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成长需要
人必须经过一系列发展才能走向成熟,即生理基本成熟、智力达到高峰、情绪基本稳定、行为能够自控。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一是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因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二是他们对于自我、他人、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才培养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中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荀子在《天论》中曾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观点,成为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学说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其中神是形体的主宰者。对此,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心身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摄和协调之下进行的。 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着的。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许多身体方面的疾病会明显的引起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不健康的心理又会引起躯体的症状。在医学上,很多生理疾病,从感冒到癌症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焦虑、挫折感等有关。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生理病变,也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在众多病患中,有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上疾病的10%左右,而间接导致的却在一半以上。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治疗,心理因素占了35%。可见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人格亦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具有三种内涵:智慧力量、意志力量、道德力量。这包括了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智力、理想、道德等等,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人格就是力量,有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良好的人格促使自己战胜自己,功成名就;良好的人格把挫折当成基石,愈挫愈勇;良好的人格促使你身强体壮,延年益寿。人格具有可塑性,青少年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学校教育应该从智慧、意志、性格、气质、道德等方面下功夫,力求这些因素形成良好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以达到健康的人格境界。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增强中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开发其潜能。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达尔文曾说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jet)认为适应是智慧的本质。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人是离不开现实的。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要与客观现实打交道,客观现实十分复杂,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人的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任何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称心,每个人都受到个人能力和客观现实的制约。所以,只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合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地适应环境,与客观现实取得积极的平衡。心理学家Gottman的实验研究证明,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通常表现出乐观开朗,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力,人际关系好,注意力集中,对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都充满信心,对困难的态度是积极的,进取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这些能力,便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它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只有有了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雨过天晴、获得成功;只有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在困苦中感受快乐;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出辉煌。只要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灵,内心便会一片澄澈,便能领悟生命的玄机,感悟人生的智慧,活出灿烂的人生。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成长需要
人必须经过一系列发展才能走向成熟,即生理基本成熟、智力达到高峰、情绪基本稳定、行为能够自控。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一是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因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二是他们对于自我、他人、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才培养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中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荀子在《天论》中曾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观点,成为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学说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其中神是形体的主宰者。对此,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心身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摄和协调之下进行的。 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着的。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许多身体方面的疾病会明显的引起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不健康的心理又会引起躯体的症状。在医学上,很多生理疾病,从感冒到癌症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焦虑、挫折感等有关。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生理病变,也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在众多病患中,有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上疾病的10%左右,而间接导致的却在一半以上。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治疗,心理因素占了35%。可见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人格亦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具有三种内涵:智慧力量、意志力量、道德力量。这包括了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智力、理想、道德等等,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人格就是力量,有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良好的人格促使自己战胜自己,功成名就;良好的人格把挫折当成基石,愈挫愈勇;良好的人格促使你身强体壮,延年益寿。人格具有可塑性,青少年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学校教育应该从智慧、意志、性格、气质、道德等方面下功夫,力求这些因素形成良好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以达到健康的人格境界。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增强中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开发其潜能。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达尔文曾说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jet)认为适应是智慧的本质。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人是离不开现实的。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要与客观现实打交道,客观现实十分复杂,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人的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任何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称心,每个人都受到个人能力和客观现实的制约。所以,只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合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地适应环境,与客观现实取得积极的平衡。心理学家Gottman的实验研究证明,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通常表现出乐观开朗,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力,人际关系好,注意力集中,对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都充满信心,对困难的态度是积极的,进取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这些能力,便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它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只有有了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雨过天晴、获得成功;只有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在困苦中感受快乐;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出辉煌。只要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灵,内心便会一片澄澈,便能领悟生命的玄机,感悟人生的智慧,活出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