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褶子理论的建筑模糊边界探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huguiyu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褶子,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德勒兹的褶子理论打破了人们对世界的常规理解,并为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文章通过对褶子概念的解读和对建筑的模糊边界的分析,同时结合对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案例研究,试图从一个小点切入,探讨在后结构主义影响下当代建筑世界的微妙變化。
  关键词:德勒兹;褶子;模糊;建筑边界
  一、褶子的哲学概念
  褶子这一哲学概念最初是来源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单子把外面的世界内折进来,内在的单子也同时外褶到世界中去,构成了小小的微观单子世界同无限大而复杂的宏观世界的奇妙交错,互相折叠而连接在一起。”可以说,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中蕴含了丰富的“褶子”的思想,而德勒兹深化了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思维。褶子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褶子与世界相互包裹”“物质与灵魂中的褶子”“弯曲是褶子的核心特征”“褶子与巴洛克”。
  (一)褶子与世界相互包裹
  褶子理论观点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褶子与世界相互包裹”。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美妙的褶子,冲突与和谐并存,永远处于折叠、解褶,再折叠、再解褶的过程,直到无穷。而建筑在整个外部环境形成的世界中也是一个褶子,通过建筑表皮形态的不断变化,使外部的环境融入内部的空间、内部的环境融入外部的空间,增强空间之间的交流。
  (二)物质与灵魂中的褶子
  德勒兹论述道,物质和灵魂中都有褶子。这两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重褶环绕着灵魂,包裹着灵魂。
  他用巴洛克房屋示意图来表述褶子在物质与灵魂之间的互动:一个房间,只有下层透光,这指的是物质的堆积和展开,房间的上层是没有窗户的,存在着上升的灵魂,房内仅仅悬挂一张“因褶子而多变”的布,在这块不透明的布上构成的褶子、绳索和弹力,代表着天赋的但在物质的作用下即转化为现实的知识。因此,下层“几个小孔”的作用力,使悬挂着的布在不透光的上层产生共振。
  (三)弯曲是褶子的核心特征
  德勒兹认为曲线是组成宇宙的基本形状,而褶子就是无穷变化的曲线,遵循着宇宙曲线规则。宇宙曲线依据3个基本概念而延展,包括物质的流动性、物体的弹性和作为机械(机制)的弹力。德勒兹还认为:“弯曲是真正的微粒,是有弹性的点。”是一系列的点构成了褶子。由此可见,无论从物质还是从灵魂来谈,只要存在弯曲,就有褶子的存在。弯曲的线条具有潜在性,它既在灵魂的褶子中实现自己,又在物质的褶子中实现自己。
  (四)褶子与巴洛克
  巴洛克的风格可以说使用无限的褶子来定义的。这些褶子不仅仅简单表现为有限的形体,而且要表现为作用于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作用于形体,改变并重塑它的内部,体现了一种精神内涵。我们在哲学或科学之外,还发现了许多褶子的美学表达,例如,在弗朗西斯科·博罗米尼的建筑和吉安·洛伦佐·贝尼尼的雕塑中,巴洛克式花园艺术在许多方面都以褶子的形式有很精彩的表现。
  二、建筑的模糊边界
  本文的建筑边界指的是建筑主体与环境的中间体,是建筑场所的边缘,是建筑内与外的空间边界,是一种“模糊”的过渡地带。它不仅是建筑的局部,也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对于建筑空间和城市环境的构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边界的模糊在建筑上分为:“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包裹”,具体表现出一种展开的形态;“在建筑界面上各种元素的消融”,具体表现为建筑表面的平滑;“建筑边界的消解”,具体表现为建筑的不分内外边界以及水平与垂直的融合。
  (一)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包裹
  建筑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方式,人造建筑在自然中不应该显得突兀,而应当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融入自然,“从大地中来,到大地中去”。地景建筑是人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共存品,充满着人与人为的建筑的互动性,营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就是地景建筑的一种——拟态型地景建筑,通过模拟周边自然环境中的沙丘生成外部形态,气质粗野豪迈,彰显了建筑的生态性与先进性。整个建筑充满着强烈的流动感,曲面的形体纵横交错,巨大的规模充分展示了沙漠地景建筑的特点,从形态上成功将整个建筑融入周边的环境中,游客中心像是一个个天然的沙丘伏在这片戈壁滩上。建筑师将游客中心折叠进了环境的褶皱中。
  (二)建筑界面上各种元素的消融
  建筑形象被感知是通过表皮的表现,但是因为建筑有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建筑外立面上会布有窗户、空调机、各种管道等,建筑内立面会有家具等,建筑立面从来不是一层单薄的表皮。但是建筑师们不满足这样的现状,他们试图寻找一种统一的方式将这些元素融合,使建筑呈现出平滑的建筑形式。
  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建筑的外表面完整平滑,建筑的功能被一种细腻的手法隐藏,同时展现了优美的曲线形态。该建筑外立面使用钛金属板拼合而成,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在宏观的空间尺度中形成建筑的细部肌理。一个庞大的褶子表皮融合了外表面的各种复杂的元素。
  (三)建筑边界的消解
