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析实验现象与理论误差产生的原因
有些实验由于操作或装置问题往往演示结果现象与理论存在误差。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其倒流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往往超过空气体积五分之一,学生对此现象感到很困惑。所以,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并鼓励学生对装置或操作进行改进,尽量减小误差。如将图1改用图Ⅱ装置做实验,就会减小误差。

二、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掌握化学知识和学习活动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1)实验原理;(2)装置原理;(3)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三大原理”进行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就如何围绕上述“三大原理”的教与学来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思维训练引导过程。
1.挖掘启发思维的因素,设计层层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2.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4.运用典型实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例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可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用什么试剂?通过什么类型的反应制得二氧化碳?
(2)实验室用制取氧气的装置能否制取二氧化碳?要想随时添加稀盐酸还需加什么仪器?如果不用铁架台试管可换成什么仪器?
(3)为什么第一朵纸花上喷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人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花喷水后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4)为什么第一朵、第四朵花变红,第二、第三朵花没有变红?原因何在?
(5)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探究的?
如果通过上述思维训练进行演示实验教学,那么以后再学习其他物质的性质和实验时,学生就知道实验时要考虑什么、注意什么了,这会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一些难于观察的现象或现象难以区分的实验可作一些改进
有些实验按教材要求进行,对难于观察现象或现象难以区分的实验要进行合理地改进,使之效果明显。
例如:水和乙醇能否互溶的实验,实验的效果始终不明显,因为正确的操作观察不到乙醇和水的明显分层现象,没有说服力。若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并紧贴试管内壁缓缓滴入乙醇,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分层现象了。
四、注意控制药品的用量和浓度
注意药品的用量和浓度,不仅是从节约角度考虑,更是因为有些实验药品用量多、浓度大反而现象不明显。
’
例如: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向№0H溶液中滴酚酞,酚酞试液变红,再缓慢滴加盐酸,红色将逐渐褪去最终变成无色,此时不能说是恰好中和反应,若再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则溶液会变红。如果盐酸浓度小,就可以避免酸过量。
五、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凸显实验的探究性
上面提到了演示实验的一个缺点,克服缺点的另一个办法是分大组进行,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
总之,要真正做好演示实验,教师要多阅读一些资料,参考一些实验的改进,提高实验教学的技巧,使学生喜欢实验,从而喜欢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