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华夏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彝族以龙、虎为图腾。在中国的英雄史诗中,史诗与“龙”和龙的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支格阿尔姓氏中龙“尔”[lu]的缘起;汉藏语系语言中龙“尔”[lu]的源流;龙“尔”[lu]是英雄人物的精神和力量;龙“尔”[lu]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内容,以解读《支格阿尔》等英雄史诗蕴藏的文化内涵为主线,对英雄史诗中龙的精神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龙的精神就是英雄史诗中的英雄精神,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勇敢、无畏、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彝族;“尔”[lu];龙文化;《支格阿尔》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5—0060—05
作者简介:马锦卫(1961-),男,彝族,四川九龙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从事语言文字教学、研究。 四川 成都 610041
彝族“尔”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建立在“尔”文化基础上的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尔》,在川滇黔桂彝族地区广为流传。彝族“尔”文化及其活动在彝族地区民间广为开展:云南弥勒陶瓦村彝族一直延续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古老又神奇的祭龙仪式;云南双柏县法脿镇雨龙地区的上者窝、法甸、罗洁等地彝族群众,每年都在正月开春的第一个属龙日过“祭龙节”的习俗,活动为三天,内容主要由“祭龙”、“请龙”、“转龙”、“跳龙”四部分组成;云南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村彝族有祭龙传统文化,该地区的祭龙不同村寨有所不同,正月、二月、三月均有祭。随着“尔”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不少学者对“尔”文化进行了研究。如:沙马打各《论彝族毕摩在传承与传播〈支格阿龙〉中的作用》[1];何春燕,王晨娜《云南彝族阿哲人祭龙仪式的社会功能刍论》[2];陆定福《 “花腰彝”祭龙仪式的人类学意义阐释》[3];曾广春《浅析彝族服饰中的龙图腾纹样》[4];洛边本果《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5]。这些文章和著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尔”文化的故事、仪式等的记述或对《支格阿尔》史诗的研究上,而对“尔”文化本体的阐释和“尔”文化与“支格阿尔”史诗联系研究还很少,本文的研究将对此进行补充和完善。
《支格阿尔》①是彝族的英雄史诗。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彝族史诗《支格阿尔》属于前期史诗。在中国的英雄史诗中,史诗与“龙”和龙的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族史诗《格萨尔》、彝族史诗《支格阿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等中的“尔”都有“龙”的意思。其精神就是英雄无畏,英雄除恶拔奸,英雄为人民,英雄爱人民。
《支格阿尔》是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英雄史诗,其流传时间久远,影响广泛,人物形象、生动。他射日月,降雷神,灭妖捉怪,移山填海,拯救万物,铲除邪恶,济世救民的英雄事迹在彝族地区广为流传,其精神不断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儿女与天斗,与地斗,是彝人的祖先神[A34 phu33 a33sa33]、命运神[21u21khe33po33]。正因为有了支格阿尔精神的普照,使彝人洪水淹不死、大浪淘不走、野火烧不竭,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每一个彝人无论从儿童时代父母讲述的火塘文化,还是在青年时代在文化活动中获取的克则[khe21ne21]、木莫[mu21 mo21]等的文化知识无不与支格阿尔有着联系。而支格阿尔是何人?彝人民间有故事,流传有史诗。本文就支格阿尔的“尔[lu33]与“龙”在汉藏语系以及其他语言中,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所折射出的,与语言相联系的具有表层和深层意义的文化本体进行阐释,探索龙“尔”[lu33]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所具有的联系性和传承性。
一、支格阿尔姓氏中龙(“尔”[lu33])的缘起
