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危机表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严峻的就业形势凸显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呼唤高校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建构。文章在分析大学生遭遇就业危机成因的基础上,论述了开展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必要性,对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就业危机危机教育缺失建构
[作者简介]郭亮(1981-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151-03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危机表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显示,历次经济危机都曾导致数百万人因失业和就业压力产生焦虑、失眠以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甚至引发自杀事件。近年来,因就业危机引发的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数量急剧增长。严峻的就业形势凸显了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呼唤高校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大学生就业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金融危机使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了很大影响,一些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就业岗位流失。“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就业前景迅速恶化,失业潮、裁员潮一浪高过一浪,就业危机正成为继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全球新一轮危机。”①“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②近期,新华网关于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问卷显示,有91.05%的大学生认为2009年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单位在岗位紧缺的情况下,就业门槛有所提高。
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自1999年开始,经过连续几年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大众化教育必然带来大众化就业,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逐渐趋于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与时间将增大和延长,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也将有所下降。
(二)过高的就业期待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
高校扩招后,残酷的“就业难”现实和巨大的数字对比遮蔽了人们的视线,误导了人们的思维,人们纷纷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剧了大学生的择业竞争,部分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远见的“功利主义”做法也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剧了人才需求供求关系的矛盾。但是,高校扩招并没有增加待就业人口的总体数量,只是普遍提高了待就业人口的整体素质,相反,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就业后,会有效地促进所从事行业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就业岗位的需求。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的做法,否定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成果,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消极的。
受传统的择业观念和“精英心态”的影响,大学生对择业、就业有着过高的心理预期,对就业危机缺乏清醒的认识,这使他们难以接受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则使大学生不知如何有效地应对就业危机。其实,在我国社会劳动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结构性失业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现阶段,“岗位闲置”与“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同时存在,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形成了欠发达地区、基层岗位人才紧缺,而发达地区、条件优越的岗位人才过剩的局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大学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发挥自己作为择业和求职主体的主体性作用,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调整好求职心态,才能在就业危机中把握机遇,顺利就业。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遭遇“就业恐慌”
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近期频繁发生的因就业问题引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也向人们发出了严重的警讯——我国就业危机教育严重缺失。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底发布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预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就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和农民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调查显示,57.9%的正在求职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存在就业恐慌,“担心”(50.2%)、“焦虑”(44.7%)是不少人对校园生活最后阶段的定义。调查结果表明,缺乏疏导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更加悲观。在谈到离开校园时,他们越来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躁不安……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提醒我们,就业危机正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着和谐校园的建设。我们在探索各种途径扩大就业的同时,也要树立就业危机意识,强化就业危机教育。“危机教育缺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③因此,学校加强就业危机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是应对就业危机的有效策略
“面对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危机事件,预警和应急显得十分重要。但这时我们很可能恰恰忽略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危机教育。”④尽管国家采取了诸多措施促进就业,学校和家庭也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但是,在就业危机面前,真正能够帮助大学生摆脱困境的是提高他们科学面对就业危机,有效化解就业危机的能力,增强他们抵御风险、战胜挫折的就业和谋生能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逐渐踏上为社会服务之路,从而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有效应对危机的技能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危机教育来实现,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是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应对就业危机的有效策略。只有通过系统的就业危机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危机意识,增强他们应对就业危机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帮助他们有效地消除恐慌,化解就业危机。“在美国,危机管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⑤,并已构建起公众危机文化教育体系。而日本也非常重视危机教育,其教育内容渗透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效果非常显著。在莫斯科友谊大学学生宿舍火灾事故中,中国留学生有11人死亡、46人受伤,致使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浓烟、烧伤、跳楼引起的机械性伤害和急救不力造成的混乱,而同住一楼的日本留学生却能沉着冷静地从火中逃生,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在危机教育上的重视与否所导致的不同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源自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危机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只要人生存于世,危机便不可避免。“危机(如社会危机、家庭危机、疾病危机和成熟危机等)是突然出现的威胁和中断个体生活进程的事件。危机是造成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⑥德国著名哲学家博尔诺夫把危机看做是造成教育非连续性的一种因素,并指出危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他认为,危机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只要人生存着,就必然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来自外部或产生于内部的危机。“具有合理功能的危机必然属于生活的一部分”。⑦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人产生无法摆脱的困难而不得不中断正常的生活进程,威胁人的生活,同时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但危机是可以战胜的,一旦人们度过了危机,就会获得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危机中或经历过危机我们才能成熟起来。”⑧“没有哪一次危机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⑨
危机从属于人的本质,对个体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不可避免,那么,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完善,就不能忽视学生生命当中出现的危机。教育有责任“对危机的本质及其对生活的意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不能用安慰性的掩饰来降低危机的严重性,他必须帮助年轻人明确危机的含义,(让学生)全力承担责任,不回避危机,直到危机得到圆满的解决”。⑩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生存”,高校应该责无旁贷地给予面临危机的生命以独特的关怀,并最终使个体能够体验到成长的幸福。就业危机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植根于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是教育的本质,也应是教育的责任和追求。这种责任和追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遭遇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凸显得更加强烈。“高校必须做好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疏导和消解不良心理,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消除就业恐慌。”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和活跃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在国内外高校中发生的一连串危机事件,向人们发出了高校稳定和安全的警讯,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突发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有效解决。” 将以促进大学生对“就业危机”的理性认知、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纳入到现行的教育实践体系中,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重视大学生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和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就业危机干预,构建科学、规范并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基本任务
