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阅读,语文阅读在增加学生文化积累、丰富语文知识储备和提高文学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语文阅读必须以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有效的思维来作为保障,也与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开放性的阅读体系是保证学生提高思维的基础,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保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语文阅读。
一、 厚积薄发,研究性与专题性阅读结合
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题材,其中涉及到多种思想情感和故事情境,不同的时代、作者、写作背景,涉及到的文章写作背景也不同(爱国情感、亲情表达、感慨历史史事),而高中生自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积累往往不足,这就难免会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程中产生困惑,甚至会产生误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专题研究空间,对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思想内容能够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够了解,也就不能设身处地体会安妮写这些日记时的心情。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类似的文章或影片资料,例如向学生介绍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组织学生观看《美丽心灵》,这些描述同时代相似故事的影视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历史感受和影响,学生在对历史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对安妮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有更透彻的了解,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能够更深地把握。
二、百家争鸣,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辩论平台
课文的内容和题材是确定的,但时代是变化的,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是不断发生改变的,社会整体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学生对阅读文本思想的变化,同一个阅读题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生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思维,由此产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如在阅读《红楼梦》时,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宝黛之间纯洁的爱情,或看到的是大观园里各种各样的风景,有的学生认为是描写当时腐败不堪的上层社会。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就看出了不同的主题,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其提供最开放的阅读平台和空间。
例如在文言文《陈情表》的阅读过程中,肯定会有学生认为李密的做法“有失偏颇”,认为为国家效力、尽忠于国家才是真正的“大孝”,如果有了治国的才干,却在家里侍奉至亲,没有将自己的才干奉献给国家,那与至亲养育自己的目的也就背道而驰,也有的学生认为李密的做法是正确的,认为不能为至亲尽孝的人,如何能够为国家尽忠?教师应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分歧,组织开展辩论会或者班级性质的讨论会,让学生尽情交流、争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体会到思想交流时的愉悦,思想和思维也会因此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 别开生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语文阅读题材是多样的,古今诗词、散文小说,甚至是戏曲、话剧,这些形式各异的阅读题材仅仅通过书本和文字形式的阅读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为理解不够的原因而大大降低,因此为了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也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阅读当中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
例如在话剧《雷雨》阅读中,学生仅仅通过台词是不可能领悟到文中的人物矛盾和事件冲突的,对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也缺乏应有的反应,教师截取《雷雨》片段,组织学生对这一片断进行表演,学生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也会发挥出最大的动力去了解《雷雨》,学生在这种由被动变主动的态度中也会渐渐对文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四、 逐层递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型阅读
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固然重要,文学知识的掌握也是不能忽略的,例如对文言文表达方法和手段的理解、对通假字的掌握、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知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这种教学目的可以开展以知识为基础的形式各异的阅读。
例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可以组织以司马迁为话题的知识竞赛,教师对竞赛题目进行设计,可以是司马迁的个人生平、事迹讲述,也可以是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地点的知识抢答,同时也可以进行专题探讨,例如“论司马迁的个人影响”,并要求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书面陈述,例如撰写调研报告、论文等等,也可以上交电子档文件资料等,同时鼓励学生利用PPT、WPS、WORD等格式来进行论述,学生也由此掌握了多形式的表达手段,学生的思维也会由此得到拓展,自我表达能力因此得到训练。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阅读量的大小并不是教师和学生追求的目的,阅读的效果和质量才是学生阅读正确的风向标,由此引发的各种阅读模式和方法都是在这一阅读目的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积累文学素养为前提,“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阅读题材来随机应变而进行形式各异的模式设计,才能真正为学生带来最为高效和高质的阅读体验。
(作者单位:淮安中学)
一、 厚积薄发,研究性与专题性阅读结合
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题材,其中涉及到多种思想情感和故事情境,不同的时代、作者、写作背景,涉及到的文章写作背景也不同(爱国情感、亲情表达、感慨历史史事),而高中生自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积累往往不足,这就难免会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程中产生困惑,甚至会产生误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专题研究空间,对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思想内容能够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够了解,也就不能设身处地体会安妮写这些日记时的心情。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类似的文章或影片资料,例如向学生介绍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组织学生观看《美丽心灵》,这些描述同时代相似故事的影视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历史感受和影响,学生在对历史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对安妮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有更透彻的了解,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能够更深地把握。
二、百家争鸣,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辩论平台
课文的内容和题材是确定的,但时代是变化的,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是不断发生改变的,社会整体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学生对阅读文本思想的变化,同一个阅读题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生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思维,由此产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如在阅读《红楼梦》时,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宝黛之间纯洁的爱情,或看到的是大观园里各种各样的风景,有的学生认为是描写当时腐败不堪的上层社会。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就看出了不同的主题,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其提供最开放的阅读平台和空间。
例如在文言文《陈情表》的阅读过程中,肯定会有学生认为李密的做法“有失偏颇”,认为为国家效力、尽忠于国家才是真正的“大孝”,如果有了治国的才干,却在家里侍奉至亲,没有将自己的才干奉献给国家,那与至亲养育自己的目的也就背道而驰,也有的学生认为李密的做法是正确的,认为不能为至亲尽孝的人,如何能够为国家尽忠?教师应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分歧,组织开展辩论会或者班级性质的讨论会,让学生尽情交流、争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体会到思想交流时的愉悦,思想和思维也会因此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 别开生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语文阅读题材是多样的,古今诗词、散文小说,甚至是戏曲、话剧,这些形式各异的阅读题材仅仅通过书本和文字形式的阅读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为理解不够的原因而大大降低,因此为了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也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阅读当中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
例如在话剧《雷雨》阅读中,学生仅仅通过台词是不可能领悟到文中的人物矛盾和事件冲突的,对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也缺乏应有的反应,教师截取《雷雨》片段,组织学生对这一片断进行表演,学生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也会发挥出最大的动力去了解《雷雨》,学生在这种由被动变主动的态度中也会渐渐对文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四、 逐层递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型阅读
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固然重要,文学知识的掌握也是不能忽略的,例如对文言文表达方法和手段的理解、对通假字的掌握、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知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这种教学目的可以开展以知识为基础的形式各异的阅读。
例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可以组织以司马迁为话题的知识竞赛,教师对竞赛题目进行设计,可以是司马迁的个人生平、事迹讲述,也可以是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地点的知识抢答,同时也可以进行专题探讨,例如“论司马迁的个人影响”,并要求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书面陈述,例如撰写调研报告、论文等等,也可以上交电子档文件资料等,同时鼓励学生利用PPT、WPS、WORD等格式来进行论述,学生也由此掌握了多形式的表达手段,学生的思维也会由此得到拓展,自我表达能力因此得到训练。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阅读量的大小并不是教师和学生追求的目的,阅读的效果和质量才是学生阅读正确的风向标,由此引发的各种阅读模式和方法都是在这一阅读目的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积累文学素养为前提,“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阅读题材来随机应变而进行形式各异的模式设计,才能真正为学生带来最为高效和高质的阅读体验。
(作者单位:淮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