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健康活动课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因此课堂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情境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基础教育 主体意识 心理活动课 教学策略
教育是一项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与塑造学生健全心灵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对于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具有显著价值。当前,学校教育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缺乏必要的关注。普朗格曾将教育的本质归结为“以文化传递媒介的对发展的援助”或者是“对学生觉醒的援助”。因此教育中本质的东西不是制约,而是解放,亦即解放学生的精神生命,让学生在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茁壮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进行主体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学生经由心理健康活动课,其主体性能够得到有效彰显,其生命潜能能够得到有效释放。
从课程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地针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课程”。[1]心理健康活动课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因此课堂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情境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呢?研究者深入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观察法对心理活动课《让教师加入吧》教学过程进行细致观察与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培育学生生命的主体意识。
1 彰显情景思维,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教师加入吧》是小学三年级人际交往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认识到加入团体活动需要恰当表达,结合具体情境,练习恰当表达意愿的多种形式。刚上这节课时教师或许觉得这节课孩子们一般都是有感受的,上课时一定有话可说,情感经验丰富,自然参与度会很高。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暖心活动环节,大部分同学都愿意让自己的同学参加游戏。与预设相符。但是当提到班上公认的个别不受欢迎的同学时,意外发生了,因为一个同学被当众指出自己不遵守规则,爱打闹等毛病,心里非常不舒服,后来甚至恼羞成怒,在课堂上竟然与学生吵了起来。虽然教师准备了视频资料,但孩子们只能按照一问一答方式草草说了几句应该怎样恰当表达,多数同学只是在当听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很沉闷。到了最后听故事的环节更是只有一两个同学愿意参与了。体验不到位,教学目标自然无法有效达成。这样的课堂是教师们常见的,那么怎样改变现状呢?
反思这节课,教师只关注了教材的实施,没有关注到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体。现在的孩子自尊心是很強的,本节课在实施教学时教师没有照顾这一点,只是一味要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考虑到要很好地保护他们,所以他们就自己“站出来”保护自己了。整观教学流程,在操作时没有很好地去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是让学生陷入了灌输状态,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不活跃,体验感受就更是无从说起了。最后只能是个别同学在努力配合老师完成了这节课。
须知,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环节中体悟自我精神生命的发育与成长。在以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言行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育探索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生命品质。由此来看,教育就是对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力的解放与促进。心理健康活动课作为一种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形式,也应充分体现这种教育解放与促进的价值特点。
为了改变上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窘境,教师需要树立一种基于情景的教学思维,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地说,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关注焦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一味地关注学生以外的客体性存在。须知,学生才是教师所应该积极面对的主体。只有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有效地切近教育的本真意蕴。
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教学策略是促进教育教学过程丰富化、合理化与个性化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活动课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单一化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过程陷入僵化的境地。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过程无论如何也是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要想改变这样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教师必须重新调整教学思路。改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设计的路子进行练习,配合的状态。我们认为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孩子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在此意义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布置教学场景,允许学生发散性地讨论问题。由此,教师必须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且以自身的行为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关怀”的实践意蕴。并且,这种关怀不是权威式的、教训式的、控制式的,而是民主式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由此,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是建立在充满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最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捍卫,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发扬。
依循这一价值理念,在上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材中暖心活动换成了“安慰小熊班比”。班比因为伙伴们不与他玩很伤心,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慰它。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想通过一个较常见的范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见到了不常见的“小熊”孩子们马上表现出了参与的兴趣。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话语对班比表示关心、鼓励、安慰,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温馨起来。在“轻松发现”环节,根据教师用书的启发,也是出于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的需要,教师在课前重新收集整理了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被拒绝的各种情况,选择拍摄了其他年级学生课间游戏时,有不少同学只能作为旁观者的真实场景照片,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教师也尽力让学生回避了“自己”,只是让学生作为第三人来猜测照片中的“旁观者”——不敢加入游戏的同学的内心想法。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拒绝的尴尬。由于回避了“自己”,全体学生都能能比较客观地看问题。学生猜测的内容其实基本上就是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境遇,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寻找被拒绝的伙伴身上存在的问题就很顺利了。在交流中学生很快认识到“恰当表达”在加入别人团体活动时非常重要,教师也顺利地达成了目标一的内容。
总结这次上课的教训,笔者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课堂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要更加注重人性教学观的体现,要坚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为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如果教师稍有偏离,就有可能达不到教学目标。当然要体现人性化的课堂离不开智慧。[2]教师们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上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了情景式体验领悟策略和行为训练策略。教师通过照片、声响,向学生提供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让学生对具体问题尝试解决,通过角色扮演,生生与师生互动表演的方式启发学生根据情境变化产生体验、获得领悟,最后引导学生主动运用领悟成果,表现出恰当的行为。综合运用了各种教学策略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与一般动物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有主体性,有精神生命,人性区别于兽性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人性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心理健康活动可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建构中,在学生精神生命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活动课作为一种关怀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必定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价值导向,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体现学生现实生活以及提升学生现实生活。概而言之,作为塑造学生主体性品质的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活动课以发展学生“整个的人性”为目的,引导个体不断超越外界对自我的限制,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彰显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在主体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精神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96.