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看清形势,对自己的气质和性格、兴趣和爱好、能力、特长做出科学的评估,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教会大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就业危机和求职挫折做出科学评估,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高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危机的必胜信心。第三,教给大学生战胜就业危机的知识和能力,教会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策略和技能,培养大学生以正确的方式释放就业压力,促使大学生善于对求职失败进行正确归因,善于在磨难中提升自己。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原则
为保证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有效性,应该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常态化原则,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教育不是一项大学生毕业时的临时性工作,而是一种常态教育,贯穿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全员化原则,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不是一项局部性的工作,不仅要针对应届毕业生,而且要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三是系统化原则,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就业危机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就业危机心理教育、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四个部分,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不能机械分割、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实施途径
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可以从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内容建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模式建构几个方面进行。
1.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教师队伍应该是由熟悉高等教育现状和国家就业形势与政策,熟悉大学生就业心理,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与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标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就业危机指导教师队伍,要通过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的工作机制,利用多方力量壮大就业危机教育队伍。教育管理部门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主要职能部门,应负责全面协调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教育工作,制定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总体规划,完善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负责大学生就业危机日常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熟悉大学生的个体情况和本专业的就业状况,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给大学生一些就业形势的指导,能够及时了解和传递就业信息,并掌握学生反映情况,同时做出必要的辅导和教育,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该力量在就业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和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指导力量,他们熟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和危机干预的一般规律,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应对和化解就业危机,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境。
2.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内容建构。根据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任务,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就业危机心理教育、职业发展规划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危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价值观教育主要指人生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教育。就业危机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就业指导与危机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它的任务是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就业危机教育之中,落实到择业标准、求职道德、成才道路等方面。(2)形势政策教育。就业危机形势政策教育的内容包括国家和本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国家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及对行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人才市场供求形势分析,毕业生供需信息与分析,各职业的种类特点及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势,国家就业政策,省市制定的行业性和区域性的就业政策,学校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等。(3)就业危机心理教育。就业危机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就业危机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教育普及、自我心理保健及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防治教育技能传授等。具体来说,一是要对常见的就业危机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三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工作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适应环境;四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在残酷的竞争面前应对挫折的能力。(4)职业发展规划教育。职业发展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与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探索,外部环境分析,目标设定,制定目标实施方案和实施策略,根据各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修正目标和实施方案等五个方面。
3.科学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模式建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应满足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围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来综合考虑。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同步进行,相互渗透。各年级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教育应结合年级特点和需要来设计。(1)对一年级的大学生,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辅以危机心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职业信息,初步树立就业危机意识,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学习知识、增强素质、提高竞争能力。该阶段应着重进行学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教育,对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应有的素质能力、自我评价与职业定位、大学生就业形势等做一些概要性的介绍,使大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客观看待所学专业,初步明确努力方向。(2)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应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危机心理教育”为重点,辅以“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设计职业生涯,并做好学习准备。此阶段应重点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危机心理教育”,要从义利观教育、成才观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择业心理教育、危机心理教育等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和较强的危机心理调适能力。(3)对毕业生,应以“形势政策教育”和“危机心理教育”为重点,辅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目标调整,并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本阶段应着重就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求职能力提升、就业危机心理疏导三个方面开展教育。通过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及时进行择业调整;通过进行简历写作、面试技巧、求职答辩等求职技巧教育提高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通过就业危机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保持乐观的就业心态。
[注释]
①张茉楠.就业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之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12/12/content_10488919.htm,2008-02-03.
②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
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15/info1228282811502315.htm,2008-12-03.
③④连玉明.危机教育缺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EB/OL].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11719163_3_1.html,2006-03-14.
⑤薛澜,钟开斌.科学应对危机[J].科学中国人,2004(2):12.
⑥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81.
⑦⑧⑩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3,64,65.
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49.
王庆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N].光明日报,2009-03-30.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05-
05-16.
