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我校(西南大学)250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的现状和特点。进一步探索了田径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田径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田径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即压力、人际关系、情绪在运动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均起部分中介效应,而且,这3个因素所起的中介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是压力、人际关系、情绪,但差异并不是很大。
【关键词】大学生 田径运动 心理健康 促进作用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趋向明显。对于健康的定义,最权威的定义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在身体(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高级人才的预备队,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习任务不断加重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3]。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所关注的课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田径运动的关系
1.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据调查,在总体大学生中,有35%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32%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有33%的大学生可能有心理障碍。另据调查,在参加田径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59.6%;在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68.8%。对运动与非运动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t检验。从这些调查中我们明显看出,经常参加田径运动的大学生明显心理状态要好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大学生。
2.参加田径运动与不参加运动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压力状况
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在生理反应、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维度均显著高于运动群体大学生;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在行为反应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说明经常参加运動的学生躯体上的不适症状,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和认知上的偏差都少于不运动的学生;但运动不能缓解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
3.大学生情绪状况
总体大学生在各维度上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维度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目前总体大学生在消极情绪维度(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上,情绪水平较差;但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感)上,情绪水平较好。运动群体在抑郁、慌乱这两个消极情绪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显著或显著低于非运动群体(P= 0.003< 0.01,P= 0.010< 0.05),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上的得分均非常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说明经常参加运动比不运动学生的抑郁、慌乱水平低,精力旺盛、自尊感强。
4.运动与人际关系的状态
假设认为运动会影响人际关系,而心理健康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则人际关系是中介变量。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5.运动与情绪的中介效应分析
运动与情绪存在一定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相关研究显示情绪是中介变量。很明显,运动对情绪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所以,情绪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情绪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调节情绪,情绪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关于田径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的几点建议
1.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从各方面加以疏导。如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跟踪式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监测,开办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讲座和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等。
2.应对不同群体加以的引导。对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应引导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周至少活动两次,每次30min以上,最好参加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对运动和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应加强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的心理辅导。
3.应根据不同性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的体育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针对女大学生交际交友、交谈、与异性交往较不理想的情况,可多开展一些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即活动所设计的任务是单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必须多人参与(有男有女)、互相配合;活动中必须进行交流、沟通;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完成任务的焦点;使学生在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4.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关于世界卫生组织,http://www.who.int.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网站.
[2]付雪林.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的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大学生为例.北京师范大学,2004.
[3]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第23期
【关键词】大学生 田径运动 心理健康 促进作用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趋向明显。对于健康的定义,最权威的定义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在身体(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高级人才的预备队,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习任务不断加重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3]。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所关注的课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田径运动的关系
1.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据调查,在总体大学生中,有35%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32%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有33%的大学生可能有心理障碍。另据调查,在参加田径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59.6%;在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68.8%。对运动与非运动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t检验。从这些调查中我们明显看出,经常参加田径运动的大学生明显心理状态要好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大学生。
2.参加田径运动与不参加运动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压力状况
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在生理反应、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维度均显著高于运动群体大学生;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在行为反应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说明经常参加运動的学生躯体上的不适症状,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和认知上的偏差都少于不运动的学生;但运动不能缓解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
3.大学生情绪状况
总体大学生在各维度上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维度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目前总体大学生在消极情绪维度(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上,情绪水平较差;但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感)上,情绪水平较好。运动群体在抑郁、慌乱这两个消极情绪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显著或显著低于非运动群体(P= 0.003< 0.01,P= 0.010< 0.05),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上的得分均非常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说明经常参加运动比不运动学生的抑郁、慌乱水平低,精力旺盛、自尊感强。
4.运动与人际关系的状态
假设认为运动会影响人际关系,而心理健康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则人际关系是中介变量。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5.运动与情绪的中介效应分析
运动与情绪存在一定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相关研究显示情绪是中介变量。很明显,运动对情绪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所以,情绪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情绪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调节情绪,情绪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关于田径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的几点建议
1.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从各方面加以疏导。如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跟踪式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监测,开办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讲座和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等。
2.应对不同群体加以的引导。对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应引导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周至少活动两次,每次30min以上,最好参加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对运动和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应加强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的心理辅导。
3.应根据不同性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的体育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针对女大学生交际交友、交谈、与异性交往较不理想的情况,可多开展一些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即活动所设计的任务是单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必须多人参与(有男有女)、互相配合;活动中必须进行交流、沟通;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完成任务的焦点;使学生在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4.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关于世界卫生组织,http://www.who.int.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网站.
[2]付雪林.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的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大学生为例.北京师范大学,2004.
[3]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