支格阿尔为什么叫“阿尔”,“尔[lu33]”(龙)与人怎样联系在一起?这里我们首先来看看史诗所描述的支格阿尔身世:“远古的时候,天上生龙子,居住在地上。地上生龙子,居住在江中,金鱼来作伴,大鱼来作伴,小鱼生龙子,居住在岩上,巨石来作伴,大蜂来作伴,小蜂供龙食。岩上生龙子,居住在杉林,鹿子来作陪,麂子来作伴,獐子供龙食。杉林生龙子,住在鸿雁乡。雁乡这地方,雁氏生女叫阿支,嫁到雪山上。雪氏生女叫里扎,嫁到黄云山。黄氏生女叫马结,嫁到相嵌去。相氏生女叫里莫,嫁到西昌泸山去。泸山生女叫紫兹,紫的女儿嫁耿家,耿的女儿嫁濮家。濮家生三女;濮莫基玛嫁姬家,濮莫达果嫁达家,濮莫列衣未出嫁。濮莫列衣啊,三年设织场,三月制织机,坐在屋檐下织布。机桩密集象星星,织刀辗转如鹰翅,梭子往来似蜜蜂,纬线弯弯如彩虹。扎扎结列这地方,天空一对鹰,来自驱鹰沟;地上一对鹰,来自直恩山;上方一对鹰,来自厥草山;下方一对鹰,来自尼尔委;四支神龙鹰,来自大杉林。濮莫列衣啊,要去看龙鹰,要去玩龙鹰,龙鹰掉下三滴血,滴在濮莫列衣的身上。这血滴得真出奇;一滴中头上,发辫穿九层;一滴中腰间,毡衣穿九叠;一滴中尾部,裙褶穿九层。濮莫列衣啊,以为是恶兆。急忙派差使,遇谁就派谁。叫去请毕摩,差人来到寨。寨首转三遍,寨首没毕摩;寨尾转三遍,寨尾没毕摩。寨中找到毕摩家,毕摩大师已出门,只有学徒呷呷在。学徒呷呷啊,坐底垫的黄竹笆,中间铺的獐麂毛,面上铺的花毛毯。左手开柜门,右手摸柜底,取出金皮书。先翻一对两篇看,纸上没有话,黑墨不回答。再翻两对四篇看,说是凶与恶。再翻三对六篇看,说是吉与福。再翻四对八篇看,说是大吉兆。翻到五对十篇时,说要用只黄母鸡,拿束“则果”枝,念了生育经,就要生个大神人。毕摩动身起,来到主人家,念了生育经,濮莫列衣啊,早晨起白雾,午后生阿龙。支格阿龙啊,生后第一夜,不肯吃母乳;生后第二夜,不肯同母睡;生后第三夜,不肯穿衣服。以为是个恶魔胎,被母抛到岩下去,山岩本是龙住处,阿龙懂龙语,自称“我也是条龙”,饿时吃龙饭,渴时喝龙乳,冷时穿龙衣。支格阿龙啊,生也龙日生,年庚也属龙,阴阳逢时也是在龙方,名也叫阿龙。”[6]从上述可知,支格阿尔从怀胎起就是一个神与人的结合体。支格阿尔的父亲是神鹰,鹰是彝人所崇拜的勇猛的庞然大物,是彝人的图腾之一。濮莫列依是濮人,是濮氏女性,在彝族的流传中彝人与濮人有接触与联系的历史,彝区还流传有许多有关濮人的传说,现在凉山喜德等县还留下许多濮人的石墓群。濮人与彝人有婚媾关系是肯定的。但濮莫列依并不是一个一般的濮氏女人,而是一个与“龙”有联系的濮人,其普系源于天上的龙,源于江河里的蛇,源于杉林中的鹿。当濮莫列依被三滴血滴中后,“一滴中头上,发辫穿九层;一滴中腰间,毡衣穿九叠;一滴中尾部,裙褶穿九层”。这滴三滴血的鹰也不是一般的鹰,而是“龙鹰”。至此,支格阿尔具备“龙”所具有的一切基本条件,龙的基本特征在他的身上得到了衍伸: 龙:蛇身、鹿角、鹰爪、鱼尾、马头(人头、其他)、腾飞。
彝人认为龙有:黄龙、黑龙、白龙、青龙、红龙、马龙、岩龙、水龙、花龙。民间传说龙有九子:九子之黄龙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九子之二黑龙,好斗喜杀。九子之三白龙,好险又好望。九子之四青龙,好鸣好吼。九子之五红龙,喜静不喜动,好坐。九子之六马龙,负重,力大无穷。九子之七岩龙,威力严肃。九子之八水龙,好文好纹。九子之九花龙,好吃好吞。中国有许多民族都以九为吉祥数,彝族就是以九为吉祥数的民族。龙生九子,并把九子赋予不同的形象和能力,使他们具有无与能比,所向无敌之本领,这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精神是相吻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传说中,龙性淫。与牛交合,生麒麟。与鲲交合,生蛟。而龙鹰与龙的后人濮莫列衣交合,生了支格阿尔。支格阿尔是人,但他身上流的是龙的血脉,是龙的传人,他把各种龙所具有的能耐集于一身,他传承了龙的斗志、龙的智慧、龙的精神。支格阿尔是人化了的神,是神化了的人。
二、汉藏语系中龙(“尔”[lu33])的源流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和彝文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其亲属语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汉藏语系所具有的有声调而没有重音,多用语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等共同特点理论基础上,而且还体现在许多具体的语言文化现象中。许多重要的文化联系和文化表现可通过语言间字词的渊源关系得以证明。
龙(“尔”[lu33])在汉藏语系语言以及其他语言中的义项和语义指向:《彝语词典》1.[lu],2.[vomu],3.[baha]。藏语龙为:[lu],蒙古语龙为:[lu],汉语龙为[lo],纳西语为:[lo],《说文解字·虫部》释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臣铉等曰:‘象夗转飞动之兒。’凡龙之属皆从龙。力锺切(lóng)。”[7]《现代汉语词典》释龙为:龙(long),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龙(“尔”[lu33])字,彝文是一个象形字,其形为,彝文对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象形,把上下结构中的上部分理解为“头上的角”,下部分理解为“头的部分”;一种理解为会意,把上下结构中的上部分理解为“蛇,为蛇形”,把上下部分整体理解为长大、长粗了的有花纹的大蛇。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甲骨文“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兽以狰狞威猛著称,尤其长有獠牙巨齿的猛兽;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相似。其二,蛇的身体呈条形;条形闪电也呈条形。其三,蛇行走宛转曲折;条形闪电同样宛转曲折。其四,蛇隐蔽在阴暗的地方,现身突然;条形闪电隐身阴暗浓密的云层之中,现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剧毒,一击便会致人死命,非常恐怖,条形闪电同样极具威慑力量,闪电过后的雷声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人们见到猛兽或蛇时无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的“龙”用兽和蛇来形容。彝文中把“尔”[lu]字理解为象形或会意都与甲骨文“龙”的解释是一致的。
