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华,今年13岁,是一名初二学生,在重点中学学习,成绩优异。小华是传说中的“考二代”,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并且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学习要求比较严格。小华从小就是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然而,到了青春期,一直玩手机、玩游戏,不去上学,跟父母对抗。一开始父母用各种方法哄骗孩子去学校,没去几次,小华无法忍受学校老师严格的要求,又不去上学了,但父母已经用尽所有招数,软硬兼施皆无效,为了不去学校孩子甚至用死亡威胁父母。
1家庭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出现异常。规则是保证有序非常重要的前提,这些孩子除学习以外,其他的空间被无限地开放,使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则变成“井”字型,“井”的中心是他的学习。而现实社会中人的规则是“田”字型,我们的活动是有边界、有框架的,我们在“田”的几个框架内来回游动,进行自由探索,其实它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不同人的差别只是“田”字大和小而已。无限自由是一个幻影,没有边界和规则是非常可怕的。
2这些孩子的家长力量不够。这些孩子家长在沟通中常常发现,其中一方没有力量,或者说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没有底线,在无限允许的过程中,孩子会比较恐惧,会一直寻找,一直试探。到了青春期,这种早年的自我确认危机开始在这个时间段发酵,孩子不断地试探家长的底线到底在哪里,结果发现真的看不到底,孩子也很困惑。
3这些孩子朋友比较少。在学校里边很少有关系要好的朋友,很容易被同学欺负等,容易被孤立。
在青春期,孩子开始要自我认同,在认同过程中,如果同性父/母跟他的联结很少或者没有力量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挑衅、试探父母的底线到底在哪里。那么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出现不上学、甚至用自杀要挟等,让家长觉得很崩溃、无力。我们看到这类孩子在用这种超强的力量控制住了父母,让孩子变成了父母的一个反转。
到了青春期以后,孩子会更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尤其是对别人的眼神和评价。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化程度的升高,越在意这个方面,就越会增加自卑感,他就会觉得在学校不好玩,就会逃离到游戏中、家中等。享受着剩下的愉悦感和意义感,那么他就会不再学习。
因为这个时间段对孩子来说是从孩子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时刻,对家长来说,其实是一个力量碰撞的时间段。有一些问题是在童年已经出现,在青春期凸显,会出现对抗,甚至用极端事件要挟,如绝望后的自杀;有一些孩子找不到活下去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唤醒了很多童年的负性体验。
家长需要知晓青春期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想成为自己,而不是家长期望的自己。孩子有想从家长保护下脱离出去的幻想,但又没有能力。家长要把他当大孩子对待,或者是“别人家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距离,做好与孩子分离的准备,包括对孩子学习的干预等。
家长一定要和孩子有一个清晰的边界范围,首先,不能无限退让和延展,去通过诱惑孩子试探家长的底线,其实这个过程是和孩子共谋玩这样的“游戏”。家长需要的是稳定和坚守边界,孩子是通过对抗在学习家长的边界是什么,什么是坚守,看到我们的榜样是什么。其次,家长不能无限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还有的家长是无限想了解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的侵入感让孩子不能忍受,这些都需要家长明确守护边界。家长一定要有这样的定力,才让孩子在不稳定、烦躁、恐惧时,能够感受体验父母的稳定。
青春期的孩子会从各方面模仿大人,尤其针对家长,如家长的情绪、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价值观、处理危机方式等。
青春期是相对敏感的年龄段,对外界的各种关系会很在意,而且很容易受到关系的伤害。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同时也会随之出现心理变化,过了这个年龄段,又风平浪静。
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责任区要有一个基本清晰的目标
首先,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其次,和父母去建立保护自己的边界;最后,寻找与父母求同存异的沟通和连接通道,建立保护自己的小隐私和父母关心之间的桥梁,建立起自己权利与责任的边界。
摸索出哪个通道家里可以接受,有些家庭用的方式是攻击,有的是一起吃东西、看电影等,不同的家庭可能用到的通道不太一样。孩子在这个点上和父母对接的时候,留一个切口可以让他们跟我们有一点点的连接,因为父母有时候太渴望跟孩子进行连接,给父母留一小部分连接也可以。这是双方在边界上的理解。
日常学习中,可能因为家长盯得太紧了,造成“学习是给家长在学习”的假象。其实大多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是家长的资源和关注,用的是家长的财富和关心,以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为自己在学习。这一点可能常常被家长和孩子忘掉。在与其他人对抗时,毁的是自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过二十年后,也许只徒留悔恨,痛恨自己没有为自己而学习,但是已经没有办法改变,时间已经过去了。
