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9日,北京双子座大厦,高旷楷博士(Kurt E.Karl)又来到瑞士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瑞士再保险”)北京分公司的会议室里。他身后的落地窗外,是寸土寸金的CBD,是众多保险公司中国总部的所在地。
中国的保险市场规模庞大,2012年保费总收入名列全球第四,但消费者的保险意识还比较低,从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一个基本指标“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重)来看,中国只有3%。尚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排名世界第46位。
高旷楷曾数次来到北京,但作为瑞士再保险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这是第一次。之前,他曾担任瑞士再保险经济研究及咨询部北美负责人长达11年,是研究美国和全球宏观经济的专家。更因曾屡次准确预判美国CPI和联邦基金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走势,而被誉为“预测大师”。
这次,他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预测:明年,亚洲的保费总收入将首度超越北美和西欧,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
四大引擎助推亚洲市场
受复杂的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影响,2011年亚洲保险业增速曾出现大幅下滑,寿险业务甚至出现负增长。不过,这种下滑势头在2012年被迅速终结。而在专门为保险公司承保、分担保险公司理赔风险的瑞士再保险看来,亚洲保险业还将迎来强劲增长。
由高旷楷领衔的瑞士再保险经济研究及咨询部预测,2013 年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寿险保费将会反弹,实际增长约10%,这将推动2013年全球寿险保费增长3%;亚洲新兴市场的非寿险保费也将在2012年增长10%的基础上持续向好。
“总体来说,有四大因素支撑亚洲保险业的高速增长:经济活动强劲、人口老龄化、中产阶层队伍壮大,以及城镇化。尤其在中国,城镇化给保险业带来了重大机遇。”高旷楷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他说,首先,经济增长会刺激保费增长,有研究数据表明,GDP每增长1%,就会带动保费增长约1.3%。而在亚洲市场,由于收入增长较快,将刺激保费收入更大幅度地增长。2012年,亚洲市场保费总额已经超越了北美,预计2014年,还将进一步超越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
其次,中国等亚洲国家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会大大提升养老保障需求。“在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11年约占10%,到2050年占比将超过30%。老年抚养比率(劳动年龄人口数与老年人口数之比)为7:1,即7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一位老年人,该比率未来会持续降低,到2050年恐不到2:1。”高旷楷说。
亚洲保险业增长的第三个引擎来源于中产阶层队伍的壮大。“现在,亚洲中产阶层人数占全世界中产阶层30%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0%。其中印度和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尤为众多。”高旷楷说,“中产阶层有车又有房,更需要保险来保障。”
最后,高旷楷表示,城镇化是亚洲保险业最大的驱动力,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中国的城镇化率现在是50%左右,到2050年将达到75%。基础建设的发展,对保险业是一个重大机遇。”高旷楷说。
来自瑞士再保险中国区工程险部门的研报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地铁线将遍及28个城市,总长度达到7000公里,占世界地铁总长度的一半。
同时,中央政府已经重新启动对核电站项目的投资。中国还将建设更多的大型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厂和煤气化/煤化工厂。此外,还有更多创纪录的大跨度斜拉桥、海底隧道以及公路/铁路项目在建设规划中。“就发展机遇而言,中国的工程规模对许多(再)保险公司颇具吸引力。”该报告乐观地判断。
在转型中寻找机会
通向全球最大保险市场之路并非一马平川。今明两年,亚洲保险公司的营收虽然预计出现强劲增长,但随之而来,竞争也会加剧。
“保险企业对整体经营战略和模式的调整会是今明两年亚洲保险业的关键词之一。”高旷楷说,保险的销售渠道调整会加剧,电子商务将日渐成为新的销售渠道。保险产品将更多地从储蓄型产品转向保障型产品,如健康险(重大疾病保险、住院保险、意外医疗保险等)市场就将迎来发展机遇。
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市场寿险产品保费额的复合增速达到26.5%。不过,寿险产品更多地被当作理财工具,未能体现其保障本质。“随着中产阶层逐渐扩容,中国市场对健康险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高旷楷说。
瑞士再保险关于亚太区医疗保障缺口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医疗保障缺口最大,2011年约为32亿美元,2014年为122亿美元,至2020年则将达730亿美元。这当中蕴含着商业健康险巨大的市场。
高旷楷还表示,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增长,诸如长期护理保险、退休收入保障保险等的需求将有所增长。
在非寿险领域,随着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大力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强劲,以及出口的复苏,指数保险(不根据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而是根据预先设定的一些指标来判断是否赔付)等新兴保险产品也将迎来增长机遇。“比如,基于降雨量的农业指数保险,降雨量低于一定值即触发赔付,弥补干旱给农业带来的损失。”高旷楷说。
对话高旷楷:中国的保险深度将大幅提升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会给保险业带来哪些机会?
