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最为基本的,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
目前,小学生的“语用”能力非常欠缺,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喋喋不休,在课堂上他们的发言却毫无条理,说话没有重点,在作文中更暴漏出了语言的苍白、语法错乱、错别字多等问题,未能掌握有效的描写方法。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践行核心素养则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培养,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巧设情境对话。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教材中为我们的语言表达练习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情境,教师要注重借助课文情境来设计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设计既要具体可行,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课文中的有关人物、情节和背景等鲜明地呈现出来,借助情景进行内化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当堂饰演课文中的角色,用表演的方式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我要求他们先通读全文,领略故事梗概,再分别让学生饰演羊、狼、主人这三个角色。根据情节进行合理的延伸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自我设计的台词,大胆表演。文中缺少对狼的描写,但“狼偷羊”的故事却常见于书本或影视中,关键的问题是指导学生如何设计人和狼心理活动的合理台词。有的学生很兴奋,张牙舞爪,说了好多“哈哈,终于有羊吃了”诸如此类的台词。但我觉得学生的表演不到位,于是我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题目”:这个故事寓意是,犯了错及时改正,为时不晚。主人错就错在围墙有破损而没有及时补牢,才让狼钻了空子,所以“狼”在表演时必须突出“墙壁上的破洞”这个重点。经过提醒和点拨,学生懂得了,那只“狼”在见到墙壁的破洞时惊喜地大喊:“呵呵呵,这里有个洞唉,正好我可以钻进去,谢天谢地有个洞,没有这个洞,我还吃不到羊呢。”这样的台词设计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凸显学生的童真特性,更符合情境的演变过程。事实证明,这一次学生的表演是非常成功的语言运用实例。
二、借助课文插图。提高“语用”能力
教材中的课文图文并茂,几乎每课都有插图,这些插图富有形象性、直观性、启发性以及趣味性,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我们合理利用这些插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中所配上的那幅插图,不仅富有形象性,而且能充分展现课文的内容。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这么优美的图,学生们一个个都积极地举手发言,畅所欲言,优美的语句也就从他们嘴里迸发出来了:“我看到红彤彤的苹果”“我看到了梨树上挂着金黄的灯笼”“我看到了地面上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优美的插图唤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也在“说说”交流中共同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三、妙用好词佳段。提高“语用”能力
小学低年级不仅要积累运用有规律的词语,也要关注一些生动形象的四字词。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课堂上就要关注“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四字词训练语用,我是这样教学的,先创设情境让孩子理解词义: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教室立刻热闹起来,这时我及时点拨:孩子们,像你们刚才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议论纷纷”。同学们理解词义后,再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问:“你们什么时候会议论纷纷?”让同学们练习用“议论纷纷”说一段完整的话,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适合仿写的佳段例子,确定为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进行迁移仿写的训练。把掌握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比如《黄山奇石》第2至5自然段都是佳段,学生领悟语言意思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为模仿段,再从第六自然段中略写的三种奇石中任选一种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段“黄山奇石”。
四、运用特色语言。提高“语用”能力
实践证明,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在课文中有特别的句式,甚至有的课文整篇都是经典美文,是学生模仿的范本。例如,在《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中,为了让孩子积累并运用这些规范性的语言。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我先把这三个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边读边比较:(1)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2)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3)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1 2.指导学生找出“替我拿”“给我洗”“帮我挠”这几个词语,在读中深刻的体会动词的巧妙运用。3.出示句子:小手帮我拿拖鞋、小手帮我洗手绢、小手帮我挠痒痒。让学生再次从读中掌握“谁帮谁干什么”这种句式的写法。4.请学生仿照课文的这种句式说一说以下四个句子:“我替爸爸____。”“我给妈妈____。”“我帮老师____。”“我为大家____。”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既借鉴了课文的规范性语言的表达,又能在读中吸收,在写中运用,最后逐渐提升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五、利用课文“空白点”。提高“语用”能力
什么是课文的“空白点”呢?记得一位老师这样说过:“课文的‘空白点’就是作者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寻找这些“空白点”作为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书本,想象于书外,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有效地训练他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例如:《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将《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情感表达出来。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如何通过这篇语言丰富优美的课文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呢?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到每个人物说话的时候,文中几乎是没有提示语,特别是第三自然段中兄妹俩的对话。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先让学生读读第3自然段。接着,我就布置一个小练笔:这对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对话,由于贝多芬在茅屋外,看不见盲姑娘兄妹的神态、动作。请同学们根据说话的内容,想象他们说话的语气、动作、神情,加上适当的提示语,使人物的对话更生动形象。这样,经过补充课文内容,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又如,在《穷人》一文中的結尾处,只写到桑娜拉开帐子,告诉丈夫,西蒙的孩子就在这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就没有交代。不完整的故事情节,需要我们的学生用他们的语言把它补充完整。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展开想象,把《穷人》这个故事续写下去。