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观目前的语文教学,实在让人忧虑。课堂上,经常是教师满怀激情的讲解,而学生却早已昏昏欲睡。课后作业,学生总是先做数理化,一做就是几个小时,可是对语文作业就草草完事。部分学生家长也认为语文难以提高,浪费时间、没必要……不难看出,目前,语文在学生的心目中地位极其低下。
要改变现状教师得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上下功夫。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优化?
首先,得想办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使他们愿意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以多种方式调动他们思维的活力,让他们体会参与课堂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一定事半功倍。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1.采用趣味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巧设问题,启发思考。例如,
在教小说《祝福》时,笔者在课堂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鲁迅为什么开篇就写祥林嫂之死,而且是死在新年的祝福声中?”以此来启发学生思考。
(2)渲染气氛,调动情感。例如,教现代散文《父亲》时,笔者这样导入:“父爱深深深几许?朱自清先生曾经用他的《背影》给予了人们深情的回答,54年后,26岁的现代作家刘鸿伏执笔写下《父亲》,再一次深情款款地向人们娓娓道来,父爱深深。让我们一起走近《父亲》,品读感悟。”这种充满深情的语言配上音乐立刻就让学生进入了感念父亲的情境。
(3)变换刺激,引起兴趣。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和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人物,再如学习《图片两组》时,可以投影图片寻找不和谐的地方并说明理由,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活动通常兴趣很浓厚。
2.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借助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边展示画面,边播放《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记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习者始终保持对知识堡垒主动进攻的姿态。
二、利用教师的课堂用语来激发兴趣
形象化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深刻感知教材,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情感性的语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能让语文课堂展现人文的魅力。例如,教现代散文《父亲》时,笔者力求这堂课充满感性的魅力,所以我认真雕琢课堂语言,包括每一个过渡语。“满纸肺腑言,字字写着爱。爱贯穿全篇,爱凝聚在每一个文字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去寻找蛛丝马迹,除了父子之爱,文章还有什么样的爱在若隐若现呢?”“尽管作品沉浸着爱的光芒,但人生的艰辛,父亲的苦难,作者的沉重亦挥之不去,而这种交错相织的情感,也正是作品魅力的所在。感受真实生活,写出真情实感。这也是作家刘鸿伏所要告诉我们的。”优美感性的语言传递出的是深情无限,这样的语文课彰显的是语言的魅力,学生又怎会不被打动?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承担传道授业的任务,但不意味着教师是绝对的课堂发令者,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让学生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
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靠学生亲自尝试、探究获取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掘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去发觉问题,去质疑文本,然后培养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去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让孩子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开拓思维,而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倾听,必要时加以引导和指导,鼓励大胆的、有个性的声音,用欣赏的眼光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从而真正地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面对目前的语文课堂危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紧跟教改的潮流,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全新的理念构建自己的课堂,让语文课充满魅力,那么学生自然会热情地参与课堂,积极地融入课堂,花香蜂自来。只有让学生喜欢这一门功课,才能逐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才能找回本来属于语文的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吕叔湘中学)
要改变现状教师得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上下功夫。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优化?
首先,得想办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使他们愿意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以多种方式调动他们思维的活力,让他们体会参与课堂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一定事半功倍。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1.采用趣味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巧设问题,启发思考。例如,
在教小说《祝福》时,笔者在课堂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鲁迅为什么开篇就写祥林嫂之死,而且是死在新年的祝福声中?”以此来启发学生思考。
(2)渲染气氛,调动情感。例如,教现代散文《父亲》时,笔者这样导入:“父爱深深深几许?朱自清先生曾经用他的《背影》给予了人们深情的回答,54年后,26岁的现代作家刘鸿伏执笔写下《父亲》,再一次深情款款地向人们娓娓道来,父爱深深。让我们一起走近《父亲》,品读感悟。”这种充满深情的语言配上音乐立刻就让学生进入了感念父亲的情境。
(3)变换刺激,引起兴趣。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和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人物,再如学习《图片两组》时,可以投影图片寻找不和谐的地方并说明理由,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活动通常兴趣很浓厚。
2.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借助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边展示画面,边播放《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记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习者始终保持对知识堡垒主动进攻的姿态。
二、利用教师的课堂用语来激发兴趣
形象化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深刻感知教材,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情感性的语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能让语文课堂展现人文的魅力。例如,教现代散文《父亲》时,笔者力求这堂课充满感性的魅力,所以我认真雕琢课堂语言,包括每一个过渡语。“满纸肺腑言,字字写着爱。爱贯穿全篇,爱凝聚在每一个文字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去寻找蛛丝马迹,除了父子之爱,文章还有什么样的爱在若隐若现呢?”“尽管作品沉浸着爱的光芒,但人生的艰辛,父亲的苦难,作者的沉重亦挥之不去,而这种交错相织的情感,也正是作品魅力的所在。感受真实生活,写出真情实感。这也是作家刘鸿伏所要告诉我们的。”优美感性的语言传递出的是深情无限,这样的语文课彰显的是语言的魅力,学生又怎会不被打动?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承担传道授业的任务,但不意味着教师是绝对的课堂发令者,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让学生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
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靠学生亲自尝试、探究获取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掘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去发觉问题,去质疑文本,然后培养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去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让孩子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开拓思维,而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倾听,必要时加以引导和指导,鼓励大胆的、有个性的声音,用欣赏的眼光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从而真正地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面对目前的语文课堂危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紧跟教改的潮流,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全新的理念构建自己的课堂,让语文课充满魅力,那么学生自然会热情地参与课堂,积极地融入课堂,花香蜂自来。只有让学生喜欢这一门功课,才能逐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才能找回本来属于语文的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吕叔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