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青少年长期接触的环境有两个,一为家庭,二为学校.其中,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重大使命,被国家、社会及家庭寄予厚望.目前,针对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网络隐蔽性以及校园暴力等新趋势、新特点,为切实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各界对学校生态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环境建设以及实践效果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校要发挥其“铸魂育人”主阵地的优势,就要做到将德育课程的显性教育与道德环境建设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具体而言要进一步改进德育课程设计;促进学校道德生态建设;重构道德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机 构】
:
人教教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信用管理与法务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长期接触的环境有两个,一为家庭,二为学校.其中,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重大使命,被国家、社会及家庭寄予厚望.目前,针对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网络隐蔽性以及校园暴力等新趋势、新特点,为切实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各界对学校生态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环境建设以及实践效果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校要发挥其“铸魂育人”主阵地的优势,就要做到将德育课程的显性教育与道德环境建设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具体而言要进一步改进德育课程设计;促进学校道德生态建设;重构道德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从法律的前一道防线约束青少年的行为,做到切实预防青少年犯罪.
其他文献
罗钦顺心性论对于心有两个向度的强调:一方面,虚灵、知觉、神识描述了一种作为认识功能的心;另一方面,心性体用这个思路描述了一种作为性体之现象的心.心如上两个层次的意义必然引发出两种不同的心性关系.其中,心性体用的关系和理气论中的理气一物较为融贯,而心性能所的关系则与此不太融贯.罗钦顺肯定没有像批评他的刘宗周、黄宗羲那样直接主张心与气的平行对应关系.不过,以朱子学作为衡量标准,罗钦顺的理气论与心性论之间没有明显的不统一.只能说罗钦顺哲学在心性论内部因为对心的定义有多层,心性关系并非形式上只有一层,这里会产生形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不同评价倾向的情绪对个体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1采用视频片段诱发被试的恐惧和愤怒情绪,实验2则采用视频片段诱发悲伤和厌恶情绪,根据JAS范式,两个实验均采用硬币估计任务来衡量建议采纳程度.结果 表明:(1)不同情绪对建议采纳程度的影响不同,恐惧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建议采纳程度要高于愤怒情绪和中性情绪状态下的被试;(2)与厌恶情绪和中性情绪状态下被试相比,悲伤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有更多的建议采纳行为.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情绪的评价倾向理论.
本研究考察了在多重威胁框架下,价值肯定干预对女大学生在刻板印象威胁下的认知任务表现的作用,并比较了群体价值肯定和自我价值肯定的影响差异.实验1发现在群体目标刻板印象威胁下,群体价值肯定降低了受威胁个体的任务表现水平,被试在任务中表现出更大的Stroop干扰效应;实验2发现在自我目标刻板印象威胁下,群体价值肯定和自我价值肯定都能缓冲威胁带来的任务表现下降.当前的研究验证了价值肯定在消除刻板印象威胁负面影响中的作用,以及价值肯定变式在实际应用时的条件,为刻板印象威胁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人民警察为研究对象,利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使命感的概念内涵及践行使命的影响因素.使命感定义为听从党的召唤,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与牺牲,主动进取,并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行为动力倾向.使命感概念内涵包括信仰召唤、利他奉献、主动进取、自我实现四个维度.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团队氛围等是影响使命践行的主要因素.使命感转化为践行的动力需要良好的团队氛围、恰当的工作回报、个体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组织环境作为支持.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使命感的中国本土化研究构建了理论基础.
元宇宙是近期的热点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元宇宙对于心理学领域可能的影响包括通过创建教育元宇宙从而提供全景式的学习过程新场域,通过创建MOOC元宇宙从而打造更加科学和新颖的教学模式,通过打破“魔力怪圈”从而缓解人际回避进而促进个体的社交行为,通过塑造元宇宙赛博朋克文化圈从而增强个体的自我认同,通过搭建元宇宙心理体验馆从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以及通过创建基于传统行为疗法的元宇宙心理干预系统从而提升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性等.然而,由元宇宙所代表的新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不仅需要重视这一创造“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法律实践运用能力、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思想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高校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健全领导机制、加大工作力度,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动、保障学校法治教育,努力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高校法治教育水平,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略,在这一背景下,法治教育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依托小学、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和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有目的 、有系统、有针对性的法治素养培育,有利于提升大中小学生法治素养,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促进其健康成长.本文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对于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当前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完善青少年法治素养的培育路径.
在未成年人司法运作体系中,参照社会调查报告的价值根基,再度考察发现,功能目标与法律规定的偏差、制作过程中的“接力—协作”模式以及适用过程中的“共性—同质”效果,制约着社会调查报告基础作用的发挥.通过不同视野的透视,法律体系下的“从宽”异化、个案处遇中的价值冲突,可能使社会调查制度具有形式化的风险.通过汲取修复正义观念这一理论资源,引导社会调查报告发挥预设功能.从主体连接、功能选择和内容提升等方面探讨改进措施,回归社会调查报告以教育矫正和社会修复为导向的制度设计目标.
探讨社交网站中的自拍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及线上积极反馈和外倾性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社交网站中的自拍、线上积极反馈、友谊质量和外倾性量表对49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表明:(1)社交网站中的自拍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友谊质量;(2)社交网站中的自拍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影响大学生友谊质量的后半段路径受外倾性的调节,具体而言,只有在低外倾性群体中,线上积极反馈才能显著预测友谊质量.外倾性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拍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影响友谊质量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
《刑法修正案(十一)》通过增设“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强化了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女性的特殊保护,使我国涉性犯罪的刑事法网更加严密.本罪保护的法益为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未成年女性的性健康发展;对本罪规定的“发生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理解,但基于体系解释,应当与强奸罪关于“发生性关系”的理解保持一致;在界定本罪负有照护职责的主体时,应实质判断双方是否基于照护形成一定的特殊信赖关系;双方之间一般会因照护而形成紧密的生活共同体,能够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明知未成年女性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