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发展,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技工教育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深圳技师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结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把握高等技工教育规律和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全面地提出“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健康的人格”三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既符合当前高等技工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又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岗位的动态需求。
深圳技师学院大鹏校区(以下简称大鹏校区)的学生全部为初中毕业五年制的一年级学生,在校完成一年的基础教育后,从第二年开始转入深圳技师学院东、西校区进行专业学习。这部分学生大多数从15岁左右进校到20岁左右毕业,完成从原有的学历教育体系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到技工教育的技能培养模式的转变,要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能成熟迈向社会的青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探索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学生管理模式,对于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习模式的过渡与转变,形成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等技工院校初中起点一年级学生管理目标分析
高等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其学生管理工作势必要遵循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符合技工教育特点。
我们以2009级为例对深圳技师学院一年级学生展开了详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内容涉及学生现阶段的自我感觉、学习生活目标、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现状、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专业与职业认识等方面。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我院初中起点的学生正处于向成人发展的阶段,他们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但思想和心理都不够成熟,情感体验单一,思维不稳定,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对专业学习有较强的渴望,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和生活上均有较强的依赖性,其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还有所欠缺,缺乏职业人的意识和素养。特别是入学初期,由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要求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容易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与现实产生心理冲突。
我们认为,在一年级阶段学生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达到心理适应,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达成认同。从而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顺利完成从原有的学历教育体系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到技工教育的技能培养模式的转变,顺利完成从初中生向准职业人过渡的转变。因此,适应性教育应该是一年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
二、“准职业人”学生管理模式的内涵
基于上述思考,大鹏校区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原则、内容及实施方面进行了改变和调整,提出了“准职业人”的学生管理模式,即以帮助学生确立职业人角色意识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为原则,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切入点,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具体来讲,就是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增进专业了解,提升专业兴趣,培养职业思维模式,形成“职业人”的角色意识,初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树立技能成才的职业理想。力争通过学生入学第一年的有效工作,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普通教育向技能教育的转变,在心理和方法上适应高等技工教育,并为其从学校人成为职业人,完成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准职业人”学生管理模式在大鹏校区的实践
1.以帮助学生确立职业人角色意识为目的
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对学校及专业知之甚少,对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发展方向、就业岗位、企业需求、行业动态等情况不了解。因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业教育活动,结合行业和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职业理想启蒙,培养专业兴趣,让学生克服茫然心态,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初步探索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树立技能成才的信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帮助学生确立职业人的角色意识:
(1)进行“技能成才”的价值引导,树立职业幸福感。在传统教育中,考大学才是成才之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也一直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而进入技师学院后,首先要通过各种活动如技能竞赛、优秀毕业生座谈、系主任讲坛、企业行业专家讲座等,帮助学生找到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自豪感,形成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同,最终升华出“技能成才”的价值观,并在这一价值观的引导下找到一个与新环境相符的人生目标。有了正确人生目标的指引,才能从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并能在人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2)了解专业、认识专业,树立职业角色意识。“技能成才”离不开具体专业、职业的支撑。通过专业认同度调查,组织各系、各专业教研室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讲座、现场参观等活动,帮助新生尽快对所学专业有深入了解,包括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就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素养,以及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要求、职业发展的前景等等。引导学生尽早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相关职业核心能力,并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角色的意识。
(3)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德才兼备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弃之不用”,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规范,提炼出感恩、责任、诚信、合作、奉献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并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宣传海报等形式,开展系列德育教育活动,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体验情感,产生共鸣,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2.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为原则
在“准职业人”的管理模式中,“自主管理”是每一位实施者开展具体工作应当遵循的工作原则。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调查显示这个群体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自主管理能力偏弱、自我约束力不强是最明显的表现。由于技工教育的特殊性,学校与企业行业联系紧密,学生入校后,即拥有了学生和准职业人的双重身份,在三四年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阶段就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为此,尽早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就有更重要的意义。
学生自主管理,就是要唤醒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赋予其自主管理的权力,并为其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促进其自我发展与主动发展。其特点包括:第一,强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强势干预者,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发挥潜能;第二,强调设置教育情境,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三,强调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尽可能独立决定怎样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真正的教育乃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行自主管理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教师侧重指导,每个学生既是具体的实践者,还可以是管理者,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逐步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型变为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使学生初步达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主,人格自尊”,完成学生本阶段的个体发展和人格塑造。
