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及风水古村落,我们脑中自然而然就跳出了神奇、隐秘、玄妙、迷阵等词汇,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城西北方向 10公里处的山下阳村就是这样一个机关重重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古村落。走进山下阳村,老宅鳞次栉比,巷弄曲曲折折,一切都不显眼、不张扬、不气派、不奢华,村落与自然山水密切地契合着,是一幅被现代文明遗落的历史画卷。
山下阳村呈长方形布局,然而整座村庄隐藏着无限玄机。层出不穷的巷道将村庄分割成若干个“口”字建筑群,高大巍峨的马头墙使得巷道逼仄而幽深,一座座建筑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而连接的空间,宛如八卦迷宫一般。几十条密布的鹅卵石巷弄像村庄的脉络,深入浅出,纵横交错。卵石经过筛选,大小基本一致,日久天长,生硬冰冷的卵石被脚步磨砺得失去了锐气,路面泛着藏青光泽。村庄道路鲜有十字路口,只有数不清的“丁”字路口,寓意着子孙世代人丁兴旺。一条巷弄一转折,往往是一幢老宅的后门,或者是一垛隔扇墙。走过几个转角,又见一条通道,仿佛步入迷魂阵。这些巷门起着防盗、防火的作用,巷门一闭就将村庄隔离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天地,人为地制造出割裂的空间。
山下阳村最令人惊艳的建筑是月池。月池为村庄注入了无限灵气,池水中映着粉墙黛瓦的倒影,明明晃晃地将水乡风韵悉数映照。月池是村庄的地标,也是村庄风水布局的核心建筑之一。月池呈半圆形横卧在村前,设计者通过“月亏即盈”的风水轮回道理,寄托着对后世的殷切期待。风水墙将月池严严实实地包围着,阻挡着村庄风水外流。月池终年不干涸,由环绕村庄的水系来维持池塘的丰沛。池后凿有一口水井,历经数百年井水依旧清冽无比。据村庄人介绍,距离水井不远处就有一眼活泉水,泉水通过地下通道汩汩涌入水井,保持了井水的饱满。令人称奇的是,井水和池水咫尺之隔,井水高度却超出池水高度20厘米。一个光着膀子的男人从老井里“哗哗”地吊上一桶新鲜的水,拎着水桶走进了一扇虚掩的门。这口看似普通的水井,正是古村的眼睛,它见证了山下阳村三百年来的兴衰。
紧挨着月池的是正方形地坛,石砌的堤岸将月池和地坛一分为二,它们形成一组对应的平面建筑,取意“天圆地方”的意思。地坛是村庄的公共活动中心,它是当年村庄用于祭祀天地、迎仕、庆典和公共聚会的场所。月池和地坛展现了山下阳先人对天地的敬畏之情,他们在这里生动地模拟出了“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我们站在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境界。
距离月池不足百步,一条狭窄曲状的溪流潺潺地流淌着。埠头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在这里洗菜、洗衣,妇女“啪啪”的捶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两侧老屋、水榭、楼台沿溪一字排开,石桥下水草等在风中摇曳,这一切使得村庄极具水乡气质。溪流上一座座石板桥横跨呈“S”形流淌的溪流。溪流通过一条条水圳进入村庄,利用北高南低的自然地势特征,形成了“溪水村边绕,圳水脚下流”的场景。水,盘活了整座村庄,水让山下阳变成一座流动的村庄,山下阳村成为一座飘荡着浓郁江南水乡情调的古村落。
村庄的建筑群落从月池向四周延伸开去。正前方是庞大的张氏祠堂,后方是张氏香火堂,周围林立着古朴典雅的清代大屋、中西合璧的民国洋楼,马头墙勾勒出村庄嵯峨的历史轮廓。
山下阳村的建筑群落类型丰富,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张氏祠堂,高大规整的祠堂,足以见证张氏祖上的荣耀与财富。祠堂分为上中下三进厅堂,上堂是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中堂是族人聚众议事地点,下堂是搭台唱戏的公共场地,上堂横梁上贴满了破碎的喜报,下堂横梁上一幅幅彩绘是一出出历史上著名的曲目,让人联想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祠堂多处横梁上施有彩绘,多以民风、民俗等内容为主题,惟妙惟肖,密布着浓郁的历史信息。祠堂同时也是木雕的艺术长廊,各色牛腿、横梁、窗棂雕刻手法细致入微,线条流畅。祠堂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岁月的流逝中虽然色泽渐褪,却依稀透出当年富丽的气质。
山下阳村建筑让人惊叹的不是它的形制,更多的是处处飘溢而出的文化艺术气质,门楼、墙体、柱础、窗棂、横梁、雀替上的石雕、砖雕、木雕、绘画、书法精彩纷呈,有八仙过海、四君子图、鲤鱼跳龙门、松下问童子、耕种归樵、牡丹芍药图等,描摹出耕读世家的理想境界。有的干脆将《陋室铭》书写在整片墙体上,门楣上的石刻或者砖雕的匾额字体隽丽飘逸!
