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气候变化,改变东西方命运的“分水岭”?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a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7月18日,瑞士富尔卡山口附近,隆河冰川被盖上白色的“毯子”。隆河冰川是阿尔卑斯山脉最古老的冰川,为了减缓冰川的融化速度,瑞士科学家每年夏季都会用绝缘泡沫制成的巨大“毯子”将其覆盖。

  恩格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过一番精彩预言:“许多王冠会被打落到地上而无人捡拾。”一战让世界上从此少了4个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还有沙皇俄国。战争与革命大概率会带来政权更迭、王朝陨落,一战其实并非孤例。
  早在17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危机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環车祸一样“干掉”了太多王朝与政权,危机引发的动荡、战争如病毒一样侵袭着欧洲大陆诸国。王纲由此解纽,乾坤因此涤荡,社会结构打乱重组,世界从此头也不回地奔向了另一条道路,东西方也开始了至今仍令人疑惑、聚讼不已的“大分流”。

躲不开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成为近年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热点问题。环保主义者的核心论点有二:人类工业(尤其是碳排放)给地球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后果就是以全球变暖为代表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终将危及人类文明的存续。
  17世纪的这场以“小冰河期、全球变冷”为标志的气候变化,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严重气候事件。
  根据冰川学的研究,17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周而复始的“小冰河期”。去而复返的冰川留下的冰芯遗迹,成为今人研究彼时气候状况的忠实证人。阿尔卑斯山的冰芯显示,17世纪中叶的冰川向前推进了1.5英里之多。其中最重要的资料来自瑞士的阿雷奇冰川、戈尔内冰川、格林德瓦冰川、隆河冰川,以及法国勃朗峰地区的冰川。冰川的推进让17世纪北半球的均温下降了1.5℃之多,这样的温度变化看似微不足道,却给全球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了严重影响。冰川吞噬了田地、村庄与牧场,直接造成了生命财产的损失;气温下降也缩短了农作物的生长季,处处造成大量减产、青黄不接与随之而来的饥荒。
  《全球危机:战争,气候变化与17世纪大灾难》的作者乔弗里·帕克以“笨蛋,是气候!”(模仿克林顿在1992年美国大选时的竞选口号“笨蛋,是经济!”)来形容气候变化在宇宙学视角里的“天命”性质。仅仅在有信史记载的人类世,几千年来的地球经历了若干次大的气候变化。举凡地球之外(太阳活动、小行星、宇宙射线,乃至引力波、超新星爆发)与地球之内(造山运动、大陆漂移、小冰河期、大气层变动),宏观尺度上的“气候事件”在品类与频率上都远超人类个体经验所能感受的极限,更遑论古人一鳞半爪的史料记载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变冷与祸不单行的全球危机,17世纪的人们有点手足无措。无论是危机的成因还是危机的后果,古人都有些茫然失措。他们要么将之归因于上帝的降怒,比如比利时历史学家帕里瓦尔“坏天气是暴怒上帝的仆人”的说法;要么安慰自己“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比如17世纪的意大利传教士兰切洛蒂。但与今日的观测技术和政治思想环境不同,即便不考虑事后诸葛亮的“后见之明”因素,我们也不能苛责前人对这场危机成因与后果的无知。这场危机绝不仅仅是什么“茶杯里的风暴”。

