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在使用净水器?
位于北京朝阳区亚运村的碧海方舟,是一处高档别墅区,云集着葛优这样的明星大腕。小区内的全部住户都安装了净水设备,多数是价格在30万元左右的反渗透净水器。净水器并非均如此昂贵,普通的全屋净水器价格在5000—8000元左右,比起至少十几万的装修费用,这笔支出并不算离谱。目前,主力消费群体仍然是家庭年收入20万以上,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的白领阶层。
水,生命之源!你可以不喝牛奶,不吃地沟油,不吃问题食品,但不能不喝水。
可悲的是,我们连喝口水也不能放心。
据《新世纪》周刊报道,30多年来的快速工业化导致中国城市水源地真正合格的比例可能只有约50%,全国四千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工艺,应对重金属等污染类型力不从心。如果加上老旧的自来水管道和二次供水蓄水池的污染,真难以想象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喝水环境里。
如果自来水是不安全的,我们还能依靠谁?
人们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净水器。目前,全国共有两千多家净水器厂商,它们生产各类家用净水设备,从中央净水机到软水机、直饮水机,运用了膜过滤、陶瓷过滤、活性炭吸附、电解等当前主流净化技术。
厂家们宣称,它们做的生意是在帮助人们把控饮水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它们真的能胜任吗?
净水还不是一个产业
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国内就有人涉足家用净水行业,最初是引进国外的产品做代理,后来才出现大大小小的国产品牌。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市场仍然处于培育期,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净水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一位2003年入行的厂商用平静的语气对《创业家》描述现状。
家用净水器普及率最高的是中东地区,约为90%。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普及率超过70%。假设我国的普及率达到50%,就有约2亿家庭使用净水器,每台净水器按2000元算,市场规模就是4000亿元。然而事实是中国家用净水器的普及率仅有2%,大约有800万家庭在使用,市场规模仅150亿元。
产业化欠缺的另一个表象是:没有足够大的专业品牌。目前,国内年营收超过1亿元的净水器厂家不超10个。按照发达国家净水行业的发展规律,深耕于这个市场的专业厂商会占据主流位置,比如韩国的熊津豪威,就是一家专业做净水器的上市公司。
反观国内,各类玩家都涌入净水行业,最早是桶装水企业,其后是立升、泉来、开能等专业品牌,还有美的、格力、海尔、TCL等传统家电企业,以及帅康、九阳、奔腾等厨卫企业,甚至一些建材企业也杀将进来。
这些企业杀入,无一例外都是看中了这个行业的高毛利。A股上市公司开能环保主营居家水环保产品,招股说明书显示其2010年毛利率为47%,基本能够代表净水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一些小厂家毛利率甚至能够达到80%。而传统家电企业的毛利率只有10%左右。
美的2001年进入净水行业,目前是国内净水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对美的的产品并不感冒。一个净水器厂商的创始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段子。“美的曾经有一段时间进入了欧洲、日本市场,但后来放弃了以美的品牌进入,而是给日本的一个厂家做贴牌。美的为什么放弃?因为产品进入发达国家之后,一旦发生质量问题,索赔都是天文数字,而贴牌的话出了问题是别人负责,美的权衡之后才作出上述决定。”
除了美的这种“正规军”,国内还有上千家小净水厂商。它们分布在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三角集群,以及以宁波、上海为主的长三角集群。这两大集群几乎涵盖了国内净水器90%的产能。这些小厂商中有生产配件、管件的,还有做品牌的、走渠道的,近年自己直接生产整机的也不在少数。
这些小厂家规模大部分在50人以下,质量更难以保证。通常随便找家工厂代工,贴上自己的商标,就又是一个“十大净水器品牌”。更有甚者,甚至租用一些“知名品牌”来炒作。“比如容声、美菱这种没落的品牌,它们都是把品牌出租给一些做净水机的职业炒家,每年收取20万—30万元的使用费。炒家们马上去OEM产品,或者自己做一些产品出来,然后全国推广,参加各个展会,都是奔着捞快钱来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了这些品牌的内部运作过程。
由于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国内的净水器厂家大多数只是“攒机商”。为了在价格上吸引用户,以次充好的现象并不少见。
以直饮机为例,决定其过滤品质的是PP棉和活性炭。PP棉是熔喷滤芯的俗称,进口产品和国内的山寨货在外观上并没有差别,懂行的人用秤秤,根据密度来判断真伪。真正高品质的PP棉从接触面开始,密度呈梯形逐渐增大,不是行家根本就不知道。“同样是口罩,真正能够阻挡细菌的工艺十分复杂,而有的口罩就是一块儿布,能一样吗?”振慧净水创始人李铭说。
再举个例子,净水器通常会在最前端安装一个前置过滤器,表面看是一个过滤泥沙的金属网,但同时也是承受第一波水压的地方,因而被称为“管路保护神”。国内很多净水器企业采用最便宜的材料,导致前置过滤器变成了管路上的一个薄弱点。“不装还好点,装了以后反倒变成一个隐患,国内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根本没有人想去做。”李铭抱怨。
既然国内的产品不放心,国外的总会好些吧?
