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的课堂是以书本知识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上升为数学素养,并学会以数学的方式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模式 案例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07
中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走向何方?
最近几年,我们学校持续在进行省级课题“先学后导,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师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形式有无形的,量变的,质变的,可以量化的,也有不能量化但可以感悟的.
下面我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案例来分享我们在“先学后导,合作探究”课题研究中无形的、不可量化但可以感悟的收获.
在和学生学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内容时,我讲解了例1.
图1
已知:四边形ABCD中,∠B=90°,AB=4,BC=3,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例题讲解后我引导学生:
从知识上讲,此题就是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综合应用.
从能力上讲,勾股定理和逆定理何时运用,要根据题目给的条件来决定,而在本题中,因为先有了∠B=90°,所以用勾股定理,在Rt△ABC中,由AB=4,BC=3,可以求得AC=5,
而在△ADC中,不知道角的度数(也就没有90°的条件),但是很明显知道三条边的数据:AC=5,CD=12,AD=13,易得,AC2 CD2=52 122=169,AD2=132=169,所以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ADC是Rt△,从而得到∠BCD=90°,故求得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Rt△ABC和△ADC的面积之和.
讲完例题,我和学生一起对这个题目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1.解题过程中既用到勾股定理又用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到底先用哪一个定理解决问题,或者说什么时候用哪一个定理,主要是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来确定.
2.在这个过程中,前提是心中要有定理,也就是要熟练掌握定理.其实学习几何知识的核心就是对定理的掌握,并且合理灵活地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小结之后,我给出如下变式练习.
图2练习1.已知四边形ABCD中,∠B=90°,AB=4,BC=3,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答过程同上(略),
所以就可以求得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ADC和Rt△ABC的面积之差.
总结和反思:
对不规则图形求面积,可运用“割补法”,其实就是用转化(化归)思想把它转化为特殊的图形.如此题就是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完成变式练习之后,对这两个题目进行总结和反思.
师:通过对这两个题目的解答,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单元学习了勾股定理,现在回头来看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1:工具.勾股定理其实就是一个工具,主要是解决Rt△中边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
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惊讶,同时也很佩服.不光是佩服这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多的是佩服她的悟性.因为在她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感悟也得到了提升.
我顺着她的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勾股定理是在知道Rt△的前提条件下,解决已知其中的两条边,求第三条边的工具.特殊的情况下如有30°,45°,60°时,则只需知道其中的一条边,就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模式 案例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07
中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走向何方?
最近几年,我们学校持续在进行省级课题“先学后导,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师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形式有无形的,量变的,质变的,可以量化的,也有不能量化但可以感悟的.
下面我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案例来分享我们在“先学后导,合作探究”课题研究中无形的、不可量化但可以感悟的收获.
在和学生学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内容时,我讲解了例1.
图1
已知:四边形ABCD中,∠B=90°,AB=4,BC=3,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例题讲解后我引导学生:
从知识上讲,此题就是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综合应用.
从能力上讲,勾股定理和逆定理何时运用,要根据题目给的条件来决定,而在本题中,因为先有了∠B=90°,所以用勾股定理,在Rt△ABC中,由AB=4,BC=3,可以求得AC=5,
而在△ADC中,不知道角的度数(也就没有90°的条件),但是很明显知道三条边的数据:AC=5,CD=12,AD=13,易得,AC2 CD2=52 122=169,AD2=132=169,所以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ADC是Rt△,从而得到∠BCD=90°,故求得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Rt△ABC和△ADC的面积之和.
讲完例题,我和学生一起对这个题目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1.解题过程中既用到勾股定理又用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到底先用哪一个定理解决问题,或者说什么时候用哪一个定理,主要是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来确定.
2.在这个过程中,前提是心中要有定理,也就是要熟练掌握定理.其实学习几何知识的核心就是对定理的掌握,并且合理灵活地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小结之后,我给出如下变式练习.
图2练习1.已知四边形ABCD中,∠B=90°,AB=4,BC=3,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答过程同上(略),
所以就可以求得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ADC和Rt△ABC的面积之差.
总结和反思:
对不规则图形求面积,可运用“割补法”,其实就是用转化(化归)思想把它转化为特殊的图形.如此题就是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完成变式练习之后,对这两个题目进行总结和反思.
师:通过对这两个题目的解答,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单元学习了勾股定理,现在回头来看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1:工具.勾股定理其实就是一个工具,主要是解决Rt△中边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
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惊讶,同时也很佩服.不光是佩服这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多的是佩服她的悟性.因为在她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感悟也得到了提升.
我顺着她的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勾股定理是在知道Rt△的前提条件下,解决已知其中的两条边,求第三条边的工具.特殊的情况下如有30°,45°,60°时,则只需知道其中的一条边,就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