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铁道类高职院校与铁路行业相伴相随,同生共长,原来全都隶属于原铁道部,属于行业办教育,校企是一家。通过分析当前校企合作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善措施,以期为后面的合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校院校 校企合作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276-01
1 引言
铁道类高职院校与铁路行业相伴相随,同生共长,原来全都隶属于原铁道部,属于行业办教育,校企是一家。归属地方后,铁路行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延续了校企合作的传统,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铁道类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日益紧密,取得了一定成效。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但是同时随着铁道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出现了一些问题:
(1)校企合作的机制问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往往是就事论事、一事一议,缺乏切实可行的制度,或者制订的制度流于形式,并未执行,缺乏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校企合作的层次问题。铁路行业与铁道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必须从顶层设计、中层建制,底层执行。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顶层设计完美化,中层建制形式化,底层执行随意化,且层次之间的反馈机制不健全,缺乏可行性。
(3)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铁道类院校在与铁路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创新了多种校企合作的形式,但在如下问题上存在执行上的难度,如订单培养、真正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共同培养与成绩鉴定,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存在着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4)校企合作的广度问题。铁道类高职院校目前缺少铁路行业在各地区的人才需求的预警机制,受铁路行业用人需求的影响较大,铁路类专业的特殊性和行业性使得学生在其他行业就业竞争力不强,所以铁路类职业院校应该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旗下运输企业,各个铁路工程局,铁路生产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3 解决措施
(1) 同构实训室
为满足各院校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需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铁道类学生应用技能,协助各院校共建专业教学实训室,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综合实训课程搬到大学课堂,使学生们在学校里就有机会接触和掌握软件知识,体检铁路工作的真实环境,辅助院校所设各专业完成实验教学应用。
(2) 共同开发教材
如何较大减轻和提高工作效率是大家共同探讨方向。因此加强铁路专业教材应用至关重要。教材作为是从业人员中、高端的具体知识载体,教学方案需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优化。在这一背景下,相关企业可支持和资助院校师资编写铁路类课程或教材,研究和改善铁路教学方案。
(3) 深入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過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4) 开发"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培训完后,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这种合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这种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就是,学校很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没有主动权。这是一种初级的合作模式,一般在中专院校运用的比较多。
(5) 加强多元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采用项目式、情境式、案例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技能实训为主要特点的创新型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引入“校中厂”模式的实践教学,为学生熟悉现代企业工作环境和反复进行技能培训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6) 推行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模式
该模式为学生在学院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再定期到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校企合作部根据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培养要求,与合作企业开展广泛密切的联系,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及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对口性,签订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办学协议,以确保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岗位。同时,派实习指导教师对在企业实习期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从保障学生实习安全、确保学生实习内容、维护学生取得合法报酬、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以确保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的健康开展。工学交替周期由校企双方共同决定,一般为每学期、每季度或每月进行“工”“学”轮换。
(7)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特点,聘请合作企业的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院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此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的实施方案,并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院专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院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学院每年聘请较高知名度的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实习与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参考文献
[1] 朱永跃,顾国庆.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信任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96-99.
[2] 王慧.国际比较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前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2):86-88.
[3] 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4] 刘紫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99-101,86.
[5] 陈桂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87-89.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14582
作者简介:
于伯良(1975—),男,硕士,副教授,从事教育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校院校 校企合作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276-01
1 引言
铁道类高职院校与铁路行业相伴相随,同生共长,原来全都隶属于原铁道部,属于行业办教育,校企是一家。归属地方后,铁路行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延续了校企合作的传统,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铁道类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日益紧密,取得了一定成效。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但是同时随着铁道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出现了一些问题:
(1)校企合作的机制问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往往是就事论事、一事一议,缺乏切实可行的制度,或者制订的制度流于形式,并未执行,缺乏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校企合作的层次问题。铁路行业与铁道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必须从顶层设计、中层建制,底层执行。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顶层设计完美化,中层建制形式化,底层执行随意化,且层次之间的反馈机制不健全,缺乏可行性。
(3)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铁道类院校在与铁路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创新了多种校企合作的形式,但在如下问题上存在执行上的难度,如订单培养、真正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共同培养与成绩鉴定,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存在着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4)校企合作的广度问题。铁道类高职院校目前缺少铁路行业在各地区的人才需求的预警机制,受铁路行业用人需求的影响较大,铁路类专业的特殊性和行业性使得学生在其他行业就业竞争力不强,所以铁路类职业院校应该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旗下运输企业,各个铁路工程局,铁路生产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3 解决措施
(1) 同构实训室
为满足各院校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需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铁道类学生应用技能,协助各院校共建专业教学实训室,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综合实训课程搬到大学课堂,使学生们在学校里就有机会接触和掌握软件知识,体检铁路工作的真实环境,辅助院校所设各专业完成实验教学应用。
(2) 共同开发教材
如何较大减轻和提高工作效率是大家共同探讨方向。因此加强铁路专业教材应用至关重要。教材作为是从业人员中、高端的具体知识载体,教学方案需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优化。在这一背景下,相关企业可支持和资助院校师资编写铁路类课程或教材,研究和改善铁路教学方案。
(3) 深入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過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4) 开发"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培训完后,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这种合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这种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就是,学校很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没有主动权。这是一种初级的合作模式,一般在中专院校运用的比较多。
(5) 加强多元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采用项目式、情境式、案例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技能实训为主要特点的创新型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引入“校中厂”模式的实践教学,为学生熟悉现代企业工作环境和反复进行技能培训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6) 推行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模式
该模式为学生在学院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再定期到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校企合作部根据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培养要求,与合作企业开展广泛密切的联系,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及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对口性,签订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办学协议,以确保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岗位。同时,派实习指导教师对在企业实习期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从保障学生实习安全、确保学生实习内容、维护学生取得合法报酬、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以确保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的健康开展。工学交替周期由校企双方共同决定,一般为每学期、每季度或每月进行“工”“学”轮换。
(7)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特点,聘请合作企业的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院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此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的实施方案,并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院专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院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学院每年聘请较高知名度的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实习与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参考文献
[1] 朱永跃,顾国庆.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信任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96-99.
[2] 王慧.国际比较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前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2):86-88.
[3] 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4] 刘紫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99-101,86.
[5] 陈桂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87-89.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14582
作者简介:
于伯良(1975—),男,硕士,副教授,从事教育管理、专业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