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当代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tang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不断攀升。而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文程度偏低,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手段陈旧及留守学生家庭数增多,外来民工子女不断转入对农村小学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何直面现实,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明确的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作为总体培养目标之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起始和关键时期,主要让学生养成会坐、会听、会看、会说、会读、会想、会写、会做的好习惯。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从小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而日常行为习惯又是一切习惯中基础,小学生的日常坐姿习惯更是基础中的础。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多数教师的教学经经验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起始和关键时期,主要让学生养成会坐、会听、会看、会说、会读、会想、会写、会做的好习惯。
  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作为总体培养目标之一。通过文化知识学习,使学生 “了解文化知识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对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文化技能、提高学习效率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起始阶段,更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和重要时期。由于旧模式满堂灌的教学影响,我们经常埋怨学生“不会说”、“不会听”、“不会想”、“不会做”,没有想到如何培养学生“会看”、“会说”、“会读”、“会听”、“会想”、“会写”、“会做”。致使学生说得不完整,说不清楚,这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说、听、想的权利。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怎样培养呢?具体到课堂教学又应怎样操作呢?我认为是以下几方面。
  1会坐
  培养良好日常坐姿习惯也就成为培养学行为习惯这项巨大工程中的重点奠基工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坐在教室里进行的。
  (1)要让学生明确坐好习惯的益处印度有一句谚语:“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习惯是行为和性格的中介物,是行为的一动力倾向,是人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去进行某动作的特征倾向。日常行为习惯好的人,可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日常行为习惯有好,也有坏的。好的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的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所以,我应当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让学生明确不良坐姿的害处在幼儿园时,孩子们的课堂不似小学般严,很多孩子初入小学时不习惯课堂的四十分,坐姿总是东歪西倒的,轻则影响写字质量,成不良习惯;重则影响生长发育,不利于身健康。因此培养良好的坐姿习惯是很重要,因为孩子的骨骼在成长,他坐着的时候如腰不能挺直的话,他身体的重力就会倾斜,易使身体发生变形、影响视力等。
  (3)会坐、坐好,是基础,使精力集中、精神饱满,抑制小动作,才能为会听、会看、会说、会想服务。
  2会听
  听是学生首要任务。听什么,怎么听?小学生初来在这方面是不了解的,需要教师注意培养。
  (1)听老师在讲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老师讲错什么?让学生说出来,这样培养他们专心听、会倾听的好习惯。
  (2)听别的小朋友们在说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小朋友哪里讲错了,说出你不同意见,你想怎样说?这样养成认真倾听讲的好习惯。
  (3)在听的培养训练中,教师说话的速度要适当、亲切;语句要短,学生容易掌握;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认真听,认真记忆,不打断学生的说话。对学生表达的语言,教师要给予鼓励、评价、表扬。“听”的习惯培养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堂课中。如,进行听写数学词语、数字等。
  3会看
  会看,是读、说的基础,通过眼睛认真观察、辨析、判断,读懂、会说意,表述想法、事物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培养学生“看图说数学”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1)“看”图中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说”出有多少、像什么、什么色,“看”就是观察力,“说”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是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知识能力;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看”情景图时他们只是看到有什么,“说”出图中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理解图意,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第12页的动物乐园情景图,让学生说出图意时,学生只是说出有猴子、有小白兔等,不会观察出每种小动物的数量。通过多次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说出情景图的事物的数量,学生逐步开始从数量上去观察图,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情景图中表面上的“图意”。
  (2)“看”图中事物的多少,“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习惯从数量上去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后,这只是理解图意的基础,找出当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或数学问题,提出问题。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第34页《跳绳》的情景图,老师不引导的情况下,学生能从数量上去观察,说出有2人划绳,有7人在跳绳,但要求他们“提”出数学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以“一共有多少”“谁多、谁少”“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等问题去思考情景图中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数学问题。以总数、相差数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图,提出问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明了学生观察图后的思考方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会“看”“图意、理解图意,“说”出图意。   (3)“看”图找出数量条件与问题,用简单的语言“说”出图意。在新教材中除了大量的情景图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去说以外,还有一些实际的“看图列式”的计算图,这些图的特点是由数字、实物图与数学符号组合而成,让学生根据图找出解答的方法“,列式计算。往往学生遇到这些图会看有什么,有多少,可以培养学生先观察图,找出相关的数量和问题,并用语言说出来。如图中:有3个苹果、2个梨、5个橘子,一共有几个水果?当学生会“看”图找出数量条件与问题,并用简单的语言“说 ”出图意,列式计算也就水到渠成了。
  (4)“说出”图意,思考解答问题方法。学生会观察图、理解图,并能运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图意,提出数学问题之后,这时我们的培养重点可以转入让学生思考解答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也就是思考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是运用加法还是运用减法进行列式计算。
  4会说
  “说”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有明确的阐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学的一些数量关系。“说”、“想”、“听”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1)在学习10以内的认识时,要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知道一句话应该怎样说。通过“比一比”活动,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就是把数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如数数,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数量,使学生明确这就是一个数学信息,用量化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在学习加法、减法时,要引导学生说三句话 。如:两盘桃子,一盘有2个桃子,一盘有1个桃子,合起来有几个桃子?或:原来有2个桃子,又添上一个桃子,一共是几个桃子?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明白了,有两个数学条件,可以解决一个问题。同时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同一个数量关系,丰富学生的语言,也为以后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通过数的认识中的一图一式、一图二式、一图四式,逐步训练,循序渐进,使学生初步养成“爱说、能说、会说”的习惯。