  褶子对于建筑边界的作用是强化建筑内与外边界的模糊性,也就是在消解边界。在这里,用褶子代替了原本用来限定上下、左右、内外的墙,帮助建筑模糊区域的生成。德勒兹指出:当建筑的表皮同时具有结构和材料的特性时,表皮就可以代替原本的空间结构成为建筑的本身。这种内外不分的整体性设计被建筑师成功地运用在建筑中。这让笔者想到了位于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伯纳姆馆,设计者希望引出漂流的、多方向的空间,吸引人们聚集过来,探索并观察,所以在设计时打破空间限定的固有思维,抛开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取消常规意义上的墙体,采用折叠、撕裂、拉扯等手法,赋予空间新的形式和寓意,让建筑的内与外通过相互包裹与转化,成为一种随机的可能。
  三、建筑模糊边界与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是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设计作品,充满流动性的外部设计灵感来源于周围的地理地形,仿佛自然延伸堆叠而出,表现了自由的、随机的、非标准的流动形态。连续的曲线连接建筑的内与外,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消解了传统建筑的空间界限,颠覆了我们常规的墙、顶、地等元素,抛弃了水平与垂直的固有思维,用流动的线条创造出了连续、自由、非固定的空间。所有出入口及各功能区域,均以褶皱堆叠的方式在建筑表面呈现。   (一)环境交互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位于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这是一个流线形整体规划,建筑与周边广场融为一体。从该建筑的鸟瞰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整体规划与细节构思都充分考虑了自然元素。建筑形态的流动性创意都是从当地的宗教文化、人文思想、传统建筑、装饰纹样中来的。建筑优雅地舒展在地面上,与周围建筑物十分和谐。其屋面尺度的控制得当,如同一团白色的云彩,顺应着周边的地形漂浮。
  该建筑处于一个复杂的环境背景之中,建筑师在了解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不再一味追求特立独行,而是以梯田式广场的设计处理原本场地上的坡段,化劣势为优势,与周边的城市肌理相融合。建筑以精致的起伏、粘结、褶皱让广场尽显动感、活泼的氛围,也模糊了传统建筑与地面、与广场、与城市之间的边界,使建筑与环境没有了界限分化,室内与室外也不再处于对立的状态。在将建筑的小褶子融入场地的同时,也将环境文脉投射到外部形态上,再通过解褶建筑,将建筑本身的内部空间折叠到外部环境中去。通过挖掘褶子的特征,最后实现了建筑与场地之间的新和谐。
  (二)平滑表面
  根据位置不同,建筑的平滑表面形式可以分为外表面的平滑与内表面的平滑。
  1.外表面的平滑
  一张连续且流动的曲线表皮包裹著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外表面,通过层层折叠,塑造出文化中心的入口和所有功能空间。整体外观充满着柔性的变化,曲面的变化通过受力形式将它施加在建筑中,建筑的各种元素被包裹并整合成光滑的外观。建筑使用混凝土结构和空间框架系统相结合创造。空间框架系统保证了建筑的自由形态,混凝土材料完美地实现了广场、建筑、内部空间的过渡。缝隙也是外表面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设置,让室内拥有了稳定的自然光。室内与室外的设计非常相似,层叠的墙体设置令使用者难以区分是在室内还是室外。这样的建筑形式使人感受到不同的褶子意义。
  2.内表面的平滑
  褶子无处不在,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内部的家具也存在着褶子元素。在这里,家具已经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建筑的一部分,与建筑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包裹、粘结、融合、转化,最后消融在统一的内表面之中。
  内部空间采用的是非线性有机一体化内壳,隐去室内空间的界限使得空间变得模糊,显示出的是一种自由、流动的形态。通过变形,内部空间在保留了各种不同元素的特征的同时,也保证了形态的整体,很好地展现了褶子理论在建筑中的实践。在褶子的世界中,平滑的内表面像粘膜的状态附着于整个内部。这个粘膜包裹多种差异,最终形成了一个整体。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是一个复杂的建筑项目,在处理外部形式问题时,也会受到各种外部差异化因素的影响,只有采用平滑表面的方法,才可以保证建筑内外表面的完整性。
  (三)边界消解
  电影导演沃尔夫冈·贝克说过:“建造一条把内部与外部分离的边界线是建筑的原始行为。”而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设计打破了这个观点,在褶子的世界中,空间边界有了新的定义,不再区分内与外。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运用双向折叠和包裹的方式,使内与外的空间自由过渡,创造了一个流动着的变化空间,建筑空间结构形态如织物般灵活流畅,地板、天花和墙壁融合为一个整体。这表现了建筑中水平概念与垂直概念的模糊,让元素都处于模糊、不确定的状态之中,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对空间的使用方式以及在空间中的行走路线等。通过不确定的功能定位,来达到建筑边界的模糊感,消解建筑的边界。
  在建筑形式设计中,无趣、单调、重复的形式不能激起大脑的兴奋,而弱意象化、非常规的视觉感受会快速激起大脑神经的亢奋。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通过建筑内外、水平、垂直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非常规思维模式的建筑形式。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建筑,充满流动感的表面上流淌着神秘与魔力,吸引着人们前往、驻足、一探究竟。
  四、结语
  褶子是有趣的、多样的。本文不仅仅致力于研究建筑中的褶子的哲学美、形态美,而且还希望通过对德勒兹褶子哲学思想的研究,帮助建筑形成不同的空间秩序,实现连续性,试图对以后构建一个新的建筑形态有所启发。当今时代,建筑生成离不开计算机科学的辅助,特别是电脑参数化的生成。有了这些辅助工具,原本只在头脑中构思的模型,可以从视觉上直观表现。有了这样便捷、先进的技术条件,褶子理论会为建筑界创造更多更好的形式艺术成果。
  参考文献:
  [1]德勒兹.福柯·褶子[M].于奇智,杨洁,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李云强.褶子理论影响下的建筑形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靳铭宇.褶子思想,游牧空间:数字建筑生成观念及空间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2.
