬着头皮写,按顺序,一遍写完,就不管它了。这道题是除作文外最费我时间的题,我都是咬着牙硬着头皮写完,从来不空,不会也要硬编。所以在这方面,我还真没有好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如果这恰好也是你的弱项,那就关注其他高人吧。
最后说作文。近年来的作文题目好多都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没办法,只有耐着性子去写,毕竟高考时你不能去抱怨。现在的高考作文,说白了就是“八股文”,最常用也最实用的方法是——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分几段分开论证,最后总结。照这个套路就不会有大问题。比较难的是中间的论证部分。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阅读量十分有限,阅历又不够,能有多新鲜的例子?不要听人说司马迁、屈原、李白等这些人被写烂了,试问,没有阅读没有社会经验,能写出什么新颖的例子?在没有更好更新颖素材的情况下,只能拿古人来做文章。素材不在新旧,重点在于能不能提炼出新观点。离高考一丽个月的时候,我恶补了许多素材,高考时候能用的就用上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就照样拿司马迁、李白这些人来写,作文分也没有很低。
作文还需注意语句通顺,不要有明显的语病。还有就是千万别过分追求文采、华丽,考场上那么紧张的时间,对于一般功底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的,所以,无过就是功。如果出手不顺,也不要太害怕跑题,跑题再跑同来就行。我两次参加高考,两次作文写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开头都感觉跑偏了,然后第二段立马收回来,多强调几次中心词,保证跑不了题。我的作文水平不上不下,没有特别出众的文采,但是四平八稳,没有亮点.但也没有大的缺点,作文最低47分,最高55分。高考作文在这个分数段之间就基本不会拉分。我第一年高考语文1 10分,第二年120分,不算很高,但好歹不拉分。
最后强调一下,高考语文也是需要技巧的,细心揣摩,多参考往年高考题,多揣摩揣摩参考答案,找准得分点,一定会有收获。总之一句话,熟能生巧,深入才能浅出。
语言文字运用,也即字音、字形和修改病句,这个除了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高一到高三,我做这类题几乎都是靠蒙的,结果第一年高考就吃了大亏,前三道题全错。高四吸取教训,平时做这一类型的题时,遇到不会的就拿出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然后在小本子上记下来,课间没事就拿出来背背。病句也需要多做题,多练手,做的题多了,基本的病句类型也都见过了,眼力自然就练出来了。还记得《卖油翁》怎样回答陈康肃公的吗?他说:“无他,唯手熟尔。”对付病句题,就要做到,“无他,唯眼熟尔”。达到“眼熟”的境界,你就无敌了,小小的一道高考病句题绝不是你的对手。高四我这样坚持了一整年,果然,高考没有负我,第一大题全部顺利过关。
再说文言文阅读。有人说这个需要多看文言文,也对也不对。看是一定要看的,不看就没有语感,但看也要有针对性地看。高考文言文大多是从二十四史里提取一篇人物列传的片段,所以,看就要看二十四史里的人物传记!但高三时间紧张,看人物传记似乎不现实,那就需要多做题。拿我自己来说,我就没有特意去看,而是拿几本辅导书,把里面的文言文阅读一次性全做完,然后把错的题记下来,挨个背那些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语及用法,遇到的好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看得多了,做得多了,语感自然而然就培养出来了。还是那句,“无他,唯眼熟尔”。我高考时候这类题也是全对。
有些省的文言文阅读还会考“翻译”,这更要靠平时积累。讲个笑话,我亲身经历的。高中有一次学校模拟考试,文言文阅读的文本是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记》,现在读来觉得真简单,当时却怎么都读不懂。一共有三句话要翻译,其中一句是: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酌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考试的时候,这句快把我难死了,特别是“竹肉相发”四个字。我苦思冥想,想到文中写的是夜晚西湖的景况,于是,脑洞大开,天马行空,联想到了烤肉……于是乎,那么富有意境的“竹肉相发”四个字在我的笔下被译成了“竹签插着烤肉的气味散发出来”。
事后,我提心吊胆了好多天,生怕被语文老师当成典型在班里说教。幸好,什么都没发生。卷子发下那天,我跑到班里一位“夫子”那里(他古文功底相当了得),拿他的卷子一看,那位仁兄赫然翻译成“管乐器的声音和歌者歌喉唱出的歌声传来”。当时我只想拿块砖把自己拍死!我告诉他我翻泽成了什么,他就笑喷了……
那是我高中记忆里非常耻辱的一幕,但我也牢牢记住了,古文里,“竹”常常指管乐器,“丝”指弦乐器。所以,积累真的很重要。平时一定要多做题,多看参考答案是如何翻译的,看得多了,就能比葫芦画瓢了。翻译不要求尽善尽美,只要做到准确就足够了。就像那位“夫子”仁兄,他的翻译并不唯美,但十分准确,重要的得分点“竹”、“肉”、“发”他都翻译出来了,这就足够了。翻译题是按要点给分的,关键词语翻译出来,分就拿到手了。最后,最重要的,即使不会也要写,只要写了就可能有分!
