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M企业的转型之困和群氓假设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ysk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仅仅是性用品行业。2008年以来,大量过度依赖对外出口和贸易加工的中国企业,都面临同样一个困境:还做不做?如果做,怎么玩国内市场?
  
  现在,江浙和东莞一带有很多性用品的小工厂越来越不赚钱,有的勉强维持,有的干脆倒掉。
  厂家为什么不赚钱?因为钱让渠道赚了,定价权都在渠道。在江浙一带和珠三角地区,大量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一般5%-8%的毛利就开始往外卖,很少有超过10%的。甚至说,你一超过5%的毛利就会被淘汰,因为你不做别人抢着做。现实就是,厂家没有定价权,掌控不了渠道,只是一个生产产品的制造商而已。而且,性用品国内往往是代工的比较多。代工本身就是一个生产制造型企业,这种企业就是价格毛利,弄完了以后一放拉倒,跟我没什么关系。
  这是国内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典型问题。不仅仅是性用品行业,我们国家从2008年以来,大部分过度依赖对外出口和贸易加工的企业,都是这种状况。原来不重视国内市场,一旦国外形势不好了,就突然意识到自己很受挫。
  我遇到过很多这类企业主。第一,他们在大的思维上就转不过来。这个商业模式他们做了十几年,就5个点,每年过得很舒服,钱赚得很轻松,你为什么要我养营销队伍?他不理解。他觉得,原来我这个货卖给人家,我什么都不用管,费用还低,为什么你让我养二三十个人,花这么多钱,人也不干活,还要管他,费劲,还不赚钱。第二,他们没有品牌意识,就是卖产品。这辈子只要把货供出来,就应该没有问题了。第三,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渠道。他们就只有个招商,招商完了以后,货就到渠道那里,卖不卖得动跟我没关系。这个很要命。所以说,我们的企业从思想到意识,到操作方式,都不了解中国市场,从没在中国市场正儿八经做过,就导致了后来的状况。
  所有的压力和困惑都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的。下半年的时候尤其明显。当时我在海宁做调研。以前,皮革工厂红火火地开,到了下半年,你突然发现,周边超市没人了,货不动了,工厂都放假。整个经济形势特别明显,一眼就看得到。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太脆弱了,一旦国外受到影响,工厂立即就会关门。
  这些工厂大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沿海地区,占当地经济比重的60%左右,以轻工业和食品业为主,一般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3亿元人民币之间,按5%的利润率计算,年利润就是一两千万元,生活过得很滋润。但是,它们没有根基。根基是什么?你这个品牌在国内市场有没有得到认可。本来很好一个产品,给国外生产,有很好的标准,工艺很成熟,但中国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你,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样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很差,一旦来了金融海啸,措手不及,谁都没想到这么快。
  对于这些企业主来说,要把事业持续下去,就要继续投入。但这就面临几个困境。经济好的时候,工厂一开就有现金流,就有积蓄。但是,我们国家对于工业的税务管理是很严格的,你想搞什么都很难,你的利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可控的,是稀薄的。但是,老板们有了资金积蓄,一定会往利润高的地方走。他们往往拥有更大的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资本轻轻一靠,立即钱生钱。这跟一个企业创造5%-8%的微薄利润带来的效果,完全不同。
  我碰到一个老板,特别典型。他说,我辛辛苦苦一年,才赚一千万,我老婆就炒了三套房,什么都没干,买一房然后卖了,两千万到手。我几百号人,这么辛苦,天天早上八点起来,晚上十点半还睡不着,要看账本,看报表。这么辛苦,还要生气,还要跟人打架,去斗。这样才赚一千万,我觉得憋屈,没意义,太没意思了。刚开始,我是反对我老婆炒房的,后来,我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为什么?因为我认识很多人,要块地太容易了,无非是找个建筑公司把房子建了就行了。只要政府关系走通了,我就是暴利。
  2007年以后,大部分企业都是这样的:我辛辛苦苦赚取稀薄利润,还不如去投资。有两种资金分流方式。一个是投资房地产,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2007年到2010年,基本没什么风险,就是往上涨。另外一个就是民间放贷。一般来说,没有那么多道理,看你人不错,项目也不错,你去弄吧,反正你要还。你还不了,你走了,你的老婆儿子亲戚都来还。这是一种家族的力量,一个家族来对抗个体的风险。
  在中国原生态市场,我们有一个“群氓假设”,群体性的流氓,不是贬义,就是没有规则,不按秩序出牌,变数特别多。但是总体来讲,凭着很强的道德约束力,它能发展起来。
  现在,这群人的整体状态就是内心不坚定,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为什么大家都在等十八大?就是等未来的一个方向,到哪里去、决定干什么。大部分人把户口、孩子、老婆都弄到国外。他们对未来不看好,没有信心,总觉得过程当中要找他算账。这个顾虑始终在他们心中。把资产转移出去,把老婆、孩子弄出去,将来就留自己在这儿,万一生意不好,工厂一关走人。
  所以,大部分人说他想做大,是假象,其实他不想。他不想再付出,花点钱像割他肉一样。
  这个群体大部分是家族企业。中国家族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思维问题。中国人习惯以家为单位,企业主把企业当成家,所有的老板都是家长,都是家长思维。这种家长思维导致一个问题,就是一只老虎带领一群绵羊。这只老虎个大个高,你领着,我们先跟你混着,企业没有生机活力。当然,中国人功成名就的最大标志就是忙碌和风光,起码看着热闹。这是典型的中国社会心理,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的。虚拟的东西都归你,你的团队没机会成长。
  企业是社会的,不是个人的。这个观念不转变,企业没有未来。
  所谓企业的社会性,首先,你养的是一群人,不是一群牲口。中国企业主经常有农场主的思维模式,觉得我就是利用你,你给我打工,我给你工资,我也不亏欠你。你看似给这个工资,对得起他了,但是你想过没有,他要养老,要生病,要给孩子买东西,要吃饭。够了吗?不够。他在你这个企业干一辈子,为你奉献,青春耗没了,未来在哪里,他看不到。这里有很多封建思想残余,把企业当成私有产品,把员工当成长工,这样谁愿意跟你干?
