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日渐变暖的环境威胁下,环境问题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了。生态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研究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该文以四川省作为例子,简单地分析了下该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此做出了相应的研究与对策建议,从而达到使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关键词:生态与环境;区域经济;四川省;研究对策第1章相关范畴界定与理论概述
1.1 生态与环境
生态学的词义源于希腊,由“eC0”和“IOgOS”两部分组合而成,前者意指房屋住所,后者意指学科,组合意指“住所的研究”。生态和环境在本质的理解上面是不一样的,生态指的是某一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或其它生物之间的相对状态或相互关系,而环境指的是独立于某一主体对象之外的所有客体总和。因为在研究要素中有着比较多的共通性,主要以人类为主体时,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替代性;当更加强调某个项目或者区域的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性时,则存在着不可替代性,如“生态省”、“生态城市”、“生态住宅”等;当制订宏观区域发展政策时,生态与环境又组合成词使用,即生态环境或者环境生态。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在处理经济和生态的关系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悲观论,他们认为随着人口增长,生态破坏和资源耗费,经济发展已超出地球在现有状态下的承受能力,假如经济继续增长,将会导致人类社会的分崩离析,此看法的代表人物为威廉•福格特。另一种则是乐观论,他们觉得只有社会经济的增长,才能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人类才能开发新资源,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真正成为大自然的主人,经济得增长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危机,但它却是唯一能让人类社会免于毁灭的路径。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里科林•克拉克。在我国,对生态经济问题的探索中,马世骏教授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模型,亦被称之为生态环境优化模型。李锦、罗凉昭在《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一书中认为,应当建立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协调性、应用性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养分四部分组成,通过彼此循环,形成物质分解和物质合成的交替自然再生产过程。
第2章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研究
2.1 生态环境建设的提出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上升到了宪政的高度。1984年,环保被提升为“基本国策”。1992年《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基本标志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和文化更加繁荣以及最后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殷实”。 2003年,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2005年,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2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原则及实现目标
1.坚持贯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原则。2.树立科教兴国的政策,加强科技创新的步伐的原则。3.实施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4.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原则。5.大力进行重点突破,达到全面推进的原则。
2003年7月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规定我国生态资源配置的目标为: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调整。二.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使资源的承载能力不断的提高。三.不断努力推动扶贫开发政策,改善贫困地区艰苦的生活条件,并促使人们过上小康生活。四.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五.最大限度的控制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完善优生优育保障体系。
第3章四川省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
3.1 四川省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污染逐步向农村蔓延。城镇化不断推进,但是很多城镇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并没有同步推进,产生的大量污水与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小溪、河流之中,垃圾运往郊外农村直接堆置或简单地填埋。有的集镇虽建有污水或垃圾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资金,处理不到位,甚至仅仅是一种摆设。据调查我们知道,四川省这些年来城镇的很多垃圾和污水已严重地危及农村环境,特别是在很多县城和一些小集镇周围地带,满地都是垃圾,城镇溪河污染问题很严重,很多地方都成为了废水沟。2.牧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在四川省西北若尔盖高原沼泽草地开沟排水,开垦土地,企图种植甜菜、油菜等作物。而若尔盖高原的海拔在3500m左右,没有绝对的无霜期,无法满足甜菜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量条件。还有大规模开沟排水,很明显违背了自然法则,已经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牧业经济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困难。3.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产中,因农药、化肥、地膜等的不当使用,环境问题已日趋严重。就拿化肥来说,四川省这些年来每年所使用的化肥多达200多万吨,公顷都施化肥450 kg以上,比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还高。
3.2 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赖以生存的场所。我们现在所做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不可再生资源、生物使用资源及矿物稀缺资源为基础。所以只有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真正财富。2.经济的加速发展与延缓的效率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经济指标关系着社会资源的重要财富体现,因此生态环境就变得十分重要。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生态环境。3.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阳光、空气和水这些最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确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快乐的生活条件,也可以使人们在神清气爽,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无形中带来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3.3 关于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建议
1.依靠现代化科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现代科技项目就必须更多的投入,这就要求把生态保护与科研成果结合起来,形成防污治污的新生产力。同时也建立关于环保的相关合理产品结构与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使环保产品质量提高,建设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2.努力提高环保意识,提升人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就要求各相关负责部门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使全民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理念,加大弘扬环境文化的力度,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3.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政府为农村制定符合他们发展的政策规划,大力地宣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理念,要让农民心中有很好的生态观念,要让生态环境变得再一次青山绿水,自然,经济的发展也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雪松.徐守松.基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6).