支格阿尔的“阿”字的应用是和汉藏语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在汉藏语系中一般敬语词词头都用[a]。如:
亲属称谓词词头多为[],词头多用[]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特点之一。支格阿尔从其名字上就可直接了解到与“龙”的联系。然而,文字符号和图腾符号都对历史和文化有解释权威。从图腾角度看:史载伏羲氏“蛇身人首”,意即伏羲氏族的图腾标志或图腾祖先为“蛇身人首”形象,亦即其氏族图腾为蛇。又传说华胥感蛇而孕生伏羲,原始时代的人们认为妇女怀孕是图腾入居妇女体内,故这一传说表明伏羲氏族图腾为蛇。太噑部族的首领由伏羲氏族之人担任,那么,蛇也就自然地成为伏羲氏族部落的图腾。后来太噑部落把蛇图腾神化成了龙。[8](P.365)伏羲“画八卦”“制嫁娶”、“结网罟”可见,伏羲是人,是蛇以及龙的传人。在古书中,伏羲又作宓牺、庖牺等。“伏”声母现为“f”,但上古无此音。现在的唇齿音多由双唇音(b、p、m)演变而来。故“伏”古音与宓、庖相同或相近。[8](P.367)“羲”[]与彝语[]韵母相同,声母发音部位与方法上常产生同化,因此,“伏羲”应当念为“苞羲”,而“苞羲”就是彝语的蛇“[bu]”。彝语“蛇”读[bu33]55]或[bu21vu33],即与“伏羲”二字的古音相当。伏,上古并纽职部[biwk],中古并母屋韵[biuk]。羲,上古晓纽歌部[ia],中古晓母支韵[ia]。有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彝族八卦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彝族八卦与伏羲八卦联系密切,彝族八卦和伏羲八卦运算规律和辩证关系高度一致。因此,在伏羲与支格阿尔之间是否可透视到一些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是否可认为支格阿尔产生于伏羲时代?根据蛇、龙、人的联系与发展来看,支格阿尔应为母系社会的往期。“彝族支格阿鲁文化里也反映了彝族先民的原始社会历史事件,特别是母系社会的历史事迹。如支格阿鲁母亲有名有姓,写得很详细,写得血肉丰满,形象生动。而阿鲁的父亲则没有,只说是天上飞来的一只鹰。”[5](P.127)尽管支格阿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但对支格阿尔的英雄事迹创造应该是在夏商时期,在支格阿尔中已经描述了铁的冶炼和弓箭的使用等。“从生产力方面看,支格阿鲁时代已明显进入了青铜器时代。这在支格阿鲁穿着铜蓑衣,戴着铜斗笠,用铜网把雷公网住,然后用铜棒捶打雷公,使雷公投降,发誓从此以后不再劈打人类等记载中可以明显地看出。”[5](P.125)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最早冶炼的是青铜,青铜是在商朝开始冶炼的。从这个角度看,支格阿尔应为夏商时期所创造出的英雄人物。
三、龙(“尔”[lu])是英雄人物的精神和力量
英雄史诗是歌颂英雄的诗。而英雄需要力量、勇气和精神。英雄史诗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历史、特定的民族、特点的文化之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境内已被公认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马纳斯》以及彝族史诗《支格阿尔》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吮吸中华文化的乳汁成长壮大的。他们共同的文化精神就是中华民族“龙”的精神。从语言文化的视角看,四部史诗中的四个英雄人物都有“龙”字。藏族的格萨尔的“尔”,“尔”即“龙”,读音[lu]。蒙古族的江格尔的“尔”,“尔”即“龙”,读作[lu]。科尔克兹族的马纳斯的“纳”读音[na],在汉语转写中往往把字母[n]和字母[l]混写,把[l]写成[n],把[n]写成[l],实际[na]就是[la]。[la]即[lu]“龙”。 无论在语言现象上,还是在文化精神上,“龙”、“尔”、[lu]、[lo]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象征。每一个英雄人物杀恶除奸、为民除害、主持正义等。正因为这样,他们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们歌颂他们,人们赞美他们,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就四部史诗来看,尽管其主题思想都一致,但其表现形式和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的。支格阿尔反映的是彝族远古时代的事。讲述的是支格阿尔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的英雄事迹。如:射日月,平四方等。
格萨尔讲述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夭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凡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江格尔和玛纳斯所讲述的史事也大同。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史诗也都类同。
根据这几部史诗的讲述内容来看,支格阿尔产生年代比《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早一些。根据史诗事迹和所讲内容来分析,“龙”及“龙”的精神早在汉文化中形成,汉文化中的“龙”完全处于神化状态。“龙”在彝族文化中以支格阿尔的诞生为代表,支格阿尔是一个半神半人的神人。因此,“龙”文化在彝文化中的存在历史悠久。