  [4]李红叶,矫苏平.褶子论与当代空间设计[J].装饰,2011(8).
  [5]王冰.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巴库,阿塞拜疆[J].世界建筑,2013(9).
  作者简介:
  颜俊慧,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徐敏,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刘璐,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老城中心城市更新中的老旧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规划标准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持,选取宁波市鼓楼街道为案例,探究 TOD导向的老旧社区交通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关键词:TOD;老旧社区;交通空间;品质提升;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社区营造理念下宁波老旧社区空间品质提升研究”(G19-ZX44);宁波市软科学项目“软实力语义下宁波地铁
期刊
摘 要:加强现代化城镇化建设,需要实现资源互补,着重传承文化脉络,塑造城镇特色。特色小镇建设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掀起了建设热潮,从目前国内的小镇建设来看,特色小镇建设具有生态环境独特、产业独具特色和文化风格鲜明三个特点。黄茅镇新区在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中,将生态理念与花炮文化完美融合,打造独具风格的特色小镇。  关键词:特色小镇;规划设计;黄茅镇  特色小镇建设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有利
期刊
摘 要:文章思考并探究关于空间秩序的另类表达方式,结合蛇形画廊临时性展馆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展馆使用的不同材料、技艺与结构所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氛围与体验,分析出蛇形画廊展馆的建构特色,从而来探究蛇形画廊展馆的建筑特征与表现手法。最后通过以上研究,文章试图做出一个关于临时性展馆的设计实验研究,旨在为今后的临时性展馆创新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激發我们的想象,引起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空间秩序;
期刊
摘 要:健康、美观的乡村环境是现阶段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在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以临海市小芝镇为例,总结出乡村环境设计七大方法:实地走访调研、创新规划设计、多方参与创作、携手村民共建、就地取材运用、精心指导施工、有序管理运行。这七种方法不仅保证了工程正常有序地推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打造出具有本村鎮地域文化特色且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使乡村传统文化活化在景观空间中,回归到当下生活中。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等全面蓬勃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进一步发展,健身房变成当下最为流行的话题之一。人们在了解了健身文化之后选择健身房健身时,不再仅仅关注健身房内开设的运动项目类型,更多时候良好、舒适的运动环境成为影响人们选择健身房的首要因素。但目前大部分的健身房只是简单设立了必要的器材及教室,并没有考虑到环境中色彩的运用对人们心理作用的影响。文章主要阐述说明健身房
期刊
摘 要: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論旨在建立一个混合紧凑的社区模式,引导居民在TOD内部及对外交通方式方面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或采用步行,核心原则是人性化的步行空间设计,其有助于城市更加精细化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文章基于TOD理论提出建立连续人性化步行体系、塑造多样街道界面、整合多层级空间组构的步行空间等建设策略,并以天津肿瘤医院地铁站片区为例,结合居民出行规
期刊
摘 要:流水别墅坐落在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处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之一,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在1934年设计建造而成。流水别墅作为赖特的成名之作,确切诠释了赖特所主张的有机建筑理论,在现代建筑历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流水别墅共有三层,面积约为380平方米,由许多天然的材质搭配人工建造方法结合而成,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当时的建
期刊
摘 要:文章分析了现代居住小区规划、景观设计的概念构成与原则,以郑州万科美景魅力之城居住小区为例,从塑造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要素以及社区的公园化、邻里化出发,探讨一种对景观环境塑造的全新理解,使得居住小区更为一体化,邻里关系与互动更为亲密自然。  关键词:居住小区;生态环境;景观规划  一、居住区中景观与环境的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得到了不
期刊
摘 要:当前传统的以追求艺术效果和以社区配套存在的景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居住的需求。智慧化是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生态智慧型社区的建设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方向,融合理论,践行到居住社区。文章通过对淮安市生态智慧社区的规划,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社区人民提供科技便利,同时宣扬当地文化,打造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生活环境,让人们拥有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活的乐趣。  关键词:社区;智慧社区;景观设计;
期刊
摘 要:地域文化是城市的文化标签,也是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精神支柱。文章立足于我国地方展馆的规划设计现状,介绍了城市展馆在方案设计中常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城市展馆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解析,以德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展厅融入德化陶瓷文化为例,对树立城市展馆名片、促进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地域文化融入展馆的效果,为方案优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关键词: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