因此,学生一入校,我们就努力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活动当中。大力支持学生自发组建各类社团组织,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引导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我认知和自我改变。同时,在已有的学生管理队伍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当学生能够不再仅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打量所有的事情,而且能够站到学校、教师的层面去思考,就能在无形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3.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切入点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我们面对的学生,仍处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处于个性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特别是在校第一年的习惯养成尤为重要。
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学生管理工作可选择的内容非常丰富,面对学生的特点,该从那些方面着手,是颇费脑筋的问题。我们认为,日常行为即品德,细微之处皆教育。通过调查,在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在一年级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网络使用习惯、人际交往习惯等。
(1)良好生活习惯。只有学会生活,课堂等其他方面的学习才有意义,校园才会和谐。许多学生来学校前,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纪律松弛。
延续开学初的军训,我们从严格内务开始,将企业的“5S”管理与内务管理相结合,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秩序,营造文明宿舍、美的教室、和谐校园。学生宿舍内务卫生形成“三线一块”标准,即毛巾、鞋子、水桶一条线,被子叠成豆腐块。通过每月的“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和一年一度的“宿舍文化节”,将宿舍文明教育深入学生心中,重点强化传统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在练习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技能的同时,思考并逐步明确适合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模式。通过规范管理,由外到内,由点及面,从宿舍逐步扩展到教室,再到校园,在纠正学生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我校学生既是学校人,又是“准职业人”的双重身份特点,一年级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着重要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方法和企业工作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第一,“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态度的纠正,学习方法的引导,诸如制定学习计划,做好课堂笔记,提高听课效率,完成课外作业,重视课后复习,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学习资料,科学安排课余学习时间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二,“小组学习方式”的开展。在小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有明确分工,能进行比较认真的准备,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获得同伴或老师的帮助。总体来看,在一年级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能帮助学生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并能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为学生在高年级开展项目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网络对学生的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这是教育管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和领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设了“班级博客”,利用同学们对网络虚拟世界轻松自由氛围的喜爱,通过老师进行指导沟通,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展现自我、互助促进的信息化平台。在实践中,班级博客圈充分发挥了平等、互动、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功能,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搭建了情感沟通桥梁,激发了一年级同学的团队意识、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
(4)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调查结果显示,社交困难,缺乏团队意识,与周围的人(父母、老师、同学)关系紧张,不自信,自我封闭,不尊重他人,缺乏包容意识等问题,成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一大障碍。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引导、鼓励学生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自发建立各种社团。可以将此作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开发和培养的重要环节,作为学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润滑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本着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发挥特长、发掘潜能的原则,多种类型的比赛进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如班级球类比赛、班歌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手抄报比赛、技能竞赛、运动会、社团成果展示等等,竞赛活动涉及面广,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登台领奖、体验成功的机会。
第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如“女生生理卫生讲座”“文学中的爱情故事系列讲座”等,对学生的情感问题进行积极疏导,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状况,我们尝试建立反映学生精神面貌改变状况的“学生人格成长档案”,积极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评估。从中发现学生的生活观、学习观、人际交往观、道德观变化情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4.以学生活动为载体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因此,所有教学之外的时间都要尽可能作为学生活动的时间,这既是自主管理原则的体现,也是养成教育的要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将所学付诸行动,形成知行一致的习惯。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大鹏校区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学生的总参与率要达到100%,做到了“人人有社团,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比赛,天天有活动”,整个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实践证明,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以下促进作用: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例如,由学生自主创建的学生社团,从社团组建、活动开展、日常训练、汇报展示均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实施,社团管理严格、纪律严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2)注重对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训练。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如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沟通交流、组织策划能力等无法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灌输培养,必须由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的体会逐渐积累形成。而学生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同学们在以上方面进行具体实践提供了良好机会。
(3)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深圳技师学院正在深入进行项目课程改革,一年级涉及的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这些课程中实施项目课程有一定难度,而学生活动正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每一次学生活动都是一个实际的工作任务,学生在策划、组织、实施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或部分经历了项目实施的六步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这些实践经验非常有利于同学们未来专业项目课程的学习。
