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在社会发展形势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这些“代理家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代理家长”,我深知责任的重大,但单靠我们的教育是不行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形成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整体合力。
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和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委托监护人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成长的需求,学校、社会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委托人更新教育理念。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基地,能够帮助监护人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指导委托监护人如何配合好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同时,县妇联在指导家长学校开展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在广大家长中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新观念,引导留守儿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宣传普及家教知识,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责任,注重道德教育,更多的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孩子对事物、社会判断力较弱,且孩子的道德发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妨与代理监护人经常联系及及时进行交流,要求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在校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监督,这样,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学校方面:
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及时主动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需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控制和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把留守儿童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关爱留守儿童:
一、要有爱心、耐心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前提,在代理家长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代理家长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课余时间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鼓励、组织留守儿童们多参加业余活动,以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们不能在父母身边撒娇,和父母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所以他们的思想上难免会出现空虚,又由于他们有比别人多出来的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养成自闭的性格或是迷上打游戏等不良的嗜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时多引导他们多读书等进行有益的业余活动。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他们代理家长,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情况
对于这些孩子,要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及时和学校沟通,并能与学校教育同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能让儿童们劳逸结合,又能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要善于和儿童交流沟通,让他们从监护人身上感到亲情,进而对监护人产生依赖性和信任感。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和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委托监护人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成长的需求,学校、社会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委托人更新教育理念。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基地,能够帮助监护人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指导委托监护人如何配合好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同时,县妇联在指导家长学校开展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在广大家长中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新观念,引导留守儿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宣传普及家教知识,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责任,注重道德教育,更多的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孩子对事物、社会判断力较弱,且孩子的道德发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妨与代理监护人经常联系及及时进行交流,要求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在校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监督,这样,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学校方面:
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及时主动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需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控制和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把留守儿童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关爱留守儿童:
一、要有爱心、耐心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前提,在代理家长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代理家长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课余时间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鼓励、组织留守儿童们多参加业余活动,以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们不能在父母身边撒娇,和父母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所以他们的思想上难免会出现空虚,又由于他们有比别人多出来的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养成自闭的性格或是迷上打游戏等不良的嗜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时多引导他们多读书等进行有益的业余活动。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他们代理家长,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情况
对于这些孩子,要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及时和学校沟通,并能与学校教育同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能让儿童们劳逸结合,又能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要善于和儿童交流沟通,让他们从监护人身上感到亲情,进而对监护人产生依赖性和信任感。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