然而,像3M这样的国外净水器品牌也曾被曝出有质量问题。更主要的是,从国外直接运来的产品,通常无法应付中国复杂的水质,导致产品不符合中国国情。
没有终极解决方案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净水产品,按功能可划分为两大类:软水机和净水机。以中国当前的水质,这两类产品能否成为成为终极的解决方案?
软水机是采用树脂通过阴阳离子交换的方法分解钙、镁离子来除水碱(又称水锈),比较适合中国北方的水质。但软水主要的用途是生活用水,比如燃汽热水器使用硬水会增大能耗,而如果用上软水机的话,里面永远不会结水垢,洗澡水也会变得柔和,对皮肤的刺激较小。另外,软水比硬水的去污能力更强,平时搁一勺洗衣粉,用软水后搁1/3勺就行了,本身也与节能环保的理念相符。
如果想喝到干净的水,最好应用净水机。净水机采用的技术包括膜或陶瓷材料过滤、活性炭吸附、KFD(铜锌合金的氧化还原材料)过滤等,目前主流的是膜过滤技术,辅以活性炭吸附技术。膜过滤技术又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技术,区别在于膜孔径不同,过滤后水的纯度不同。微滤膜孔径最大,反渗透膜孔径最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超滤技术,其次是反渗透技术。
中国水源中的有害物质已经从原先的微生物扩展到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要应对极端恶劣的水质,超滤技术已力不从心,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反渗透技术。
反渗透膜孔径为0.0001 微米,只有水分子和氧分子能通过,所有微生物、重金属、有机物,甚至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都会被全部滤除,可谓应对水污染的“终极大法”。
在应用上,反渗透技术最早用于解决美国航天员的水循环使用问题,即便是人体排下的尿经过过滤后都可以再次饮用,这个技术一度被美国列为国家机密。到现在为止,反渗透技术仍然是全球最好的水净化技术,迪拜等中东国家依靠它成功解决了海水淡化问题。
但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反渗透技术的推广遭遇了两大障碍。
首先是价格问题。由于合格的反渗透膜完全依赖进口,目前的反渗透净水设备价格动辄数万元,跟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价位仍然相距甚远。
更重要的是反渗透带来的水浪费问题。由于技术本身的原因,反渗透技术产生净水和产生废水的比例介于1:2.5—1:3之间。这意味着每喝掉1杯水就要排掉2.5杯或者3杯的废水。在中国当前极度缺水的状况下,反渗透技术无疑具有先天的缺陷。“如果整个北京市都装反渗透净水器,就等于用水量放大了3倍,北京怎么能承受得了?”爱尼克斯净水创始人张博说。
目前,北京的一些小区安装了自动售水机(小型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处理能力一般在3立方米/日左右,产水率一般在30%-50%之间。由于原水回收率较低,大多数浓缩水就地直接排放,造成浪费。有市民反映,小区净水机进3吨自来水才出一吨净水。
“现在市场上没有一款真正能够解决污染物,又能够得到健康水的净水机。”净水专家、三达国际集团董事长蓝伟光对《创业家》说。
被压制的需求
中国目前最大的水问题是缺水,一些地区居民正常饮水都难以保证。污水排放、自来水厂工艺落后、管道老旧等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于是政府选择了沉默。水源受到污染是所有人的共识,却很少有人质疑自来水厂的净化能力,也没有人会在意城镇自来水管道老化,更没有人从家里的自来水龙头上接一杯水去做检测。
中国健康饮水委员会秘书长马锦亚对《创业家》记者说:“我也知道自来水水源脏,没问题,烧开喝就可以了。”
公众习惯性地认为,自来水是安全的,也不愿相信自来水存在安全隐患。这产生了净水行业最大的困扰:消费者意识不足。
三达国际集团董事长蓝伟光自称是个疯子,早年间他在各种场合跟人讲膜技术,没人搭理他。如今,他把集团的膜业务拓展到民用水领域,又成了净水行业的“膜疯子”。不久前,他在上海陆家嘴作了场报告,普及水问题的严峻性。台下有位老太太激动地打断了他:“蓝博士,你不要说了,再说我晚上回去睡不着了。”她马上又被老伴儿打断了:“你为什么要信他?政府又没公开说。”