  (3)学生在“用数学”和“解决问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图画应用题,一种是只有图的非常规应用题,如一年级上册第47页图,都应该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4个小朋友捉蝴蝶,2个小朋友在玩游戏,引导学生将图中两个数学信息,能用数字量化、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大括号外面的“?人”表示合起来一共有几人,这是要求的问题。
  (4)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开始出现了有文字有情景图的非常规应用题,一年级上册第101页的例3,合唱队的人数需要学生数出来,乐队的人数通过文字“乐队有5人”表示,并出示了“一共有?人”表达形式。需要学生看懂图,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合唱队有9人,乐队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题中有2个数学已知条件,一个问题。
  (5)看懂图意,准确地描述。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要加强几个几的训练。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几个几是多少?
  (6)说数量关系。出现常规文字应用题后,让学生读懂题,找出已知数学条件和问题;根据问题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把事理转化成算理,把算理转化成算式;列式解答。
  (7)说结论。课标教材中的定义、概念、法则、结论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理解、巩固和深化的。比如,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体现了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就是加完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再加十位。这些活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说”来理解、巩固和深化。总之,“说”功的训练,通过教师的辅导、引导,使学生逐步地会“说”,能“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清晰地表达想法和生活中数学的数量关系”。
  5会读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课改新教材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图文结合。它配的图片,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特征。学生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阅读是获得课本知识的基本方法。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1)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合乎逻辑,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便能得到自由发展。
  (3)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时地遇到问题,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一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化“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4)指导阅读数学文本,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是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6会(猜)想
  猜想能力是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小学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
  (1)利用新课导入,诱发猜想。在新课开始时,如果能诱发学生进行猜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探讨发现一些新的结论。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因为学生已经学过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练习:(1)3÷6=(4×)÷(12×)=(4÷)÷(12÷)(2)4:6=()÷()然后提问:做第①、②、③题的依据分别是什么?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那么在“比”中也有这样类似的性质吗?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旧知识的迁移,在教师的诱导下猜想出——比也有类似的性质,即“比的基本性质”。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猜想与课本相一致时,获得成功的愉悦心情便能转化为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动力,激发更强烈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利用教材,启发猜想。教材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还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中许多地方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教师要发掘出并充分利用这些积极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①利用教材中的“空白点”。如第10册第54页中“2、4、6、8、10…是偶数;1、3、5、7、9…是奇数。”教师根据这两句话,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两处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各是什么?是否相同?通过这一系列的猜想活动,学生既加深了“偶数”、“奇数”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又掌握了其规律性,同时还体验到“无限”的含义。②结合教材中的“提示语”。例如第9册的第27页例8:计算“58.6÷11”。 学生阅读课本时,教师可根据例题旁边的提示语“余数重复出现3和8,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诱导学生进行猜想,使学生在观察、猜想中体会余数重复出现,继续演算下去,结果“商”也会重复出现的循环的规律。③通过教材中的“想一想”。如第11册第116页例3的后面“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猜想,从而拓宽学生解题的思路,并从中寻求最佳解题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手操作、印证猜想。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思维为主,并且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通过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做一做等实际操作活动,既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印证猜想。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第12册第36页)时,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与长方形的面积有关,而做出“圆柱的体积也与长方体的体积有关”这样的猜想。然后出示“圆柱体体积演示”教具,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通过看看、摸摸、拼拼、量量、想想,就会发现: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相当于原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原圆柱的高,即“圆柱和长方体等底等高”;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只是形体的改变,而体积没有改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V=Sh)。这样,学生不但印证了前面的猜想,还加深了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探索新知,验证猜想。学生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总会产生种种猜想,这些猜想,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容易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而做出“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也能被3整除”的错误猜想。因此,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组数字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验证:(1)593、139、196、86、253、109(2)96、129、234、27、75、1360提问:第一组数的6个数,它们个位上的数都是3的倍数,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吗?结果,学生通过验证,发现原先的猜想是错误的,在充满疑惑的同时,也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第二组数进行验证:这十个数都能被3整除吗?它们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吗?你有什么想法?那么,这些数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是与各数位数的积有关,还是与各数位数的差或和相关……这样,通过自行验证,最后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参与了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规律的能力,而且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培养。