郑禹,谢路.不可忽略高校危机事件发出的警讯[N].光明日报,2007-12-26.
[关键词]就业危机危机教育缺失建构
[作者简介]郭亮(1981-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151-03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危机表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显示,历次经济危机都曾导致数百万人因失业和就业压力产生焦虑、失眠以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甚至引发自杀事件。近年来,因就业危机引发的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数量急剧增长。严峻的就业形势凸显了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呼唤高校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大学生就业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金融危机使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了很大影响,一些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就业岗位流失。“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就业前景迅速恶化,失业潮、裁员潮一浪高过一浪,就业危机正成为继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全球新一轮危机。”①“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②近期,新华网关于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问卷显示,有91.05%的大学生认为2009年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单位在岗位紧缺的情况下,就业门槛有所提高。
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自1999年开始,经过连续几年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大众化教育必然带来大众化就业,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逐渐趋于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与时间将增大和延长,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也将有所下降。
(二)过高的就业期待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
高校扩招后,残酷的“就业难”现实和巨大的数字对比遮蔽了人们的视线,误导了人们的思维,人们纷纷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剧了大学生的择业竞争,部分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远见的“功利主义”做法也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剧了人才需求供求关系的矛盾。但是,高校扩招并没有增加待就业人口的总体数量,只是普遍提高了待就业人口的整体素质,相反,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就业后,会有效地促进所从事行业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就业岗位的需求。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的做法,否定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成果,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消极的。
受传统的择业观念和“精英心态”的影响,大学生对择业、就业有着过高的心理预期,对就业危机缺乏清醒的认识,这使他们难以接受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则使大学生不知如何有效地应对就业危机。其实,在我国社会劳动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结构性失业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现阶段,“岗位闲置”与“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同时存在,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形成了欠发达地区、基层岗位人才紧缺,而发达地区、条件优越的岗位人才过剩的局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大学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发挥自己作为择业和求职主体的主体性作用,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调整好求职心态,才能在就业危机中把握机遇,顺利就业。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遭遇“就业恐慌”
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近期频繁发生的因就业问题引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也向人们发出了严重的警讯——我国就业危机教育严重缺失。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底发布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预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就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和农民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调查显示,57.9%的正在求职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存在就业恐慌,“担心”(50.2%)、“焦虑”(44.7%)是不少人对校园生活最后阶段的定义。调查结果表明,缺乏疏导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更加悲观。在谈到离开校园时,他们越来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躁不安……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提醒我们,就业危机正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着和谐校园的建设。我们在探索各种途径扩大就业的同时,也要树立就业危机意识,强化就业危机教育。“危机教育缺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③因此,学校加强就业危机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是应对就业危机的有效策略
“面对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危机事件,预警和应急显得十分重要。但这时我们很可能恰恰忽略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危机教育。”④尽管国家采取了诸多措施促进就业,学校和家庭也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但是,在就业危机面前,真正能够帮助大学生摆脱困境的是提高他们科学面对就业危机,有效化解就业危机的能力,增强他们抵御风险、战胜挫折的就业和谋生能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逐渐踏上为社会服务之路,从而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有效应对危机的技能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危机教育来实现,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是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应对就业危机的有效策略。只有通过系统的就业危机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危机意识,增强他们应对就业危机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帮助他们有效地消除恐慌,化解就业危机。“在美国,危机管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⑤,并已构建起公众危机文化教育体系。而日本也非常重视危机教育,其教育内容渗透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效果非常显著。在莫斯科友谊大学学生宿舍火灾事故中,中国留学生有11人死亡、46人受伤,致使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浓烟、烧伤、跳楼引起的机械性伤害和急救不力造成的混乱,而同住一楼的日本留学生却能沉着冷静地从火中逃生,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在危机教育上的重视与否所导致的不同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源自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危机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只要人生存于世,危机便不可避免。“危机(如社会危机、家庭危机、疾病危机和成熟危机等)是突然出现的威胁和中断个体生活进程的事件。危机是造成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⑥德国著名哲学家博尔诺夫把危机看做是造成教育非连续性的一种因素,并指出危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他认为,危机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只要人生存着,就必然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来自外部或产生于内部的危机。“具有合理功能的危机必然属于生活的一部分”。⑦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人产生无法摆脱的困难而不得不中断正常的生活进程,威胁人的生活,同时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但危机是可以战胜的,一旦人们度过了危机,就会获得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危机中或经历过危机我们才能成熟起来。”⑧“没有哪一次危机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⑨
危机从属于人的本质,对个体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不可避免,那么,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完善,就不能忽视学生生命当中出现的危机。教育有责任“对危机的本质及其对生活的意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不能用安慰性的掩饰来降低危机的严重性,他必须帮助年轻人明确危机的含义,(让学生)全力承担责任,不回避危机,直到危机得到圆满的解决”。⑩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生存”,高校应该责无旁贷地给予面临危机的生命以独特的关怀,并最终使个体能够体验到成长的幸福。就业危机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植根于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是教育的本质,也应是教育的责任和追求。这种责任和追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遭遇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凸显得更加强烈。“高校必须做好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疏导和消解不良心理,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消除就业恐慌。”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和活跃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在国内外高校中发生的一连串危机事件,向人们发出了高校稳定和安全的警讯,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突发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有效解决。” 将以促进大学生对“就业危机”的理性认知、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纳入到现行的教育实践体系中,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重视大学生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和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就业危机干预,构建科学、规范并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基本任务