高旷楷:中国城镇化速度非常快,随着基础建设的发展,建筑会更多,更加密集,会带来“风险集中”的问题,就需要保险业发挥作用。此外,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比如地震和洪水,潜在的风险也很大。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保险的保险,再保险公司的机会在哪里?
高旷楷:重大灾难的风险是现实存在的,一旦发生,很容易就把一线的保险公司拖垮,甚至使其破产,再保险公司能够转移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在这方面能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
在中国,再保险还能承担诸如车险再保险等业务。车险直保公司可以将不能承担的风险,转给再保险公司,从而自身可以发展更多的业务。我们发现,在一些容易发生水灾的国家,对汽车保险的需求比较大,汽车保险公司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大,它们就需要再保险。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中国的保险深度还很浅,保险业发展还有很多空间,您预测中国保险市场的高峰何时到来?
高旷楷:我们根据历史数据的研究显示,保险深度与人均GDP之间会呈现“S”形曲线关系。当人均GDP很低的时候,保险深度的提高也会很缓慢;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38354元,约合6100美元),会看到第一个增长曲线;当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增长会非常剧烈;之后会慢慢趋于饱和。而我们最新的研究显示,中国的保险深度已经处在起飞的通道上。
中国的保险市场规模庞大,2012年保费总收入名列全球第四,但消费者的保险意识还比较低,从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一个基本指标“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重)来看,中国只有3%。尚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排名世界第46位。
高旷楷曾数次来到北京,但作为瑞士再保险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这是第一次。之前,他曾担任瑞士再保险经济研究及咨询部北美负责人长达11年,是研究美国和全球宏观经济的专家。更因曾屡次准确预判美国CPI和联邦基金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走势,而被誉为“预测大师”。
这次,他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预测:明年,亚洲的保费总收入将首度超越北美和西欧,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
四大引擎助推亚洲市场
受复杂的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影响,2011年亚洲保险业增速曾出现大幅下滑,寿险业务甚至出现负增长。不过,这种下滑势头在2012年被迅速终结。而在专门为保险公司承保、分担保险公司理赔风险的瑞士再保险看来,亚洲保险业还将迎来强劲增长。
由高旷楷领衔的瑞士再保险经济研究及咨询部预测,2013 年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寿险保费将会反弹,实际增长约10%,这将推动2013年全球寿险保费增长3%;亚洲新兴市场的非寿险保费也将在2012年增长10%的基础上持续向好。
“总体来说,有四大因素支撑亚洲保险业的高速增长:经济活动强劲、人口老龄化、中产阶层队伍壮大,以及城镇化。尤其在中国,城镇化给保险业带来了重大机遇。”高旷楷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他说,首先,经济增长会刺激保费增长,有研究数据表明,GDP每增长1%,就会带动保费增长约1.3%。而在亚洲市场,由于收入增长较快,将刺激保费收入更大幅度地增长。2012年,亚洲市场保费总额已经超越了北美,预计2014年,还将进一步超越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
其次,中国等亚洲国家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会大大提升养老保障需求。“在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11年约占10%,到2050年占比将超过30%。老年抚养比率(劳动年龄人口数与老年人口数之比)为7:1,即7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一位老年人,该比率未来会持续降低,到2050年恐不到2:1。”高旷楷说。