四、龙(“尔”[lu])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英雄史诗是古代民族崛起和发展的历史产物,往往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英雄史诗以宏大的气魄和规模展示了英雄人物的勇敢和威武,描写了激烈的古战场和恢宏的战争阵容,反映了各民族古代的英雄史观,再现了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活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龙”及龙文化尽管最早产生于汉文化,但在历史上,把龙的精神具体的赋予人的是其他各民族。彝族英雄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尔继承了龙的斗志、龙的精神,龙文化在英雄史诗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以格萨尔、江格尔、支格阿尔为代表的英雄史诗中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是一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支格阿尔在射七个太阳,六个月亮时,先是站在树根上射,后是站在株橘树上射,后是站在松树上射,后是站在杉树上射,……为了不让七个太阳晒人,六个月亮照人,他想尽了办法,吃尽了苦头,射掉了六个太阳,五个月亮,给了人间一个正常的昼夜。
《荷马史诗》中追求卓越和荣誉,肯定自我和个性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等英雄伦理精神教化了整个希腊民族,这种英雄伦理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9]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统一的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培养起“兼容并包”、“中华一体”、“协和万邦”的理想,孕育了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尤其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个民族之间和区域文化之间加速碰撞和融合统一,使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维护团结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和主线。龙的精神是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和恢宏气度,开辟丝绸之路,发展与西域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以及后来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既大量吸取了国外的物质文明成果,又广泛吸收和融合了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升华。
注释:
① 《支格阿尔》是一部英雄史诗,其英雄任务支格阿尔的名字“尔”[lu]即“龙”,汉语语音转写有“尔、鲁、龙、罗、录”。
参考文献:
[1]Shamadage. A Discussion on Bimo's Function in Inheritance and Diffusion of “Zhi Ge A-Long”[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1,(1) .p.24.
沙马打各,论彝族毕摩在传承与传播《支格阿龙》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24.
[2]He Chunyan, Wang Chenna. A Discussion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Worshiping Dragon Ritual of A Ze People of Yi in Yunnan[J].Journal of Thinki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P.36,2010.
何春燕,王晨娜.云南彝族阿哲人祭龙仪式的社会功能刍论[J].思想战线,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36.
[3]Lu Dingfu. An Anthropologial Interpration on Huayao Yi's Worshiping Dragon Ritual[J]. Journal of Yuxi Normal Institute, P.46,Vol.3,2011.
陆定福,“花腰彝”祭龙仪式的人类学意义阐释[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3):46.
[4]Zeng Guangchun. An Analysis on Dragon Totem Patterns in the Costume of Yi[J].Journal of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 P.13,Vol.4,2008.
曾广春,浅析彝族服饰中的龙图腾纹样[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3.
[5]洛边木果.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6]冯元蔚译.勒俄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47.
[7]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87.
[8]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65.
