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三)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3160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渔家傲
  ◎李利军
  表妹结婚,我开车带着表弟,从上海赶回泗阳参加婚礼。
  路过蒋坝已日近午时,厨师表弟职业病犯了,说,去年在电视里看到,蒋坝在搞什么百船宴,看看吧。
  边走边看风景,一下子就到了湖边,车无法通行了。
  湖边只有孤零零的两三户人家。一个老汉正在院外一小块水泥地上翻晒着泥鳅。老汉红红的脸庞,宽松的大腰裤,对襟褂子纽扣不扣,露出黑红的胸膛,一看,就是个每天干活,并且喜欢喝两口的人。
  “老人家,我们想找个地方吃中饭,哪里比较近?”
  他抬头望我们一眼:“很远呢,十几里地!走,到我家吃去!”
  看来,老汉家在搞渔家乐。跟着老汉下了大堤,堤下就是他的家。洪泽湖的水拍岸弄潮,几只湖鸭呱呱叫着,碧绿的水草婀娜摇曳。
  老伴在厨房烧饭,老汉说:“来人了,烧菜吃饭!”
  老伴瘦瘦高高的个,一脸黝黑,她手扶门框,伸出头来问:“想吃什么?”
  “烧个鱼吧,随便什么鱼。”我说。湖水煮湖鱼,原汁原味。况且,靠湖吃湖,也不会贵到哪里去吧?
  没个规整的餐厅,也没像样的厨房,更没有服务员,这饭钱他们会怎么收?两个老人看起来淳朴,倒不像会宰人的样子。
  不一会儿,四个菜端上来,老汉和我们一起坐了下来。
  “大妈一起来吧?”我们邀请。
  大妈摆手。也许,怕账不好算吧?我们也就没再强求。
  “你喝酒吧?”老汉忽然想起什么,问我。
  “不喝,要开车。”我摆手。
  老汉说:“男人到湖边哪有不喝酒的?”冲表弟噘噘嘴,“你喝,让这个小青年开车!”
  老汉到屋里拿出一瓶貌似比较高档的原装酒,啪地打开,倒在两个玻璃杯子里,示意我端一杯。我心一紧,这瓶酒也要算在我们头上了!只好硬着头皮端过杯子。
  青椒炒小虾,红烧鲢鱼,炒小藕,水芹菜炒干子,都是我爱吃的菜。估计菜一百块钱,酒就算两百块吧,三百块应该够了,放大点,总不会超过五百吧?我刚准备示意表弟去结账,见门口有个人影闪了一下,老汉大声说:“大砍刀,进来吧!”
  门外就进来一个粗壮的矮脚汉子,方头方脸,真像一把砍刀,我看着就发憷。大砍刀搓着手,嘿嘿地笑:“四爷,要帮忙吗?”我心里一惊,这下怕是碰着孙二娘的包子铺了,明早我和表弟就成包子馅了,表妹的婚礼看来是参加不了了!
  “没啥,就两个人,你四娘就能搞定!”老汉自信地说。我心里暗暗叫苦,被宰几百块钱和失去生命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呀!
  我递个眼色给表弟,示意他瞅准机会打110报警,他个傻蛋却以为我要他去拍湖景,屁颠屁颠地拿着手机去拍照了。我心里凉了半截,恨由心生,都怪他要看什么百船宴,这下好,把小命都搭上了!
  表弟照一会儿湖景,回头看我有些坐立不安的样子,就掏钱去结账。
  “怎么能收钱呢?!”老汉啪地把筷子拍在桌上。
  当然不要钱!要命!我从头凉到脚后跟。
  这荒天野地的湖边,搞两条人命真是分分钟的事情,原先两个老人对付我们可能有些吃力,这下来个大砍刀做帮手,如果菜里下了蒙汗药,酒里做点手脚……我的头真的晕了,眼前出现幻觉。
  “你这不是骂人吗?请还请不到呢!”老汉一脸不高兴。
  “就是!”大砍刀一脸讨好,连声说,“这湖边,十天半月的难得来个人,晚上到俺家再喝几盅!”
  门口,不知何时,聚了四五个女人和孩子,拘谨地朝这边望。这可不是幻觉。我悄悄伸手掐了一下大腿。
  “湖里人家来客,添双筷子加个碗,收钱?湖里人做不出来!”老汉有些不屑,老伴也附和着说:“就是的!”