“准职业人”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四个方面,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人基本素养展开。从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学习和生活习惯及人际沟通交往等各方面入手,通过培养学生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较大提升,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深圳技师学院)
深圳技师学院大鹏校区(以下简称大鹏校区)的学生全部为初中毕业五年制的一年级学生,在校完成一年的基础教育后,从第二年开始转入深圳技师学院东、西校区进行专业学习。这部分学生大多数从15岁左右进校到20岁左右毕业,完成从原有的学历教育体系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到技工教育的技能培养模式的转变,要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能成熟迈向社会的青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探索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学生管理模式,对于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习模式的过渡与转变,形成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等技工院校初中起点一年级学生管理目标分析
高等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其学生管理工作势必要遵循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符合技工教育特点。
我们以2009级为例对深圳技师学院一年级学生展开了详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内容涉及学生现阶段的自我感觉、学习生活目标、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现状、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专业与职业认识等方面。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我院初中起点的学生正处于向成人发展的阶段,他们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但思想和心理都不够成熟,情感体验单一,思维不稳定,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对专业学习有较强的渴望,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和生活上均有较强的依赖性,其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还有所欠缺,缺乏职业人的意识和素养。特别是入学初期,由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要求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容易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与现实产生心理冲突。
我们认为,在一年级阶段学生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达到心理适应,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达成认同。从而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顺利完成从原有的学历教育体系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到技工教育的技能培养模式的转变,顺利完成从初中生向准职业人过渡的转变。因此,适应性教育应该是一年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
二、“准职业人”学生管理模式的内涵
基于上述思考,大鹏校区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原则、内容及实施方面进行了改变和调整,提出了“准职业人”的学生管理模式,即以帮助学生确立职业人角色意识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为原则,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切入点,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具体来讲,就是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增进专业了解,提升专业兴趣,培养职业思维模式,形成“职业人”的角色意识,初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树立技能成才的职业理想。力争通过学生入学第一年的有效工作,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普通教育向技能教育的转变,在心理和方法上适应高等技工教育,并为其从学校人成为职业人,完成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准职业人”学生管理模式在大鹏校区的实践
1.以帮助学生确立职业人角色意识为目的
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对学校及专业知之甚少,对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发展方向、就业岗位、企业需求、行业动态等情况不了解。因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业教育活动,结合行业和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职业理想启蒙,培养专业兴趣,让学生克服茫然心态,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初步探索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树立技能成才的信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帮助学生确立职业人的角色意识:
(1)进行“技能成才”的价值引导,树立职业幸福感。在传统教育中,考大学才是成才之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也一直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而进入技师学院后,首先要通过各种活动如技能竞赛、优秀毕业生座谈、系主任讲坛、企业行业专家讲座等,帮助学生找到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自豪感,形成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同,最终升华出“技能成才”的价值观,并在这一价值观的引导下找到一个与新环境相符的人生目标。有了正确人生目标的指引,才能从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并能在人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2)了解专业、认识专业,树立职业角色意识。“技能成才”离不开具体专业、职业的支撑。通过专业认同度调查,组织各系、各专业教研室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讲座、现场参观等活动,帮助新生尽快对所学专业有深入了解,包括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就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素养,以及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要求、职业发展的前景等等。引导学生尽早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相关职业核心能力,并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角色的意识。
(3)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德才兼备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弃之不用”,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规范,提炼出感恩、责任、诚信、合作、奉献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并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宣传海报等形式,开展系列德育教育活动,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体验情感,产生共鸣,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2.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为原则
在“准职业人”的管理模式中,“自主管理”是每一位实施者开展具体工作应当遵循的工作原则。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调查显示这个群体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自主管理能力偏弱、自我约束力不强是最明显的表现。由于技工教育的特殊性,学校与企业行业联系紧密,学生入校后,即拥有了学生和准职业人的双重身份,在三四年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阶段就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为此,尽早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就有更重要的意义。
学生自主管理,就是要唤醒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赋予其自主管理的权力,并为其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促进其自我发展与主动发展。其特点包括:第一,强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强势干预者,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发挥潜能;第二,强调设置教育情境,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三,强调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尽可能独立决定怎样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真正的教育乃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行自主管理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教师侧重指导,每个学生既是具体的实践者,还可以是管理者,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逐步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型变为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使学生初步达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主,人格自尊”,完成学生本阶段的个体发展和人格塑造。