  第二,应该向香港的家族企业学习。家族控股,但只有引进更高的有识之士,企业才能发展起来。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你不要总停留在农耕时代的小农意识里,觉得把渠道控制在我手里,把客户控制在我手里,不出现叛军叛将就行。
  这些企业家最大的问题是胸襟,就是对待人才的包容。奇才必有异能,但是老板往往凭主观意识不喜欢他。人家犯了一点错误,屁大一点事,好了,批一顿,自己心情爽了,把所有负面情绪给别人了,人家郁闷压抑,工作没有效率。听老板话的人,叫向东就向东,叫向西就向西,这种人是好人,是老板看重的人,但往往这种人是没有能力的人。实际情况就是,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为什么呢?顾忌他,怕养大了以后,会不会抢什么,会不会反水。所有的家族企业都是控制型的,生怕别人来抢。这种小农的意识,会限制这个企业的格局。人性就是这样,你不满足人性,人家就不给你干。如果老板是那种很霸道的,下面就不作为,互相推脱,一开会的时候鸦雀无声,都是老板在讲话,而且他还觉得自己牛X得不得了。
  也有老板不服气。他觉得,如果我不管,这个企业会不会塌了。杞人忧天。如果毛泽东天天带兵打仗,冲锋陷阵,他怎么可能建立庞大的思维体系。毛泽东怎么管理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管住了。就这么简单,没什么复杂的,因为他是精神领袖,并且建立了一个机制。老板应该这样,在企业当精神领袖,角色权慢慢放下去。但是老板总觉得这个了不得,就像传玉玺一样,典型的封建帝王心理,没救了。这就是中国,我们社会以家为单位,从家长到家族,从家族再到社会,从社会再到国家,都是这种心理。
  其实,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就讲过这个问题:人具有两面性,一个是个体价值,另外还有社会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在通用做调研,发现飞机流水线的作业效率一开始很高,但是不到一年之后,效率明显下降。按道理,专业化分工会提高效率。为什么呢?是工资低了?加了工资,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后来调研完了得出一个结论:工人说,我天天在拧螺丝,第一这工作很枯燥乏味,第二我拧这个螺丝到底是干啥的,有什么作用,不知道。我拧螺丝,拧上就行了,这是一个工种,但是觉得没有价值。
  明白这个之后,他们就做了一件事:带领员工参观退役飞机残骸,请空军战斗英雄到企业来做报告,讲飞机质量多好,即使被机枪打了都没有掉下来。产业工人一听,原来我一丝不苟把螺丝拧好,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贡献了,一下子体会出了社会价值。接下来,好了,所有员工就开始转变,效率极高。
  我讲这个案例是想说,美国经过工业化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工业水准已经很强大,这和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就是美国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的设备是成熟的,是先进的,但是我们人的思想没有跟上,这个很重要。这个思想就是职业化心态和成熟的人才管理。这个是需要去调整的。
  至于调整的出路,根本不用担心。垮不了。资本是逐利的,它一定会去追逐低成本的领域。如果有政策引导,再加上产业配套的完善,大趋势有了,一切就像流水一样,你只要去顺应就好了。这块肥肉你不吃,自然有别人会去吃。当然,如果你坚持不作为,就会出问题,消耗利润和效益,员工不挣钱,发不出工资,就会有社会问题。现在,很多老板跑了,很多企业出现内部人员纠纷,就是典型。
其他文献
好比长期禁锢的人突然获得自由,面对开放平台接连敞开大门,国内草根开发者怎么想?5月10日的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当马化腾在台上信誓旦旦地宣布“要继续开放,与开发者共成长”时,坐在记者身边的听众A对听众B说:“你觉得他说的是真的吗?”听众B:“我觉得应该是真的,但还是再看看吧。”  是什么让人们心存疑虑?  在过去的两个月,《创业家》记者采访了国内六家主流开放平台,走访了数十名业内人士,以及上百位开发者
期刊
58同城是中国领先的生活服务类网站(它不再以“分类信息”来定位自己),姚劲波是经验丰富、嗅觉敏锐的创业者。  跟所有创业公司与创业者一样,58与姚劲波能走到以上两句“定义”,后面是步步如履薄冰、步步试错。  这一年多来,关于58的争议不少,最核心的质疑是:用户体验下降,重金都花在市场与广告上了,58能赚钱吗?  虎嗅不担心58的赚钱问题。跟其他大量互联网团队比起来,姚劲波团队赚钱能力明显较强,何况
期刊