[2]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5.
关键词 基础教育 主体意识 心理活动课 教学策略
教育是一项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与塑造学生健全心灵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对于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具有显著价值。当前,学校教育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缺乏必要的关注。普朗格曾将教育的本质归结为“以文化传递媒介的对发展的援助”或者是“对学生觉醒的援助”。因此教育中本质的东西不是制约,而是解放,亦即解放学生的精神生命,让学生在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茁壮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进行主体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学生经由心理健康活动课,其主体性能够得到有效彰显,其生命潜能能够得到有效释放。
从课程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地针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课程”。[1]心理健康活动课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因此课堂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情境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呢?研究者深入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观察法对心理活动课《让教师加入吧》教学过程进行细致观察与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培育学生生命的主体意识。
1 彰显情景思维,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教师加入吧》是小学三年级人际交往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认识到加入团体活动需要恰当表达,结合具体情境,练习恰当表达意愿的多种形式。刚上这节课时教师或许觉得这节课孩子们一般都是有感受的,上课时一定有话可说,情感经验丰富,自然参与度会很高。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暖心活动环节,大部分同学都愿意让自己的同学参加游戏。与预设相符。但是当提到班上公认的个别不受欢迎的同学时,意外发生了,因为一个同学被当众指出自己不遵守规则,爱打闹等毛病,心里非常不舒服,后来甚至恼羞成怒,在课堂上竟然与学生吵了起来。虽然教师准备了视频资料,但孩子们只能按照一问一答方式草草说了几句应该怎样恰当表达,多数同学只是在当听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很沉闷。到了最后听故事的环节更是只有一两个同学愿意参与了。体验不到位,教学目标自然无法有效达成。这样的课堂是教师们常见的,那么怎样改变现状呢?
反思这节课,教师只关注了教材的实施,没有关注到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体。现在的孩子自尊心是很強的,本节课在实施教学时教师没有照顾这一点,只是一味要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考虑到要很好地保护他们,所以他们就自己“站出来”保护自己了。整观教学流程,在操作时没有很好地去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是让学生陷入了灌输状态,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不活跃,体验感受就更是无从说起了。最后只能是个别同学在努力配合老师完成了这节课。
须知,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环节中体悟自我精神生命的发育与成长。在以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言行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育探索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生命品质。由此来看,教育就是对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力的解放与促进。心理健康活动课作为一种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形式,也应充分体现这种教育解放与促进的价值特点。
为了改变上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窘境,教师需要树立一种基于情景的教学思维,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地说,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关注焦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一味地关注学生以外的客体性存在。须知,学生才是教师所应该积极面对的主体。只有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有效地切近教育的本真意蕴。
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教学策略是促进教育教学过程丰富化、合理化与个性化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活动课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单一化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过程陷入僵化的境地。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过程无论如何也是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要想改变这样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教师必须重新调整教学思路。改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设计的路子进行练习,配合的状态。我们认为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孩子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在此意义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布置教学场景,允许学生发散性地讨论问题。由此,教师必须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且以自身的行为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关怀”的实践意蕴。并且,这种关怀不是权威式的、教训式的、控制式的,而是民主式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由此,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是建立在充满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最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捍卫,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发扬。
依循这一价值理念,在上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材中暖心活动换成了“安慰小熊班比”。班比因为伙伴们不与他玩很伤心,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慰它。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想通过一个较常见的范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见到了不常见的“小熊”孩子们马上表现出了参与的兴趣。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话语对班比表示关心、鼓励、安慰,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温馨起来。在“轻松发现”环节,根据教师用书的启发,也是出于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的需要,教师在课前重新收集整理了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被拒绝的各种情况,选择拍摄了其他年级学生课间游戏时,有不少同学只能作为旁观者的真实场景照片,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教师也尽力让学生回避了“自己”,只是让学生作为第三人来猜测照片中的“旁观者”——不敢加入游戏的同学的内心想法。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拒绝的尴尬。由于回避了“自己”,全体学生都能能比较客观地看问题。学生猜测的内容其实基本上就是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境遇,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寻找被拒绝的伙伴身上存在的问题就很顺利了。在交流中学生很快认识到“恰当表达”在加入别人团体活动时非常重要,教师也顺利地达成了目标一的内容。
总结这次上课的教训,笔者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课堂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要更加注重人性教学观的体现,要坚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为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如果教师稍有偏离,就有可能达不到教学目标。当然要体现人性化的课堂离不开智慧。[2]教师们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上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了情景式体验领悟策略和行为训练策略。教师通过照片、声响,向学生提供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让学生对具体问题尝试解决,通过角色扮演,生生与师生互动表演的方式启发学生根据情境变化产生体验、获得领悟,最后引导学生主动运用领悟成果,表现出恰当的行为。综合运用了各种教学策略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与一般动物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有主体性,有精神生命,人性区别于兽性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人性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心理健康活动可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建构中,在学生精神生命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活动课作为一种关怀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必定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价值导向,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体现学生现实生活以及提升学生现实生活。概而言之,作为塑造学生主体性品质的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活动课以发展学生“整个的人性”为目的,引导个体不断超越外界对自我的限制,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彰显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在主体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精神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96.
[2]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