另外,还想说一说古诗词鉴赏和默写。诗词鉴赏,仍然要多做题,多细心揣摩参考答案,可以尝试运用那些鉴赏语句,用得多了,就变成自己的话了,就可以熟练运用。于我,如果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写什么,那就编!总之绝对不会空着不写,写了就意味着可能得分。诗文默写完全是靠平时积累背诵的,除此绝无其他办法。但凡课后要求背诵的,必须背诵,而且是高质量的背诵。我背诵有时添字少字,这个习惯要不得,高考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是零分。
至于现代文阅读,通常有一篇是生涩难懂的关于某项技术的说明文,这种题刚开始把我难得只想撞墙,但后来慢慢摸到其中门道了,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高考全做对了。做这种题,必须把选项放同原文来看,错误的选项往往是歪曲或片面地理解原文意思,或者是偷换概念,在判断这些选项的时候一定要回到原文,看原文是否是这个意思。
而文学类的现代文阅读,是我最头疼的。这个题没有好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写。可以看一两道往年的高考题,揣摩一下答案。我平常做练习从没做过这道题,考试的时候硬着头皮写,按顺序,一遍写完,就不管它了。这道题是除作文外最费我时间的题,我都是咬着牙硬着头皮写完,从来不空,不会也要硬编。所以在这方面,我还真没有好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如果这恰好也是你的弱项,那就关注其他高人吧。
最后说作文。近年来的作文题目好多都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没办法,只有耐着性子去写,毕竟高考时你不能去抱怨。现在的高考作文,说白了就是“八股文”,最常用也最实用的方法是——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分几段分开论证,最后总结。照这个套路就不会有大问题。比较难的是中间的论证部分。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阅读量十分有限,阅历又不够,能有多新鲜的例子?不要听人说司马迁、屈原、李白等这些人被写烂了,试问,没有阅读没有社会经验,能写出什么新颖的例子?在没有更好更新颖素材的情况下,只能拿古人来做文章。素材不在新旧,重点在于能不能提炼出新观点。离高考一丽个月的时候,我恶补了许多素材,高考时候能用的就用上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就照样拿司马迁、李白这些人来写,作文分也没有很低。
作文还需注意语句通顺,不要有明显的语病。还有就是千万别过分追求文采、华丽,考场上那么紧张的时间,对于一般功底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的,所以,无过就是功。如果出手不顺,也不要太害怕跑题,跑题再跑同来就行。我两次参加高考,两次作文写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开头都感觉跑偏了,然后第二段立马收回来,多强调几次中心词,保证跑不了题。我的作文水平不上不下,没有特别出众的文采,但是四平八稳,没有亮点.但也没有大的缺点,作文最低47分,最高55分。高考作文在这个分数段之间就基本不会拉分。我第一年高考语文1 10分,第二年120分,不算很高,但好歹不拉分。
最后强调一下,高考语文也是需要技巧的,细心揣摩,多参考往年高考题,多揣摩揣摩参考答案,找准得分点,一定会有收获。总之一句话,熟能生巧,深入才能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