[9]Zhang Dongmin. Hero Morality Reflected in “Homeric Epics”[J]. Theory Monthly, P.6,Vol.10,2006.
张东民.《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伦理精神[J].理论月刊,2006,(10):6.
收稿日期:2012-05-20 责任编辑:许巧云
[关键词]彝族;“尔”[lu];龙文化;《支格阿尔》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5—0060—05
作者简介:马锦卫(1961-),男,彝族,四川九龙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从事语言文字教学、研究。 四川 成都 610041
彝族“尔”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建立在“尔”文化基础上的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尔》,在川滇黔桂彝族地区广为流传。彝族“尔”文化及其活动在彝族地区民间广为开展:云南弥勒陶瓦村彝族一直延续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古老又神奇的祭龙仪式;云南双柏县法脿镇雨龙地区的上者窝、法甸、罗洁等地彝族群众,每年都在正月开春的第一个属龙日过“祭龙节”的习俗,活动为三天,内容主要由“祭龙”、“请龙”、“转龙”、“跳龙”四部分组成;云南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村彝族有祭龙传统文化,该地区的祭龙不同村寨有所不同,正月、二月、三月均有祭。随着“尔”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不少学者对“尔”文化进行了研究。如:沙马打各《论彝族毕摩在传承与传播〈支格阿龙〉中的作用》[1];何春燕,王晨娜《云南彝族阿哲人祭龙仪式的社会功能刍论》[2];陆定福《 “花腰彝”祭龙仪式的人类学意义阐释》[3];曾广春《浅析彝族服饰中的龙图腾纹样》[4];洛边本果《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5]。这些文章和著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尔”文化的故事、仪式等的记述或对《支格阿尔》史诗的研究上,而对“尔”文化本体的阐释和“尔”文化与“支格阿尔”史诗联系研究还很少,本文的研究将对此进行补充和完善。
《支格阿尔》①是彝族的英雄史诗。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彝族史诗《支格阿尔》属于前期史诗。在中国的英雄史诗中,史诗与“龙”和龙的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族史诗《格萨尔》、彝族史诗《支格阿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等中的“尔”都有“龙”的意思。其精神就是英雄无畏,英雄除恶拔奸,英雄为人民,英雄爱人民。
《支格阿尔》是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英雄史诗,其流传时间久远,影响广泛,人物形象、生动。他射日月,降雷神,灭妖捉怪,移山填海,拯救万物,铲除邪恶,济世救民的英雄事迹在彝族地区广为流传,其精神不断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儿女与天斗,与地斗,是彝人的祖先神[A34 phu33 a33sa33]、命运神[21u21khe33po33]。正因为有了支格阿尔精神的普照,使彝人洪水淹不死、大浪淘不走、野火烧不竭,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每一个彝人无论从儿童时代父母讲述的火塘文化,还是在青年时代在文化活动中获取的克则[khe21ne21]、木莫[mu21 mo21]等的文化知识无不与支格阿尔有着联系。而支格阿尔是何人?彝人民间有故事,流传有史诗。本文就支格阿尔的“尔[lu33]与“龙”在汉藏语系以及其他语言中,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所折射出的,与语言相联系的具有表层和深层意义的文化本体进行阐释,探索龙“尔”[lu33]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所具有的联系性和传承性。
一、支格阿尔姓氏中龙(“尔”[lu33])的缘起
支格阿尔为什么叫“阿尔”,“尔[lu33]”(龙)与人怎样联系在一起?这里我们首先来看看史诗所描述的支格阿尔身世:“远古的时候,天上生龙子,居住在地上。地上生龙子,居住在江中,金鱼来作伴,大鱼来作伴,小鱼生龙子,居住在岩上,巨石来作伴,大蜂来作伴,小蜂供龙食。岩上生龙子,居住在杉林,鹿子来作陪,麂子来作伴,獐子供龙食。杉林生龙子,住在鸿雁乡。雁乡这地方,雁氏生女叫阿支,嫁到雪山上。雪氏生女叫里扎,嫁到黄云山。黄氏生女叫马结,嫁到相嵌去。相氏生女叫里莫,嫁到西昌泸山去。泸山生女叫紫兹,紫的女儿嫁耿家,耿的女儿嫁濮家。濮家生三女;濮莫基玛嫁姬家,濮莫达果嫁达家,濮莫列衣未出嫁。濮莫列衣啊,三年设织场,三月制织机,坐在屋檐下织布。机桩密集象星星,织刀辗转如鹰翅,梭子往来似蜜蜂,纬线弯弯如彩虹。扎扎结列这地方,天空一对鹰,来自驱鹰沟;地上一对鹰,来自直恩山;上方一对鹰,来自厥草山;下方一对鹰,来自尼尔委;四支神龙鹰,来自大杉林。濮莫列衣啊,要去看龙鹰,要去玩龙鹰,龙鹰掉下三滴血,滴在濮莫列衣的身上。这血滴得真出奇;一滴中头上,发辫穿九层;一滴中腰间,毡衣穿九叠;一滴中尾部,裙褶穿九层。濮莫列衣啊,以为是恶兆。急忙派差使,遇谁就派谁。叫去请毕摩,差人来到寨。寨首转三遍,寨首没毕摩;寨尾转三遍,寨尾没毕摩。寨中找到毕摩家,毕摩大师已出门,只有学徒呷呷在。学徒呷呷啊,坐底垫的黄竹笆,中间铺的獐麂毛,面上铺的花毛毯。