亚洲保险业增长的第三个引擎来源于中产阶层队伍的壮大。“现在,亚洲中产阶层人数占全世界中产阶层30%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0%。其中印度和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尤为众多。”高旷楷说,“中产阶层有车又有房,更需要保险来保障。”
最后,高旷楷表示,城镇化是亚洲保险业最大的驱动力,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中国的城镇化率现在是50%左右,到2050年将达到75%。基础建设的发展,对保险业是一个重大机遇。”高旷楷说。
来自瑞士再保险中国区工程险部门的研报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地铁线将遍及28个城市,总长度达到7000公里,占世界地铁总长度的一半。
同时,中央政府已经重新启动对核电站项目的投资。中国还将建设更多的大型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厂和煤气化/煤化工厂。此外,还有更多创纪录的大跨度斜拉桥、海底隧道以及公路/铁路项目在建设规划中。“就发展机遇而言,中国的工程规模对许多(再)保险公司颇具吸引力。”该报告乐观地判断。
在转型中寻找机会
通向全球最大保险市场之路并非一马平川。今明两年,亚洲保险公司的营收虽然预计出现强劲增长,但随之而来,竞争也会加剧。
“保险企业对整体经营战略和模式的调整会是今明两年亚洲保险业的关键词之一。”高旷楷说,保险的销售渠道调整会加剧,电子商务将日渐成为新的销售渠道。保险产品将更多地从储蓄型产品转向保障型产品,如健康险(重大疾病保险、住院保险、意外医疗保险等)市场就将迎来发展机遇。
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市场寿险产品保费额的复合增速达到26.5%。不过,寿险产品更多地被当作理财工具,未能体现其保障本质。“随着中产阶层逐渐扩容,中国市场对健康险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高旷楷说。
瑞士再保险关于亚太区医疗保障缺口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医疗保障缺口最大,2011年约为32亿美元,2014年为122亿美元,至2020年则将达730亿美元。这当中蕴含着商业健康险巨大的市场。
高旷楷还表示,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增长,诸如长期护理保险、退休收入保障保险等的需求将有所增长。
在非寿险领域,随着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大力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强劲,以及出口的复苏,指数保险(不根据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而是根据预先设定的一些指标来判断是否赔付)等新兴保险产品也将迎来增长机遇。“比如,基于降雨量的农业指数保险,降雨量低于一定值即触发赔付,弥补干旱给农业带来的损失。”高旷楷说。
对话高旷楷:中国的保险深度将大幅提升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会给保险业带来哪些机会?
高旷楷:中国城镇化速度非常快,随着基础建设的发展,建筑会更多,更加密集,会带来“风险集中”的问题,就需要保险业发挥作用。此外,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比如地震和洪水,潜在的风险也很大。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保险的保险,再保险公司的机会在哪里?
高旷楷:重大灾难的风险是现实存在的,一旦发生,很容易就把一线的保险公司拖垮,甚至使其破产,再保险公司能够转移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在这方面能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
在中国,再保险还能承担诸如车险再保险等业务。车险直保公司可以将不能承担的风险,转给再保险公司,从而自身可以发展更多的业务。我们发现,在一些容易发生水灾的国家,对汽车保险的需求比较大,汽车保险公司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大,它们就需要再保险。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中国的保险深度还很浅,保险业发展还有很多空间,您预测中国保险市场的高峰何时到来?
高旷楷:我们根据历史数据的研究显示,保险深度与人均GDP之间会呈现“S”形曲线关系。当人均GDP很低的时候,保险深度的提高也会很缓慢;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38354元,约合6100美元),会看到第一个增长曲线;当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增长会非常剧烈;之后会慢慢趋于饱和。而我们最新的研究显示,中国的保险深度已经处在起飞的通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