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障碍,因为这些障碍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望而却步,殊不知,只要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规律,文言文的复习也会化繁为简。
[关键词]文言文 规律 实词 虚词 句式 翻译
文言文的学习主要是由实词、虚词、固定句式、变式句等组合而成,在高三的复习过程式中,基本上也是沿着这几个部分来一一展开,以下分点的标准也正是以这几个部分为基础的。
一、实词
概说
阅读文言文,对词义的理解(特别是实词的理解)是疏通整篇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文言文的解词理也一直是高考文言文的重头戏。我们如能将课本的基础文言文篇目烂熟于心,再适当向课外延伸,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过文言解词关当无甚大碍。下面我们来看看文言解词题的方法和规律。
1、记忆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
中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这种考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如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中四个词有三个词的义项在课本中出现过:“固”作动词体现在《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句中;“济”作为“成功”体现在《群英会蒋干中计》的“事又不济,反为所笑”一句中;而“相与”为“一起”之义则是包含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中。而时下一些学生认为高考文言文选段都是课外的,因此对于课内文章不重视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提醒学生引起重视。
2、组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节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而其中的一些词语只是在文言词语前后加上一个字便是现代汉语的词义,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这一联系,也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如08年春考的“属”(下属)、06年秋考中的“排”(排挤)都可依此法得到解答。而事实上这种组词法不仅是实词,对于虚词同样奏效。
3、成语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也不妨联想一下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比如“朝济而夕设版矣”中的“济”就可以用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字来理解;而“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中的“登”如果能够联系成语“五谷丰登”,那么这句话里的“登”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即“庄稼成熟”。
4、对文法
也叫互文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松相同或相似的唏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如01年秋考的“再”一词,“再”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再”应为对文,所以,“再”字应该解释为“第二次”;又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穷”与“绝”,它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解释为:穷尽。
5、通假字
通假字的复习可以说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靠着平时同学的知识积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积累都从课本上来的,如“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字、“臣愿奉璧西入秦”的“奉”字、“赢粮而景从”中的“景”字。
6、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这类词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节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7、一词多义
这是文言文学习中比较容易出错的一部分。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现象。我们以“负”字为例来说明: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给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在这五个句子中,它们的意思各自不同,分别是:依仗、凭借、辜负、违背和使……承担。如果说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话,一下子要把它们分首辨出来还真不是一件易事。
8、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现意义,而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这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分辨的部分。我们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的“公姥”,实际上就只有“姥”字有具体意义;“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中的“父母”和“弟兄”也分别只取“母”和“兄”的义。
前面所讲的这几种类型,基本还是属于记忆类,比较多的是学生本身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一些归纳类的知识一技巧了。
9、词性活用
词性少髟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七个方面。其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为主要考查点。
1)名词
名词作动词
在句子结构中,名词只能充当主语或宾语,名词后面不能不再宾语的,因此,如果一个句子中出现名词后面又带上宾语的情况,那么第一个名词基本上是活用为动词。它的意思通常用是由其原意引伸而来的,我们来看一些例子:“舍相如广成传舍”中的第一个“舍”字,解释为“安排住宿”;“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字解释为“用刀杀”;“乃使从者衣褐”中的“衣”解释为“穿”等。
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松成名词的使用、意动用法的前提条年是名词首先要活用为动词,等于先松迈出这一个一个结构“主语+名词+宾语”;其次,这时候第一个名词活用这动词,而这个活用后的动词又是一个不能直接带宾语的动词,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名词基本上就是使动、意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就应该解释为“使……称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生”“肉”就应该解释为“使……活”“使……长肉;而“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是而友麋鹿”中的“友”和“侣”则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朋友”“以……为伴侣”。
名词作状语
状语通常是入在谓语动词前修饰动词的,如果说把一个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让这个句词来修饰动词的话,那么这个名词就该做状语了。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中的“翼”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的“景”字;“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蛇”字。名词做状语还可细分为几种不同的意思,但是实际在高考中,只要能够按照如上说的那样去分辨就已足够,所以也不必再去细分,否则反倒增加学生的负担。
(2)动词