这样做,不仅唤起了他们运用语言的欲望,而且使他们灵活地运用了课文语言,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只要好好地利用文本,深入解读文本,从以上几个方面人手,在文本中挖掘“语用”训练的切入点,再配以精心地设计,就能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目前,小学生的“语用”能力非常欠缺,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喋喋不休,在课堂上他们的发言却毫无条理,说话没有重点,在作文中更暴漏出了语言的苍白、语法错乱、错别字多等问题,未能掌握有效的描写方法。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践行核心素养则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培养,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巧设情境对话。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教材中为我们的语言表达练习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情境,教师要注重借助课文情境来设计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设计既要具体可行,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课文中的有关人物、情节和背景等鲜明地呈现出来,借助情景进行内化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当堂饰演课文中的角色,用表演的方式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我要求他们先通读全文,领略故事梗概,再分别让学生饰演羊、狼、主人这三个角色。根据情节进行合理的延伸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自我设计的台词,大胆表演。文中缺少对狼的描写,但“狼偷羊”的故事却常见于书本或影视中,关键的问题是指导学生如何设计人和狼心理活动的合理台词。有的学生很兴奋,张牙舞爪,说了好多“哈哈,终于有羊吃了”诸如此类的台词。但我觉得学生的表演不到位,于是我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题目”:这个故事寓意是,犯了错及时改正,为时不晚。主人错就错在围墙有破损而没有及时补牢,才让狼钻了空子,所以“狼”在表演时必须突出“墙壁上的破洞”这个重点。经过提醒和点拨,学生懂得了,那只“狼”在见到墙壁的破洞时惊喜地大喊:“呵呵呵,这里有个洞唉,正好我可以钻进去,谢天谢地有个洞,没有这个洞,我还吃不到羊呢。”这样的台词设计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凸显学生的童真特性,更符合情境的演变过程。事实证明,这一次学生的表演是非常成功的语言运用实例。
二、借助课文插图。提高“语用”能力
教材中的课文图文并茂,几乎每课都有插图,这些插图富有形象性、直观性、启发性以及趣味性,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我们合理利用这些插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中所配上的那幅插图,不仅富有形象性,而且能充分展现课文的内容。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这么优美的图,学生们一个个都积极地举手发言,畅所欲言,优美的语句也就从他们嘴里迸发出来了:“我看到红彤彤的苹果”“我看到了梨树上挂着金黄的灯笼”“我看到了地面上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优美的插图唤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也在“说说”交流中共同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三、妙用好词佳段。提高“语用”能力
小学低年级不仅要积累运用有规律的词语,也要关注一些生动形象的四字词。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课堂上就要关注“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四字词训练语用,我是这样教学的,先创设情境让孩子理解词义: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教室立刻热闹起来,这时我及时点拨:孩子们,像你们刚才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议论纷纷”。同学们理解词义后,再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问:“你们什么时候会议论纷纷?”让同学们练习用“议论纷纷”说一段完整的话,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适合仿写的佳段例子,确定为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进行迁移仿写的训练。把掌握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比如《黄山奇石》第2至5自然段都是佳段,学生领悟语言意思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为模仿段,再从第六自然段中略写的三种奇石中任选一种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段“黄山奇石”。
四、运用特色语言。提高“语用”能力
实践证明,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在课文中有特别的句式,甚至有的课文整篇都是经典美文,是学生模仿的范本。例如,在《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中,为了让孩子积累并运用这些规范性的语言。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我先把这三个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边读边比较:(1)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2)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3)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1 2.指导学生找出“替我拿”“给我洗”“帮我挠”这几个词语,在读中深刻的体会动词的巧妙运用。3.出示句子:小手帮我拿拖鞋、小手帮我洗手绢、小手帮我挠痒痒。让学生再次从读中掌握“谁帮谁干什么”这种句式的写法。4.请学生仿照课文的这种句式说一说以下四个句子:“我替爸爸____。”“我给妈妈____。”“我帮老师____。”“我为大家____。”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既借鉴了课文的规范性语言的表达,又能在读中吸收,在写中运用,最后逐渐提升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五、利用课文“空白点”。提高“语用”能力
什么是课文的“空白点”呢?记得一位老师这样说过:“课文的‘空白点’就是作者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寻找这些“空白点”作为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书本,想象于书外,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有效地训练他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例如:《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将《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情感表达出来。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如何通过这篇语言丰富优美的课文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呢?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到每个人物说话的时候,文中几乎是没有提示语,特别是第三自然段中兄妹俩的对话。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先让学生读读第3自然段。接着,我就布置一个小练笔:这对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对话,由于贝多芬在茅屋外,看不见盲姑娘兄妹的神态、动作。请同学们根据说话的内容,想象他们说话的语气、动作、神情,加上适当的提示语,使人物的对话更生动形象。这样,经过补充课文内容,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又如,在《穷人》一文中的結尾处,只写到桑娜拉开帐子,告诉丈夫,西蒙的孩子就在这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就没有交代。不完整的故事情节,需要我们的学生用他们的语言把它补充完整。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展开想象,把《穷人》这个故事续写下去。这样做,不仅唤起了他们运用语言的欲望,而且使他们灵活地运用了课文语言,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只要好好地利用文本,深入解读文本,从以上几个方面人手,在文本中挖掘“语用”训练的切入点,再配以精心地设计,就能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