  大砍刀嘿嘿地笑,手不知道朝什么地方放,女人和孩子们不再拘谨,也呵呵地笑。
  告别渔翁夫妇,表弟开着车,转脸看我一眼,疑惑地问:“表哥,空调开够低了,你脑门上怎么都是汗哪?”
  “好好开你的车!”我擦着汗,问他,“下次再来的话,你还能找到这里吗?”
  阅读文章,完成1~3题。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红的脸庞”“黑红的胸膛”等外貌描写,说明老汉常受风吹日晒,为人勤劳。“走,到我家吃去”显示出老汉性格直率,热情好客。
  B.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大砍刀”的相貌特征;又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手法继续刻画“大砍刀”的形象,为写“我”失望作了铺垫。
  C.“我”跟着表弟参观百船宴,然而未能如愿,为了吃饭就走进了老汉的家,但在吃过饭后老汉却不收饭钱,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D.小說虽采用有限视角,但叙述者掌控调度着表弟、老汉、老汉的老伴等人物以及故事、场景等,随时对老汉的思想及行为作解释和评价。
  2.“空调开够低了,你脑门上怎么都是汗哪?”“我”流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3.小说以“渔家傲”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二)乡间学校敲钟人
  ◎张 蛰
  王中原老师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那个时候,还没有电铃,他每天总是拽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这是我做学生时对王中原老师仅存的印象。告别苏北乡间那所最普通的学校四年后,我又回到了那里,只是身份已经由学生成为老师。与四年前相比,他一点未见老,只是眉眼间更显慈祥。他依旧是学校的打铃人,铃声与四年前相比没有变化;他依旧是瘦瘦的,走路慢条斯理,说话不慌不忙。做了教师后,我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除了日复一日地为学校打铃,他还分发全校的报纸杂志,油印学生的讲义,传接电话,有时候也刻钢板。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拽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在工作后,我几乎天天看见王老师跟着收音机为自己的老钟山表校对时间。如今人人讲职业倦怠,那时拉拽了那么多年铃绳的王中原老师整天笑眯眯地边打铃边跟人打招呼,从未说过天天打铃真烦这样的话。   除了按时施号铃,我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虽然偶尔也会有老师帮忙印一印,但多半是王老师一人在干。冬天的时候,我们都用砖块砌的爐子烧煤取暖,王老师几乎每天都打煤饼,因为去教务处的人很多,砌的炉膛大,用的煤也多,他就天天打煤饼。去的人多,话多,动作也多,有一次终于有人不小心把王老师放在旁边准备油印的一张蜡纸给烧着了,一声惊呼间蜡纸就成了灰烬。那是一位数学老师放在这里准备第二天要用的讲义。“咋办?”惹了麻烦的人问王老师。他只说不要紧不要紧,下午再找谁谁要了题来重刻。下午,果然看见他趴在办公桌前咯吱咯吱地刻钢板,刻好油印好再把讲义送去。从始至终,一句躁话没说。
  1992年的冬天下过一场大雪。我记得那场雪一连下了几天,学校虽天天组织学生扫雪,但校园里仍然没有路眼。那天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从县城来的。我打开门,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向教务处接电话,王老师跟在我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教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教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约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不管刮风下雨,不论酷暑寒冬,他都是要到办公室或宿舍找人的。如今,如果我们还是那样的通讯条件,还会有人像他一样地为了一个电话去喊人么?
  敲钟、油印、传呼电话、分发报纸,这样的工作王中原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打了多少块煤饼子谁能计算得清?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他在钢板上刻了多少张蜡纸谁又能晓得?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重复过多少遍?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1993年,王老师退休。退休后他仍住在学校,我一开始还能经常在校园里碰到他,后来就不太能见着他。后来就听到他患了抑郁症的消息,去看他,本来话语不多的他此时话语就更不多了,但依旧慈眉善目,说话依旧不紧不慢。看得出,他的心境不太好,看人的眼神虽慈祥,但没有了先前的热力,似乎有一种飘忽不定的心思在里面。之后的数年间发生了几起让人今天想起来仍然非常难过的事,王中原老师数度因抑郁自杀,数度被救。有一次,事后我与几位同事去看他,他很内疚地说:“以后再不干这样的傻事了,还害得你们来看我。”善良到如此的一位老人,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忧伤。
  (选自《文汇报》)
  阅读文章,完成1~4题。
  1.请简要赏析文章第2段中画线的语句。
  答:
  
  2.第4段中为什么要写“我记得那场雪一连下了几天,学校虽天天组织学生扫雪,但校园里仍然没有路眼”这一笔?