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看清形势,对自己的气质和性格、兴趣和爱好、能力、特长做出科学的评估,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教会大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就业危机和求职挫折做出科学评估,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高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危机的必胜信心。第三,教给大学生战胜就业危机的知识和能力,教会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策略和技能,培养大学生以正确的方式释放就业压力,促使大学生善于对求职失败进行正确归因,善于在磨难中提升自己。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原则
为保证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有效性,应该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常态化原则,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教育不是一项大学生毕业时的临时性工作,而是一种常态教育,贯穿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全员化原则,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不是一项局部性的工作,不仅要针对应届毕业生,而且要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三是系统化原则,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就业危机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就业危机心理教育、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四个部分,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不能机械分割、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的实施途径
构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体系可以从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内容建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模式建构几个方面进行。
1.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教师队伍应该是由熟悉高等教育现状和国家就业形势与政策,熟悉大学生就业心理,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与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标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就业危机指导教师队伍,要通过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的工作机制,利用多方力量壮大就业危机教育队伍。教育管理部门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主要职能部门,应负责全面协调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教育工作,制定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总体规划,完善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负责大学生就业危机日常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熟悉大学生的个体情况和本专业的就业状况,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给大学生一些就业形势的指导,能够及时了解和传递就业信息,并掌握学生反映情况,同时做出必要的辅导和教育,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该力量在就业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和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指导力量,他们熟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和危机干预的一般规律,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应对和化解就业危机,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境。
2.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内容建构。根据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任务,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就业危机心理教育、职业发展规划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危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价值观教育主要指人生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教育。就业危机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就业指导与危机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它的任务是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就业危机教育之中,落实到择业标准、求职道德、成才道路等方面。(2)形势政策教育。就业危机形势政策教育的内容包括国家和本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国家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及对行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人才市场供求形势分析,毕业生供需信息与分析,各职业的种类特点及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势,国家就业政策,省市制定的行业性和区域性的就业政策,学校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等。(3)就业危机心理教育。就业危机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就业危机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教育普及、自我心理保健及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防治教育技能传授等。具体来说,一是要对常见的就业危机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三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工作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适应环境;四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在残酷的竞争面前应对挫折的能力。(4)职业发展规划教育。职业发展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与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探索,外部环境分析,目标设定,制定目标实施方案和实施策略,根据各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修正目标和实施方案等五个方面。
3.科学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模式建构。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应满足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围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来综合考虑。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同步进行,相互渗透。各年级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教育应结合年级特点和需要来设计。(1)对一年级的大学生,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辅以危机心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职业信息,初步树立就业危机意识,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学习知识、增强素质、提高竞争能力。该阶段应着重进行学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教育,对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应有的素质能力、自我评价与职业定位、大学生就业形势等做一些概要性的介绍,使大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客观看待所学专业,初步明确努力方向。(2)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应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危机心理教育”为重点,辅以“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设计职业生涯,并做好学习准备。此阶段应重点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危机心理教育”,要从义利观教育、成才观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择业心理教育、危机心理教育等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和较强的危机心理调适能力。(3)对毕业生,应以“形势政策教育”和“危机心理教育”为重点,辅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目标调整,并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本阶段应着重就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求职能力提升、就业危机心理疏导三个方面开展教育。通过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及时进行择业调整;通过进行简历写作、面试技巧、求职答辩等求职技巧教育提高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通过就业危机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保持乐观的就业心态。
[注释]
①张茉楠.就业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之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12/12/content_10488919.htm,2008-02-03.
②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
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15/info1228282811502315.htm,2008-12-03.
③④连玉明.危机教育缺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EB/OL].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11719163_3_1.html,2006-03-14.
⑤薛澜,钟开斌.科学应对危机[J].科学中国人,2004(2):12.
⑥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81.
⑦⑧⑩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3,64,65.
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49.
王庆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N].光明日报,2009-03-30.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05-
05-16.
郑禹,谢路.不可忽略高校危机事件发出的警讯[N].光明日报,200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