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学生在考试中也容易在阅读题上丢分。在深化语文教改的今天,强化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要获取知识,必须阅读,而阅读能力的高低,就决定着一个人获取知识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必须强化阅读训练。
【关键词】语文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39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教学环节非常薄弱,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成为阅读训练的真正主体,一方面要在不同阶段的阅读训练中,要有具体的训练内容,并对学生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注重预习时候的阅读训练
语文教师的天职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教会学生怎样阅读。这先要从预习阅读训练做起,影响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识字量,在中学阶段,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预习时,首先让学生以泛读的方法。边读课文,边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的障碍,然后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语境理解领会词义,训练语感。
这是提高阅读能力最基础的训练,忽视不得(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认为中学生自己可以利用工具书,因而对这种训练的督促检查不够,这样一开始,就给阅读训练留下了重要的障碍)。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以默读的方法,把熟读课文和阅读“提示”、“注解”、“练习”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熟悉课文以“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以上内容时,学会借助一些辅导材料,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指导自己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初步理解课文.思考的重点应放在文章结构所体现的作者思路上来。当然,每次预习不可以面面俱到,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灵活的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能在阅读训练中获得学到知识的愉悦感,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并能提出疑难问题。而一旦有了这种在课堂上解决疑难的欲望和心理准备,就到了预习训练的目的,实践证明。在教师指导下的预习阅读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二、注意课堂上的阅读训练
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传统上,我们课堂阅读的惯性在课文分析上,其认识根据是:课文分析越全面、越深刻,习题做得越多,学生对课文理解就越深,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用课文分析和做大量的习题代替读书。课文分析不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动脑筋进行恩考和研究,自己去品评滋味,探求知识,而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这样做,违背了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颠倒了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其结果当然只能事倍功半,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心智活动,只有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才会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定要改变以讲代读的做法,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得到切身的感悟。教师只能起着导读的作用。教师的导读,从整体上说,要以不同的方法为指导,让学生自己阅读为基础,以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为内容,以提高阅读能力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综合能力为目的。在具体做法上,教师要强化备课意识,改变传统备课方法,可根据不同体裁、不同种类的课文,精心设计出相应的阅读训,练方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带着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欲望去主动阅读、主动思考研究、积极发表意见、主动探求新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的兴趣,在阅读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语文素质,为全面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地基础。
三、注重课堂之外的阅读训练
课堂阅读训练带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仅仅满足于课堂阅读,则从量上说,是很不够的。因此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把学过的课文。要进一步反复阅读,背诵一些精彩片断和基本课文。多记一些名篇,让他们”温故知新”,不断积累。除此之外,还要订出课外阅读计划,多看辅导自己阅读学习的报刊、杂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师对此要定期督促检查,检查他们课外阅读的篇目、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等,以保证课外阅读的成果。
四、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
具体的阅读方法比较多,这里谈谈比较阅读方法。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是熟悉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细读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西汉贾谊写的《过秦论》,晚唐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和北宋苏洵写的《六国论》,选用的都是战国后期秦灭六国的有关史实,都是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都是联系作者当时的客观社会实际,抒发作者的独到见解。但各课的写作目的不同,论证手法各异,因而各具特点。还有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范进中举》,他们都写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但是他们的结局是不同。从历史上看,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他在行医、读书时,就教多采用了比较细读法。因此,他发现了前人没发现的问题,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编写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总之比较细读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只要具备了较高的阅读能力,他们就具备了自学能力,也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老师要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我们语文教师只有站在教改的前列,深化语文教改,在教学中把握强化阅读训练这一重要途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进而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39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教学环节非常薄弱,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成为阅读训练的真正主体,一方面要在不同阶段的阅读训练中,要有具体的训练内容,并对学生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注重预习时候的阅读训练
语文教师的天职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教会学生怎样阅读。这先要从预习阅读训练做起,影响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识字量,在中学阶段,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预习时,首先让学生以泛读的方法。边读课文,边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的障碍,然后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语境理解领会词义,训练语感。
这是提高阅读能力最基础的训练,忽视不得(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认为中学生自己可以利用工具书,因而对这种训练的督促检查不够,这样一开始,就给阅读训练留下了重要的障碍)。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以默读的方法,把熟读课文和阅读“提示”、“注解”、“练习”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熟悉课文以“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以上内容时,学会借助一些辅导材料,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指导自己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初步理解课文.思考的重点应放在文章结构所体现的作者思路上来。当然,每次预习不可以面面俱到,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灵活的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能在阅读训练中获得学到知识的愉悦感,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并能提出疑难问题。而一旦有了这种在课堂上解决疑难的欲望和心理准备,就到了预习训练的目的,实践证明。在教师指导下的预习阅读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二、注意课堂上的阅读训练
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传统上,我们课堂阅读的惯性在课文分析上,其认识根据是:课文分析越全面、越深刻,习题做得越多,学生对课文理解就越深,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用课文分析和做大量的习题代替读书。课文分析不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动脑筋进行恩考和研究,自己去品评滋味,探求知识,而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这样做,违背了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颠倒了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其结果当然只能事倍功半,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心智活动,只有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才会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定要改变以讲代读的做法,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得到切身的感悟。教师只能起着导读的作用。教师的导读,从整体上说,要以不同的方法为指导,让学生自己阅读为基础,以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为内容,以提高阅读能力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综合能力为目的。在具体做法上,教师要强化备课意识,改变传统备课方法,可根据不同体裁、不同种类的课文,精心设计出相应的阅读训,练方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带着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欲望去主动阅读、主动思考研究、积极发表意见、主动探求新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的兴趣,在阅读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语文素质,为全面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地基础。
三、注重课堂之外的阅读训练
课堂阅读训练带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仅仅满足于课堂阅读,则从量上说,是很不够的。因此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把学过的课文。要进一步反复阅读,背诵一些精彩片断和基本课文。多记一些名篇,让他们”温故知新”,不断积累。除此之外,还要订出课外阅读计划,多看辅导自己阅读学习的报刊、杂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师对此要定期督促检查,检查他们课外阅读的篇目、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等,以保证课外阅读的成果。
四、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
具体的阅读方法比较多,这里谈谈比较阅读方法。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是熟悉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细读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西汉贾谊写的《过秦论》,晚唐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和北宋苏洵写的《六国论》,选用的都是战国后期秦灭六国的有关史实,都是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都是联系作者当时的客观社会实际,抒发作者的独到见解。但各课的写作目的不同,论证手法各异,因而各具特点。还有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范进中举》,他们都写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但是他们的结局是不同。从历史上看,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他在行医、读书时,就教多采用了比较细读法。因此,他发现了前人没发现的问题,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编写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总之比较细读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只要具备了较高的阅读能力,他们就具备了自学能力,也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老师要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我们语文教师只有站在教改的前列,深化语文教改,在教学中把握强化阅读训练这一重要途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进而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