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具有永久研究价值和探索价值的课题。明确阅读目标、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途径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有效、低效和无效三种状态,其中低效最多,有效较少。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不仅是广大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事,还是语文界所有专家、学者和研究者致力解决的课题。
现实中制约和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很多,像朗读指导无目的,只是一味地要求读出感情,没有层次,没有点拨,没有要求,出现滥读、傻读现象;教师的过渡语、提示语、引导语、讲解语等课堂语言不到位,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情境创设虚假浮华,情景有趣,效果低下,致使教学如同彩色的泡沫;学生合作有形无实,导致课堂时间浪费;教师驾驭教材、调控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欠缺;学生学习习惯不够扎实,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激励评价、针对评价不到位,等等。在诸多因素中,我觉得语文课目标定位不当和教学方法不科学是两大主要矛盾。
1.目标定位不当——轻语文而重人文
一堂课,一篇课文,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要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课堂学习,想使学生获取哪些知识,培养和提高哪些能力,掌握哪些方法,这就要求上课前要目标明确并且恰当。只有目标明确恰当,后续教学环节才有可能围绕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才具有有效性。否则反之。
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造成语文课千课一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低效重复。我们不难发现,就文本的情感而言,对于同一类文章,学生已经学会归类打包,写景的文章都可以归结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这一思想层面;写人的都可以落实到文中主人公某种品质这一情感角度。甚至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就向学生传授这一所谓的窍门和公式,尽管作者不同、文中叙述的事件不同、解读文本的学生和教师不同,但得出的结论都惊人的一致。这种让千百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不同文章如小溪归大海一样,最终归到一条河流的做法带来的是什么呢?它不仅是单调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思维的定式和条件的反射。所有的文本无非就那几类题材,试想,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到大学,都在从不同的文本中提炼相同的思想、情感、看法、价值观念,即是低效和浪费。这些已经被公式化了的思想体验还是他们内心的真实体验吗?惯性不仅让学生学会说正确的废话,或者也让他们学会说正确的假话,丰富的人文情愫被窄化为教条的思想标签贴在了学生心里。
2.方法因循守旧——师生问答充斥课堂
听、说、读、写是语文四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要培养的学生的四种最基本能力,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常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过多地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一来一问一答的形式不自觉地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就像打乒乓球时的托球一样,教师一推学生一挡,课堂表面看上去很热闹,其实没有任何思维内涵,故而出现课堂低效和学生感觉乏味。
二、改进现状的两种对策
1.以工具溶人文——优化目标
有人把工具和人文的关系比成水和舟,但人文是可见的;我想它们的关系如果用化学的溶液来比喻会恰当一些,内里的溶质就是人文性的东西。现在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这一工具,而不是重点学习文中的人文内涵,在双基学习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这样,课堂就不至于因为跑偏而失效。
要解决语文课堂重人文而轻语文的目标定位问题,首先就要建立在对文本的钻研和理解上。
课标也很重要,必须吃透和细化分解课标的学段目标,这是纲,现在的问题是一线教师没人关注这个。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已经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初步分解,只要我们仔细分析、认真钻研就能使目标达到优化和落实,不至于使语文课一直沿着人文的单轨道跑偏。
学情的分析和把握也很重要,不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缺什么,分不清哪是已知哪未知,课堂教学肯定会低效。然而,对语文课来说,同一年级的学生缺的都差不了多少,它不像数理化那么差别明显,今天不会明天一定不会,一锤跟不上锤锤跟不上。只要我们确立并细化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和每一个课时的训练目标,然后结合文本特征用教材落实,学生都可以跟上。
所以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不管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流程,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是基础和前提,是解决目标跑偏的牛鼻子所在。教师要分析研究教材编排的体系,把课程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和每一个课时,结合文本特征用教材落实。这一点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尤为重要。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在教什么都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研究怎么教提高教学效率,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确立正确、精当、合适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当务之急,只有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才能云开雾散。
因此,如果语文教师不构建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分解每一个年级、每一册、每一单元都要干什么,不研析教材的编排体系,不知道每一课究竟应该干什么,没有重点,目标像大众情人一样成了公式,那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好方法,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听说读写交织——改变方法
改变方法,变我教为你学,将听说读写活动大量安排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给学生提供“学”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机会。现在的关键是,课堂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有多少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保障,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便是说给别人听的口号而不是行动。
