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的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只有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向学好英语迈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的兴趣 教学语言 探索学习 启发思维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各种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培养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知识教学进行。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根据他们的思维特征,在感知和理解教材的两大环节中,一定要重视做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过程结合教材,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情境,注意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使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间接兴趣。
一、注重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善于运用语言技巧,课堂上的语言要形象具体,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探知到教师思维的过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从中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桥梁,亲切、感人的课堂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一些差生,更应该如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注意的是,数学教师不要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批评;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数学自然就学好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由于直观形象的方法适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比较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理解力差与教学概念抽象的矛盾,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二、启发思维,诱发兴趣
启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而数学的思维来自问题。所以,在备课时,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微妙的问题,疑难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比如上星期四市级学科带头人上的观摩课《圆的认识》,先创设情景观察生活中汽车、火车、自行车的车轮,老师就设置了几个问题: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呢?车轴又为什么都安装在圆的中心位置呢?这一个个的问题大大的诱发了学生的探索的欲望,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奥秘?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设计问题要注意精心设计启发设问的语句,尽量做到语言精练准确,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事例,激发兴趣
用故事创设情境。这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之前,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之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织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用新颖而又有趣的事例,生动而又富有感情的讲述创设情境。教师一上课,不直接板书课题,而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用有趣而富有思考的问题,用精湛而富有魅力的谈话,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产生直接的内驱力。比如:在讲幂的运算之前,讲芝麻与太阳的质量:一粒芝麻的质量不到克,它与太阳的质量简直是不能相比的。但是,如果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把第二代再播种下去……,如果播种下的芝麻全部能发芽,成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5倍!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时就可以顺势导入幂的运算。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同时,要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作者单位: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陆阳中学)
[关键词]数学的兴趣 教学语言 探索学习 启发思维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各种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培养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知识教学进行。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根据他们的思维特征,在感知和理解教材的两大环节中,一定要重视做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过程结合教材,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情境,注意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使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间接兴趣。
一、注重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善于运用语言技巧,课堂上的语言要形象具体,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探知到教师思维的过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从中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桥梁,亲切、感人的课堂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一些差生,更应该如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注意的是,数学教师不要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批评;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数学自然就学好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由于直观形象的方法适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比较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理解力差与教学概念抽象的矛盾,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二、启发思维,诱发兴趣
启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而数学的思维来自问题。所以,在备课时,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微妙的问题,疑难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比如上星期四市级学科带头人上的观摩课《圆的认识》,先创设情景观察生活中汽车、火车、自行车的车轮,老师就设置了几个问题: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呢?车轴又为什么都安装在圆的中心位置呢?这一个个的问题大大的诱发了学生的探索的欲望,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奥秘?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设计问题要注意精心设计启发设问的语句,尽量做到语言精练准确,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事例,激发兴趣
用故事创设情境。这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之前,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之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织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用新颖而又有趣的事例,生动而又富有感情的讲述创设情境。教师一上课,不直接板书课题,而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用有趣而富有思考的问题,用精湛而富有魅力的谈话,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产生直接的内驱力。比如:在讲幂的运算之前,讲芝麻与太阳的质量:一粒芝麻的质量不到克,它与太阳的质量简直是不能相比的。但是,如果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把第二代再播种下去……,如果播种下的芝麻全部能发芽,成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5倍!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时就可以顺势导入幂的运算。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同时,要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作者单位: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陆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