因此,学生一入校,我们就努力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活动当中。大力支持学生自发组建各类社团组织,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引导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我认知和自我改变。同时,在已有的学生管理队伍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当学生能够不再仅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打量所有的事情,而且能够站到学校、教师的层面去思考,就能在无形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3.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切入点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我们面对的学生,仍处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处于个性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特别是在校第一年的习惯养成尤为重要。
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学生管理工作可选择的内容非常丰富,面对学生的特点,该从那些方面着手,是颇费脑筋的问题。我们认为,日常行为即品德,细微之处皆教育。通过调查,在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在一年级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网络使用习惯、人际交往习惯等。
(1)良好生活习惯。只有学会生活,课堂等其他方面的学习才有意义,校园才会和谐。许多学生来学校前,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纪律松弛。
延续开学初的军训,我们从严格内务开始,将企业的“5S”管理与内务管理相结合,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秩序,营造文明宿舍、美的教室、和谐校园。学生宿舍内务卫生形成“三线一块”标准,即毛巾、鞋子、水桶一条线,被子叠成豆腐块。通过每月的“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和一年一度的“宿舍文化节”,将宿舍文明教育深入学生心中,重点强化传统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在练习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技能的同时,思考并逐步明确适合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模式。通过规范管理,由外到内,由点及面,从宿舍逐步扩展到教室,再到校园,在纠正学生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我校学生既是学校人,又是“准职业人”的双重身份特点,一年级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着重要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方法和企业工作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第一,“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态度的纠正,学习方法的引导,诸如制定学习计划,做好课堂笔记,提高听课效率,完成课外作业,重视课后复习,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学习资料,科学安排课余学习时间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二,“小组学习方式”的开展。在小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有明确分工,能进行比较认真的准备,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获得同伴或老师的帮助。总体来看,在一年级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能帮助学生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并能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为学生在高年级开展项目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网络对学生的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这是教育管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和领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设了“班级博客”,利用同学们对网络虚拟世界轻松自由氛围的喜爱,通过老师进行指导沟通,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展现自我、互助促进的信息化平台。在实践中,班级博客圈充分发挥了平等、互动、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功能,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搭建了情感沟通桥梁,激发了一年级同学的团队意识、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
(4)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调查结果显示,社交困难,缺乏团队意识,与周围的人(父母、老师、同学)关系紧张,不自信,自我封闭,不尊重他人,缺乏包容意识等问题,成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一大障碍。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引导、鼓励学生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自发建立各种社团。可以将此作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开发和培养的重要环节,作为学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润滑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本着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发挥特长、发掘潜能的原则,多种类型的比赛进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如班级球类比赛、班歌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手抄报比赛、技能竞赛、运动会、社团成果展示等等,竞赛活动涉及面广,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登台领奖、体验成功的机会。
第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如“女生生理卫生讲座”“文学中的爱情故事系列讲座”等,对学生的情感问题进行积极疏导,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状况,我们尝试建立反映学生精神面貌改变状况的“学生人格成长档案”,积极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评估。从中发现学生的生活观、学习观、人际交往观、道德观变化情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4.以学生活动为载体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因此,所有教学之外的时间都要尽可能作为学生活动的时间,这既是自主管理原则的体现,也是养成教育的要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将所学付诸行动,形成知行一致的习惯。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大鹏校区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学生的总参与率要达到100%,做到了“人人有社团,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比赛,天天有活动”,整个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实践证明,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以下促进作用: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例如,由学生自主创建的学生社团,从社团组建、活动开展、日常训练、汇报展示均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实施,社团管理严格、纪律严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2)注重对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训练。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如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沟通交流、组织策划能力等无法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灌输培养,必须由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的体会逐渐积累形成。而学生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同学们在以上方面进行具体实践提供了良好机会。
(3)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深圳技师学院正在深入进行项目课程改革,一年级涉及的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这些课程中实施项目课程有一定难度,而学生活动正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每一次学生活动都是一个实际的工作任务,学生在策划、组织、实施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或部分经历了项目实施的六步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这些实践经验非常有利于同学们未来专业项目课程的学习。
“准职业人”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四个方面,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人基本素养展开。从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学习和生活习惯及人际沟通交往等各方面入手,通过培养学生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较大提升,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深圳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