左手开柜门,右手摸柜底,取出金皮书。先翻一对两篇看,纸上没有话,黑墨不回答。再翻两对四篇看,说是凶与恶。再翻三对六篇看,说是吉与福。再翻四对八篇看,说是大吉兆。翻到五对十篇时,说要用只黄母鸡,拿束“则果”枝,念了生育经,就要生个大神人。毕摩动身起,来到主人家,念了生育经,濮莫列衣啊,早晨起白雾,午后生阿龙。支格阿龙啊,生后第一夜,不肯吃母乳;生后第二夜,不肯同母睡;生后第三夜,不肯穿衣服。以为是个恶魔胎,被母抛到岩下去,山岩本是龙住处,阿龙懂龙语,自称“我也是条龙”,饿时吃龙饭,渴时喝龙乳,冷时穿龙衣。支格阿龙啊,生也龙日生,年庚也属龙,阴阳逢时也是在龙方,名也叫阿龙。”[6]从上述可知,支格阿尔从怀胎起就是一个神与人的结合体。支格阿尔的父亲是神鹰,鹰是彝人所崇拜的勇猛的庞然大物,是彝人的图腾之一。濮莫列依是濮人,是濮氏女性,在彝族的流传中彝人与濮人有接触与联系的历史,彝区还流传有许多有关濮人的传说,现在凉山喜德等县还留下许多濮人的石墓群。濮人与彝人有婚媾关系是肯定的。但濮莫列依并不是一个一般的濮氏女人,而是一个与“龙”有联系的濮人,其普系源于天上的龙,源于江河里的蛇,源于杉林中的鹿。当濮莫列依被三滴血滴中后,“一滴中头上,发辫穿九层;一滴中腰间,毡衣穿九叠;一滴中尾部,裙褶穿九层”。这滴三滴血的鹰也不是一般的鹰,而是“龙鹰”。至此,支格阿尔具备“龙”所具有的一切基本条件,龙的基本特征在他的身上得到了衍伸: 龙:蛇身、鹿角、鹰爪、鱼尾、马头(人头、其他)、腾飞。
彝人认为龙有:黄龙、黑龙、白龙、青龙、红龙、马龙、岩龙、水龙、花龙。民间传说龙有九子:九子之黄龙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九子之二黑龙,好斗喜杀。九子之三白龙,好险又好望。九子之四青龙,好鸣好吼。九子之五红龙,喜静不喜动,好坐。九子之六马龙,负重,力大无穷。九子之七岩龙,威力严肃。九子之八水龙,好文好纹。九子之九花龙,好吃好吞。中国有许多民族都以九为吉祥数,彝族就是以九为吉祥数的民族。龙生九子,并把九子赋予不同的形象和能力,使他们具有无与能比,所向无敌之本领,这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精神是相吻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传说中,龙性淫。与牛交合,生麒麟。与鲲交合,生蛟。而龙鹰与龙的后人濮莫列衣交合,生了支格阿尔。支格阿尔是人,但他身上流的是龙的血脉,是龙的传人,他把各种龙所具有的能耐集于一身,他传承了龙的斗志、龙的智慧、龙的精神。支格阿尔是人化了的神,是神化了的人。
二、汉藏语系中龙(“尔”[lu33])的源流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和彝文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其亲属语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汉藏语系所具有的有声调而没有重音,多用语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等共同特点理论基础上,而且还体现在许多具体的语言文化现象中。许多重要的文化联系和文化表现可通过语言间字词的渊源关系得以证明。
龙(“尔”[lu33])在汉藏语系语言以及其他语言中的义项和语义指向:《彝语词典》1.[lu],2.[vomu],3.[baha]。藏语龙为:[lu],蒙古语龙为:[lu],汉语龙为[lo],纳西语为:[lo],《说文解字·虫部》释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臣铉等曰:‘象夗转飞动之兒。’凡龙之属皆从龙。力锺切(lóng)。”[7]《现代汉语词典》释龙为:龙(long),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龙(“尔”[lu33])字,彝文是一个象形字,其形为,彝文对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象形,把上下结构中的上部分理解为“头上的角”,下部分理解为“头的部分”;一种理解为会意,把上下结构中的上部分理解为“蛇,为蛇形”,把上下部分整体理解为长大、长粗了的有花纹的大蛇。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甲骨文“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兽以狰狞威猛著称,尤其长有獠牙巨齿的猛兽;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相似。其二,蛇的身体呈条形;条形闪电也呈条形。其三,蛇行走宛转曲折;条形闪电同样宛转曲折。其四,蛇隐蔽在阴暗的地方,现身突然;条形闪电隐身阴暗浓密的云层之中,现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剧毒,一击便会致人死命,非常恐怖,条形闪电同样极具威慑力量,闪电过后的雷声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人们见到猛兽或蛇时无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的“龙”用兽和蛇来形容。彝文中把“尔”[lu]字理解为象形或会意都与甲骨文“龙”的解释是一致的。
支格阿尔的“阿”字的应用是和汉藏语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在汉藏语系中一般敬语词词头都用[a]。如:
