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楷入门/ 省略笔画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ingl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楷中,有的次要笔画,在不影响字形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不写,这样笔画更加简练,书写速度自然也提高了。
  多彩的“步”字
  欣赏四位书法家写的“步”字。有的省略了一点,有的没有省略点;风格各异,形态也有所变化。
  书写要领
  省略横,有连笔,内收外放中宫紧。
  左右错落四竖匀,省略点画连笔写。
  删繁就简留主干,笔画圆转流畅美。
  有省略,有连笔,
  点空灵,是梯形。
  横撇相连有谦让,
  省略一笔点灵动。
  练一练
  责任编辑郑凛
其他文献
  
期刊
我们平常说话时,经常使用到“且”,如“而且、并且、况且、且慢”等。“且”部在组合成汉字时,会处在不同的位置。我们把它分别出现在上、下、左、右等不同的位置进行归纳练习。   “且”的源流:  古文字的“且”是一块牌位板子的形象,它是在宗庙祭祀时用来代表祖先的灵位的,“且”的本义指祖宗、祖先。   “且”的书写要点:  内横连左不粘右  横距均匀下横展   “且”部的变化:  “且”部居上,竖画稍短,
期刊
小朋友们,纵向结构是指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在书写这类字时,仍要把握“方块形”特点,可适度偏长。  ★上下平分结构  这类字上、下部分形状大体相同,高度基本相等。  上、下大致平分空间。  ★上窄下宽结构  上面笔画相对少,形状偏小、窄。
期刊
看完连环画里“计除董卓”的故事,小杰央求爸爸带自己去离家不远的郿坞岭看看,那里原来是董卓的藏宝地啊!  车子在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前停了下来。爸爸指着前面仅有的一百多米的黄土路,说:“当年,董卓为了方便往返于长安城与郿坞之间,动用了几十万人力,用鞭子打着、绳子拴着,修筑了这条道。当时流传有‘北边修长城,南边筑坞岭,的说法,可见工程很大。董卓被消灭了以后,汉军打开郿坞,里面藏着两三万斤黄金,八九万斤白银
期刊
“八”字像一座弯弯的小桥,有时它脚踏实地,行人和车子从它身上过;有时它和彩虹一样,横在空中是座“天桥”;有时它又成了落地的腿和脚。  水乡小石桥  水乡的小石桥一座连着一座,每天,我们都要从小石桥上过。  娃娃家,过桥桥,桥桥一座连一座,请你动笔过一过。  切呀切西瓜  切,切,切西瓜,切开西瓜尝一尝。小朋友,告诉你个秘密,切西瓜和写好“八字头”可是有很大关系的。  注意看,八字头开始变样子了,选
期刊
少年秋白 才华横溢  瞿秋白的书画篆刻从小得自家传。父亲瞿世玮是“常州派”后期的主要画家之一,擅长山水,其作品有简淡清逸之风。小时候,父亲教过秋白画山水画。母亲金衡玉是名门闺秀,爱好诗词曲赋,并写得一手好字。六伯父瞿世璜善于篆刻,常常教秋白学习金石篆刻。家庭文化的熏陶,使少年秋白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秋白进入中学时,已熟读了十三经、二十四史、老庄哲学等。除了作诗填词以及书画外,瞿秋白还能篆刻、吹箫、
期刊
2013年底,吴老师专程前往苏州博物馆观看文徵(zhēng)明书画艺术特展。苏州古称“吴”,明代苏州经济文化繁荣,是当时全国的书画艺术重镇,因此有“天下书画归吾吴”之说,这个“吴”可不是吴老师的姓,而是代指苏州地区。以沈周、文徵明、祝枝山、王宠、唐寅等书画大家为代表的苏州地区书画家群体,推动了明代中期书画艺术的极度繁荣,为中国书画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享年九十高寿、德高望重的文徵明正是这个群体的
期刊
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领域,总会出现另辟蹊径的闯将,在当时的印坛上,闯将非朱简莫属。  朱简,字修能,安徽修宁人。他是第一位对战国古玺作出明确断代的学者;是第一位对明代印人作出流派划分的篆刻评论家;是第一位将缪篆文字汇编成工具书(相当于现在的《新华字典》)的作者;被清人董洵誉为“明第一作手”。  朱简的篆刻创作,以切刀为主(“切刀”大概可理解为:一个笔画通过多次的刀柄起伏完成),以草篆入印,自成面目,
期刊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黄透了的季节,正是六月。  如果恰逢日日晴和的好天气,到三衢山去旅行,实在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舟在溪中慢行,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绿。树阴清圆,那一片片浅淡而光润的绿色,明媚着初夏的心情,也荡涤了诗人心中的万虑。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小溪的尽头。然而诗人兴致正浓,于是舍舟登岸,走山路步行而归。一个“
期刊
大名鼎鼎的包拯,是北宋一位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清官。包拯喜欢书法,对书法艺术也颇有造诣。  有一次,包拯被调到端州做地方官,这里的端砚非常有名。  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官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  为了弄个究竟,一天包拯穿上便服,去砚工最集中的村子了解情况。  包拯进了村,就听见一间小茅棚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砚工们正在凿砚坯、刻图纹。  只见砚工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