[2]左小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2002,(9):41-43.
[3]张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0-16.
关键词:生态与环境;区域经济;四川省;研究对策第1章相关范畴界定与理论概述
1.1 生态与环境
生态学的词义源于希腊,由“eC0”和“IOgOS”两部分组合而成,前者意指房屋住所,后者意指学科,组合意指“住所的研究”。生态和环境在本质的理解上面是不一样的,生态指的是某一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或其它生物之间的相对状态或相互关系,而环境指的是独立于某一主体对象之外的所有客体总和。因为在研究要素中有着比较多的共通性,主要以人类为主体时,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替代性;当更加强调某个项目或者区域的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性时,则存在着不可替代性,如“生态省”、“生态城市”、“生态住宅”等;当制订宏观区域发展政策时,生态与环境又组合成词使用,即生态环境或者环境生态。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在处理经济和生态的关系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悲观论,他们认为随着人口增长,生态破坏和资源耗费,经济发展已超出地球在现有状态下的承受能力,假如经济继续增长,将会导致人类社会的分崩离析,此看法的代表人物为威廉•福格特。另一种则是乐观论,他们觉得只有社会经济的增长,才能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人类才能开发新资源,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真正成为大自然的主人,经济得增长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危机,但它却是唯一能让人类社会免于毁灭的路径。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里科林•克拉克。在我国,对生态经济问题的探索中,马世骏教授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模型,亦被称之为生态环境优化模型。李锦、罗凉昭在《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一书中认为,应当建立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协调性、应用性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养分四部分组成,通过彼此循环,形成物质分解和物质合成的交替自然再生产过程。
第2章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研究
2.1 生态环境建设的提出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上升到了宪政的高度。1984年,环保被提升为“基本国策”。1992年《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基本标志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和文化更加繁荣以及最后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殷实”。 2003年,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2005年,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2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原则及实现目标
1.坚持贯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原则。2.树立科教兴国的政策,加强科技创新的步伐的原则。3.实施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4.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原则。5.大力进行重点突破,达到全面推进的原则。
2003年7月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规定我国生态资源配置的目标为: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调整。二.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使资源的承载能力不断的提高。三.不断努力推动扶贫开发政策,改善贫困地区艰苦的生活条件,并促使人们过上小康生活。四.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五.最大限度的控制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完善优生优育保障体系。
第3章四川省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
3.1 四川省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污染逐步向农村蔓延。城镇化不断推进,但是很多城镇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并没有同步推进,产生的大量污水与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小溪、河流之中,垃圾运往郊外农村直接堆置或简单地填埋。有的集镇虽建有污水或垃圾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资金,处理不到位,甚至仅仅是一种摆设。据调查我们知道,四川省这些年来城镇的很多垃圾和污水已严重地危及农村环境,特别是在很多县城和一些小集镇周围地带,满地都是垃圾,城镇溪河污染问题很严重,很多地方都成为了废水沟。2.牧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在四川省西北若尔盖高原沼泽草地开沟排水,开垦土地,企图种植甜菜、油菜等作物。而若尔盖高原的海拔在3500m左右,没有绝对的无霜期,无法满足甜菜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量条件。还有大规模开沟排水,很明显违背了自然法则,已经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牧业经济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困难。3.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产中,因农药、化肥、地膜等的不当使用,环境问题已日趋严重。就拿化肥来说,四川省这些年来每年所使用的化肥多达200多万吨,公顷都施化肥450 kg以上,比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还高。
3.2 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赖以生存的场所。我们现在所做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不可再生资源、生物使用资源及矿物稀缺资源为基础。所以只有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真正财富。2.经济的加速发展与延缓的效率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经济指标关系着社会资源的重要财富体现,因此生态环境就变得十分重要。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生态环境。3.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阳光、空气和水这些最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确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快乐的生活条件,也可以使人们在神清气爽,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无形中带来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3.3 关于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建议
1.依靠现代化科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现代科技项目就必须更多的投入,这就要求把生态保护与科研成果结合起来,形成防污治污的新生产力。同时也建立关于环保的相关合理产品结构与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使环保产品质量提高,建设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2.努力提高环保意识,提升人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就要求各相关负责部门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使全民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理念,加大弘扬环境文化的力度,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3.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政府为农村制定符合他们发展的政策规划,大力地宣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理念,要让农民心中有很好的生态观念,要让生态环境变得再一次青山绿水,自然,经济的发展也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雪松.徐守松.基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6).
[2]左小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2002,(9):41-43.
[3]张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