亲属称谓词词头多为[],词头多用[]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特点之一。支格阿尔从其名字上就可直接了解到与“龙”的联系。然而,文字符号和图腾符号都对历史和文化有解释权威。从图腾角度看:史载伏羲氏“蛇身人首”,意即伏羲氏族的图腾标志或图腾祖先为“蛇身人首”形象,亦即其氏族图腾为蛇。又传说华胥感蛇而孕生伏羲,原始时代的人们认为妇女怀孕是图腾入居妇女体内,故这一传说表明伏羲氏族图腾为蛇。太噑部族的首领由伏羲氏族之人担任,那么,蛇也就自然地成为伏羲氏族部落的图腾。后来太噑部落把蛇图腾神化成了龙。[8](P.365)伏羲“画八卦”“制嫁娶”、“结网罟”可见,伏羲是人,是蛇以及龙的传人。在古书中,伏羲又作宓牺、庖牺等。“伏”声母现为“f”,但上古无此音。现在的唇齿音多由双唇音(b、p、m)演变而来。故“伏”古音与宓、庖相同或相近。[8](P.367)“羲”[]与彝语[]韵母相同,声母发音部位与方法上常产生同化,因此,“伏羲”应当念为“苞羲”,而“苞羲”就是彝语的蛇“[bu]”。彝语“蛇”读[bu33]55]或[bu21vu33],即与“伏羲”二字的古音相当。伏,上古并纽职部[biwk],中古并母屋韵[biuk]。羲,上古晓纽歌部[ia],中古晓母支韵[ia]。有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彝族八卦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彝族八卦与伏羲八卦联系密切,彝族八卦和伏羲八卦运算规律和辩证关系高度一致。因此,在伏羲与支格阿尔之间是否可透视到一些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是否可认为支格阿尔产生于伏羲时代?根据蛇、龙、人的联系与发展来看,支格阿尔应为母系社会的往期。“彝族支格阿鲁文化里也反映了彝族先民的原始社会历史事件,特别是母系社会的历史事迹。如支格阿鲁母亲有名有姓,写得很详细,写得血肉丰满,形象生动。而阿鲁的父亲则没有,只说是天上飞来的一只鹰。”[5](P.127)尽管支格阿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但对支格阿尔的英雄事迹创造应该是在夏商时期,在支格阿尔中已经描述了铁的冶炼和弓箭的使用等。“从生产力方面看,支格阿鲁时代已明显进入了青铜器时代。这在支格阿鲁穿着铜蓑衣,戴着铜斗笠,用铜网把雷公网住,然后用铜棒捶打雷公,使雷公投降,发誓从此以后不再劈打人类等记载中可以明显地看出。”[5](P.125)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最早冶炼的是青铜,青铜是在商朝开始冶炼的。从这个角度看,支格阿尔应为夏商时期所创造出的英雄人物。
三、龙(“尔”[lu])是英雄人物的精神和力量
英雄史诗是歌颂英雄的诗。而英雄需要力量、勇气和精神。英雄史诗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历史、特定的民族、特点的文化之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境内已被公认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马纳斯》以及彝族史诗《支格阿尔》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吮吸中华文化的乳汁成长壮大的。他们共同的文化精神就是中华民族“龙”的精神。从语言文化的视角看,四部史诗中的四个英雄人物都有“龙”字。藏族的格萨尔的“尔”,“尔”即“龙”,读音[lu]。蒙古族的江格尔的“尔”,“尔”即“龙”,读作[lu]。科尔克兹族的马纳斯的“纳”读音[na],在汉语转写中往往把字母[n]和字母[l]混写,把[l]写成[n],把[n]写成[l],实际[na]就是[la]。[la]即[lu]“龙”。 无论在语言现象上,还是在文化精神上,“龙”、“尔”、[lu]、[lo]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象征。每一个英雄人物杀恶除奸、为民除害、主持正义等。正因为这样,他们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们歌颂他们,人们赞美他们,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就四部史诗来看,尽管其主题思想都一致,但其表现形式和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的。支格阿尔反映的是彝族远古时代的事。讲述的是支格阿尔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的英雄事迹。如:射日月,平四方等。
格萨尔讲述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夭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凡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江格尔和玛纳斯所讲述的史事也大同。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史诗也都类同。
根据这几部史诗的讲述内容来看,支格阿尔产生年代比《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早一些。根据史诗事迹和所讲内容来分析,“龙”及“龙”的精神早在汉文化中形成,汉文化中的“龙”完全处于神化状态。“龙”在彝族文化中以支格阿尔的诞生为代表,支格阿尔是一个半神半人的神人。因此,“龙”文化在彝文化中的存在历史悠久。
四、龙(“尔”[lu])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英雄史诗是古代民族崛起和发展的历史产物,往往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英雄史诗以宏大的气魄和规模展示了英雄人物的勇敢和威武,描写了激烈的古战场和恢宏的战争阵容,反映了各民族古代的英雄史观,再现了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活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龙”及龙文化尽管最早产生于汉文化,但在历史上,把龙的精神具体的赋予人的是其他各民族。彝族英雄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尔继承了龙的斗志、龙的精神,龙文化在英雄史诗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以格萨尔、江格尔、支格阿尔为代表的英雄史诗中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是一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支格阿尔在射七个太阳,六个月亮时,先是站在树根上射,后是站在株橘树上射,后是站在松树上射,后是站在杉树上射,……为了不让七个太阳晒人,六个月亮照人,他想尽了办法,吃尽了苦头,射掉了六个太阳,五个月亮,给了人间一个正常的昼夜。