  (5)创设练习,激发猜想。教学过程中,设计恰当的数学练习题,让学生在猜想中进行练习,不但使知识得以巩固,还可以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发展。如在教学“减法初步知识”时,可设计这样一道猜想题:一张长方形纸,用剪刀沿直线减去一个角,这张纸还剩下几个角?这道题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剪去这一个角,因此其答案有多种:①如果沿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则这张纸还剩下三个角。②如果从一角到另一边上对剪,则这张纸还剩下四个角。③如果沿两边上对剪,则这张纸还剩下五个角。通过设计这样的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多思、多猜,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学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这既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之一,又是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7会做
  “做”指的是实践操作。新教材把动手实践放在了重要的学习地位。
  (1)从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数的认识、数的组成与分解、加法和减法,十分强调动手操作学具,通过直观操作,“把学具作为中介物,利用自己的动作,把某些蕴含的数学的抽象逻辑关系物化出来”,帮助学生加强印象,从直观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的认识格外深刻,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操作不仅有利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也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通过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操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操作浪费时间,不好组织等,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学生的操作就是动手活动,学生观察某物体或操作某学具,认真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有关数学知识,使之不断提高,增进理解力。
  (3)操作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从一年级开始,会数小棒。右手会数,左手也要会数。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学具,要让学生使用方便。学生的手很小,动作不协调。学具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
  小学数学操作前,教师要讲清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方法,操作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操作要和语言相结合,操作中可以互相交流,通过有序的操作后,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结论。操作要适时、适量和适度,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8会写
  低年级的写字很重要。教室的板书和范例是楷模,教师写得怎样,学生就写什么样。写字要认真,教师要一笔一画地教,工整清楚,正确无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都不能马虎。
  (1)在一年级上册,要学会在田字格正确书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写的要正确、工整。
  (2)认真抄写算式,注意书写格式,如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专门有加法、减法算式的抄写训练。脱式、竖式怎样写,教师要通过示范,领写,指导写,到独立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节两位数加两位数。例1“36+30=”的竖式写法:先写36,在36下边写30,十位的3和十位的3对齐,个位的0和个位6对齐。在十位的前边空一个数字的地方写上“+”号,在30下边画上一横线,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为什么要在十位前空一个数字的地方,是为今后学习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留下书写地方。
  (3)抄写要细心,数字和运算符号不能抄错。计算要认真。
  (4)要准备草稿本。草稿本上的草稿要注明题号,也要清洁、整齐。在草稿纸上计算也应养成清洁、整齐良好习惯。
其他文献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到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数学教学,枯燥无味,是令许多数学教师非常头痛的问题。面对如今改之又改的新课程,教师应如何在保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让学生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充满兴趣地学习数学呢?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
期刊
课堂教学改革永无止境,我们将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博采众长,深化研究,积极完善,发展创新,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营造“绿色”的教育生态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充分的绽放,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而不断的努力!学案导学就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利用导学案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数学素养。  1关注学生的
期刊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走进了课,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模式和方法使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这需要我们老师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心血和努力!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走进了课堂;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各种各样的信息左右着学生的思想。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现状付出我们得辛劳以致获取最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
期刊
在中学物理中,研究物理问题常常用直角坐标系来描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某些特殊情景下,图象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的数值等于某个物理量的值,本文就“面积”的物理意义应用谈一谈。  1利用a-t图象“面积”求解速度  例1 一质量m=2kg的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受到一个变力作用,从静止开始做变加速度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则该物体在4.0s末的速度大小为。  例7如图7
期刊
【摘要】多一份的宽容,多一些的理解,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那么难相处,但当我们一直认为是对方的错,是对方对不起自己,我们就很难反省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就习惯性去找对方的错,纵然自己有错,也会加以掩饰,替自己找无数个借口,证明自己只是失误,根源还是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宽容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气质。宽容他人,你是仁者、智者。学会宽容,你的工作会从容、轻松、迎刃而解。教师拥有宽容的品质
期刊
要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我认为应体现以下理念: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着眼学生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中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逐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
期刊
【摘要】在加快步伐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学生的心态也随之“今非昔比”。如何在政治课中把握中学生心态,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渐趋成熟。因此,针对中学生厌学问题,重点分析了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人四个方面查找了学生产生厌学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学生厌学带来的危害,提出了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一些方法。得出了只有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
期刊
大家都知道: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在学习中常表现为粗心,不仔细,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因此,解决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归根到底,就是不懂得观察和如何进行观察。现结合学生实际和根据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做以下尝试。  1创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低,学习数学时往往不善于观察。所以,首先要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