动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只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那动词的这个用法也就水到渠成了。具体是如果这个动词后面不能直接带上宾语,而在实际的句子中却带上了,那么这个动词就基本上是使动或意动用法,使动或意动的区别也只能靠语境来加以区分。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可解释为“使……存活”;“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来”可解释为“使……到来”(以上两例为使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字,可解释为“以……为借鉴”;“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可解释为“认为……奇怪”(以上两例为意动用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如果一个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很有可能就活用为名词了。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字可解释为“出产的东西”,机时“入”字可解释为“收入的东西”;再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中的“伏”字,可解释为“埋伏”。
(3)形容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用法。可以说形容词的这三种用法跟名词基本一致,因此在这里不加赘言,只举几例再以说明:
“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字可解释为“善待”(做动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的“尊”可解释为“使……尊贵”(使动);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字可解释为“以……为悦”(意动)。
二、虚词
高考中十八个虚词的用法,真正要说有什么规律的话,也能勉强说出那么几个,但是个人认为,学习虚词最根本的就是记住这十八个虚词的常用意义,遇到题目代入检验,再加以语境的辅助,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当然十八个虚词的量不少,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跟学生加概括,如果真要说起来高考文段中比较常考的也就是“而、以、因、之”这几个,所以对于十八个虚词老师还是要加以指点。
三、句式
一些固定名式在这里不提,我们主要提三种变式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大致可分为三种:
(1)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
例:“大王来何操”中疑问代词“何”做宾语。“沛公安在”中疑问代词“安”做宾语。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
例:“忌不自信”中代词“自”做宾语。“古之人不余欺”中代词“余”做宾语。
(3)固定句式
“何……之有?”与“惟……是……”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的结构中,定语是要放在主语或宾语的前面的,如果在实际的句子中发现,修饰主语或宾语的那个词或词组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后面,那么这时候基本上就是定语后置句了,我们可以来看几个例子:“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主语是“石”而“铿然有声者”是用来修饰它的,可是却跑到它后面去了,所以这时必须是定语后置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中的主语是“马”,修饰它的是“千里”,这时候也跑到后面去了,所以也必须是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的结构中,状语是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的,如果在实际的句子中发现,修饰谓语动词的那个词或词组跑到了它有后面,那么这时候基本上就是状语后置句了。来看两个例子:“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中“蓝”是用来修饰“取”和“胜”的,可都跑到它们后面了,所以必须是状语后置句了。又如“会于西河外渑池”中的“西河外渑池”是用来修饰“会”,这时也跑到它的后面去了, 那么这个句子必定也是状语后置句了。
四、翻译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以下几个方面是在翻译的实际中必定的得分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虚词、固定句式、变式句。而这些知识点已经在上文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言!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头疼的,但它又是高考必考部分,所以对它的学习与重视不可或缺,其实只要用心去积累,并结合一些方法,学习文言文也可以是一件乐事!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养正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
[关键词]文言文 规律 实词 虚词 句式 翻译
文言文的学习主要是由实词、虚词、固定句式、变式句等组合而成,在高三的复习过程式中,基本上也是沿着这几个部分来一一展开,以下分点的标准也正是以这几个部分为基础的。
一、实词
概说
阅读文言文,对词义的理解(特别是实词的理解)是疏通整篇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文言文的解词理也一直是高考文言文的重头戏。我们如能将课本的基础文言文篇目烂熟于心,再适当向课外延伸,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过文言解词关当无甚大碍。下面我们来看看文言解词题的方法和规律。
1、记忆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
中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这种考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如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中四个词有三个词的义项在课本中出现过:“固”作动词体现在《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句中;“济”作为“成功”体现在《群英会蒋干中计》的“事又不济,反为所笑”一句中;而“相与”为“一起”之义则是包含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中。而时下一些学生认为高考文言文选段都是课外的,因此对于课内文章不重视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提醒学生引起重视。
2、组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节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而其中的一些词语只是在文言词语前后加上一个字便是现代汉语的词义,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这一联系,也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如08年春考的“属”(下属)、06年秋考中的“排”(排挤)都可依此法得到解答。而事实上这种组词法不仅是实词,对于虚词同样奏效。
3、成语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也不妨联想一下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比如“朝济而夕设版矣”中的“济”就可以用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字来理解;而“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中的“登”如果能够联系成语“五谷丰登”,那么这句话里的“登”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即“庄稼成熟”。
4、对文法
也叫互文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松相同或相似的唏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如01年秋考的“再”一词,“再”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再”应为对文,所以,“再”字应该解释为“第二次”;又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穷”与“绝”,它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解释为:穷尽。
5、通假字
通假字的复习可以说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靠着平时同学的知识积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积累都从课本上来的,如“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字、“臣愿奉璧西入秦”的“奉”字、“赢粮而景从”中的“景”字。
6、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这类词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节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7、一词多义