《荷马史诗》中追求卓越和荣誉,肯定自我和个性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等英雄伦理精神教化了整个希腊民族,这种英雄伦理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9]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统一的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培养起“兼容并包”、“中华一体”、“协和万邦”的理想,孕育了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尤其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个民族之间和区域文化之间加速碰撞和融合统一,使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维护团结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和主线。龙的精神是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和恢宏气度,开辟丝绸之路,发展与西域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以及后来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既大量吸取了国外的物质文明成果,又广泛吸收和融合了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升华。
注释:
① 《支格阿尔》是一部英雄史诗,其英雄任务支格阿尔的名字“尔”[lu]即“龙”,汉语语音转写有“尔、鲁、龙、罗、录”。
参考文献:
[1]Shamadage. A Discussion on Bimo's Function in Inheritance and Diffusion of “Zhi Ge A-Long”[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1,(1) .p.24.
沙马打各,论彝族毕摩在传承与传播《支格阿龙》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24.
[2]He Chunyan, Wang Chenna. A Discussion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Worshiping Dragon Ritual of A Ze People of Yi in Yunnan[J].Journal of Thinki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P.36,2010.
何春燕,王晨娜.云南彝族阿哲人祭龙仪式的社会功能刍论[J].思想战线,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36.
[3]Lu Dingfu. An Anthropologial Interpration on Huayao Yi's Worshiping Dragon Ritual[J]. Journal of Yuxi Normal Institute, P.46,Vol.3,2011.
陆定福,“花腰彝”祭龙仪式的人类学意义阐释[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3):46.
[4]Zeng Guangchun. An Analysis on Dragon Totem Patterns in the Costume of Yi[J].Journal of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 P.13,Vol.4,2008.
曾广春,浅析彝族服饰中的龙图腾纹样[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3.
[5]洛边木果.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6]冯元蔚译.勒俄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47.
[7]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87.
[8]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65.
[9]Zhang Dongmin. Hero Morality Reflected in “Homeric Epics”[J]. Theory Monthly, P.6,Vol.10,2006.
张东民.《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伦理精神[J].理论月刊,2006,(10):6.
收稿日期:2012-05-20 责任编辑:许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