  答:
  
  3.第5段的“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重复过多少遍”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答:
  
  4.全文以描写和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文中时常有精要的评议、抒情,试列举两例略作分析。
  答:
其他文献
【鹊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  ◎〔南宋〕辛弃疾  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犹在,头上貂蝉会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范先之,作者门人。祐之,作者族弟。更管:哪管。青毡:指家传旧物,典出《晋书·王献之传》。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
期刊
聚焦热点  北京新东方学校年会节目《释放自我》的视频曾在朋友圈疯传,主要内容是吐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些问题。尺度有多大,不妨看看几句歌词:“什么独立人格,什么诚信负责,只会为老板的朋友圈高歌”“领导随口一说,立刻讨好跟着,项目马上启动不计后果”“干得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什么全球视野,什么志高行远,说好的三年规划每年都在变”……视频火了,尽管不少人只能干“羡慕”一下,连
期刊
一个人烦恼起来是没有边际的,不如弄一扁舟,回到宽阔的宇宙中去,这样便能心若广宇。  孟子有言:“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如伯夷之义,又怎会隘呢?是因为有“柳下惠之风”。“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不错,伯夷大义,以身殉国,但任何值得为它死的东西,肯定也值得为它生。再观柳下惠,真是“不恭”啊,再小的官也做,被人背弃也无所谓。这样的风度,这样的心量,真叫人敬佩。  由此看来,
期刊
★作品简介★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是英国著名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全书分为四卷:《小人国游记》《大人国游记》《飞岛国游记》《慧骃国游记》。作品描述一个英国医生格列佛,航海到几个国家的离奇旅行和种种遭遇,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辛辣地讽刺和批判了英国的内政与外交政策,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同时也鞭挞了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
期刊
聚焦热点  2019年2月15日,《最强大脑》第六季如期开播。在“脑力争霸”的精彩大戏中,18岁女孩王崯清逆袭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2014年《最强大脑》第一季开演时,王崯清就开始关注这一节目了,她对节目选手充满艳羡,同时暗下决心,努力提升自己,将来挑战最强大脑。  自那以后,王崯清想尽办法向目标靠近。参加《最强大脑》全民海选,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获得《最强大脑》参赛资格……五年时间,王崯清终于
期刊
事件回放  近日,媒体暗访发现,青岛莱西腐烂变质的落地苹果被大量送往青岛海升果业被加工成果汁。相关部门检查时发现,大量腐烂苹果通过了拣选流水线。可按照公司张贴的标准,这些苹果都是不符合标准的。该企业称,果汁档次高,95%出口,后改口称全部出口。  (选自“看看新闻”,2018年10月16日)  时事鲜评  好的出口,差的内销,内销外销的质量差别大,这种“双重标准”现象一度并不鲜见,当然如今已有很大
期刊
许多人都曾怀揣过雄奇瑰丽的志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有的人想登顶珠峰,去体验“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泛舟西湖,去品尝那“纵一苇之所如”的轻松;有人想攀上泰山看日出,去领略那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万道霞光的红艳、火热、炽烈、奔放;有人想去大漠骑汗血马,去寻觅那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旷远、苍凉、悲壮、清幽……  可是,忙活一年,辛劳一生,到头来哪儿都没有去,总是蜗居在自己立足的“雷池”“
期刊
李老师听完几位同学的发言,满意地点了点头,总结道:“经过这样的讨论之后,大家对于如何运用‘误会法’,使文章跌宕起伏是不是有了深刻的理解呢?现在给你们十分钟,运用‘误会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十分钟后,毕月晨第一个举起了手:“我写的是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我读一下: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凛冽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怒嚎着,如咆哮的狮子。下晚习了,别的同学都由父母接走了,而我的父母却从来没有接过我,他们从不关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们不妨试想,假如这师徒中有人今天重回大唐旧地,将会如何呢?请展开想象,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击】  续写经典故事,务必继承原作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结局。倘若所续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较大地违背了原作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那么,这样的续写势必难以让读者
期刊
【编者按】  语言非常神奇,它能让每一个走进它的人插上奇妙的双翼,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自由飞翔。纵观古今,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多少驾驭语言的能人高手!他们那些严谨的论著和雄辩的演说,或鞭辟入里,扣人心弦,或机智幽默,令人捧腹,似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撒落世人心田,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语言的精当优美不只是文艺作品的特权,也是议论文应当追求的品格。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