这是文言文学习中比较容易出错的一部分。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现象。我们以“负”字为例来说明: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给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在这五个句子中,它们的意思各自不同,分别是:依仗、凭借、辜负、违背和使……承担。如果说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话,一下子要把它们分首辨出来还真不是一件易事。
8、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现意义,而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这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分辨的部分。我们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的“公姥”,实际上就只有“姥”字有具体意义;“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中的“父母”和“弟兄”也分别只取“母”和“兄”的义。
前面所讲的这几种类型,基本还是属于记忆类,比较多的是学生本身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一些归纳类的知识一技巧了。
9、词性活用
词性少髟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七个方面。其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为主要考查点。
1)名词
名词作动词
在句子结构中,名词只能充当主语或宾语,名词后面不能不再宾语的,因此,如果一个句子中出现名词后面又带上宾语的情况,那么第一个名词基本上是活用为动词。它的意思通常用是由其原意引伸而来的,我们来看一些例子:“舍相如广成传舍”中的第一个“舍”字,解释为“安排住宿”;“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字解释为“用刀杀”;“乃使从者衣褐”中的“衣”解释为“穿”等。
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松成名词的使用、意动用法的前提条年是名词首先要活用为动词,等于先松迈出这一个一个结构“主语+名词+宾语”;其次,这时候第一个名词活用这动词,而这个活用后的动词又是一个不能直接带宾语的动词,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名词基本上就是使动、意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就应该解释为“使……称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生”“肉”就应该解释为“使……活”“使……长肉;而“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是而友麋鹿”中的“友”和“侣”则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朋友”“以……为伴侣”。
名词作状语
状语通常是入在谓语动词前修饰动词的,如果说把一个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让这个句词来修饰动词的话,那么这个名词就该做状语了。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中的“翼”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的“景”字;“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蛇”字。名词做状语还可细分为几种不同的意思,但是实际在高考中,只要能够按照如上说的那样去分辨就已足够,所以也不必再去细分,否则反倒增加学生的负担。
(2)动词
动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只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那动词的这个用法也就水到渠成了。具体是如果这个动词后面不能直接带上宾语,而在实际的句子中却带上了,那么这个动词就基本上是使动或意动用法,使动或意动的区别也只能靠语境来加以区分。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可解释为“使……存活”;“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来”可解释为“使……到来”(以上两例为使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字,可解释为“以……为借鉴”;“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可解释为“认为……奇怪”(以上两例为意动用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如果一个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很有可能就活用为名词了。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字可解释为“出产的东西”,机时“入”字可解释为“收入的东西”;再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中的“伏”字,可解释为“埋伏”。
(3)形容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用法。可以说形容词的这三种用法跟名词基本一致,因此在这里不加赘言,只举几例再以说明:
“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字可解释为“善待”(做动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的“尊”可解释为“使……尊贵”(使动);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字可解释为“以……为悦”(意动)。
二、虚词
高考中十八个虚词的用法,真正要说有什么规律的话,也能勉强说出那么几个,但是个人认为,学习虚词最根本的就是记住这十八个虚词的常用意义,遇到题目代入检验,再加以语境的辅助,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当然十八个虚词的量不少,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跟学生加概括,如果真要说起来高考文段中比较常考的也就是“而、以、因、之”这几个,所以对于十八个虚词老师还是要加以指点。
三、句式
一些固定名式在这里不提,我们主要提三种变式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大致可分为三种:
(1)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
例:“大王来何操”中疑问代词“何”做宾语。“沛公安在”中疑问代词“安”做宾语。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
例:“忌不自信”中代词“自”做宾语。“古之人不余欺”中代词“余”做宾语。
(3)固定句式
“何……之有?”与“惟……是……”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的结构中,定语是要放在主语或宾语的前面的,如果在实际的句子中发现,修饰主语或宾语的那个词或词组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后面,那么这时候基本上就是定语后置句了,我们可以来看几个例子:“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主语是“石”而“铿然有声者”是用来修饰它的,可是却跑到它后面去了,所以这时必须是定语后置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中的主语是“马”,修饰它的是“千里”,这时候也跑到后面去了,所以也必须是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的结构中,状语是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的,如果在实际的句子中发现,修饰谓语动词的那个词或词组跑到了它有后面,那么这时候基本上就是状语后置句了。来看两个例子:“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中“蓝”是用来修饰“取”和“胜”的,可都跑到它们后面了,所以必须是状语后置句了。又如“会于西河外渑池”中的“西河外渑池”是用来修饰“会”,这时也跑到它的后面去了, 那么这个句子必定也是状语后置句了。
四、翻译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以下几个方面是在翻译的实际中必定的得分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虚词、固定句式、变式句。而这些知识点已经在上文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言!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头疼的,但它又是高考必考部分,所以对它的学习与重视不可或缺,其实只要用心去积累,并结合一些方法,学习文言文也可以是一件乐事!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养正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