为了看清整个村庄,我爬上了月池右侧一处水泥钢筋结构的红砖楼。站在三楼楼顶向四周眺望,一幅四方神兽拱卫村庄的星象图景在眼前徐徐地展开。村后是逶迤起伏的山峦,正中的五阳山仿佛一把巨大的靠背椅;张氏祠堂在前,月池居中,香火堂和小宗祠殿后,四周山水环绕。
再将目光收缩到月池。月池边三棵树影倒映在池水中,仿佛笔尖蘸墨,此时月池俨然成了墨池,身后的地坛俨然成了砚台,所谓的“文笔蘸墨”风情在这里清晰凸现;月池前是半圆形的风水墙,仿佛摊出一张硕大的宣纸;远处石龟山三段起伏的山峰酷似笔架。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一一配齐了,任由山下阳人书写自己的历史。
山下阳村张氏由福建泉州迁来。他们将烟叶种植生产技术带到松阳,以此发家致富,成为望族。山下阳村的布局历经300余年未有改变,它在松古平原上隐埋了一个300年的秘密。张氏家族为什么要以星象图的形制设计生息之地?设计村庄的风水大师是怎样一个神秘人物?这些成了一团解不开的谜。
从村庄的布局看,不难发现张氏先人有着强烈的宗族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卫意识,山下阳村是一座壁垒森严的堡垒,村庄建立之初有一道环绕村庄的高墙,建有村门、巷门,富有组织力的山下阳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兵患、匪患和盗贼侵犯。在村里,我遇见了81岁的长辈张义金,他说:“原先村庄规模更大,可惜的是在历史上的兵灾中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我们这个富足的村庄被劫掠一空,村庄中七幢大屋被焚毁了六幢,五公祠也被烧毁。先人对房舍进行了重建,但是山下阳经过劫难后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恢复到当初的气势。”
据张义金老人述说,在农耕文明时代,山下阳村文气斐然、富庶一方。山下阳村从建村到清朝1905年取消科举制度的两百年间,张氏考取贡生以上功名就有7人、庠生35人,还有为数众多的国学生,历史上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人物。
山下阳村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富,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在村落中自然交融,在历经数百年后,向今人呈现一座原生态的艺术迷宫。
山下阳村呈长方形布局,然而整座村庄隐藏着无限玄机。层出不穷的巷道将村庄分割成若干个“口”字建筑群,高大巍峨的马头墙使得巷道逼仄而幽深,一座座建筑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而连接的空间,宛如八卦迷宫一般。几十条密布的鹅卵石巷弄像村庄的脉络,深入浅出,纵横交错。卵石经过筛选,大小基本一致,日久天长,生硬冰冷的卵石被脚步磨砺得失去了锐气,路面泛着藏青光泽。村庄道路鲜有十字路口,只有数不清的“丁”字路口,寓意着子孙世代人丁兴旺。一条巷弄一转折,往往是一幢老宅的后门,或者是一垛隔扇墙。走过几个转角,又见一条通道,仿佛步入迷魂阵。这些巷门起着防盗、防火的作用,巷门一闭就将村庄隔离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天地,人为地制造出割裂的空间。
山下阳村最令人惊艳的建筑是月池。月池为村庄注入了无限灵气,池水中映着粉墙黛瓦的倒影,明明晃晃地将水乡风韵悉数映照。月池是村庄的地标,也是村庄风水布局的核心建筑之一。月池呈半圆形横卧在村前,设计者通过“月亏即盈”的风水轮回道理,寄托着对后世的殷切期待。风水墙将月池严严实实地包围着,阻挡着村庄风水外流。月池终年不干涸,由环绕村庄的水系来维持池塘的丰沛。池后凿有一口水井,历经数百年井水依旧清冽无比。据村庄人介绍,距离水井不远处就有一眼活泉水,泉水通过地下通道汩汩涌入水井,保持了井水的饱满。令人称奇的是,井水和池水咫尺之隔,井水高度却超出池水高度20厘米。一个光着膀子的男人从老井里“哗哗”地吊上一桶新鲜的水,拎着水桶走进了一扇虚掩的门。这口看似普通的水井,正是古村的眼睛,它见证了山下阳村三百年来的兴衰。
紧挨着月池的是正方形地坛,石砌的堤岸将月池和地坛一分为二,它们形成一组对应的平面建筑,取意“天圆地方”的意思。地坛是村庄的公共活动中心,它是当年村庄用于祭祀天地、迎仕、庆典和公共聚会的场所。月池和地坛展现了山下阳先人对天地的敬畏之情,他们在这里生动地模拟出了“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我们站在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境界。