避不了的连锁反应


  躲不开的气候变化,引发了避不了的连锁反应——“致命合力”(fatal synergy),这是比人们熟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更进一步的社会科学概念。与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块骨牌倒下,就会推动所有骨牌”的简单模型相比,“致命合力”的概念要更为复杂:在全局中有若干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者各自独立,或者彼此之间有所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都有),在结构化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一点点火星就会引发整个系统的连锁反应,造就毁天灭地的“致命合力”。
  17世纪的“致命合力”主要有两种模式: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合力,人为因素之间的合力。如前所述,小冰河期第一时间就造成了农作物的大量减产,这对极度依赖天候的前现代人类社会而言,不啻为一场从天而降的灾难。在那个还没有储备粮与高产作物的年代,粮食减产几乎与饥荒画上了等号。大饥荒与小饥荒肆虐于亚欧大陆的两端,“饿殍遍地”也是各国史料里如出一辙的景况实录。饥荒与死亡,也是全球变冷之后率先亮相的两大骑士。在医疗条件有限的17世纪,遍地饿殍的下一步就是瘟疫横行,“疫气弥漫”也成为时人笔下史不绝书的标准化措辞,这样一来,瘟疫这名骑士也出场了。
  三大骑士都已出动,下一步就是人为因素之间的合力。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用在这里恰如其分:老虎会睡觉,苛政不休息。天灾如同老虎一样,时而出没时而休息;各国的社会结构与统治模式一时间遭遇了他们那一代人也没经历过的骤然变故,根本没有可资借鉴的先例萧规曹随(至少缺乏切身经历与实操经验)——天灾来了,究竟要不要减税恤民?减税恤民的话,庞大的行政开支要到哪里筹措?打仗的军费怎么办?这么多官员与贵族要怎么养?遍地都是逃荒的饥民,要不要出兵把住边界防止人们逃往他国避荒?实在不行的话,要不要发动对邻国的战争,以战备荒?
  这些问题并非孤起,而是彼此相连的连环难题。各国政府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前现代的社会结构与统治模式根本无力招架天灾派生的结构化震荡,各个阶层、地域、国别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最终引发了不绝如缕的武力相向,17世纪的黑色旋风诞育了最后一名天启骑士——战争。生逢此时的霍布斯亲眼目睹了英国本土与欧洲大陆此起彼伏的暴乱、革命、战争,引发他思考“人和人是狼”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这些哲学概念,他在《利维坦》第13章中这样表述:“产业将无法存在,因其成果并不稳定。这样一来,举凡土地栽培、航海、海外进口商品之应用、宜居之建筑、移动与卸除皆须耗费巨大力量的物体之工具、地貌知识、时间之记载、艺术、文学、社会都将不复存在。最为糟糕的是,人们持续处于暴力死亡之恐惧与危险之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史料记载,17世纪的欧洲仅有3个年头没有战争——1610年、1670年与1682年。

歪打正着的“天人感应”


  人为因素之间的“致命合力”,也是17世纪全球危机中最为激烈灼人的一段悲剧。在那个东西方都盛行“天人感应”理论的时代,天灾的到来被认为是上天或上帝的惩罚,而人间君主的应对不力,恰恰“自我归因”式地“印证”了上天或上帝的愤怒。
  在亚欧大陆两端,全球变冷引发的社会经济危机,最后都转化成了政治军事灾难。传统社会的统治者,遇到天灾的第一反应当然是认为这是上天或上帝降责。中国明朝的崇祯皇帝频频下“罪己诏”,热心天主教的英國查理一世也加强了他自己版本的“宗教改革”。不过,这些绝对君主随之而来的内外政策,恰恰与危机之后的民生需要背道而驰。崇祯皇帝加派三饷的同时精简行政机构(比如裁撤驿站),同时惹恼了国内的各个阶层;查理一世一边加税一边镇压苏格兰,最终也走向了自我毁灭。危机引发革命,革命推翻君主。
  危机也引发了暴动与起义。在法国,人民对马扎然主教的不满引发了“投石党之乱”;在意大利南部,起来造反的底层贫民让西西里岛与那不勒斯“红旗遍布”;在奥斯曼帝国,世界末日的景象催生了天启宗教的原教旨主义运动,黎凡特与小亚细亚经受了海啸一般的政治混乱与社会骚动。
  在中欧、东欧与南欧,予智自雄的统治者为了转嫁危机不惜发动战争。本国的粮食不够,就去外国抢;本国的统治不稳,就把人民的怒火转向外敌。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认为,危机正好是代表上帝镇压葡萄牙、加泰罗尼亚与尼德兰的大好机会,不惜加重人民负担也要穷兵黩武;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则正好趁着这个机会以邻为壑,大打出手的同时还引入外力,触发了一场将德意志化为焦土的“30年战争”,战争期间不乏“马格德堡大屠杀”这种假借宗教之名消化危机损失的人道灾难;在东欧,波兰-立陶宛联邦与俄国之间无日无之的战争,在一马平川的东欧大平原上经年累月,吞噬生命的同时也引爆了波俄两国的政治震荡。各国也在纷纷着手寻找危机的替罪羊。除了敌对教派之间的互相攻讦,印第安人、犹太人、女巫都曾经成为危机前后的替死鬼。
在欧洲“30年战争”时期,即使是比较友好的军队,也会对当地农民进行烧杀劫掠。