“我也想做宣传,但不能太高调,否则就会有人来收拾我们这种没有任何背景的企业。”某净水器厂商说。净水商们除了私下聚会,很少在公开场合宣称自来水有问题。他们只能温文尔雅地宣传:净水器让生活更美好。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净水器主顾大多是高收入人群。
从业者并非无病呻吟。长期以来,国内净水器行业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扶持政策,甚至连个像样的一级行业协会都没有,全是挂靠在其他部门之下的专业委员会。振慧净水创始人李铭说:“我们想成立个行业协会,没地方收留,环保、水利部门都不管,净水其实是一个独立的行业,但规模又太小,无奈只好勉强活下去。”
家用净水行业不像污水处理行业,有专门的职业学校培养人才。“这个行业没有,都是师傅教徒弟。”一位净水厂商市场部负责人告诉《创业家》记者:“这个行业光技术学通就要半年时间,销售员必须要懂技术懂原理,包括招商也是一样,一个高级招商代表谈话的形式,包括你所传递的信息量,肯定跟新手是不一样的。”
与德国相比,国内对净水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德国,法律要求每个家庭必须安装前置净水器,这个规定从水质最坏的时候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早在十多年前,德国排放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了98%。
在采访中,所有的被访人都有一个一致的观点,“随着中国公众水意识的觉醒,净水市场会在未来几年迎来爆发期。”尽管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市场目前的培育和开拓主要是由经销商来承担。“目前的市场分布完全跟消费力不相关,也跟沿海不沿海和是否在北、上、广深不搭边,哪一个经销商认真做了,做的时间久了,当地市场就好了。”
产业本身一片混沌,但似乎隐隐有一道光芒试图冲破阴霾。近两年家用净水市场都在以高于40%的速度快速增长,西门子今年在中国推出首款净水器,TCL不久前刚刚召开净水新品发布会,格力刚获得净水器生产批文,生产线也准备停当,并高调宣布投入2000万元建立亚洲最先进的水质检测中心……
中国长江沿岸的40万家化工厂不会突然消失,自来水厂不会突然改造完毕,自来水管道也不会突然焕然一新。然而,对消费者而言,架设水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却是个只争朝夕的问题。
这大概是所有净水厂家的希望所在。
净水产业无霸主
历史上不止一次有人试图成为市场霸主,其中声势最浩大、对净水行业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凤凰制水”。2000年,江苏凤凰集团老板陈玉书把反渗透技术引入国内,成立国内第一家直饮水公司凤凰制水,生产和销售净水器。2002年,陈玉书大张旗鼓地在央视1套到12套同时进行广告轰炸,配合强势的线下宣传,加盟店迅猛发展到三百多家,但由于定价、产品外观等诸多因素,加之盲目扩张,最终亏损五千多万元。2004年,凤凰制水被售予南京的一家公司。
位于北京朝阳区亚运村的碧海方舟,是一处高档别墅区,云集着葛优这样的明星大腕。小区内的全部住户都安装了净水设备,多数是价格在30万元左右的反渗透净水器。净水器并非均如此昂贵,普通的全屋净水器价格在5000—8000元左右,比起至少十几万的装修费用,这笔支出并不算离谱。目前,主力消费群体仍然是家庭年收入20万以上,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的白领阶层。
水,生命之源!你可以不喝牛奶,不吃地沟油,不吃问题食品,但不能不喝水。
可悲的是,我们连喝口水也不能放心。
据《新世纪》周刊报道,30多年来的快速工业化导致中国城市水源地真正合格的比例可能只有约50%,全国四千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工艺,应对重金属等污染类型力不从心。如果加上老旧的自来水管道和二次供水蓄水池的污染,真难以想象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喝水环境里。
如果自来水是不安全的,我们还能依靠谁?