改善语文课堂中“少、慢、差、费”等问题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精心设计课堂语言、注意评价的激励和针对性、时常引导复习总结、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等,教学是一种不断产生遗憾,不断产生反思的行为,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课题,而且将永远探讨下去。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途径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有效、低效和无效三种状态,其中低效最多,有效较少。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不仅是广大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事,还是语文界所有专家、学者和研究者致力解决的课题。
现实中制约和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很多,像朗读指导无目的,只是一味地要求读出感情,没有层次,没有点拨,没有要求,出现滥读、傻读现象;教师的过渡语、提示语、引导语、讲解语等课堂语言不到位,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情境创设虚假浮华,情景有趣,效果低下,致使教学如同彩色的泡沫;学生合作有形无实,导致课堂时间浪费;教师驾驭教材、调控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欠缺;学生学习习惯不够扎实,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激励评价、针对评价不到位,等等。在诸多因素中,我觉得语文课目标定位不当和教学方法不科学是两大主要矛盾。
1.目标定位不当——轻语文而重人文
一堂课,一篇课文,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要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课堂学习,想使学生获取哪些知识,培养和提高哪些能力,掌握哪些方法,这就要求上课前要目标明确并且恰当。只有目标明确恰当,后续教学环节才有可能围绕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才具有有效性。否则反之。
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造成语文课千课一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低效重复。我们不难发现,就文本的情感而言,对于同一类文章,学生已经学会归类打包,写景的文章都可以归结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这一思想层面;写人的都可以落实到文中主人公某种品质这一情感角度。甚至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就向学生传授这一所谓的窍门和公式,尽管作者不同、文中叙述的事件不同、解读文本的学生和教师不同,但得出的结论都惊人的一致。这种让千百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不同文章如小溪归大海一样,最终归到一条河流的做法带来的是什么呢?它不仅是单调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思维的定式和条件的反射。所有的文本无非就那几类题材,试想,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到大学,都在从不同的文本中提炼相同的思想、情感、看法、价值观念,即是低效和浪费。这些已经被公式化了的思想体验还是他们内心的真实体验吗?惯性不仅让学生学会说正确的废话,或者也让他们学会说正确的假话,丰富的人文情愫被窄化为教条的思想标签贴在了学生心里。
2.方法因循守旧——师生问答充斥课堂
听、说、读、写是语文四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要培养的学生的四种最基本能力,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常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过多地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一来一问一答的形式不自觉地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就像打乒乓球时的托球一样,教师一推学生一挡,课堂表面看上去很热闹,其实没有任何思维内涵,故而出现课堂低效和学生感觉乏味。
二、改进现状的两种对策
1.以工具溶人文——优化目标
有人把工具和人文的关系比成水和舟,但人文是可见的;我想它们的关系如果用化学的溶液来比喻会恰当一些,内里的溶质就是人文性的东西。现在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这一工具,而不是重点学习文中的人文内涵,在双基学习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这样,课堂就不至于因为跑偏而失效。
要解决语文课堂重人文而轻语文的目标定位问题,首先就要建立在对文本的钻研和理解上。
课标也很重要,必须吃透和细化分解课标的学段目标,这是纲,现在的问题是一线教师没人关注这个。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已经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初步分解,只要我们仔细分析、认真钻研就能使目标达到优化和落实,不至于使语文课一直沿着人文的单轨道跑偏。
学情的分析和把握也很重要,不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缺什么,分不清哪是已知哪未知,课堂教学肯定会低效。然而,对语文课来说,同一年级的学生缺的都差不了多少,它不像数理化那么差别明显,今天不会明天一定不会,一锤跟不上锤锤跟不上。只要我们确立并细化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和每一个课时的训练目标,然后结合文本特征用教材落实,学生都可以跟上。
所以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不管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流程,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是基础和前提,是解决目标跑偏的牛鼻子所在。教师要分析研究教材编排的体系,把课程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和每一个课时,结合文本特征用教材落实。这一点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尤为重要。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在教什么都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研究怎么教提高教学效率,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确立正确、精当、合适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当务之急,只有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才能云开雾散。
因此,如果语文教师不构建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分解每一个年级、每一册、每一单元都要干什么,不研析教材的编排体系,不知道每一课究竟应该干什么,没有重点,目标像大众情人一样成了公式,那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好方法,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听说读写交织——改变方法
改变方法,变我教为你学,将听说读写活动大量安排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给学生提供“学”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机会。现在的关键是,课堂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有多少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保障,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便是说给别人听的口号而不是行动。
改善语文课堂中“少、慢、差、费”等问题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精心设计课堂语言、注意评价的激励和针对性、时常引导复习总结、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等,教学是一种不断产生遗憾,不断产生反思的行为,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课题,而且将永远探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