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动力和能力,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近些年,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教育中渐成趋势。随着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小组分组不合理、小组合作秩序混乱、合作时机不当、效果不明显和合作时间仓促等。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求教于同仁。
一、 建构合理的小组结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小组的结构应合理。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情况下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和问题的深入探究;人数太少,又不利于学生间的充分交流和相互帮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这一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留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学生与善谈外向的学生组合,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三是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的。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临时组合。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角色,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 制订合理规则,规范合作秩序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常使得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小组合作的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一) 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小组内可设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各1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确认每个成员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安排发言顺序,控制发言的时间,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除了参与讨论外,记录员的主要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及时记录下来。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选择书写认真的、速度快的学生做记录员。汇报员的职责,是代表本组将合作学习、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我们往往选择善于表达的同学做汇报员。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定期更换角色。
(二) 借鉴罗伯特议事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该规则对会议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会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我们也可以借鉴罗伯特议事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维,不要人云亦云;二是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小组长可以点名让那些不爱表达的成员发言,不让小组讨论沦为优秀学生的表演秀;三是认真倾听,不要任意插嘴;四是遵守课堂纪律,不偏离讨论议题,不作没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如果出现插嘴、脱离议题和争吵,小组长有权立即叫停。
(三) 控制学生音量
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音量控制不好就会带来一种菜市场的感觉,让人反感。我们可以把音量大致分为三档。第一档:两人音量,就是只让两个同学相互之间听到,不要影响第三人。第二档:小组音量,就是让组内听得到而不要影响其他组。第三档:全班音量,是指一个学生面向全班交流时用的最大音量。我校在音量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引导,学生基本上形成了轻声讨论、大声发言的习惯。
(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
在小组巡回指导中,我们应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三、 营造宽松环境,提高合作意识
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在情绪低落时,则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操作、敢怀疑、敢标新立异。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各小组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 提出恰当议题,提高合作效率
教师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或者很难的学习内容都不适宜小组合作学习,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尽可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般来说,教师提出的合作学习问题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既要让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难度,而不能轻易达到,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研讨这些问题有趣、有劲并有意义。也就是说,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或依靠个人无法完成但借助集体的力量能探究的,则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五、 给足合作时间,提高合作实效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思考、操作、探究、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不少教师想投入时间而又往往不太投入,这使得目前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犹如蜻蜓点水,流于表面形式。笔者认为,这个时间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合作探究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能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合作意识,与人共处、交流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需给的时间一般包括: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见解的时间、小组内交流见解的时间、小组内讨论争辩达成共识的时间、小组汇报和组与组之间质疑辩论的时间、教师引导达成共识的时间、各小组反馈修正的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共同提高以及情感上的交流,但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 建构合理的小组结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小组的结构应合理。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情况下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和问题的深入探究;人数太少,又不利于学生间的充分交流和相互帮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这一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留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学生与善谈外向的学生组合,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三是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的。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临时组合。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角色,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 制订合理规则,规范合作秩序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常使得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小组合作的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一) 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小组内可设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各1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确认每个成员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安排发言顺序,控制发言的时间,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除了参与讨论外,记录员的主要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及时记录下来。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选择书写认真的、速度快的学生做记录员。汇报员的职责,是代表本组将合作学习、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我们往往选择善于表达的同学做汇报员。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定期更换角色。
(二) 借鉴罗伯特议事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该规则对会议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会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我们也可以借鉴罗伯特议事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维,不要人云亦云;二是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小组长可以点名让那些不爱表达的成员发言,不让小组讨论沦为优秀学生的表演秀;三是认真倾听,不要任意插嘴;四是遵守课堂纪律,不偏离讨论议题,不作没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如果出现插嘴、脱离议题和争吵,小组长有权立即叫停。
(三) 控制学生音量
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音量控制不好就会带来一种菜市场的感觉,让人反感。我们可以把音量大致分为三档。第一档:两人音量,就是只让两个同学相互之间听到,不要影响第三人。第二档:小组音量,就是让组内听得到而不要影响其他组。第三档:全班音量,是指一个学生面向全班交流时用的最大音量。我校在音量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引导,学生基本上形成了轻声讨论、大声发言的习惯。
(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
在小组巡回指导中,我们应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三、 营造宽松环境,提高合作意识
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在情绪低落时,则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操作、敢怀疑、敢标新立异。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各小组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 提出恰当议题,提高合作效率
教师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或者很难的学习内容都不适宜小组合作学习,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尽可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般来说,教师提出的合作学习问题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既要让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难度,而不能轻易达到,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研讨这些问题有趣、有劲并有意义。也就是说,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或依靠个人无法完成但借助集体的力量能探究的,则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五、 给足合作时间,提高合作实效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思考、操作、探究、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不少教师想投入时间而又往往不太投入,这使得目前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犹如蜻蜓点水,流于表面形式。笔者认为,这个时间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合作探究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能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合作意识,与人共处、交流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需给的时间一般包括: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见解的时间、小组内交流见解的时间、小组内讨论争辩达成共识的时间、小组汇报和组与组之间质疑辩论的时间、教师引导达成共识的时间、各小组反馈修正的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共同提高以及情感上的交流,但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