人们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净水器。目前,全国共有两千多家净水器厂商,它们生产各类家用净水设备,从中央净水机到软水机、直饮水机,运用了膜过滤、陶瓷过滤、活性炭吸附、电解等当前主流净化技术。
厂家们宣称,它们做的生意是在帮助人们把控饮水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它们真的能胜任吗?
净水还不是一个产业
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国内就有人涉足家用净水行业,最初是引进国外的产品做代理,后来才出现大大小小的国产品牌。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市场仍然处于培育期,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净水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一位2003年入行的厂商用平静的语气对《创业家》描述现状。
家用净水器普及率最高的是中东地区,约为90%。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普及率超过70%。假设我国的普及率达到50%,就有约2亿家庭使用净水器,每台净水器按2000元算,市场规模就是4000亿元。然而事实是中国家用净水器的普及率仅有2%,大约有800万家庭在使用,市场规模仅150亿元。
产业化欠缺的另一个表象是:没有足够大的专业品牌。目前,国内年营收超过1亿元的净水器厂家不超10个。按照发达国家净水行业的发展规律,深耕于这个市场的专业厂商会占据主流位置,比如韩国的熊津豪威,就是一家专业做净水器的上市公司。
反观国内,各类玩家都涌入净水行业,最早是桶装水企业,其后是立升、泉来、开能等专业品牌,还有美的、格力、海尔、TCL等传统家电企业,以及帅康、九阳、奔腾等厨卫企业,甚至一些建材企业也杀将进来。
这些企业杀入,无一例外都是看中了这个行业的高毛利。A股上市公司开能环保主营居家水环保产品,招股说明书显示其2010年毛利率为47%,基本能够代表净水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一些小厂家毛利率甚至能够达到80%。而传统家电企业的毛利率只有10%左右。
美的2001年进入净水行业,目前是国内净水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对美的的产品并不感冒。一个净水器厂商的创始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段子。“美的曾经有一段时间进入了欧洲、日本市场,但后来放弃了以美的品牌进入,而是给日本的一个厂家做贴牌。美的为什么放弃?因为产品进入发达国家之后,一旦发生质量问题,索赔都是天文数字,而贴牌的话出了问题是别人负责,美的权衡之后才作出上述决定。”
除了美的这种“正规军”,国内还有上千家小净水厂商。它们分布在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三角集群,以及以宁波、上海为主的长三角集群。这两大集群几乎涵盖了国内净水器90%的产能。这些小厂商中有生产配件、管件的,还有做品牌的、走渠道的,近年自己直接生产整机的也不在少数。
这些小厂家规模大部分在50人以下,质量更难以保证。通常随便找家工厂代工,贴上自己的商标,就又是一个“十大净水器品牌”。更有甚者,甚至租用一些“知名品牌”来炒作。“比如容声、美菱这种没落的品牌,它们都是把品牌出租给一些做净水机的职业炒家,每年收取20万—30万元的使用费。炒家们马上去OEM产品,或者自己做一些产品出来,然后全国推广,参加各个展会,都是奔着捞快钱来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了这些品牌的内部运作过程。
由于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国内的净水器厂家大多数只是“攒机商”。为了在价格上吸引用户,以次充好的现象并不少见。
以直饮机为例,决定其过滤品质的是PP棉和活性炭。PP棉是熔喷滤芯的俗称,进口产品和国内的山寨货在外观上并没有差别,懂行的人用秤秤,根据密度来判断真伪。真正高品质的PP棉从接触面开始,密度呈梯形逐渐增大,不是行家根本就不知道。“同样是口罩,真正能够阻挡细菌的工艺十分复杂,而有的口罩就是一块儿布,能一样吗?”振慧净水创始人李铭说。
再举个例子,净水器通常会在最前端安装一个前置过滤器,表面看是一个过滤泥沙的金属网,但同时也是承受第一波水压的地方,因而被称为“管路保护神”。国内很多净水器企业采用最便宜的材料,导致前置过滤器变成了管路上的一个薄弱点。“不装还好点,装了以后反倒变成一个隐患,国内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根本没有人想去做。”李铭抱怨。
既然国内的产品不放心,国外的总会好些吧?
