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院校、相关中介机构的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其成效普遍受到肯定。但由于职业指导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广泛性的要求来开展工作的时间并不长,积累的经验不多,另外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特点,因而目前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着方案可操作性不强,活动社会化程度偏低、工作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笔者围绕当前经济形势,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中职生职业指导工作,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重视有利于职业指导工作开展
2002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指导意见,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指导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7年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该法对促进就业的原则、工作机制、政府职责和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秩序、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也为职业指导工作明确了总的方向。
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这也使得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得到提升,为民生问题分忧解难成为职业指导工作新课题。
2009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新的贡献。一要全方位开拓就业渠道。二要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三要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重视有利于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二、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职业指导工作应将“挑战”转为“机遇”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学生就业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机制;大学生、中职生的就业制度已完成了由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转变。
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据权威部门估算,2009年,大约有650万返乡农民工面临再就业问题。与此同时,2009年全国还有610万大学毕业生作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进入劳动力市场。在这两个庞大的就业群体之外,还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并且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稳定就业局势,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有了新的突破。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08年11月17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将已在用工地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另外,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除了失业保险金和就业服务这两个方面以外,还可以用于社保补贴和其他岗位补贴等。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提供更多公益性岗位,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等。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央要求一些重大的科研专项吸收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参加。要求一些大型企业在面临困难时还要吸收、留住大学生和研究生,留住有真才实学的技术干部。要求学校的科研专项可以用于吸收学生参与研究,延长他们在学校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时间。另外,建议一部分毕业生,先找工作,解决生活问题,然后,随着我们经济复苏再调整工作。
这些措施推出,已收到一定成效。同时,这些措施也为职业指导工作寻找新的举措指明了方向。对于职业指导工作而言,当前的经济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机遇。借这次机遇,各院校、相关中介机构可以加快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在内容、方式上,上一个新台阶。职业指导工作应变被动为主动,将“挑战”转为发展的“机遇”。
三、从困难中寻找职业指导工作的举措
职业指导工作重要,当前经济形势困难,需要创新职业指导工作。
1.完善职业指导体系,发挥职业指导体系的作用
职业指导体系的作用方包括国家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委(11部委参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家庭。有关各方各履其职,各负其责,发挥着各自的应有作用。完善这个职业指导体系,可以从宏观上确保职业指导系统化、社会化开展,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大、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困难的时期,会全方位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
2.改变职业指导模式,丰富职业指导方式
目前,我国职业指导模式主要为“程序式”,即职业指导是一次性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内容上重视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的指导,往往忽略职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趋势和如何应对职业生涯危机以及择业应确立的心态和原则等的指导。从国外经验看,职业指导工作应该吸收“发展式”模式。大学生职业指导不是选择职业的一时性行为,而是一个发展的培养人的过程。重视整个人生的职业规划,强调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在经济发展困难时期,职业指导工作应该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这样若按“发展式”模式开展工作,那么就要求职业指导工作延伸到学生就业之后,帮助学生在就业之后能够更好择业、更好发展。
在职业指导方式上,除在地方和院校建立一批“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各学校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 或“职业指导”课程外,学校还应从实际出发,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地开展职业指导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网站,提供及时、实惠的职业指导服务。
3.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大学生普遍对就业的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没有主动求职行动;另外大学生普遍对就业的准备不足,包括心理和就业材料方面的准备较欠缺。因而,在宏观层面上,学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
从微观层面看,职业指导应帮助求职者客观地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求职方向、避开择业误区,同时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确定用人标准、选择招聘方法等。上海劳动保障部门在2006年进行的一项名为“大学生求职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 40%以上的被访者表示“存在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方面的问题”,需要职业指导专家帮助。“清楚或比较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中优劣势”的不足25%。对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计划“比较模糊”的占35%,甚至有15%的人表示自己“从未考虑过”。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举办了十多场招聘会,并邀请14位职业指导师现场设摊“义诊”,大受欢迎。这些情况表明,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具体化的指导与帮助非常受欢迎,发展个别化的职业指导大有可为,效果显著。深化对学生职业指导,实现职业指导工作水平跨跃式提高。
未来的职业指导工作,将更加注重用先进的心理测试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职业信息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在职业指导实践中,应力求针对新世纪职业指导对象的特点,创设真实的模拟性的职业环境,寻求个性化的活动方案的设计,运用咨询与测试,信息提供与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应重视职业指导的规律,职业指导介入要早。教育部提出,大学生一年级要了解自我,二年级要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要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因而,要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四年学习生活同步。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化工程。学校除了在校内开发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活动领域以外,还应当加强与社会、企业界、人事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种职业门类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社会信息,提高职业信息的可靠性和针对性,使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4.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使职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开展
目前我国各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5.构建职业指导内容体系,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包括就业观念的指导、就业心理的指导、就业政策的指导、就业技巧的指导和就业准备的指导等五个方面。第一,就业观念的指导。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认清形势,调整心态,分析就业环境,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第二,就业心理的指导。要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勇闯市场、艰苦奋斗、四海为家”的思想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顽强的毅力,豁达的性格,克服悲观心理,不等不靠不抱怨,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市场经济之中。第三,就业政策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法规、就业基本方针、就业体制、就业方式、就业渠道的指导,使学生对现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现状、劳动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情况有所了解。第四,就业技巧的指导。要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从形象、语言表达、文字书写、工作责任心、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训练,还可以在校内组织毕业班学生模拟面试,或请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给学生讲求职方法,传授就业技巧。第五,就业准备的指导。从学生一入学就要开始,可以把学生的三年时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职业概念形成期。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第二时期:职业意识萌动期。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以后从事职业必需的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职业求知启动期。要对学生进行热爱专业的教育,让学生清楚“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第四时期:毕业前不安定期。要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教育。通过构建职业指导内容体系,来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作者单位:常 青,江西省技工学校教研室;杨丹青,江西省化学工业技工学校)