  17世纪的全球危机确实造成了“天人感应”——人间君主的拙劣应对,延长了危机的时间,增大了危机的破坏力,扩充了危机的波及范围。

气候变化注定带来“四骑士”吗?


  历史上,《圣经·启示录》在全球危机到来之时总是特别流行。《启示录》预言的“天启四骑士”(战争、瘟疫、饥馑、死亡)在17世纪紧随气候变化“如约而至”,更是让号泣悲鸣的受灾民众如坐针毡。“如果真有世界末日的话,那么现在就是”成为时人挂在嘴边的末日想象。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而言,世界末日固然并未如期而至,不过另一个问题恐怕仍然躲不开——“天启四骑士”一定会在气候变化之后接踵而至吗?
  这里要引入另外一个与“致命合力”相对应的理论——“关键变量”。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基础设施”与“突发事件”。一国或是一个地区的行政管理水平、社会财富总量都属于“基础设施”,它们决定了诸如气候变化之类的“突发事件”到来之时,该国或该地区的应对结果。
  在“突发事件”骤然降临的时刻,“关键变量”就尤为重要,它能决定“连锁反应”与“致命合力”的规模大小与持续时间。诚如美国历史学家安德鲁·阿普比所言,“关键变量往往并非是天气,而是应对天气的能力。”遍观17世纪的全球,各国各地区在应对这场天降灾祸的时候展现出了万花筒一般的不同策略,千人千面,言人人殊。最终,并非每一个国家都完整迎来了全部四个骑士,每一个国家也都在经历震荡之后走上了完全不同于危机前的道路。17世纪的黑色悲剧诱使东西方走上了分途发展的道路——“大分流”。西欧从此快速强盛起来,福利国家取代之前的军事政体,科学勃兴启蒙兴起,工业革命与对外殖民互为表里,一举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基础;东方则在危机之后裹足不前、故步自封,王朝循环与政权兴衰的戏份旧剧重演。回望这场17世纪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危机,观瞻东西方在危机前后的命运,我们发现有一点是相通的:正是各国应对危机的“关键变量”决定了天灾究竟会引发多少人祸,天启四骑士会来几个,以及天灾人祸之后国家、社会将何去何从。
  (责编:刘婕)
其他文献
重庆拥有两江交汇的朝天门,知名度甚至比上海陆家嘴还大。重庆是一座值得期待的城市,城市建设者不仅对单个项目负责,还要有一种社会责任,要尊重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历史文脉,这样才能建起“承上启下”的可持续建筑观。而作为决策者、开发商和建筑师,在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重视传统街区的保护和功能再开发。
2009年10月13日,大连力挫迪拜、利雅得,以全球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桂冠。  20年,大连是如何从一座重化工城市嬗变为国际花园城市的?    城市建设:让市民生活在花园里    大连要从一座重化工城市变成国际花园城市,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一场翻天覆地的环境革命。  十几年来,大连平均每年投入财政收入的3.5%进行绿化,每年植树近50万株,到2008年,大连绿化覆盖率从十年前的31%
区委书记“三顾茅庐”,终请得传奇专家当顾问;名校博士舍弃高薪,到西部扎根……行走在转型路上的大渡口区,走出一条颇有借鉴意义的聚才之路。    求贤若渴    2007年底,一架波音737客机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  30岁的江苏人鲁成军走下飞机,径直赶往大渡口。这位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博士,将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生活。  汽车驶进大渡口。透过车窗,鲁成军看到了一个正在转型的老工业基地。  七个月前,