然而,像3M这样的国外净水器品牌也曾被曝出有质量问题。更主要的是,从国外直接运来的产品,通常无法应付中国复杂的水质,导致产品不符合中国国情。
没有终极解决方案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净水产品,按功能可划分为两大类:软水机和净水机。以中国当前的水质,这两类产品能否成为成为终极的解决方案?
软水机是采用树脂通过阴阳离子交换的方法分解钙、镁离子来除水碱(又称水锈),比较适合中国北方的水质。但软水主要的用途是生活用水,比如燃汽热水器使用硬水会增大能耗,而如果用上软水机的话,里面永远不会结水垢,洗澡水也会变得柔和,对皮肤的刺激较小。另外,软水比硬水的去污能力更强,平时搁一勺洗衣粉,用软水后搁1/3勺就行了,本身也与节能环保的理念相符。
如果想喝到干净的水,最好应用净水机。净水机采用的技术包括膜或陶瓷材料过滤、活性炭吸附、KFD(铜锌合金的氧化还原材料)过滤等,目前主流的是膜过滤技术,辅以活性炭吸附技术。膜过滤技术又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技术,区别在于膜孔径不同,过滤后水的纯度不同。微滤膜孔径最大,反渗透膜孔径最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超滤技术,其次是反渗透技术。
中国水源中的有害物质已经从原先的微生物扩展到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要应对极端恶劣的水质,超滤技术已力不从心,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反渗透技术。
反渗透膜孔径为0.0001 微米,只有水分子和氧分子能通过,所有微生物、重金属、有机物,甚至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都会被全部滤除,可谓应对水污染的“终极大法”。
在应用上,反渗透技术最早用于解决美国航天员的水循环使用问题,即便是人体排下的尿经过过滤后都可以再次饮用,这个技术一度被美国列为国家机密。到现在为止,反渗透技术仍然是全球最好的水净化技术,迪拜等中东国家依靠它成功解决了海水淡化问题。
但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反渗透技术的推广遭遇了两大障碍。
首先是价格问题。由于合格的反渗透膜完全依赖进口,目前的反渗透净水设备价格动辄数万元,跟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价位仍然相距甚远。
更重要的是反渗透带来的水浪费问题。由于技术本身的原因,反渗透技术产生净水和产生废水的比例介于1:2.5—1:3之间。这意味着每喝掉1杯水就要排掉2.5杯或者3杯的废水。在中国当前极度缺水的状况下,反渗透技术无疑具有先天的缺陷。“如果整个北京市都装反渗透净水器,就等于用水量放大了3倍,北京怎么能承受得了?”爱尼克斯净水创始人张博说。
目前,北京的一些小区安装了自动售水机(小型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处理能力一般在3立方米/日左右,产水率一般在30%-50%之间。由于原水回收率较低,大多数浓缩水就地直接排放,造成浪费。有市民反映,小区净水机进3吨自来水才出一吨净水。
“现在市场上没有一款真正能够解决污染物,又能够得到健康水的净水机。”净水专家、三达国际集团董事长蓝伟光对《创业家》说。
被压制的需求
中国目前最大的水问题是缺水,一些地区居民正常饮水都难以保证。污水排放、自来水厂工艺落后、管道老旧等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于是政府选择了沉默。水源受到污染是所有人的共识,却很少有人质疑自来水厂的净化能力,也没有人会在意城镇自来水管道老化,更没有人从家里的自来水龙头上接一杯水去做检测。