谁在使用净水器?  位于北京朝阳区亚运村的碧海方舟,是一处高档别墅区,云集着葛优这样的明星大腕。小区内的全部住户都安装了净水设备,多数是价格在30万元左右的反渗透净水器。净水器并非均如此昂贵,普通的全屋净水器价格在5000—8000元左右,比起至少十几万的装修费用,这笔支出并不算离谱。目前,主力消费群体仍然是家庭年收入20万以上,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的白领阶层。    水,生命之源!你可以不喝牛奶,
期刊
重庆照母山下,一片山清水秀之地。以“海扶刀”闻名的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海扶)坐落于此。公司创始人王智彪觉得正是坚持自主创新为海扶争取到了这块风水宝地。作为重庆创新的一个样板,这里时常迎接上至国家领导人的各级官员的考察。  站在海扶总部大楼一层的展厅,王智彪对着一台样机跟《创业家》记者讲起海扶的技术原理。展厅两侧的墙面上,一面挂满各种奖章(含医疗器械行业的最高奖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另一面
期刊
欧惠浦在纯水机行业里是个后来者,创始人许多2009年才入了这行。当时,他个人投入200万元,花费整整一年搞研发,销售基本没做,身边的朋友并不理解。  “那一年,我就在琢磨,如何才能做出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差异化产品?”在许多看来,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净水器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产品更是如此。起初,他和团队广泛收集资料,购买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十几个品牌的产品。经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和对产品的对比研究
期刊
经过艰难创业、野蛮生长之后,西安民办高校有了名份,但仍然面临生存危机。民办高校能否等到真正的教育开放?  会不会出现“东方哈佛”?能不能出现营利性大学?  要打造“东方哈佛”的人,已经远去了。  10月18日,西安翻译学院(下称西翻)25周年校庆。往年的校庆,学校常常邀请媒体报道,甚至找明星来助阵。今年则平淡了许多。  在学校官方网站上,关于校庆的消息只有那天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以及一位“知名校友”
期刊
这一轮温州金改因实业老板跑路潮而起,但最终的金改措施能否圆了这些老板的金融梦?    国务院在温州设立金融改革试验区,使很多人希望居于百业之首的金融能在温州实现体制上的突破。上百家小额贷款公司,数十家村镇银行,市场化的利率,畅通的境外投资渠道,活跃的企业债市场,繁荣的实体经济,这是时下温州正在构想的蓝图。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温州能否成为中国的金融特区,取决于金融牌照能否真正向民间资本开放,取
期刊
这个平台的扶持政策   开发支持:提供开发所需的SDK,包括API、文档和测试、部署工具。   运营支持:利用实时大数据分析能力,帮助开发者了解运营所需的各种细节。   渠道推广:利用百度的流量入口优势,为开发者提供流量和用户。   商业变现:挖掘流量背后的商业价值,经典合作模式为“流量—变现—分成”。    和国外相比,中国开放平台的特点是逐步开放,百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20
期刊
物价上涨是稀缺资源在需求强劲时的自然结果,也是一个长期以来的历史现象。各种经济学派从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经济结构和货币数量等角度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解释,制定了各种政策来应付物价上涨给社会带来的压力。通货膨胀一词则不容置疑地将社会和政治的关注集中在货币现象上,从而,物价上涨始终被归结于上层统治者的权谋和手段。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强劲,人们开始注意到通货膨胀的全球相关,特别指责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不负责
期刊
题记:  二十年前他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比较优势理论的懵懂信徒,当然他也崇拜李嘉诚;十年前他带着隐隐伤痛离开创业“伴侣”,再入职场,策划“婷美”;现在,他从企业的“陈桥兵变”中健步走出,他在糖尿病健康领域探索“打印机+墨盒”商业模式,他就是我的黑马兄弟——健之路电子商务公司总裁陈海滨。    陈海滨自述  2007年,700万元;2008年,1500万元;2009年,26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