无论你是否认同雷锋,在某些瞬间,你一定都有和雷锋一样的念头。比如,小女孩在你面前跌倒,你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想去扶起她……是的,这是我们大家心里都会有的念头。我们叫它善念。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本能,每个人心里都为良善的道德感留着一方空间。所以,从小到大,无论谁,总做过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哪怕是举手之劳,推开门后为紧跟着的那位撑上一把。紧跟着你进门的那位,现出一抹笑容,送上一句谢谢,必定让你充满愉悦
从1978年到1989年,中国赴美留学生共有96100人,杨旭就是其中的一员。从学生证上的“高中生”,到名片上的“英特尔公司副总裁,中国大区总经理”,这个被同事们称为“英特尔金童”的重庆崽儿,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普通中国青年的奋斗历程——    杨旭的童年是在重庆上清寺度过的。杨旭的家就在曾家岩附近,从窗台望下去,能够看到大名鼎鼎的中山四路。跟重庆很多历史悠久的老街道一样,“曾家岩”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历
2007年4月底的一天,江北区农林水利局干部胡微躺在病床上,望着病床边的丈夫。  “老公,对不起,都怪我……”胡微内疚地说。  不久前,当年已37岁,已步入大龄产妇行列的胡微因长期在乡镇奔波,疲劳过度,不幸流产。  “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疼自己!”丈夫紧紧握着妻子的手,轻柔地说。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江北区正酝酿开发铁山坪,打造一个森林生态区。  1993年,江北区农林水利局办公室的“黄毛丫头”胡
推销产品的“味道”  保尔顿狠狠踢了一脚刚抛锚的汽车,决定步行去朋友家赴宴。  刚走过街头,看见一家汽车销售公司,他想:自己也该换辆车子了。  一老头儿接待了他:“你瞧,今天的天气多晴朗,阳光多充沛,如果试车,定能感受到阳光的味道。”  保尔顿来到一款蓝色轿车前,露出惊异目光。  老头儿说:“先生,我没猜错的话,你对这款新车一见钟情了吧,那你还应该了解车子的味道。你刚说要到朋友家赴宴,不妨把车开去
2012年1月8日,石柱縣沙子镇卧龙村银光组村民古明琼收到了一份新年礼物。饱尝缺水之苦的她,终于用上了自来水!  “这可多亏了干部们帮忙!”望着山泉“哗哗”流入大水缸,古明琼乐不可支。  2011年底,卧龙村大雪封山。  卧龙村海拔1600多米,村里的人畜饮水长期依靠人力运输。一到冬天缺水季节,附近的水源就会干涸。乡亲们只能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去找水。为了解决饮水问题,镇政府从2001年起陆续为村里修
【国企涅 】  ——直辖伊始,重庆国企全面亏损,上千家国企欠下数百亿元银行债务。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重庆国资总额从1700亿元增至1.46万亿元,全国排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利润总额从5.7亿元增至400亿元……重庆国企实现完美蝶变。  “天原的发展就像是一段正弦曲线,经历了低谷,又获得重生,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黄亚明感慨万千——作为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天原化工有限
2013年7月26日,夜已深。  张钊端坐电脑前,点开纪录片《寿司之神》。  屏上,光影变幻。屏前,他一脸痴醉。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寿司之神小野二郎说。  此话一出,张钊眼里已是一片晶亮。  小时候,张钊不懂“味道”之意,只知吃饱就好。学厨后,他方懂“味”乃“百味之味”。  “直到遇到《寿司之神》,我才知道支撑‘百