中国健康饮水委员会秘书长马锦亚对《创业家》记者说:“我也知道自来水水源脏,没问题,烧开喝就可以了。”
公众习惯性地认为,自来水是安全的,也不愿相信自来水存在安全隐患。这产生了净水行业最大的困扰:消费者意识不足。
三达国际集团董事长蓝伟光自称是个疯子,早年间他在各种场合跟人讲膜技术,没人搭理他。如今,他把集团的膜业务拓展到民用水领域,又成了净水行业的“膜疯子”。不久前,他在上海陆家嘴作了场报告,普及水问题的严峻性。台下有位老太太激动地打断了他:“蓝博士,你不要说了,再说我晚上回去睡不着了。”她马上又被老伴儿打断了:“你为什么要信他?政府又没公开说。”
“我也想做宣传,但不能太高调,否则就会有人来收拾我们这种没有任何背景的企业。”某净水器厂商说。净水商们除了私下聚会,很少在公开场合宣称自来水有问题。他们只能温文尔雅地宣传:净水器让生活更美好。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净水器主顾大多是高收入人群。
从业者并非无病呻吟。长期以来,国内净水器行业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扶持政策,甚至连个像样的一级行业协会都没有,全是挂靠在其他部门之下的专业委员会。振慧净水创始人李铭说:“我们想成立个行业协会,没地方收留,环保、水利部门都不管,净水其实是一个独立的行业,但规模又太小,无奈只好勉强活下去。”
家用净水行业不像污水处理行业,有专门的职业学校培养人才。“这个行业没有,都是师傅教徒弟。”一位净水厂商市场部负责人告诉《创业家》记者:“这个行业光技术学通就要半年时间,销售员必须要懂技术懂原理,包括招商也是一样,一个高级招商代表谈话的形式,包括你所传递的信息量,肯定跟新手是不一样的。”
与德国相比,国内对净水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德国,法律要求每个家庭必须安装前置净水器,这个规定从水质最坏的时候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早在十多年前,德国排放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了98%。
在采访中,所有的被访人都有一个一致的观点,“随着中国公众水意识的觉醒,净水市场会在未来几年迎来爆发期。”尽管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市场目前的培育和开拓主要是由经销商来承担。“目前的市场分布完全跟消费力不相关,也跟沿海不沿海和是否在北、上、广深不搭边,哪一个经销商认真做了,做的时间久了,当地市场就好了。”
产业本身一片混沌,但似乎隐隐有一道光芒试图冲破阴霾。近两年家用净水市场都在以高于40%的速度快速增长,西门子今年在中国推出首款净水器,TCL不久前刚刚召开净水新品发布会,格力刚获得净水器生产批文,生产线也准备停当,并高调宣布投入2000万元建立亚洲最先进的水质检测中心……
中国长江沿岸的40万家化工厂不会突然消失,自来水厂不会突然改造完毕,自来水管道也不会突然焕然一新。然而,对消费者而言,架设水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却是个只争朝夕的问题。
这大概是所有净水厂家的希望所在。
净水产业无霸主
历史上不止一次有人试图成为市场霸主,其中声势最浩大、对净水行业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凤凰制水”。2000年,江苏凤凰集团老板陈玉书把反渗透技术引入国内,成立国内第一家直饮水公司凤凰制水,生产和销售净水器。2002年,陈玉书大张旗鼓地在央视1套到12套同时进行广告轰炸,配合强势的线下宣传,加盟店迅猛发展到三百多家,但由于定价、产品外观等诸多因素,加之盲目扩张,最终亏损五千多万元。2004年,凤凰制水被售予南京的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