在工作中发现这类案例有这些共同特征:
1家庭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出现异常。规则是保证有序非常重要的前提,这些孩子除学习以外,其他的空间被无限地开放,使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则变成“井”字型,“井”的中心是他的学习。而现实社会中人的规则是“田”字型,我们的活动是有边界、有框架的,我们在“田”的几个框架内来回游动,进行自由探索,其实它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不同人的差别只是“田”字大和小而已。无限自由是一个幻影,没有边界和规则是非常可怕的。
2这些孩子的家长力量不够。这些孩子家长在沟通中常常发现,其中一方没有力量,或者说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没有底线,在无限允许的过程中,孩子会比较恐惧,会一直寻找,一直试探。到了青春期,这种早年的自我确认危机开始在这个时间段发酵,孩子不断地试探家长的底线到底在哪里,结果发现真的看不到底,孩子也很困惑。
3这些孩子朋友比较少。在学校里边很少有关系要好的朋友,很容易被同学欺负等,容易被孤立。
形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无法顺利完成青春期身份认同
在青春期,孩子开始要自我认同,在认同过程中,如果同性父/母跟他的联结很少或者没有力量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挑衅、试探父母的底线到底在哪里。那么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出现不上学、甚至用自杀要挟等,让家长觉得很崩溃、无力。我们看到这类孩子在用这种超强的力量控制住了父母,让孩子变成了父母的一个反转。
自尊与自卑冲突加剧
到了青春期以后,孩子会更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尤其是对别人的眼神和评价。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化程度的升高,越在意这个方面,就越会增加自卑感,他就会觉得在学校不好玩,就会逃离到游戏中、家中等。享受着剩下的愉悦感和意义感,那么他就会不再学习。
针对这些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
因为这个时间段对孩子来说是从孩子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时刻,对家长来说,其实是一个力量碰撞的时间段。有一些问题是在童年已经出现,在青春期凸显,会出现对抗,甚至用极端事件要挟,如绝望后的自杀;有一些孩子找不到活下去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唤醒了很多童年的负性体验。
与孩子的分离准备
家长需要知晓青春期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想成为自己,而不是家长期望的自己。孩子有想从家长保护下脱离出去的幻想,但又没有能力。家长要把他当大孩子对待,或者是“别人家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距离,做好与孩子分离的准备,包括对孩子学习的干预等。
明确家长的守护边界
家长一定要和孩子有一个清晰的边界范围,首先,不能无限退让和延展,去通过诱惑孩子试探家长的底线,其实这个过程是和孩子共谋玩这样的“游戏”。家长需要的是稳定和坚守边界,孩子是通过对抗在学习家长的边界是什么,什么是坚守,看到我们的榜样是什么。其次,家长不能无限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还有的家长是无限想了解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的侵入感让孩子不能忍受,这些都需要家长明确守护边界。家长一定要有这样的定力,才让孩子在不稳定、烦躁、恐惧时,能够感受体验父母的稳定。
给孩子做好榜样
青春期的孩子会从各方面模仿大人,尤其针对家长,如家长的情绪、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价值观、处理危机方式等。
作为孩子来讲:
理解自己的发展变化
青春期是相对敏感的年龄段,对外界的各种关系会很在意,而且很容易受到关系的伤害。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同时也会随之出现心理变化,过了这个年龄段,又风平浪静。
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责任区要有一个基本清晰的目标
首先,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其次,和父母去建立保护自己的边界;最后,寻找与父母求同存异的沟通和连接通道,建立保护自己的小隐私和父母关心之间的桥梁,建立起自己权利与责任的边界。
试着理解父母和与父母沟通
摸索出哪个通道家里可以接受,有些家庭用的方式是攻击,有的是一起吃东西、看电影等,不同的家庭可能用到的通道不太一样。孩子在这个点上和父母对接的时候,留一个切口可以让他们跟我们有一点点的连接,因为父母有时候太渴望跟孩子进行连接,给父母留一小部分连接也可以。这是双方在边界上的理解。
明确学习到底是谁的任务,是给谁在学习
日常学习中,可能因为家长盯得太紧了,造成“学习是给家长在学习”的假象。其实大多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是家长的资源和关注,用的是家长的财富和关心,以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为自己在学习。这一点可能常常被家长和孩子忘掉。在与其他人对抗时,毁的是自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过二十年后,也许只徒留悔恨,痛恨自己没有为自己而学习,但是已经没有办法改变,时间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