距离月池不足百步,一条狭窄曲状的溪流潺潺地流淌着。埠头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在这里洗菜、洗衣,妇女“啪啪”的捶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两侧老屋、水榭、楼台沿溪一字排开,石桥下水草等在风中摇曳,这一切使得村庄极具水乡气质。溪流上一座座石板桥横跨呈“S”形流淌的溪流。溪流通过一条条水圳进入村庄,利用北高南低的自然地势特征,形成了“溪水村边绕,圳水脚下流”的场景。水,盘活了整座村庄,水让山下阳变成一座流动的村庄,山下阳村成为一座飘荡着浓郁江南水乡情调的古村落。
村庄的建筑群落从月池向四周延伸开去。正前方是庞大的张氏祠堂,后方是张氏香火堂,周围林立着古朴典雅的清代大屋、中西合璧的民国洋楼,马头墙勾勒出村庄嵯峨的历史轮廓。
山下阳村的建筑群落类型丰富,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张氏祠堂,高大规整的祠堂,足以见证张氏祖上的荣耀与财富。祠堂分为上中下三进厅堂,上堂是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中堂是族人聚众议事地点,下堂是搭台唱戏的公共场地,上堂横梁上贴满了破碎的喜报,下堂横梁上一幅幅彩绘是一出出历史上著名的曲目,让人联想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祠堂多处横梁上施有彩绘,多以民风、民俗等内容为主题,惟妙惟肖,密布着浓郁的历史信息。祠堂同时也是木雕的艺术长廊,各色牛腿、横梁、窗棂雕刻手法细致入微,线条流畅。祠堂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岁月的流逝中虽然色泽渐褪,却依稀透出当年富丽的气质。
山下阳村建筑让人惊叹的不是它的形制,更多的是处处飘溢而出的文化艺术气质,门楼、墙体、柱础、窗棂、横梁、雀替上的石雕、砖雕、木雕、绘画、书法精彩纷呈,有八仙过海、四君子图、鲤鱼跳龙门、松下问童子、耕种归樵、牡丹芍药图等,描摹出耕读世家的理想境界。有的干脆将《陋室铭》书写在整片墙体上,门楣上的石刻或者砖雕的匾额字体隽丽飘逸!
为了看清整个村庄,我爬上了月池右侧一处水泥钢筋结构的红砖楼。站在三楼楼顶向四周眺望,一幅四方神兽拱卫村庄的星象图景在眼前徐徐地展开。村后是逶迤起伏的山峦,正中的五阳山仿佛一把巨大的靠背椅;张氏祠堂在前,月池居中,香火堂和小宗祠殿后,四周山水环绕。
再将目光收缩到月池。月池边三棵树影倒映在池水中,仿佛笔尖蘸墨,此时月池俨然成了墨池,身后的地坛俨然成了砚台,所谓的“文笔蘸墨”风情在这里清晰凸现;月池前是半圆形的风水墙,仿佛摊出一张硕大的宣纸;远处石龟山三段起伏的山峰酷似笔架。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一一配齐了,任由山下阳人书写自己的历史。
山下阳村张氏由福建泉州迁来。他们将烟叶种植生产技术带到松阳,以此发家致富,成为望族。山下阳村的布局历经300余年未有改变,它在松古平原上隐埋了一个300年的秘密。张氏家族为什么要以星象图的形制设计生息之地?设计村庄的风水大师是怎样一个神秘人物?这些成了一团解不开的谜。
从村庄的布局看,不难发现张氏先人有着强烈的宗族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卫意识,山下阳村是一座壁垒森严的堡垒,村庄建立之初有一道环绕村庄的高墙,建有村门、巷门,富有组织力的山下阳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兵患、匪患和盗贼侵犯。在村里,我遇见了81岁的长辈张义金,他说:“原先村庄规模更大,可惜的是在历史上的兵灾中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我们这个富足的村庄被劫掠一空,村庄中七幢大屋被焚毁了六幢,五公祠也被烧毁。先人对房舍进行了重建,但是山下阳经过劫难后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恢复到当初的气势。”
据张义金老人述说,在农耕文明时代,山下阳村文气斐然、富庶一方。山下阳村从建村到清朝1905年取消科举制度的两百年间,张氏考取贡生以上功名就有7人、庠生35人,还有为数众多的国学生,历史上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人物。
山下阳村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富,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在村落中自然交融,在历经数百年后,向今人呈现一座原生态的艺术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