一、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重视有利于职业指导工作开展
2002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指导意见,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指导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7年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该法对促进就业的原则、工作机制、政府职责和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秩序、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也为职业指导工作明确了总的方向。
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这也使得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得到提升,为民生问题分忧解难成为职业指导工作新课题。
2009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新的贡献。一要全方位开拓就业渠道。二要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三要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重视有利于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二、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职业指导工作应将“挑战”转为“机遇”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学生就业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机制;大学生、中职生的就业制度已完成了由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转变。
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据权威部门估算,2009年,大约有650万返乡农民工面临再就业问题。与此同时,2009年全国还有610万大学毕业生作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进入劳动力市场。在这两个庞大的就业群体之外,还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并且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稳定就业局势,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有了新的突破。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08年11月17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将已在用工地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另外,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除了失业保险金和就业服务这两个方面以外,还可以用于社保补贴和其他岗位补贴等。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提供更多公益性岗位,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等。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央要求一些重大的科研专项吸收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参加。要求一些大型企业在面临困难时还要吸收、留住大学生和研究生,留住有真才实学的技术干部。要求学校的科研专项可以用于吸收学生参与研究,延长他们在学校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时间。另外,建议一部分毕业生,先找工作,解决生活问题,然后,随着我们经济复苏再调整工作。
这些措施推出,已收到一定成效。同时,这些措施也为职业指导工作寻找新的举措指明了方向。对于职业指导工作而言,当前的经济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机遇。借这次机遇,各院校、相关中介机构可以加快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在内容、方式上,上一个新台阶。职业指导工作应变被动为主动,将“挑战”转为发展的“机遇”。
三、从困难中寻找职业指导工作的举措
职业指导工作重要,当前经济形势困难,需要创新职业指导工作。
1.完善职业指导体系,发挥职业指导体系的作用
职业指导体系的作用方包括国家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委(11部委参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家庭。有关各方各履其职,各负其责,发挥着各自的应有作用。完善这个职业指导体系,可以从宏观上确保职业指导系统化、社会化开展,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大、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困难的时期,会全方位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
2.改变职业指导模式,丰富职业指导方式
目前,我国职业指导模式主要为“程序式”,即职业指导是一次性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内容上重视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的指导,往往忽略职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趋势和如何应对职业生涯危机以及择业应确立的心态和原则等的指导。从国外经验看,职业指导工作应该吸收“发展式”模式。大学生职业指导不是选择职业的一时性行为,而是一个发展的培养人的过程。重视整个人生的职业规划,强调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在经济发展困难时期,职业指导工作应该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这样若按“发展式”模式开展工作,那么就要求职业指导工作延伸到学生就业之后,帮助学生在就业之后能够更好择业、更好发展。
在职业指导方式上,除在地方和院校建立一批“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各学校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 或“职业指导”课程外,学校还应从实际出发,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地开展职业指导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网站,提供及时、实惠的职业指导服务。
3.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大学生普遍对就业的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没有主动求职行动;另外大学生普遍对就业的准备不足,包括心理和就业材料方面的准备较欠缺。因而,在宏观层面上,学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
从微观层面看,职业指导应帮助求职者客观地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求职方向、避开择业误区,同时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确定用人标准、选择招聘方法等。上海劳动保障部门在2006年进行的一项名为“大学生求职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 40%以上的被访者表示“存在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方面的问题”,需要职业指导专家帮助。“清楚或比较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中优劣势”的不足25%。对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计划“比较模糊”的占35%,甚至有15%的人表示自己“从未考虑过”。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举办了十多场招聘会,并邀请14位职业指导师现场设摊“义诊”,大受欢迎。这些情况表明,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具体化的指导与帮助非常受欢迎,发展个别化的职业指导大有可为,效果显著。深化对学生职业指导,实现职业指导工作水平跨跃式提高。
未来的职业指导工作,将更加注重用先进的心理测试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职业信息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在职业指导实践中,应力求针对新世纪职业指导对象的特点,创设真实的模拟性的职业环境,寻求个性化的活动方案的设计,运用咨询与测试,信息提供与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应重视职业指导的规律,职业指导介入要早。教育部提出,大学生一年级要了解自我,二年级要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要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因而,要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四年学习生活同步。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化工程。学校除了在校内开发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活动领域以外,还应当加强与社会、企业界、人事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种职业门类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社会信息,提高职业信息的可靠性和针对性,使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4.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使职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开展
目前我国各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5.构建职业指导内容体系,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包括就业观念的指导、就业心理的指导、就业政策的指导、就业技巧的指导和就业准备的指导等五个方面。第一,就业观念的指导。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认清形势,调整心态,分析就业环境,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第二,就业心理的指导。要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勇闯市场、艰苦奋斗、四海为家”的思想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顽强的毅力,豁达的性格,克服悲观心理,不等不靠不抱怨,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市场经济之中。第三,就业政策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法规、就业基本方针、就业体制、就业方式、就业渠道的指导,使学生对现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现状、劳动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情况有所了解。第四,就业技巧的指导。要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从形象、语言表达、文字书写、工作责任心、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训练,还可以在校内组织毕业班学生模拟面试,或请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给学生讲求职方法,传授就业技巧。第五,就业准备的指导。从学生一入学就要开始,可以把学生的三年时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职业概念形成期。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第二时期:职业意识萌动期。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以后从事职业必需的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职业求知启动期。要对学生进行热爱专业的教育,让学生清楚“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第四时期:毕业前不安定期。要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教育。通过构建职业指导内容体系,来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作者单位:常 青,江西省技工学校教研室;杨丹青,江西省化学工业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