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师要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快乐地学习。化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创设新课程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化学课堂 激情教学
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又没发现理解上的不妥或表达上的明显失误,但又说不出有多么好,总觉得像是缺少点儿东西。缺什么呢?或者有的时候,某老师课讲得头头是道,例题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但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究其原因,到底缺了什么呢?仔细品味,发现缺少的是激情与快乐——教师的激情和学生的快乐。对于缺少激情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根本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进一步反思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很有必要。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化学教师都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化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那么教师的激情来自哪里?激情源于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对生活的爱,这些应该是激情的源头。有了爱带来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激情来自自信,只有认真钻研所教课程,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才会成竹在胸,充满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上讲台,在课堂上风度翩翩,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有了自信带来的激情,就可以营造化学教学的生动氛围,开辟化学教学的新天地。热爱生活,对教育事业怀有远大的理想,兴趣广泛,性格乐观、豁达,这些应是化学教师的良好素质。志趣广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师底蕴深厚,头脑灵活,幽默风趣,反应机敏。有了志趣带来的激情,可以构建化学教学的全新框架,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科学性,却很少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性过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针对以上要求,教师课堂角色也应发生根本改变,必须重新构建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成绩,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的养成;既要关心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关心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化的学习中激活以往所积累的经历、理智和情感经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理解新课程是我们创设课堂教学激情与快乐的关键。
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的高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所以,教学内容的讲解灵活可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高一化学《碳酸钠的性质》一节内容比较平淡,几个性质显得单调,学生听课容易厌倦,而且课后又不易掌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图片、讲话引入法:从日常生活中吃的油条开始,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引出要学习的碳酸钠,并启发学生据此情境说出碳酸钠的相关性质,同时引导思考:能否用实验验证碳酸钠的有关性质?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到零散的化学知识。
化学课堂提倡激情教学,但教师应该认识到:激情不是表面的张扬,也不是肤浅地铺陈;不是华而不实地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地堆砌;不是声嘶力竭地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地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又需要艺术性;化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营造激情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教学模式,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发展的新步伐,这样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王华.激情——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体现.化学报,2006.
[2]王祖浩.关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化学教育,2007.
[3]刘知新.更新课程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教育,2008.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化学课堂 激情教学
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又没发现理解上的不妥或表达上的明显失误,但又说不出有多么好,总觉得像是缺少点儿东西。缺什么呢?或者有的时候,某老师课讲得头头是道,例题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但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究其原因,到底缺了什么呢?仔细品味,发现缺少的是激情与快乐——教师的激情和学生的快乐。对于缺少激情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根本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进一步反思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很有必要。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化学教师都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化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那么教师的激情来自哪里?激情源于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对生活的爱,这些应该是激情的源头。有了爱带来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激情来自自信,只有认真钻研所教课程,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才会成竹在胸,充满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上讲台,在课堂上风度翩翩,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有了自信带来的激情,就可以营造化学教学的生动氛围,开辟化学教学的新天地。热爱生活,对教育事业怀有远大的理想,兴趣广泛,性格乐观、豁达,这些应是化学教师的良好素质。志趣广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师底蕴深厚,头脑灵活,幽默风趣,反应机敏。有了志趣带来的激情,可以构建化学教学的全新框架,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科学性,却很少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性过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针对以上要求,教师课堂角色也应发生根本改变,必须重新构建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成绩,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的养成;既要关心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关心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化的学习中激活以往所积累的经历、理智和情感经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理解新课程是我们创设课堂教学激情与快乐的关键。
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的高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所以,教学内容的讲解灵活可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高一化学《碳酸钠的性质》一节内容比较平淡,几个性质显得单调,学生听课容易厌倦,而且课后又不易掌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图片、讲话引入法:从日常生活中吃的油条开始,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引出要学习的碳酸钠,并启发学生据此情境说出碳酸钠的相关性质,同时引导思考:能否用实验验证碳酸钠的有关性质?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到零散的化学知识。
化学课堂提倡激情教学,但教师应该认识到:激情不是表面的张扬,也不是肤浅地铺陈;不是华而不实地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地堆砌;不是声嘶力竭地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地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又需要艺术性;化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营造激情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教学模式,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发展的新步伐,这样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王华.激情——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体现.化学报,2006.
[2]王祖浩.关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化学教育,2007.
[3]刘知新.更新课程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